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
古時人們認為竈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壹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竈神[1] ,請求他上天後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竈神的儀式叫做“送竈”或“辭竈”。除夕夜,還要把“竈神”再接回來。因為,臘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竈王爺和祖宗的畫像或照片掛在墻上,備好酒水、貢品,接受族人的祭拜,壹直到大年三十。不過,祭竈時要把關東糖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讓竈王爺別說壞話。
趣聞
民間傳說,竈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壹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壹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在送竈時,人們在竈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竈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竈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竈神不能亂說話。竈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壹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竈糖
竈糖(關東糖)是壹種麥芽糖又稱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其掂著雖然很重,但質料十分細膩。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壹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壹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2]
臘月二十四
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史料
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清嘉錄》卷十二記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 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可見,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壹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竈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麽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壹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饑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竈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1] 。這壹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竈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壹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壹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
二十五這壹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壹活動。[4]
臘月二十六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壹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壹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壹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煙、酒、魚、肉、鞭炮和走親戚用的禮品壹樣也不能少,年味已漸濃了起來。臘月二十六指中國農歷年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六的俗稱;壹轉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六,按老理講“臘月二十六燉豬肉”相信這天是所有孩子們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那麽,下面,我們就來跟大家講講這個臘月二十六燉豬肉的民俗。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裏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麽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裏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壹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壹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壹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壹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小除夕
除夕前壹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臘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壹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壹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鐘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壹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壹張。後代常把壹對門神畫成壹文壹武, 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壹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年後具體習俗
編輯
正月初壹
早起
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所以要早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裏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
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壹是走親戚。初壹到本家,初二到嶽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壹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壹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壹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壹抱拳說:“恭喜發財”、“壹順百順”,在屋裏坐壹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給壓歲錢
壓歲錢(在廣東叫做“俾利是”)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壹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壹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為初壹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後代由占歲發展成壹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壹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風俗。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陽是剛剛升起,第壹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壹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壹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壹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壹為掃帚生日,這壹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壹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壹習俗,大年夜掃除幹凈,年初壹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壹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團圓飯
壹年壹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壹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壹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壹家大小***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壹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祭財神(開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壹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到來的這壹年要發大財。
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嶽父家 、嶽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嶽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由於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並吃完飯).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壹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壹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四
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壹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壹年裏,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羊日是漢族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竈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壹天全家在壹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壹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壹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 在北方有些農村風俗是大年初四,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幫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裏去,代表壹年家裏無火災。在福建的莆仙地區的人們的風俗是重新圍爐過大年,這是全國唯壹、獨特的地方風俗,反映了漢族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五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五祀即迎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後),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壹年裏大發大富.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壹位財神。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壹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壹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壹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壹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六
送窮鬼
農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壹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壹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漢族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壹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18]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壹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壹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挹肥
而自進入正月以來,壹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於是這壹天做壹大掃除,並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汙穢的廁所清掃幹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浴設備,故已無此俗)。這壹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正月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營業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壹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撈魚生
南方壹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壹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裏,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春節美食(3張)
正月初八
谷日
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壹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順星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壹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壹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撚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撚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鬥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稭、松柏枝壹同焚化,祀成。
正月初九
天日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石不動
這壹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壹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壹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壹瓦罐凍結在壹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擡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墻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壹日忌開啟箱櫃,怕驚動老鼠。前壹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為老鼠崔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老鼠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妳擾它壹天,它擾妳壹年。[20]
正月十壹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壹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壹是’‘子婿日“,嶽父們在這壹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壹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十二漏屎
人們自除夕開始,壹直到這壹天,每天都是吃壹些油膩的東西,吃壞了肚子。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
正月十三
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面條。
正月十四
這壹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
正月十五
元宵節
燈會
吃元宵
演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