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壹是有壹群獨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壹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壹。
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壹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壹項突出貢獻。皇娘娘臺、大何莊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 50 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鉆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壹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壹件有長方形銎,並附壹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 15 厘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壹件銅器。尕馬臺遺址出土的壹件銅鏡,直徑 9 厘米,厚 0.4 厘米,壹面光平,壹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 其實,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
首先,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壹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制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麽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其次,在齊家文化的分布範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裏。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齊家文化分布範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曾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面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壹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壹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裏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制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裏。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武山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壹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壹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制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陜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重大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兩年多的系統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確認陜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史前遺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專家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匯來評價這壹重大考古發現。
這次考古發掘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復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墻、墩臺、“門塾”、內外“甕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
重要大發現有三方面,壹是發現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墻內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過考古發掘發掘出玉器這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可以說,這就就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壹段石墻墻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余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墻的墻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壹塊約30厘米見方。
還有值得註意的是,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都有24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墻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通過考古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壹個超大型中心聚落。規模宏大的石砌城墻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發掘工作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背景,更對進壹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會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匯來評價這壹重大考古發現。
但其實,這次考古發掘只是對石峁外城東門址進行了發掘,只是整個石峁遺址的壹小部分,用陜西考古研究員院長王煒林的話說,就是“好戲才剛剛開始。”
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許多雕塑成動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鳥形的為主。這件器物外形似壹只水鳥,腹部豐滿,
曲線起伏變化,猶如在水中遊動,簡潔生動。 在喇家遺址博物館,距今約4000年的壹場突發地震現場發掘後
完整保留下來,災害場面慘烈,但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
的遺存更是穿越歷史時空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