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香港、臺灣省和澳門史料。

香港、臺灣省和澳門史料。

香港歷史回顧

1842.英國通過鴉片戰爭占領了香港島。1860年,英國侵占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1898年,英國強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島嶼的大片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退役。日本侵略者占領了香港。1945.二戰結束了。英國重新占領了香港。英國王室派了壹個“總督”來管理這裏。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莊嚴宣布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壹切不平等條約。堅持香港必須回歸祖國的立場。經過中英雙方的多次談判。1984 12 19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之後。中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7七月1。5438年6月+10月香港正式回歸祖國。中國政府建立在“壹國”的基礎上。兩種制度”。香港成立了特別行政區。除了國家外交和國防事務。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

澳門過去是壹個小漁村。它的真名是濠井或濠井坳,因為在當時,泊口可以稱為“澳門”。澳門及其附近盛產牡蠣(即生蠔),牡蠣殼內壁光亮如鏡,故澳門稱為牡蠣鏡。後人把這個名字改成了更優雅的“郝靜”。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簡介》中說:“郝靜之名寫在明史上。東西五六裏,南北半道,南北兩灣,可以停泊。或南北灣,圓如鏡,謂之鏡。”由此名稱衍生出濠江、海靜、靜海等壹系列澳門別名。

澳門的名字來自中國的壹位女神天後,她受到漁民的極大崇拜。她也被稱為母親。據說,壹艘漁船在壹個晴朗無風的日子裏航行時遇到了暴風雨,漁民們處於危險之中。危急時刻,壹名年輕女孩挺身而出,下令停止這場風暴。風實際上已經停了,海面又恢復了平靜,漁船安全抵達了海景港。下船後,女孩向瑪吉山走去,突然壹道光環閃耀,女孩化作壹縷青煙。後來,人們在這位母親登陸的地方建了壹座廟來供奉她。

16世紀中葉,第壹批葡萄牙人抵達澳大利亞時,曾向居民詢問當地的地名,但居民誤以為是指寺廟,回答“馬哥”。葡萄牙人用它的聲音翻譯了“澳門”,這就成了澳門這個葡萄牙名字的由來。

在接下來的400年裏,東西方文化在這裏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壹個獨特的城市。

自1999年回歸以來,澳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壹個特別行政區,根據澳門基本法享有高度自治權。在“壹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澳門享有高度自治權,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同時澳門的社會和經濟特征將保持和延續。

澳門面積不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壹,也是亞洲人均收入相對較高的地方。

澳門是壹個國際城市。數百年來,這裏壹直是中西文化交融、共存的地方。

臺灣省是我們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臺灣省和中國大陸歷史悠久。在古代,臺灣省和大陸本來就是連在壹起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壹部分相連的陸地沈入海峽,臺灣省成為壹個島嶼。

臺灣省海峽的海底就像壹個河谷,有南、北兩大水系,是河流還是陸地時的沖擊和侵蝕形成的。最深處只有100米,大部分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但在15000年前,東海海平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說明在地質學上,兩岸本來就是壹個板塊。

現代科學也證明,臺灣省不僅是東海大陸架的壹部分,而且臺灣省的基本地形與大陸相同,地質成分與福建、浙江兩省相同。所以臺灣省後來被起了個外號——“浮在福建”,意思是臺灣省是福建省的浮動部分。

根據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中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傳到臺灣省。臺灣省各地出土了大量石器、黑陶、彩陶、殷代雙翅銅鈸等文物,證明臺灣省史前文化與中國大陸壹脈相承。臺灣省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其疆域的開拓、發展和完全統壹,始終離不開中華兒女的辛勤耕耘和英勇捍衛。臺灣省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壹個組成部分。

臺灣省的早期發展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我們民族的精神。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臺灣省在戰國時期稱為“島夷”,在漢三國時期稱為“東昆”、“益州”,在隋唐時期稱為“柳丘”。“臺灣省”這壹名稱正式用於明朝萬歷年間的官方文件中。

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省開墾經營臺灣省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派大將魏文、諸葛智率領65438+萬水軍渡海到達臺灣省。這是中國大陸人利用先進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的《沿海水土誌》對當時臺灣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詳細的記載。到6世紀末7世紀初,大陸與臺灣省的交往增多。據報道,楊迪皇帝曾三次派人去臺灣省“探訪不同的習俗”和“安慰”當地居民。當時,大陸和臺灣省已經有了貿易往來。從唐朝到宋朝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尤其是福建泉州、漳州壹帶的居民,紛紛逃往澎湖或遷居臺灣省從事墾荒。到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軍民駐防。大陸和臺灣省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越來越頻繁。

