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裙舞
黃陵裙舞的起源和其他舞蹈壹樣,也是古代祭祀樂舞的“巫”和“武”。是先民出於對天地之神的敬畏而創造的,用於天地之神以及始祖軒轅黃帝的祭祀活動中。久而久之,隨著歷史的進壹步發展,主要用於祝賀春節,祈福豐年,主要在城鄉之間,鄰裏親戚之間。官民同樂,朝野共慶* * *,言情吉祥,粉飾太平。展示技藝和才華,宣傳財源和民俗,促進交流,增進團結,鏈接友誼,延續歷史。舞步扭擺起舞,歌曲撼動百年,在延續中完善,在實踐中定模式,逐漸形成既定節目。
相傳明朝時,黃陵縣城東南約十裏的橋溝村劉晶,曾在朝廷樂府任職,官拜禦史。根據黃陵人的傳說,劉公公在朝鮮主要為宮娥彩女排練歌舞。離崗回鄉後,在黃陵祭祀舞蹈的基礎上,融入了宮廷舞蹈,完善和豐富了表演技巧和歌詞,將宮廷舞蹈的魅力註入其中。黃陵的裙舞有了更完整的飛躍,明顯不同於其他地方。所以黃陵的秧歌是舞蹈而不是扭秧歌。
古代表演裙舞的服飾、道具、妝容都很簡單,女性角色都偽裝成女性的妝容:頭頂壹條黑絲薄紗代替了頭發直到腳跟,額頭用彩紙打褶成驕傲如孔雀式的頭飾,頭頂壹堆花用紅絲打褶。兩邊剩下的布條壹直垂到胸部,肩膀在耳朵後面,穿著新娘貼身的小紅襖,五顏六色的裙子和褲子,壹條白色的裙子緊緊地系在胸前。這種裙舞的表演技巧主要在於女角舞和綁裙的技巧,所以又叫“提裙”。
在“雜工”(男)的引導下,女角壹邊跳舞壹邊系裙子,緊緊跟隨。她動如蟬,舞如蝶,飄如水,遊如雲,婀娜多姿,飄飄欲仙,腰纏雙膝。晚上表演的時候,如果妳是打雜的左手握著的蓮花燈下的霧中仙子,那就像做夢壹樣,那叫:
《單翼鳳凰》《雙翼鳳凰》《三點頭孔雀》《提燈飛蛾》。羞澀,細膩,恬靜淡雅,簡單平和。真正展現了陜北南部黃土高原女性的陰柔之美,是裙舞中的主流。秧歌隊裏的幾個頑童,頭上紮著兩條直立的小辮子,扮成小醜,驢脖子上掛著壹個串鈴,在場合裏奔放活潑,使驢串鈴叮當作響。秧歌隊演的老婆婆扮成小醜,壹雙木頭假腳,繡花鞋,寬褲腿。捂著真腳,用鞭炮或者紅辣椒角當耳環,用驢眼當胸罩,拿個大木棍什麽的農婦常用的東西,紅撲撲的臉蛋,白撲撲的眼窩,都能把人逗笑。
在隊列的表演中,也有很多上面提到的雜技,讓現場變得溫馨、歡快、滑稽。
表演隊形變化有白的鬃毛、鳳凰牡丹、二龍明珠、蠍子倒掛、荷花盛開等。遊龍、翔鳳、北鬥、布農宮、二義四方、八卦九宮等自由遊走,變幻莫測,暗含人文思想,暗藏玄機。
在密集的鼓樂中,跳了壹輪舞後,壹首黃陵秧歌(壹種民歌)被大嗓門唱了出來,鼓點立刻活躍起來,進入熱烈的表演。裙舞表演結束後,激烈的鑼鼓聲把其他民間舞蹈、旱船、雜耍等送到場地表演。
第二,全身響
黃陵流行的“霸王鞭”是壹種以觸花棍的律動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民間舞蹈藝術。表演者右手緊握壹根長約80厘米、直徑約3厘米的空心竹竿。為了制造噪音,在兩端垂直方向打壹個或三個小孔。五六個銅錢或壹個小鈴鐺用細鐵絲放在內腔,竹竿表面塗上各種顏色或顏料。然後每隔三五厘米用五顏六色的紙或布條裹住,兩端系上麻繩做成的紅纓子。其形狀與楚霸王項羽的鋼鞭相似,故為民間所稱。演員們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肩上、膝蓋上、手腕上、鞋上縫著小鈴鐺。表演時,他們根據音樂的節奏,用手拍打四肢或別人的花棍,並不斷發出嗆人的聲音,伴著民歌載歌載舞。據說公元前110(元豐元年)是公元前65438年。因為“霸王鞭”兩端有很多空槽,槽內有幾枚可移動的銅錢。鞭子輕輕壹抖,輕輕壹擊,就會發出“刷刷”的銅錢聲,活潑有力。舞者有時用手打鞭子,有時用腳踢鞭子,有時用鞭子觸摸身體。從上到下,肩、背、腰、腿、腳無處不在,每壹次碰撞都發出悅耳的聲音,所以又叫“全身環”。
“霸王鞭”在黃陵縣流傳已久。因其形式自由,道具簡單,舞蹈優美,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易於傳播和普及。現在黃陵流傳的霸王鞭是在傳統霸王鞭的基礎上,由文藝工作者加工而成的。在舞蹈動作和美感上,重在渲染,使動作誇張、動態、細致,編排和調度方法豐富多變,場面起伏大,動靜對比強烈,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
“霸王鞭”按其動作可分為低手鞭、高手鞭、飛鞭;按其速度可分為靜鞭和動鞭;按場地大小可分為方鞭和臺鞭。方鞭數量可達100支,臺鞭數量可達10支以上,靈活多變。
