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馬鞍山采石風景區主要景點

馬鞍山采石風景區主要景點

梅格館

國美閣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它是由太平府知府張貴創建的,但從詩人賈島在《牛渚》中所寫的“危亭泛舟,蛾眉望青天”的詩句可以推斷,蛾眉亭實際上在中唐時期就已存在。

幾千年來,胡美館壹直是美麗和宏偉的結合體。站在胡美館,妳可以看到江南的無限風光。“出了河,山就叫采石。過去,因為它雄偉的山脈,亭子在懸崖上,所以妳可以享受觀賞它的美麗。遙望東西涼山,河對面,恰似壹座胡美,故取名亭子。”從明初著名畫家陶安的《胡美亭》中,妳不僅可以

胡美館的風景就像壹張四季圖,尤其是在晴天。日照河上練出壹條銀白色的河,耀眼的河水波光粼粼,猶如兩座山的眼睛,濃郁的綠色森林猶如兩座山的眉毛,美麗迷人。

三臺閣

三臺閣美麗的采石磯像壹組如畫的屏風矗立在長江下遊,而矗立在翠羅山最高點的三臺閣則像壹顆珍珠鑲嵌在山頂。

三臺閣建於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毀於清朝。據康熙年間太平府巡撫楊林在《采石三亭記》中記載,周文祥(即工部右侍郎周琛)升任大中丞時,曾捐資買下松樹山。光祿宮(曹·)也自告奮勇捐了三千金在山頂建了壹個亭子。亭子建成後命名為“三臺”,意在祭拜“文昌”。當時,住在黃冠的亭子裏有三種東西。可見“三臺”是星官的名字,是大熊星座的六顆星。曹建三亭不僅是為了觀星,也是為了觀天、觀世、觀水。曹,當塗人,在國外做官後回到家鄉。“誤采石之重地,患巨測”,是“築高閣之頂,設三套風水署,實念河防,飛渡河”,希望借助文昌帝,保壹方平安。有人認為,曹在京都為官多年,花費畢生積蓄修建三座亭子獻給文昌君,是為了鼓勵鄰近的聖賢好好讀書,將來成為國家棟梁。傳說曹的後人果然不負眾望。他們中的壹個,曹聞仲,被親手選為冠軍,為他的家鄉做了很多好事。

林散之美術館“大江環繞絕壁,草之賢者伴詩仙。”大自然創造了采石磯山,容納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決定建立林散之美術館,並於1991 10 15在馬鞍山采石風景區落成,圓了李白先生“與人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大師,被譽為詩、書、畫“三絕”。林散之先生(1898~1989),安徽和縣人,江蘇江浦人。他從小聰明,六歲進村學,學詩詞對聯。同時,他學習了劉燕的楷書,喜歡上了繪畫。65,438+03歲赴寧師從張慶普學習人物畫;65,438+06歲,從範培開始書法;65,438+08歲時,向清代學者薩米學習古詩詞;32歲時,他拜國畫大師黃為師,決定遠行。此後,王先生回到家鄉,潛心藝術,公務之余,憤懣自磨。他自稱60歲開始學草書。經過七十年的改革,他的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鼎盛時期。他的草書傳入古人,在筆法和墨法上有所創新。它清新淡雅,也有力量與傲慢。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壹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時期(806~820),原名“陳仙樓”,宋元時期進行了修繕。明五年(1440),工部右侍郎周琛巡江南時重修。清順治十四年(1657),知府胡重修,改名太白樓,又稱“唐代青蓮寺”。後來被士兵摧毀。清光緒三年(1877),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羅山南麓,依山傍水。建築高18米,三層兩個入口,前樓後閣,左右回廊;歇山頂,瓦片滴水,龜魚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特別是祠堂正殿供奉的壹尊南木雕像李白,雙手背負,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生動再現了詩仙神韻。遊客爬上大樓俯瞰它。長江如練,綠洲溢綠意,百舸爭流,海鷗翺翔。它被譽為“浪漫河上的第壹樓”。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王騰亭並稱長江“三樓壹亭”。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對太白樓東側的壹批清代建築進行了改建,並與太白樓合二為壹,形成了我國建築最早、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文物收藏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有李白畫像、古代文物字畫、不同時期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字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登上亭子就情不自禁地為亭題詩,吐槽無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寫過壹首詩,形容蛾眉亭為“雙峰秀兩眉,崔岱依舊望影”。南宋詩人陳龍寫過壹首詩說:“女媧試作石,使她為市長強領。”在陳龍的眼裏,采石山和胡美亭所在的東西梁山都像壹只為自己的獨立和崇高正直而自豪的大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樣的風景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不同的反響,由此可見蛾眉亭的風景之美。雖已毀於戰亂,但卻壹次次被破壞又被重建,這也是蛾美人亭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原因。

據史料記載,亭中有五塊石碑,多因風雨侵蝕而損壞。現在它們已經被移到了李白紀念館。如今的蛾眉亭重建於1987,亭檐正中懸掛“蛾眉亭”匾額,亭內石壁嵌有新立的吳彤石碑。《重建胡美館》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余顯浩執筆,書法家李留珍執筆。據原碑記載,還有元代李傕的《渡江詩》。此外,李白的《望天門山》、林和靖的《采石山》、文天祥的《采石為昔》,都被當代書法家改寫成了豐碑。

胡美館後山的美景依舊。時間似乎沒有移動,只是改變了歷史。

自唐代以來,太白塔留下了元稹、白居易、陸遊、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的足跡,以及歷代文人雅士傳唱的大量詩篇,增添了太白塔深厚的無形財富,與太白塔建築群的有形財富壹起,為國人呈現了壹種純凈無比的文化積澱。

  • 上一篇:革命中的誠信故事
  • 下一篇:雞年過去了,狗年來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