仁壽殿(原名清漪園秦征殿)是乾隆、光緒年間皇帝掌管朝政的地方,主要布局大致相同,都是皇宮的具體陳設。但陳設不同,頤和園時期的陳設比清漪園時期豪華得多。目前殿內陳設中央部分延續光緒年間的相同,其余陳設略有變化。除了廟裏的展覽,原廟裏的文物、書籍、家具大部分都存放在文物倉庫裏。
樂壽堂
樂壽殿是頤和園住宅區的主要建築。始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毀於鹹豐十年(公元1860),重建於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樂壽堂面向昆明湖,背靠萬壽山,東臨仁壽堂,西臨長廊。這是公園裏居住和玩耍的最好地方。大殿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的橫匾是光緒書法。樂壽堂院內陳列有青銅鹿、鶴、花瓶,寓意“六合太平”。醫院裏的花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意為“玉堂富貴”。
玉蘭堂
玉蘭堂,建於仁壽堂西南昆明湖附近,是壹座三合壹的四合院建築。正殿玉蘭堂坐北朝南,東面是夏芬廳,西面是荷花香榭。東廳可達仁壽堂,西廳可達湖濱碼頭,正殿後門正對易雲堂。後檐上的磚墻和兩個附屬大廳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的重要歷史遺跡。光緒二十四年(1898),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被囚禁在這裏,這裏是光緒皇帝的客廳。
易雲餐廳
易雲亭建於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清漪園是乾隆皇帝的圖書館,陳設雅致,頤和園是光緒皇帝玉龍的臥室。由於建築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陳設的布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79年,古建築修復後,房間裏只有陳方家具。1992根據清漪園的陳列檔案,全團陳列文物100余件。
萬壽山
萬壽山屬於燕山余脈,高58.59米。建築群依山而建,萬壽山前,以八面三層樓四檐的佛閣為中心,形成壹個龐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坊,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堂、德惠堂、佛香閣,到山頂的智慧海,形成壹條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銅制的吳芳亭和寶雲亭。後山綠樹掩映中矗立著藏傳佛教建築和彩色玻璃佛塔。山上有景福閣、崇翠閣、謝秋軒、畫意世界遊等亭。中間設置壹組體量大、形象豐富的中心建築。這組大型建築包括公園的主要建築-皇帝和皇後舉行慶祝活動的排雲殿和佛教寺廟佛香閣。與中央建築群縱軸相對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的“長廊”,共有273間,總長728米,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千山其余的建築都比較小。
後山的景觀是壹個充滿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除了中間的佛寺“須彌靈界”,大部分建築都集中在幾個自成壹體的地方,與周圍環境形成精致的小花園。後湖中部兩側,是乾隆年間仿江南河道集市而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了諧趣園和紀清軒在光緒年間完全重建外,其余都是殘缺不全的,當年的規模只能從殘破的墻壁中依稀辨認出來。幽默園,原名惠山園,是模仿無錫吉昌園而建的園中園。這組大型建築包括公園內的主要建築——皇帝和皇後舉行慶典的“排雲殿”和佛教寺廟“佛香閣”。
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占公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面的前湖區碧波蕩漾,西面起伏,北面亭臺樓閣。湖中有西堤,上有桃柳成星;這座17孔橋橫跨湖面,湖中的3個島上也有不同形式的古典建築。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園林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壹條長堤——西遞,從西北蜿蜒向南。西大堤及其支堤將湖分成大小不壹的三個水域,每個水域的湖中央都有壹個島。這三座島嶼矗立在湖面上,象征著中國古代傳說中東海的三座聖山——蓬萊、方丈和瀛洲。西堤和其上的六座橋有意識地模仿蘇堤和西湖中的“蘇堤六橋”。西遞周圍的自然風光是寬廣的,碧波蕩漾,垂柳依依。玉泉山優美的山形和公園頂部玉峰塔的影子作為景觀的壹部分。從昆明湖及湖濱向西望去,園外景色與園內湖光山色融為壹體,是中國園林借景手法運用的傑出範例。湖區的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
東宮門
東宮門區在頤和園的最東部。這個地區曾經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地方,包括南北朝時期的仁壽殿、房屋、臥室、大戲臺和庭院。門楣檐上都畫著五顏六色的圖案。六扇朱砂門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屋檐下掛著壹塊九龍大匾,上有“頤和園”二字,是光緒皇帝親筆題字。大門前禦道上的雲龍石雕,雕有兩條戲珠龍,雕於乾隆年間,是從圓明園(安佑宮)遺址上搬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東宮門是清朝皇後專用的。仁壽殿在頤和園的東宮門。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堂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秦征堂,光緒年間重修,改名仁壽堂。東面為七間房寬,兩側為南、北堂,前有仁壽門,外有南北九清房。
大巨大廈
大劇院建築位於德和園,與承德避暑山莊的印青亭、故宮的尹暢亭並稱為清代三大戲臺。德和園的戲樓是為慈禧六十大壽而建的,是專門為慈禧看戲而設計的。高21米,僅次於頤和園最高的佛閣。劇院有三層,後臺化妝樓有兩層。屋頂有七個“天井”,地板上有“地下水井”。舞臺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形水池。
佛香閣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中心的山腰上。它建在壹個方形橋臺上,橋臺高度為21米。它是壹座八面、三層樓、四個屋檐的建築。亭高41米,亭內有八根巨大的鐵紫檀擎天柱,是壹座結構復雜的經典建築。原亭鹹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於光緒十七年(1891)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竣工,是頤和園最大的工程。亭子是專門用來“接佛”的,供皇室在此燒香。