元朝進壹步加強了對臺灣省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派海船副使楊祥、禮部尚書吳、府庫尚書阮到臺省“討”。公元1335年(元末壹年),元朝在澎湖正式設立“巡檢司”,隸屬澎湖和臺灣省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臺灣省建立了壹個特別政權,從那以後。

自明朝以來,大陸和臺灣省的人民壹直保持著聯系。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出訪東南亞各國,在臺灣省停靠,為當地居民帶去手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傳說高雄鳳山特產「三寶姜」,是鄭和遺留下來的。65438+5世紀後,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政府在澎湖成立“遊擊隊”,“春秋舉行”。與此同時,部隊駐紮在基隆和淡水港口。

到17的20世紀20年代明朝末期,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民臺灣省,極大地促進了臺灣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當時福建人嚴思齊、鄭誌龍帶領閩粵居民遷居臺灣省,反抗政府壓迫,從事農耕和貿易,組織武裝力量,抵抗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公元1628年(明朝崇禎元年),福建大旱,百姓無生計。鄭之龍(後來官至總司令)組織數萬災民到臺灣省“開荒換糧”,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臺灣省從此進入大開發時期。

16世紀中葉以後,美麗富饒的臺灣省成為西方殖民者傾慕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紛紛入侵臺灣省,或掠奪資源,或入侵宗教文化,或直接出兵占領。17世紀初,荷蘭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霸權,來到東方,積極參與對殖民地的掠奪。於1602(明三十年)和1622(明二年)兩次入侵澎湖。1624(四年後的明天)。明政府派兵將荷蘭殖民者趕出澎湖,並俘虜了荷蘭陸軍司令。其余逃往臺灣省南部,占領達官貴人(今臺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從呂宋入侵臺灣省,占領基隆和淡水。1642年,荷蘭人奪取了西班牙在臺灣省北部的據點,臺灣省成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省長達38年,先後在臺灣省建城,並以Pruvenchateau (Chihkan Tower)為殖民統治中心。但其占領區域實際上只是南部沿海的有限區域,以及北部的基隆和淡水港口,其統治壹直極不穩定。荷蘭殖民者對臺灣省同胞的殘酷剝削,不斷激起臺灣省人民的反荷鬥爭。65438年至0652年,鄭之龍前總部郭懷義領導的起義是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壹次。起義群眾壹度攻克了吉蘭城,6000人在起義中英勇犧牲。這次起義堅定了臺灣省同胞收復家園的決心。九年後,他們終於與民族英雄鄭成功合作,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省。

鄭成功是鄭誌龍的兒子。生於1624,早年鄭成功以廈為根據地,與清王朝作戰,明朝被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南京之戰受挫後,他回到廈門,整頓船只,致力於計劃驅逐入侵臺灣省的荷蘭人,收復國土。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歷四月二十壹日,鄭成功留部分兵力鎮守廈、金門,親自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和數百艘戰船,從金門羅灣出發,經澎湖進軍臺灣省。農歷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臺南鹿二門河寮港登陸。在臺灣省同胞的積極支持下,與荷蘭軍隊進行了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余敵軍圍困在了吉蘭市。鄭成功在給荷蘭殖民總督巴依的“詔書”中鄭重指出:“但是,臺灣省早已由中國人管理,中國的土地也是...現在我來要求它,土地將屬於我。”經過9個月的圍困,荷蘭殖民總督不得不於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歷二月壹日簽字投降。此後,中國人民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占領的寶島臺灣省。

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廢除了荷蘭殖民制度。改赤坎塔為承天府,設二郡,在澎湖設綏靖部,重兵把守,稱臺灣省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名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使數萬軍人及其家屬奔赴各地開墾土地,在臺灣省南部和西部的郎朗、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了大量的村鎮。

然而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省後不久,於1662年5月8日病逝,享年39歲。後來,他的兒子鄭靜和孫正·柯雙統治臺灣省長達22年。鄭祖孫三代統治臺灣省,獎勵糖鹽生產,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校,改善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促進了臺灣省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這是臺灣歷史上壹個重要的發展演變時期,稱為“明政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出兵攻臺省,鄭克雙率眾歸順。此後,臺灣省壹直處於清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1683年,清政府統壹臺灣省後,次年臺灣省有1州3縣,隸屬福建省。臺灣省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壹管轄之下,與大陸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成為整個國家統壹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從1760(清乾隆二十五年)開始,再次出現大陸居民大規模移居臺灣省的高潮。到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除去山區的高山族同胞,臺灣省居民人數已超過200萬,比鄭父子統治臺灣時增加了近65438+。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清政府在臺灣省設置了行政機構。1885年(清光緒十壹年),臺灣省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劉銘傳招募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進行大規模開發,先後設立了墾荒總局、電報總局、鐵路總局、軍械局、貿易局、礦油局、伐木局等機構;建炮臺,整頓防守;架設電線,建立郵電;鋪設鐵路,開礦,建造商船,發展工商業;建中西學校,發展文化教育。其中壹些建設項目在當時的中國是開創性的。比如臺灣省鐵路,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鐵路之壹,而且是中國自己修建的。

