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流傳在山東、河北壹帶的民歌,意思是這壹帶的人大多自稱是山西移民。其實今天的魯南人並不都是山西人。滕州1200多個自然村中,只有壹半(687個)是明朝洪武年間移民新建的,另壹半是當地土著。不僅如此,滕州還誕生了2000多年前的幾個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嚴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張龍溪裏裏”的“縣望”,滕州也成為這些姓氏最早的發源地和繁盛之地...
水是活躍的,樹是有根的。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也是壹部部落、種族、家族、姓氏不斷流傳的歷史。“走不改姓,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習慣,讓我們的姓氏和我們與生俱來的生理基因壹樣,成為壹個民族、壹個社區、壹個家庭代代相傳的符號和血脈。“五百年前我們是壹家人”“同姓是壹家人”這句話,賦予了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向心力、親和力、凝聚力!追根溯源,尋根問祖,研究這些,可以滿足海內外華人日益增長的“尋根”、“認祖”意識,客觀上解決“我從哪裏來”的問題。筆者在壹篇文章中考證了任氏的來歷(天下任氏出自造車鼻祖奚仲故裏山東省滕州市),下面我就來探究壹下滕氏的來歷...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使用姓氏的國家。在大約5000年前的傅時代,姓氏被定義為世襲制,由父系傳承。所以中國的姓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方姓氏的產生和廣泛使用的歷史也不過1000年,而歐洲大陸姓氏的廣泛使用也不過近400年。
姓氏,代表氏族的世系,來源於氏族的圖騰,最早起源於母系社會。姓和姓壹開始就是分開的。宋代史學家鄭樵在《通誌》壹書中說:“三代以前,姓氏壹分為二,男稱姓,妻稱姓”;《左傳》。《隱居八年》載:“天子,建德,生而有氏,名姓。軍閥以字為謚號(清代顧派“謚號”為“姓”),因以為是宗族。”也就是說,姓氏來源於出生的自然血統,姓氏是從祖先封地中得來的。宋代劉舒《鏡補》註:“姓以其祖考之地統;可見,姓氏和姓氏的起源、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是伴隨著中國古代的“分土分封”制度而產生的。荀子《儒略》中說“周公同時治天下,建立71國,姬姓獨住53人”,這是周朝初年“分封”的事實。姓氏的統壹是在秦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姓氏和姓氏統壹了。正是在秦漢時期,奠定了中國漢族姓氏穩定的基礎。
當代中國使用的姓氏大約有3000個。中科院根據國家統計局1982人口普查抽樣調查數據和臺灣省1970人口姓氏分布數據得出研究結果,對目前占全國人口99.4%的前500個姓氏進行排名,前200個姓氏占全國人口的95%以上。除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外,滕王公約210人,總人口100萬。
歷史上滕姓以開封、南陽為“郡”,傳統“百家姓”註明“南陽郡”為滕姓郡。總的來說,漢代的滕氏以山東省北海縣(今青州地區)為主要特征。漢末以後,先後遷居河南南陽、開封、鄧州、Xi鄂等地,以南陽為名門。自唐代以來,浙江東陽(梧州)的滕家壹枝獨秀。到了宋代,東陽的滕興因宋末靖康之戰而遷閩、遷吳,所以由北向南傳播,由東向西遷移。騰興遍布全國...當代騰興集中在浙江、廣西、湖南、黑龍江、遼寧等地區。
滕州歷史悠久。7300年前,東夷部落的北新先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境內有“北新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之壹。4000年前,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14個都有自己的姓氏。”《國語》中記載了黃帝兒子的十二個姓氏:姬、遊、戚、姬、滕、甄、任、荀、諾、夷,第五個姓氏是滕。其實這十二個姓氏都屬於黃帝的部落,其他的兒子因為沒有實力建立自己的宗族,所以不能有姓氏——這就是姓氏分支的時代。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基本上來自炎黃。黃帝打敗後,率族東征,把自己的第十個兒子取名為滕,也就是四千年前黃帝的滕。這就是文字記載中最早的“滕”的由來。黃帝的第十個兒子被命名為“滕氏”,因為他在封了地。明萬歷版《藤縣誌》。第六卷。《僧譜》記載了殷代的壹篇《滕博》:“滕博是著名的文學家,也是黃帝之後。賢惠有禮,侍奉舅舅崔子,君子之謂之。”這說明,早在夏商時期,滕地就建立了滕氏國方!至於“騰”字,古稱“成”,即天成。因為滕和程是同音字,“程”在古代漢語中被用作“滕”。《說文解字》載:“騰,水溢。從水,我聲”,取泉水奔湧之意,也說明滕州自古以來就是壹片水草豐美、農業發達的沃土。"
3000多年前,這裏成為商朝氏族的搖籃。商朝始祖齊國的母親朱蝶吞下了壹只神秘鳥的蛋,生下了齊國。這裏就是《詩經》中“玄鳥出世”故事發生的地方,滕州也被稱為“商之源”!