排雲店
排雲殿位於萬壽山前的建築中心。原是乾隆為其母六十大壽而建的大報恩延壽殿。慈禧重修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中居住和生日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壹詞取自郭璞的詩《仙女排雲山,但見金銀臺》,意為仙女即將出現在縹緲的仙山瓊閣。從遠處看,排雲殿、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壹條直線。排雲殿是頤和園最壯觀的建築群。
智慧海
智慧海是萬壽山山頂的宗教建築。它是壹座完全由磚石建築和拱形券組成的無梁佛寺。建築外層用精美的黃綠琉璃瓦裝飾,上部覆蓋少量的紫藍色琉璃瓦,尤其是殿外墻鑲嵌的千余尊琉璃佛。“智慧海”壹詞是佛教術語,意在贊美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然很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木材,全部用石磚券制作,沒有檁條承重,所以被稱為“無梁堂”。因供奉有無量壽佛,故又稱“無量殿”。
龍畫廊
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朝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臨邀月門,西臨張世閣,全長728米,273間客房。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長廊,1992被認定為世界最長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畫廊上的每壹根梁都是畫出來的,有14000多幅,有山水花鳥魚蟲,還有對人的典故。畫中的人物畫都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青巖石舟
青巖石舟,俗稱石舟,是長廊西端湖邊的壹艘大石舟,意為“海、河、巖”。它是頤和園中唯壹的西式建築。它的前身是明代袁晶廟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為船,改名為“石船”。石船長36米,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的船體有兩層,底部是瓷磚地板,頂部是彩色玻璃窗和磚雕。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經過四角的空心柱子,通過船體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
在圖畫世界中旅行
在畫報世界裏旅行的是萬壽山西邊的壹組風景建築。依山而建,正面兩層亭子,左右各壹層,取名“愛山”“借秋”。亭後有壹座石牌坊,牌坊後是“程輝亭”。樓與樓之間有壹條攀爬走廊。因地處半山腰,樓閣、長廊依不同輪廓而建,壹組蓋著紅黃藍綠琉璃瓦的建築群被青山翠柏環繞。
李婷餐廳
耳廓殿原是乾隆皇帝為其母所建,有兩層戲臺。因古人常以黃鸝之聲比喻音樂之美,故名“耳廓廳”。在德和園戲樓建成之前,慈禧經常在這裏看戲,宴飲。鹹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年間重建。李婷餐廳是壹家著名的宮廷美食餐廳。
寶雲閣
銅亭是中國最精美、體積最大的銅鑄件之壹。佛香閣西側的吳芳閣內建有壹座4米高的漢白玉基座,建於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都是菱形的扇子。雖然是銅做的,但是完全是按照木架結構做的。東、南、西各有門,北面有四扇格子門,八扇格子窗。門窗格子扇有菱形的格子扇心,窗簾框上部也有格子扇心,所有的格子扇心都是內外的。
文昌閣
文昌書院位於文昌閣的東面。文昌書院博物館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文物展覽館。文昌閣位於沂河縣昆明湖東堤北端。原來是個城管,是清漪園大門的動人畫面。現存塔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城頭四角廊,平面上形似“人”,中間有三層亭子。中間壹層供奉文昌帝銅像和仙童像,旁邊放著壹只青銅騾子。
謝曲花園
諧趣園位於萬壽山東麓,是壹座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獨立園林。清漪園原名惠山園,是仿照無錫惠山機場園而建的。嘉慶十六年(1811)改建後,更名為“和諧園”,有“外守清幽趣,內作諧中野”之意,有乾隆皇帝“壹亭壹徑,滿諧奇趣”的詩句。園內有十三個亭、臺、堂、閣,與數百條遊廊、五座橋以不同形式相連。公園東南角有壹座石橋,橋頭石廣場上有甘龍題寫的“知魚橋”二字,取材於莊子與惠子關於“秋水城”的爭論。
蘇州街
蘇州街也叫“商業街”。蘇州街是仿照江南水鄉蘇州而建在後湖兩岸的商業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種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絲綢店、點心店、茶館、金銀首飾店等。店員都是太監和丫鬟打扮的。皇帝運氣好就開始“開”了。後湖岸邊的幾十家店鋪在1860被外國列強燒毀。重建在1986。
後山後湖
後山後湖位於頤和園的最北部,建築不多,林木蔥郁,山路蜿蜒。有壹組藏式建築和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太陽平臺象征著太陽和月亮圍繞著佛陀。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位於昆明湖上,東堤與南湖島之間,連接堤堤島,是園中最大的石橋。石橋寬8m,長150m,由17橋孔組成。石橋兩側的欄桿上雕刻著500多只大小不壹、形態各異的石獅子。
青銅牛和織女
頤和園昆明湖東岸,鎮水有銅牛,視為牛郎化身,西岸有耕織圖,視為織女化身。它們隔著昆明湖相望,這兩處景觀的由來也是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初建時,乾隆皇帝還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帝,下旨要把禦花園建成“人間天堂”,佛香閣要金碧輝煌,象征天宮中的淩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像天河壹樣,在湖(河)中。銅牛的身體朝東,頭部朝西,正好對著織女,更像天河。天上有壹個織女,地上有壹個牛郎(銅牛),遙遙相對。
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了“三山五園”,頤和園內的耕田圖也被破壞,只剩下乾隆皇帝題寫的“耕田圖”石碑。解放後,耕織圖劃出頤和園長城,成為生產生活混雜的雜院。1998 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並逐漸恢復原貌,突出“農”“織”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