在清政府統治臺灣省的200多年間,臺灣省的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全省各地出現了許多富有的地主和商人。但與此同時,臺灣省人民反抗清朝暴政和封建地主剝削的鬥爭也在不斷高漲,與大陸人民反抗清朝的鬥爭相呼應。事實表明,幾乎所有較大的起義組織都是從大陸傳入的。比如1786年,臺灣歷史上最大的壹次農民起義,就是大陸人民的反清秘密集團傳入臺灣省後,由臺灣省天地會領導人林、莊大田領導的。有成千上萬的叛亂分子。清政府從浙江、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省調集軍隊鎮壓臺灣,歷時1年零2個月才平定。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前後,臺灣省天地會、刀會與之呼應,多次起義。

臺灣省同胞具有高度的民族愛國主義。他們在反抗國內反動統治的同時,英勇抗擊外敵入侵,團結全國人民。從1840鴉片戰爭開始,臺灣省和大陸沿線省份成為中國反帝鬥爭的最前沿,直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憂患。鴉片戰爭時,臺灣省同胞動員組織了兩倍於當地駐軍的抗英民兵,捐錢賠錢共赴國難。他們和官兵壹起擊退了入侵的英軍,粉碎了敵人占領臺灣省的陰謀,取得了對英作戰的勝利。當時的臺灣省軍事統帥姚穎在他的著作《劉忠誠在杜別被捕書》中寫道:“臺灣省的土地上到處都是盔甲,他是壹個正直的人,他急於殺敵...那些為保衛巖邊而死,尋得安寧,不以壹寶壹箭而煩大陸的人,全靠文臣武民的力量。”鴉片戰爭後,臺灣同胞也先後擊退了美、法、日的多次入侵。

早在公元16至17世紀,日本人就多次派兵對臺灣省進行間諜活動。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試圖成為大國,加緊對中國的侵略。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次年3月攻占澎湖。腐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省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臺灣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本占領時期。

日本占領臺灣省後,在臺北設有總督府,是管理臺灣省的最高機構。此外,還在各地設立鄉公所,實行警察和保甲制度,對臺灣省進行殖民教育。同時,基於發展國內經濟的需要,最初把臺灣省作為其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的基地,逐步發展了臺灣省的加工業和運輸業。二戰期間,為配合南進的軍國主義政策,日本在臺灣省進壹步發展各種與軍事相關的工業,擴大了工業在島內GDP中的比重,使臺灣省從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傳統社會逐步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的半資本主義半封建社會。據統計,抗戰結束前夕,臺灣省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世紀初的7%左右上升到18%左右。與此同時,臺灣省的工人階級也在這種轉變中逐漸萌芽和發展。1920年,臺灣省勞動力約4萬人。到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增加到8萬多人;到1943,臺灣省的工人數量已經達到20多萬人。

從公元1895年臺灣省淪陷到公元1945年臺灣省光復的半個世紀裏,臺灣省同胞不堪忍受亡國奴的生活,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保衛祖國,收復失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譜寫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輝煌壯麗的篇章。

1895年臺灣省《馬關條約》被割讓的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人人“痛心疾首”,無比憤慨。康有為、梁啟超聚集18省千余人“寫在公共汽車上”,反對割地求和平,主張變法圖強。在京參加考試的臺灣進士和舉人聯名上書清政府都察院,訴苦說:“北方生靈百萬哀,胡同裏的婦孺都想吃日本人的肉,各懷怨恨。誰願意投降敵人!”“全臺灣的土地被用來使它戰而降,全臺灣的人民使它戰而死...雖然很勇敢,但沒有後悔。”清廷各級官員也紛紛上書,申明臺灣省是中國東南七省之屏障。“沒有臺灣省的今天,就沒有南洋的明天;中國雖大,可壹日千刀萬剮。”。譚嗣同憤怒地痛斥清廷“救自己壹次”,通過擡高地盤的方式送給別人。"他認為中國人的富裕是壹個錯誤."臺灣省士紳百姓給清廷發電報說:“全臺為割地議和所震驚。.....大臣之地,義與存;願與傅部誓死保衛。如果打不贏壹仗,請等我死了再割地……”。

