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絲綢之路的叫法現在已經家喻戶曉,可是這條橫貫亞歐大陸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最初並不是用作絲綢交易的。絲綢之路的前生還有“青銅之路”、“彩陶之路”和“玉帛之路”。那麽接下來我們就先講“絲綢之路”前世,再談“絲綢之路”的今生!
原始社會先民們狩獵的場景
在這三者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彩陶之路”,關於陶,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陶片來自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在這裏出土的陶片據碳十四測定其制作年代大約為兩萬年前。當然歐洲也有上萬年的陶片出土。但是,同壹物體在地理位置跨度如此之大的兩地都出現,並不壹定說明兩地之間存在聯系。並且以現在考古學家所掌握的考古資料是無法證明這條“彩陶之路”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的具體傳播路徑是什麽?即到底是東方彩陶藝術西傳,還是西方彩陶藝術東漸,亦或是兩地彩陶各自發展然後匯合交流相互影響,或者只是人類歷史發展必經階段的巧合(巧合說從文物出土來看顯然站不住腳)。
先民們在彩陶制作
從發現的彩陶文物的紋路和樣式來推測,早在五、六千年前歐亞大陸上應該就有了多次關於彩陶工藝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成果很明顯的體現在了後期的彩陶工藝之上,這壹點我們從羅馬尼亞彩陶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的特征上可以得到證實。
齊家文化時期彩陶
馬家窯文化彩陶
羅馬尼亞彩陶 (圖片來自於網絡)
其次,那就是“玉帛之路”。這裏所說的“玉帛之路”其實專指“玉石”,與“帛”並無關系。其之所以取名為“玉帛之路”,源於“化幹戈為玉帛”這個成語。其主要用意是,寓意這條綿亙千裏的玉石之路上,所有的戰爭糾紛都能夠化作和平的玉帛商貿。
在中華文化中玉是壹個不可替代的文化載體,它所承載的文化含義要遠遠超過其他的物質載體。
齊家文化時期的玉琮
首先,在原始先民看來玉是溝通鬼神的媒介,所以原始部落中只有巫師和部落中地位突出的首領才能擁有玉,這壹點從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齊家文化都有證明;
其次,玉對封建王朝而言,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等等都是帝王們用於禮天、禮地、禮東方的神器,是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
最後,玉對於個人而言,君子以玉比德、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玉有五德等等,關於玉的界定讓玉成為了象征身份的必備之物。
但是對考古感興趣的人都知道,最初因為古人勘探技術的限制玉料大多來自於西方,所以便有了“美玉出西土”這句話,有了“周穆王西巡”的故事。而這裏的“西土”“西巡”跟後世的“西域”壹樣,都指的是陽關以西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河西走廊以西的青海、新疆等地。因為中原地區對玉的強烈需求(這壹點可以從齊家文化玉器中使用的和田玉料及婦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的材質得到證實),因為有大量的需求,且自己本土玉資源短缺,於是“玉石之路”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齊家文化時期的玉璧
最後,要說的是“青銅之路”(關於“玉帛之路”和“青銅之路”的先後順序,學界尚不明確,筆者暫時以自己的猜想為它們排序,筆者認為這與兩者的用途差異和制作工藝的難度有關,青銅需要經過尋找礦石、挖掘礦石、然後進行加工冶煉才能產生,而玉石卻可以直接從大自然獲取。從人類歷史來看發現制作的難易程度決定物體被人類使用的時間)。最早掌握青銅冶煉技術的是中亞地區遊牧民族,即兩河文明(今天的伊拉克地區)。而我國最早出現青銅器的地方是位於西北地區的甘肅臨夏壹帶的齊家文化遺址,現出土有距今4000多年的“中華第壹鏡”、“中華第壹刀”、“中華第壹斧”。綜合這兩條信息,結合“彩陶之路”“玉帛之路”的歷程及考古資料足以說明“青銅之路”極可能是壹條自西向東的傳輸之路。
齊家文化時期的先民們開采銅礦
齊家文化時期的先民們冶煉銅礦
所以說,絲綢之路這條路其實很早就有了,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長度和任務。它就像長城壹樣有的地段是戰國時候修的,有的地段是秦朝修的,也有的時漢、唐時修的,更有的甚至是宋朝修的,到了明代後,明王朝在這壹段壹段不同時期的長城的基礎上再進行取舍、修繕和補充,最終才形成了世界八大奇跡之壹的——明長城。當然絲綢之路與前三者相比較它是壹條非常確切的,有著詳實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證實的,壹條古老的東西方之間貿易交流的見證之路。
明長城
幾個世紀以來,絲綢之路是沿線不同地區間文化、經濟交流的壹條重要陸路通道,它將東亞、東南亞與東非、西亞和南歐貫通起來。絲綢之路的最初出現可能不僅僅只是用於貨物的貿易,它與宗教文化的傳播有著很緊密的關系。世界上走的最遠的不是學者,也不是商人,而是傳教弘法的宗教信徒。壹如玄奘、鑒真,甚至包括那些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航海家,五月花號上的英國清教徒們等等。所以,早期的絲綢之路上可能更多的是像玄奘壹樣的佛教信徒們。
絲綢之路上最早的身影 西行求法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