公元前10世紀,商朝在周朝滅亡後,以其同父異母的兄弟和的十四個兒子為名“措蜀繡”建立滕國,其姓為姬,是西周滕國的起源,措蜀繡成為滕國的第壹代君主。清道光版《藤縣誌》。第六卷。《滕氏甲壹號》對此有詳細記載:
“滕書繡,周文王的私生子,與武王同父異母。吳王使國四十人同姓,國五人同兄弟十人,班為分發者,令叔繡,封其為侯。繡叔從壹開始就是錯的,所以叫錯繡叔。自蜀繡以來已傳十余代,呂隱(公)時始見於《春秋》。”
滕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有名。《左傳》說滕國的疆域“相距五十裏”,所以又叫“滕小國”。別看滕,但因為是周朝姓姬皇族的直系後裔,所以地位非同壹般。《左傳》中有壹個“騰雪爭長短”的故事:十壹年春(公元前712年),鄰國的騰侯和都去魯國任職,兩位國王為朝廷的安排順序發生爭執。先被封侯的認為自己應該長壽,但騰侯卻以自己是“周之義人”、薛是普通姓氏為由,擊敗了比自己強大的奪得了長位。由此可以看出滕國在當時的影響力和地位,這也體現了魯南流行的壹句話——“蘿蔔不大,長在背上”!
滕國從第壹代君主誤繡叔父開始,已經存在了近700年,持續了31年,幾乎成為了壹個小國能夠生存和自保的奇跡!滕國最著名的君主是滕文公,他曾經雇用當時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來到滕國。關於這壹點,在《滕文公》的第壹部和第二部都有很多記載。就連孟子在滕國待過的“上宮”目前也依然存在...滕國曾被孟子稱為“善國”,滕州城南北主幹道至今被命名為“善國道”。滕州博物館陳列著近年來在滕州發掘的大量古滕國文物,如“滕後鼎”、“滕公衛”等。
關於滕國的滅亡,說到齊宋越。《藤縣誌》。《滕世家》載:“(滕國)為宋所滅,從孟子算起,歷時四十余年,從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86年)算起,歷時九年。或者是說越多的藤蔓被消滅,或者是說藤蔓壹起被消滅。自叔繡始,傳至三十壹,壹為三十二。”滕國滅亡後,他的皇室後裔紛紛逃亡。為了不忘國恥,永遠珍惜故土,他們以國為氏,改姓“滕”。此後,他們四處遷移,四處流散。今天滕州的滕姓已經很少了,這是戰國末期滕國滅亡後,滕國遺民遷徙的結果。
為了驗證這壹史實,筆者於2003年3月前往北京國家圖書館查找資料。《中國姓氏大典》引用《通誌》介紹滕姓:“滕姓也是第十四子。”唐代元和氏纂修載:“後滕侯,周文王十四子。滕失國,子孫以國為氏。”《中國家譜綜合目錄》收錄了滕家譜的7種記載,分別是:
(1)江蘇朱芳滕氏五宗譜,六卷本,滕世忠主編,民國八年(1919)刊刻,藏於鎮江博物館;
②蘇州的《吳門滕氏錄抄》,壹卷,滕所撰,民國二十四年(1935),寶山滕氏印;
(3)《浙江樂清南陽滕氏族譜》,清同治三年(1864)活字本,浙江臨海博物館藏;
(4)浙江蘭溪遊埠鄉滕氏五居堂族譜,五卷,民國二十七年木刻版(1938);
(5)浙江東陽東陽滕氏族譜,20卷,清代滕修訂,清光緒六年(1880)活字本,12卷存美國;
(6)《山東泰安滕氏族譜》壹書,民國滕熙齡所撰,民國十九年(1930)抄本,藏於泰安圖書館;
(7)民國滕連承修編,民國二十六年(1937)木刻的湖北新洲滕柵村滕氏族譜。
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僅有上述目錄中提到的《吳門滕氏》壹冊,為滕於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所撰。序言說:
“我滕家祖籍周璣王文的十四個兒子的叔叔繡,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藤縣。滕知友的國家始於武王十三年,止於定思王三十六年,歷時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章中有不少詩句,但已詳載於世。子子孫孫以國為姓繁衍後代。氏族在秦漢之間是不存在的,它的起源也是非常明顯的。漢元帝以後,中郎將(滕)開始在北海出現。後來史書上有大作為的,都有自己的人。雖然南來北往,縣部不同,但淵源卻不是略有不同。如今,滕科考有三個候選人:
北海滕之名,始於中郎將(滕)的愛撫,用之於天下,有軍事文化才能。在桓帝統治時期,靖趙胤(滕)被稱為長者。孫全興、宇治馬(滕)旦、(滕)周兄弟渡河,互相跟隨,立下了汗馬功勞。自然是傅(騰)尹、衛(騰)將軍比吳貴,北海的名號也沒變。至晉武當侯(滕)建南陽,但北海之音略代。
第二,南陽的滕始於孫皓。當時廣州刺史(滕)設鄂西南陽,晉為南安將軍,封武當侯;(騰)修之孫,平南(騰)漢將軍,(騰)漢之弟,膠州刺史(騰)海豚,(騰)修曾孫,龍翔(騰)田誌將軍,桓溫都保(騰)君,宋(騰)司奏為鄂西人,故南陽謂之益,蓋也。至唐開元初年,郭子思(滕)使叢名揚東陽,江南漸有,江北難記。
滕,東陽第三名,始於司(滕)令,始於所居梧州東陽。六傳之後,分為三支,輾轉至南海,北至青祁,西至巴蜀,東至武輝。雖然派別不同,但都源於東陽。我吳的祖先用號碼表示,蓋也始於東陽,以斯為鼻祖,其世系被記載,其家譜被形象地記錄下來..."
本序言詳細論述了滕姓的源流、世系變遷及分支,確認了滕姓家族與古滕國即山東省滕州市的淵源關系。
為了進壹步考證滕姓的源流與變遷,筆者於2002年5月前往上海圖書館,搜尋有關滕姓的史料。《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收錄了上述館藏中的八種滕氏家譜,即:
(1)滕六經(福建建甌),21 (1932)滕金泉等人編著,木活字8卷;
(2)《滕氏宗譜》(江蘇無錫),清光緒七年滕編(1881),木活字12卷;
(3)清同治十壹年(1872)滕桂平編撰的《滕桂平南洋郡(浙江湯溪)族譜》,有7卷唐德種植的活字書;
(4)清光緒十二年(1886)滕春奎編著的《南洋(浙江湯溪)滕氏族譜》及種植的活字書9冊;
(5)南洋(浙江湯溪)滕氏族譜,民國十八年(1929),德堂木活字本兩部;
(6)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滕玉山編著的《大唐(浙江蘭溪)滕氏族譜》,錫類堂活字本7本;
(7)清代崇本堂活字本《讓·昌騰家譜》(已失傳);
(8)《滕氏宗譜》,清代秉德堂活字本(已失傳)。
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八種滕氏族譜,因後兩種書有破損而無法查閱。在三部《南陽滕氏族譜》中,選取了最早、相對完整的《清同治》版本,* * *查閱(1)、(2)、(3)、(6)。這些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滕氏宗譜,雖然是從某個朝代、某個地區的滕氏長輩開始的,但卻是從“壹”、“二”、“三”代代相傳的。但所有的滕氏宗譜都是從頭開始的,滕氏的起源是“以國為氏”,起源於古代的山東滕州。
在所調查的四個族譜中,第壹個(1)福建建甌,記載其始祖為“平章公(滕)”,南宋德佑年間(1275)入閩,自稱“本登州內鄉縣南陽郡”;“祖上騎馬南下,蔔居建寧府的後代歐億沃公裏繁衍,所以分東、西兩府……”在描述滕姓的由來時,“滕國亡後三十壹年喪國,二十九年喪國,後人以滕為氏”!該譜是明代鄭德時期滕介石的第壹次修訂,萬歷年間的第二次修訂和第三次修訂,主要記錄了進入福建的滕姓分支。
根據浙江金華宗族成員滕提供的線索,相傳唐末福建莆田人滕昭,浙江樂清縣人,是浙南滕姓始祖。滕昭生於唐太和4年(公元830年),卒於乾化2年(公元902年)。11世滕大培,宋進士,授秘書郎,官至尚書右仆;12世滕初英遷居永嘉,成為大家族。浙南有壹個滕姓聯誼會。三十四弟滕繼美(我的曾祖父)遷居蘭溪,已繁衍至數百人...“由此可以看出歷代滕氏遷徙的變化。
(2)江蘇無錫東陽的族譜更為詳細、完整、全面,以滕復(字法,張敏公)為始祖,因滕復為蘇州刺史而從東陽遷居蘇州,後遷居無錫:“始祖(滕)宋代剛從東陽遷居蘇州,三次傳至(滕),遷居金。又名滕祥,居南陽,上溯七世至唐朝,五州時居東陽,後上溯滕靈聰四世。
此譜載有滕姓第35代孫騰岱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670)受其父派遣從無錫乘糧船到山東藤縣(今滕州)祭祖時所寫的序。雲“幾度哀哭”,成為滕姓子孫來滕州尋根認祖的直接證據!