《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天,全省同胞大聲哭喊,臺北民眾敲鑼罷市。民眾包圍該部,反對削臺,要求報銷的錢不要運出去,軍械制造局不要停工,稅收全部留作抗擊日寇之用。秋等臺灣士紳也試圖以“獨立”來反抗日本的占領,建立“臺灣民主國家”,並推舉臺灣省省長唐為總統。《獨立宣言》指出:“主張聖賢者,有權掌管臺灣事務;事件塵埃落定後,再請妳打朝,我該怎麽辦?”然而,隨著唐私自逃回大陸,12天後,這個“民主國家”解體了。

在抗日武裝和日本占領臺灣省之後,清政府命令其在臺灣的總督唐和其他官員離開臺灣。臺灣省同胞拿起了武器,組織了自己的抗日人民軍,保衛祖國的領土。他們持續了七年的武裝鬥爭。

當初,臺灣省同胞配合曾經拒不奉聖旨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清軍官兵,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臺南等地與日寇決壹死戰。他們手持土槍和長矛,在血肉之軀的驅使下,前赴後繼,撲向敵人。其中彰化和嘉義的戰鬥最為激烈慘烈。抗日人民軍領袖徐翔、黑旗軍將領、劉永福新軍七星隊大部分都壯烈犧牲。壹個日本人當時記錄道:“每當我軍(日軍)戰敗,附近的村民立刻成為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了武器,壹邊喊叫壹邊戰鬥。我們的對手很頑強,不怕死。他們藏在村舍裏。當壹棟房子被炮火摧毀時,他們會冷靜地轉移到另壹棟房子,並在第壹時間發起攻擊。”

臺南抗敵的最後階段異常艱難。清政府壹再嚴令禁止壹切大陸地區支援臺灣省,黑旗軍和人民的武備和工資都斷絕了,隊伍餓不起。在這種情況下,劉永福堅持抗日5個月,不得不被迫登船返回大陸。臺南10月20日淪陷1895。到臺南淪陷時,臺灣省軍民死傷3.2萬余人,占日據初期兵力的壹半以上。

臺南淪陷後,全臺灣省人民繼續堅持武裝抗日。他們先後在臺北的深坑、雲林的郭鐵山、嘉義臺南之間的番仔山、屏東的鳳山、潮洲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抗日人民軍的隊伍從幾百到幾千不等。他們襲擊日軍軍營,襲擊日本政府機關,壹次次抗擊敵人的瘋狂掃蕩,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簡大石是臺北農民抗日武裝的領導人之壹。1896年元旦,率隊與他人武裝直攻臺北,突入市區。後來,簡搬到了廈門。日本侵略者為了泄憤,殺了他的妻子,向清政府索賠。簡臨死前大放厥詞:“我是大獅子簡,我是清朝臺灣省的公民。.....雖然日本人把我當土匪,但是清人應該把我當義士。自從臺灣省回歸日本後,大大小小的官員都累死了,沒人敢主動。只有我壹介王,還能勝萬余人,血戰百次。自作主張,清朝沒毛病。.....願生為清人,死為清鬼”。

辛亥革命前後的武裝起義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殘酷鎮壓,臺灣省人民的武裝抗日鬥爭經歷了短暫的低潮。1906以後,在大陸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臺灣省同胞舉行了壹次又壹次愛國武裝起義,反對日本殖民統治。比較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北埔起義;1912年南投林尼浦起義;苗栗起義1913;

915臺南西萊安起義等。其中,苗栗起義是在辛亥革命直接影響下的壹次偉大的愛國抗日鬥爭。領袖羅福興是孫中山先生聯盟派往臺灣的人員之壹。羅以家鄉苗栗為根據地,成立了中國革命黨臺灣省支部,並在臺北、基隆、桃園、臺南等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策劃起義。戰敗後,有近千人被捕,20多人被殺。羅福興生前的送別詩說:“海外硝煙的氣氛像壹座孤島。今天,我的人民被賦予了同樣的仇恨,犧牲自己的血肉去尋找共同的東西。不要害怕壹生熱愛自由。.....背井離鄉來潁州,壹掃東院指房。天下腥氣當洗去,俠不可失劍。彈丸如雨如雷,號角鼓聲催,誰拿了好頭,何必纏著他?”西安起義是由愛國人士巴、江定、等人組織的。他們以臺南西來寺等地為據點,訓練骨幹,策劃起義,號召全省同胞“奮勇爭先,精忠報國,光復臺灣省”。參與者遍布臺北、臺中、南投、嘉義、屏東。因為事件發生,日本警方得知余、蔣等人率千余人臨時舉案,浴血奮戰七晝夜。起義失敗後,巴等900多人被處死,數萬人被日本侵略者濫殺,震驚世界。