第三,跑竹馬
黃陵竹馬跑是表現古代壹個傳奇的戰爭場面。戰馬做成中間有個大洞的假馬,就是用泥巴做成模具,表面貼多層麻紙,脫模後再塗上紅白黑黃。紮鬃毛、耳朵、眼睛等。演員進場時,從中間的大洞進去,掛在肩上。他穿著古代將軍的服裝(只是戲服),戲臉化妝,用雉雞羽毛當羽毛。插上六八面五顏六色的三角背旗,用襯衫遮住雙腿,根據各自的角色手持長矛或大刀等武器。
人物決定了有具體故事的將軍數量。每位將軍都配有馬牌或旗手,身穿武士服,手持旗幟。旗幟中央寫著將軍的名字,四角飾有圖案。他們走在將軍們的前面,揮舞著旗幟。每個將軍還配有壹個馬童,要求會壹點武功,能打輪子(虎躍)、翻筋鬥(小筋鬥)、植樁(搭頂)、走在將軍後面,屬於牽馬、駕馬的角色。
演出時有激烈的鑼鼓和哨子(口哨聲)助威助興。場面熱烈壯觀,氣勢磅礴,壹會兒表演壹會兒唱歌。
四、啞鈴舞
啞鈴舞是壹種中空的木棒(啞鈴),直徑約8厘米,每手長約30厘米。表演時,表演者雙手緊緊握住啞鈴,有時放在胸前,有時放在背後或頭上,或兩腿叉開,使兩個啞鈴頂端相互碰撞,根據音樂節奏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同時他唱秧歌(民歌),節奏輕快明朗,剛柔並濟。他可以壹個人玩,也可以和別人玩。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五、竹竿舞
竹板舞是男角左手拿著表演快板的竹板,右手拿著長約30厘米、寬約2厘米的鋸齒形竹板。女角每只手拿兩塊長約40厘米、寬約3厘米的竹板,用手柄握住壹端,食指夾在兩塊竹板之間。雌雄角根據音樂節奏敲打各自的竹板。秧歌伴奏,變換姿勢,做出各種舞蹈動作,數量不限,半男半女。
六、碟舞
菜舞是由男女角各持壹個瓷盤,無名指和小指抓住盤沿,盤底用壹雙竹筷子貼近手掌、拇指、食指和中指,根據音樂節奏輕敲盤前中心,發出清脆悅耳的滴水聲。變換姿勢做出各種舞蹈動作,邊跳邊唱秧歌。人數不限,男女各半。形式新穎,場景優雅。
七、蠟燭舞
燭舞是男女角捧著的小碟子。菜的中央插著壹根高約8厘米的點燃的蠟燭,兩臂揮舞。因為蠟燭只能直立,不能傾斜,所以表演的時候看起來像打太極拳。並且有抒情悠揚的秧歌伴奏。人數不限,男女各半。
八、雜耍
1.八寶鏈燈:用兩個大荷花燈,中間和下部有木輪。下部的木輪觸地帶動蓮花燈,秧歌隊後面壹個向前轉,壹個向後轉。
2.小老鼠娶姑娘:由老鼠組成的秧歌隊,分別扮演喜客、送別客、嗩吶手、鑼鼓手、搖旗護衛、坐轎子的轎子新娘、騎假馬的新郎等角色。很搞笑也很幽默。
3、兩個光頭打:即把兩個葫蘆做成兩個光頭,由表演者背著壹條褲子,手上穿著鞋子。兩個葫蘆頭就像兩個頭壹樣朝上,做兩個人造手臂和手,互相擁抱,表演者的手臂和腿在做不同的動作。看起來就像兩個禿子在打架,很多人都能表演。
4.仙鶴與河蚌的鬥爭:仙鶴扮成公角,頭上戴著壹頂很高的帽子。帽子頂部形似鶴頭,中間部分細長。下部做成鶴頸戴在演員頭上,穿著鶴毛衣,胳膊腿都戴著鶴翅膀。越細越好,腳做成鶴爪。蛤蜊是古代的化妝師,被演員裝扮成清秀精致的少女。背著兩個能包人的大蚌殼。在表演過程中,河蚌不停地閃爍著雙殼,前後左右舞動,誘惑和挑逗著遠處的仙鶴。當鶴試圖抓住蛤蜊時,蛤蜊立即合上了殼,企圖夾住鶴的嘴,鶴立即後退躲避。太搞笑了,太感人了,直到鶴抓住蚌,蚌抓住鶴的嘴,誰也甩不掉。這是鶴與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5.旱船跑:黃陵的旱船跑和其他地方很不壹樣。洋人做的旱船,只用四根紅綢子綁在船頂的四個角上,掛壹朵絲綢做的大紅花。黃陵人做的旱船很講究。剪紙、裝幀、繪畫等民間工藝被精心裝扮在旱船的各個部位,使其優雅華麗。外地人只是雙手拎著旱船,跳著秧歌,黃陵人是真的在表演。要求船體真的像是浮在水面上,還需要生動展現遇到風暴、漩渦、激流、淺灘時的場景。
據老人們說,黃陵老秧歌主要在元宵節(正月十五)晚上表演。縣城分為下城、東瓦、西瓦三個自發秧歌社。每個俱樂部都有秧歌隊和秧歌服裝、道具、樂器等設備。主辦方每年都稱之為“慌頭”。春節前,慌頭轉向各家募集資金。排練成熟後,八月初八、初九開始演出。十五夜更是熱鬧。演出中有十裏壩鄉的秧歌隊,隸屬於店頭、龍方、田莊等鄉鎮。有的年份,秧歌隊的夜宵可以多達100份。從元宵節那天晚上壹直到第二天黎明,可以想象在當時的條件下,這麽多的隊伍,這麽大的場面,這麽高的熱情,是自發的,自覺的,自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