譜中還包括文人高官為滕氏譜牒所作的序和以滕的名字書寫的詩文書信,如唐代白居易為滕祥所作的《贈滕叔子居故鄉》詩,其中有“身著錦服繡衣,東陽外有幾個滕氏家族”壹句;此外,還有劉禹錫、孟浩然、岑參等的詩;宋代有楊萬裏、文天祥為滕家所作的序和範仲淹、滕宗良(字)、蘇軾、滕復(字法)的書信。明代有《閣錄·申時行滕氏族譜序》,記載了滕氏家族幾千年的興盛!
(3)浙江湯溪南陽縣滕氏族譜,始於唐代滕祥,因賜浙江東陽白沙溪而得名。後來東陽改名金華,又稱梧州,白沙也屬塘溪。家譜雖用“南洋”之名,但僅指原“縣望”,實為浙江族譜。漢末,滕氏宗族已從河南南陽、鄂西遷至江左,族譜堂號仍沿用舊名,是為了紀念祖先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是中國族譜標註“縣望”記“源”的傳統和習慣。
該譜配有滕的祖先“修公叔”的畫像,並有“紀”雲:
“富騰,不姓我,原名紀,與得天下。文王十四子繡,後人以國為氏,故滕姓由此公始。”
(6)浙江蘭溪大唐滕氏宗譜,始於宋代尚書左誠,上溯至南洋滕天之,為祖。記載“鄭憲為宋建言三年(1129)寇所迫,其子宣義奉宋康王(,宋高宗)。”祖上是祭祖父子,北宋末年駕車南下,居蘭溪湯池,十世孫(滕)遷大唐”,這就是蘭溪滕氏的由來。曾代表宋朝出使晉國的滕就是這個分支的後代。
將滕氏族譜與其他人的族譜進行比較,可以證實《吳門滕傳》所述東陽滕氏世系的演變。文中提到“東陽滕自斯(滕)始,六代後分作三支”,江蘇無錫、浙江東陽的族譜與前代大致吻合,即:滕令聰-→伊藤。老板滕遂的後代滕茂,遷回浙江東陽;次子滕麥的後代滕,傳至滕府,後遷居江蘇無錫,成為無錫始祖。第三個滕苗,第六個,傳到滕宗良(滕紫晶)...
此後,江南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的滕氏族譜基本統壹壹致,時間跨度從唐宋壹直到明清。由此可以梳理出兩千多年來滕氏宗族遷徙變遷的大致線索和軌跡:西周時,滕氏始祖的刺繡被封;春秋戰國時期,滕氏因國、因地而興。滕滅國後,遷居魯東北海,興盛於漢。漢末,戰事移至河南南陽,晉南北朝盛極壹時。初三年,遷居浙江東陽,盛唐。到了宋代,滕府遷至江蘇蘇州、無錫,興盛於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氏,逃往福建、湖南、湖北、廣西...所以他們從北方遷移到南方,分散在全國各地...從全國各地的滕氏宗譜來看,無論多麽分散,其宗譜的大致脈絡和源流在歷史長河中基本上是清晰有序的,正如蘭溪《大唐滕氏宗譜》所言:“所有滕氏門派都是滕侯的後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兩個滕。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提到了湖北新洲鳳凰鄉藤紮村。由於不是北京國家圖書館館藏,筆者於2002年5月專程前往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鄉(今李記鎮)藤紮村。幸運的是,在滕的家中發現了兩套滕氏族譜,有舊的也有新的。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直堂舊書》記載道光乙酉年(1825)《滕支原序》說:
“滕氏遠未被接受。起源於姬,後以國為氏。歷代以來,南陽有許多教派...自滕家初,我已遠離塵世,我的起源是從周...我把它送給了楚北。追根溯源,我被繡叔封為侯爵,幾百年來壹直是聖人。後來以國為姓,戴了流蘇。
——騰碧霄仙子,明代進士、永樂年間在湖北黃州任屠夫,為始祖。600多年後壹直流傳到26世紀。族譜中詳細列出了滕以下二十六代的人物,分別是:“碧谷倫,天開雲龍,尚雲熙鼎天,國公光明,有賢親,本玉清榮華,唯興易,舒天遠。”目前,湖北省滕碧曉的壹個分支已經傳承到第26代“本”...