五四運動後的民族解放運動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大陸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臺灣省同胞進壹步掀起了有組織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這壹運動與祖國的革命鬥爭緊密相連,成為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20 65438+10月,受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在臺灣省留學的日本青年首先在東京成立“新民學會”,模仿北京《新青年》出版《臺灣省青年》雜誌,進行民族主義的啟蒙宣傳。隨後,在日本留學、生活在北京、上海、廣東、廈門、南京等地的臺灣省學生成立了臺灣省基督教青年會、臺灣省學生聯合會、中國臺灣同誌會等組織。192110以蔣渭水為主,林等人為輔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啟蒙團體“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成立,以“喚起漢民族意識,反對日本民族壓迫”為宗旨,提出“反對民族差異”、“反對奴化教育”、“爭取政治參與”等口號。在郭沫若等人的影響下,廣東中山大學的臺灣學生成立了“廣東臺灣省革命少年團”。在該團體發表的《致中國同胞書》中,呼籲:“不要忘記臺灣省”,“臺灣省是中國的臺灣省,民族是中國的民族,土地是中國的土地”。與此同時,臺灣省各地的農民協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28年4月,中國大陸臺灣省出生的中國* * *制作人、留學日本的* * *制作人、黨員,在中國* * *制作人的幫助下,在上海成立了臺灣省黨組織,即日本* * *制作人臺灣省全國支部。臺灣省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人民黨也登上了政治舞臺。各派政治力量迅速聯合起來。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在臺灣歷史上第壹次蓬勃發展。同年年底,臺灣省農民聯合會領導下的會員超過3萬人。各種工潮此起彼伏,工人階級意識迅速提高。他們把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民族階級利益結合起來,提出了“支持中國工農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推翻日本帝國主義”等鮮明的戰鬥口號。

生活在臺中濁水溪上遊五社的高山族同胞,在臺灣省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鼓舞下,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壓迫,於6月27日舉行武裝暴動1930+0938。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霧社起義。在消滅了十幾個日軍分支後,退入深山,與6000多名日軍軍警激戰20多天。很多高山族婦女,為了激勵丈夫殺敵無憂,集體跳崖。最後高山族同胞彈盡糧絕,起義領袖自盡。

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猛烈沖擊了日本在臺灣省的殖民統治。1931年夏,日本殖民統治者開始全面鎮壓臺灣省同胞,實行白色恐怖。無數臺灣同胞和愛國進步人士遭到監禁和迫害。但是,臺灣省人民並沒有被法西斯的暴行所征服,他們以各種形式繼續鬥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根據歷史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申臺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1943 1年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省、澎湖列島等,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及後蘇聯簽署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終於和全世界人民壹起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臺灣省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結束了臺灣省同胞被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同年10月25日,10,中國政府在臺灣省省舉行了日軍投降儀式。會後,臺灣省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市政府正式宣布,從今以後,屬於臺灣省和澎湖列島的壹切土地、人民和政務,都將置於中國的主權之下。臺灣省省的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祭奠先人,徹夜飲酒。數萬名臺北各界民眾舉行環城遊行,歡呼回歸祖國懷抱,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實現民主,建立了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新中國。然而,隸屬於美國的國民黨政府發動了全國性的反* * *內戰。壹方面進攻中國* * *產黨領導的廣大解放區,壹方面瘋狂搜刮迫害國民黨統治區人民,企圖把中國拖回黑暗世界。這激怒了全國人民,迫使他們站起來進行堅決的鬥爭。1947年2月28日,在全國民主革命高潮之際,臺灣省省人民舉行了反對國民黨政權的武裝起義。“二·二八起義”贏得了中國各界人士的深切同情。中央給予熱烈支持,並指出:“臺灣省人民的武裝自衛是被迫的、必要的、正義的、正確的”;宣布“解放區的軍民壹定會支持妳們,幫助妳們進行自己的鬥爭。”“二·二八起義”雖然在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下失敗了,但又壹次表現了臺灣省同胞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1949 65438+10月1,全國人民在中國* * *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國民黨政府,新中國誕生了。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壹個新時代。祖國解放前夕,蔣介石和國民黨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省。他們依靠美國的保護和支持,維持了臺灣省的局部安全局勢,使臺灣省和祖國再次分裂。

  • 上一篇:韓國大叔的視頻收藏在哪裏?
  • 下一篇:高功的高功科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