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凈山(Mount Fanjing),原名“三山谷”,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得名於“梵天凈土”。梵凈山曾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也是武陵山脈的標誌。[2]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地區,主峰紅雲金頂海拔2336米,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梵凈山山門距銅仁市80公裏,距省會貴陽460公裏
自然資源
梵凈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梵凈山現存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並孑遺著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其存有生物種類2601種,其中植物180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21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植物總數的43%;動物801種,脊椎動物有38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動物總數68%。梵凈山還擁有很多珍稀物種,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
人文歷史
梵凈山是西南壹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凈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壹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7]
梵凈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地理誌》稱梵凈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註》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佛教於此時傳入梵凈山。明初,梵凈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凈山”、“大佛山”。[8]清代,梵凈山稱“月鏡山”、“卓山”。
佛教傳入
梵凈山是西南地區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傳入梵凈山。北宋初年,在該山西麓的思邛
縣興建了貴州省較早的壹座寺院-西巖寺(今印江縣城郊)。(道光)《印江縣誌》雲:“西巖寺……宋時建。”《思南府誌》雲:“西巖寺,在(印江)縣西五裏,宋時建。”《貴州名勝古跡概說》雲:“西巖有寺,宋跡也。”西巖寺建於北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年),歷代多次重修,後毀於“文革”,是貴州境內壹座有壹千年歷史的著名古寺,實為梵凈山佛教的祖庭。
佛教興起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凈山地區開采朱砂與金礦,派有官員督辦。由於梵凈山風光神奇,佛教於是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向往的“梵天凈土”,故正式得名“梵凈山”,民間則稱“大佛山”。明初在梵凈山重修西巖寺外,還修建了天馬寺等寺廟。明永樂11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為爭奪朱砂發生戰爭,明政府改土歸流,在梵凈山環山地區設立思南、銅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貴州行省正式成立。
到兩百年後的明萬歷年間,梵凈山因“有古佛道場”而被稱為“古跡名山”。貴州巡撫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記》(1608)載梵凈山雲:“貴州山以梵凈山為第壹,可比天臺。”明末浙江詩人謝國梗抗清失敗後,隱居梵凈山,便自號“天臺逸人”。
佛教文化
梵凈山的佛教文化豐贍。
寺廟
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
大皇庵之壹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遍及周圍30多裏。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於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後各有壹巨石,壹名曬經臺,壹名說法臺。這組建築地處梵凈山絕頂,下臨壹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裏風雲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墻,全部建築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碑石摩崖
“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位於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於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臺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梵凈山敕賜碑
《敕賜碑》全稱《敕賜梵凈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朝萬歷帝賜封建立,位於梵凈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凈山的千古絕唱。[11]
橋
天橋架於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淩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
洞穴
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墻,有巖漿泉水湧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裏,為壹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經石。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壹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巖、“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壹峰挺立,堪稱壹絕。
雲海波濤
從金頂遠望,白雲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雲:“轉眼風雲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佛光幻影
每逢雨後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在與太陽相對的雲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紅葉。梵凈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壹年四季輪番開放,遊人如置身於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
梵凈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於現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壹方尚存的原始生態並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彌勒菩薩
明清以來,彌勒與梵凈山的傳說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古人在新金頂顛峰之上建釋迦、彌勒兩殿,作為梵凈山佛教的最高象征。明代《敕賜碑》中,對彌勒與梵凈山作專門記載,並稱梵凈山是“無邊法界,極樂天宮”。
明萬歷、清康熙年間,兩次敕封梵凈山,要求官府保護梵凈山“壹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
梵凈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見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為“佛光”和“幻影”就是“彌勒顯像”,莫不虔誠跪拜。此外,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臺”遠看,梵凈山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並列的景象:老金頂是彌勒坐像,新金頂是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大主峰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臥像。貴州已故著名作家張克先生在梵凈山采風時,從百余裏外的印江縣彌陀寺遙望梵凈山,同樣也發現金頂是壹尊巨大的彌勒像。
有鑒於此,貴州佛教協會會長慧海老和尚重新認定梵凈山為彌勒道場。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小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親臨梵凈山。
2004年9月23日“中國梵凈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在印江護國寺召開,中國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大和尚蔚臨,代表中國佛協發表講話,講到“梵凈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
2005年5月15日,古歷四月初八,在印江舉辦了首屆“中國梵凈山護國寺佛誕節”,又名浴佛大法會,紀念釋迦牟尼2549歲的生日。他們對梵凈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學誠法師再次肯定梵凈山“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並親題“梵凈山彌勒菩薩道場”碑名。該碑立於印江縣護國寺,與該寺新出土的十余尊明代佛像同為“鎮山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