山東電視臺著名編導滕永平曾提供過壹些線索,提到膠東(原“北海縣”,今山東青州、萊州壹帶)有不少滕姓,目前萊州市有壹個“滕故裏”。還提到滕、滕舒、滕秀的姓氏其實都是“滕”姓,都是在滕國的追隨者滅亡後為避免被追殺而改的。他還在給滕州的信中寫道:“滕國是滕氏子孫的祖國。幾千年來,滕的後人壹直在尋找祖國,卻始終沒能回到自己的根上!”
說到滕氏名人,除了吳門《滕氏家史註》和其他幾部滕氏宗譜中提到的,還有:《孟子》中的滕庚;《漢書》中提到九江郡太守滕輔。《三國誌》中有滕州、滕胤;《晉書》有滕牧、滕秀;南史有滕譚公;晚唐五代時期有壹位著名的花鳥畫家滕長友。宋代歷史上有滕復、滕宗良。這個滕宗良,就是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提到的“滕紫晶”。他是和範仲淹同門的學者,名著《嶽陽樓記》就是範仲淹應滕之邀而寫的!南宋末年,有三個“滕騰”,分別是滕石矛、齊藤、滕程濤,他們去晉國被俘,不屈不撓,成為當時的“民族英雄”...現當代有祖籍湖南麻陽的革命先驅滕,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原國家教委主任滕文基,著名電影導演滕,等等...
至今,滕州市姜屯鎮還有滕國古城遺址和古滕國貴族墓地。在滕州市西南七公裏處,南臨涇河,北靠龍山。酈道元《水經註》記載,這座古城是“繞城二十裏,有子城”。現在有內外墻殘跡,內城(副城)墻略呈方形,周長2公裏,離地高3。在內城的東北角,至今還保留著“古滕八景”之壹的文公古臺,據說是滕國宮的遺風。臺前兩棵古槐樹蒼勁參天,依然生機勃勃。
1991年,滕州重修文公臺,新建滕文公樓,增加碑林。滕州市著名書畫家、中國書協原副主席王學仲教授題寫了“興滕向善”的題詞。文公臺不僅是古滕國僅存的地面建築,也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國的唯壹紀念和象征。某種程度上也是滕氏在世界上的宗祠和祖宅!正是在這裏,滕氏氏族的原始先民紮根,立國,創造了輝煌的古滕文明!滕國古城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滕州的旅遊景點。文公樓有“滕國歷史文物展”和滕文公會見孟子蠟像展。
文公臺的側門上有壹幅對聯:“古跡在劉競附近,我曾在高泰珍愛我的兒子。
離開蜀繡的源頭,不要把格非錯當成王騰。"
第壹部分中的“太子”滕文公,是後世滕州人對滕文公美德的記憶。《聯二》中“勿誤飛亭”的說法,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於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以“王騰”的身份來到山東藤縣(今滕州)。唐代“王騰”李元嬰被貶江西南昌,建有著名的王騰亭。王波的《王騰亭序》使它的名字流芳百世。王騰的名字也是由李元嬰帶到江西南昌,再到四川閬中...但這個“王騰”不再是“王騰”。雖然都起源於滕州,但相隔千年。此句意在指出唐代李姓“王騰”與古代滕國“王騰”的區別,以免混淆。
65438-0997,滕州電視臺制作了壹部電視紀錄片《滕州故事》,介紹了古滕國的前世今生。該片在央視海外頻道播出後,吸引了壹位美國電視導演詹妮弗?凱斯通的註意力,她說:
“另壹個精彩的節目是關於山東滕州的。我認為電影的制片人很好地將關於古代滕國的知識與今天蓬勃發展的滕州的介紹融為壹體。陶器碎片和古城墻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拉近了古代滕國人與今天滕州居民的距離...我對滕州的歷史、變化和這座城市的工業有了足夠的了解。”
——摘自第四屆國務院金橋獎(影視)頒獎暨研討會資料征集。
明代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寫過壹首詩《過滕城》:
“今天哪裏整潔了?滕友的舊國名。
浮雲雙戰場,夕陽空..."
如今,文公臺前的兩座古塔依然根深蒂固,見證著古滕國和滕氏家族的千年興衰...
滕姓的根在哪裏?文公臺前的古槐樹!滕氏宗親散居全國,滕州滕國古城有妳的根!
繡像,古滕國第壹代君主,滕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