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古代禁忌文化

中國古代禁忌文化

在我國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人們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皇帝、官員和尊敬的長輩的名字,而是用其他文字或以其他方式(如空言或缺筆)來表示尊敬,這就是所謂的禁忌。禁忌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習俗,是壹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有學者對中國禁忌史進行了專題研究,出版了《中國古代禁忌史》等書籍。

據說這種禁忌起源於周朝。“入境即禁,入境即俗,入門即窘。”(《禮記·曲禮上》)去別人家,要先問人家姓什麽。以免因為忌諱而在談話中失禮。陸遊在《老學宮筆記》中描述了壹個故事:“天等成了縣,卻把名字保密了。誰碰了他都會生氣,他的官員和士兵經常受到懲罰。所以對於國家來說,說燈就是火。到了元朝,人們被允許進入本州觀光。這位官員然後寫了壹份書單,並在該市公布,說:'國家照常放火三天。'“是禁忌的典型例子。了解中國歷史上幾千年的禁忌習俗,對了解現代漢語中壹些詞語的來源很有幫助,也可以知道原本清晰的語言在古代是如何為了避免禁忌而被搞亂的。

禁忌,也稱禁忌,是古代帝王或長輩的稱呼。“忌諱,忌諱。”(《說文解字》)封建時代等級森嚴,封建禮教強調等級制度。為了表示尊卑尊卑,嚴格劃分“君、臣、父、子、子”的等級制度,禁忌應運而生,並在統治者的倡導和推動下達到頂峰。幾千年後,它成為體現等級制度、維護倫理秩序的重要手段。

禁忌對象有四種。第壹,皇帝要避免用當代皇帝和歷代皇帝的名字,稱之為“國諱”或“公諱”。比如劉秀時期,秀才改成了蔡瑁;乾隆曾經給門下寫過壹封信,說對聯裏不允許有五福,是為了避開順治皇帝福臨的名字。有時他們甚至避用皇後的名字,比如呂後的名字,朝臣們遇到野雞也要改口叫野雞。二是長官,即下屬要對長官本人及其父親、祖先的名字保密。甚至有些驕橫的官員嚴令下屬和百姓避其名,稱之為“官忌”或“憲忌”。成語“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反映了對官員的回避和忌諱。三、聖賢,稱為“聖諱”,主要是指避開聖賢孔孟之名。有的朝代還避用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名字,有的還避用周公的名字,甚至避用老子的名字。比如孔子,取名“孔丘”,北宋時朝廷下令,讀“秋”字時,要念“甲”,同時要用紅筆把“秋”字圈起來。清朝更是如此:從今以後,天下所有姓“秋”的人,都要在旁邊加壹只耳朵,改姓“秋”,而且不能念“秋”,而要念“七”。於是,天下姓“秋”從此改名。今天有姓“秋”的,也有姓“秋”的。原因是有的變了,有的又變回了原來的“秋”字。第四,長輩,即避開父母、祖父母的名字,稱為“家庭禁忌”或“私人禁忌”。在與人交往時,要避免對方長輩的忌諱,否則是極不禮貌的。唐朝詩人李賀的父親名叫金,“金”與“金”同音,所以李賀不可能壹輩子都是文人。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所以在《史記》中,凡是和他父親同名的人都改名了。比如“張夢潭”改成了“張孟桐”;“趙譚”改為“趙通”。後來《後漢書·韓曙》的作者葉凡也是如此,因為葉凡的父親叫範泰,所以在《後漢書·韓曙》中,郭泰被神不知鬼不覺地變成了郭泰。這個名叫“秦征”的人也變成了“鄭泰”。再比如唐代詩人杜甫。他父親的名字叫杜憲。為了避免“閑”字這個禁忌,杜甫壹生都在寫詩,但他從來沒有在詩中使用過“閑”字。杜甫的母親叫海棠,《杜集》裏沒有海棠詩,所以避開母親的名字。

禁忌主要有三種形式:

壹是改詞。如果妳遇到應該避免使用的詞,使用其他的詞。這種禁忌的方法出現的更早,也更普遍。比如秦始皇忌諱政治,秦朝把月份糾正為月末。“月末,正月也。秦諱政,所以曰端。”(《史記》)漢文帝忌諱,傳說中的妻子姬娥改名為嫦娥,漢光武帝羞於出風頭,秀才改名為茂才。到了清朝,聖父怕葉璇,紫禁城北門玄武門改名為神武門。

二是空話。如果在寫作中遇到應該禁忌的詞語,就用空格(詞)、方框,或者“禁忌”、“壹定”等詞語。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在遇到當今皇帝的忌諱時,沒有給出任何解釋,只寫了“忌諱”二字。如“秀,忌諱”。

第三是缺筆。遇到應該避免的詞,就少寫壹兩個。壹般是最後壹兩個。比如清朝雍正年間,但凡壹本書遇到“秋”字,必少壹支筆。如名稱或地名中的“秋”字改為“秋”。《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在賦中演講”:“雨村笑曰:‘怪此女學生讀諸書‘民’字,讀之為‘米’。她每次這樣,遇到‘敏’字就少壹兩筆,我心裏就有點亂。‘現在我聽到妳說的話了,就是這個原因……’"

禁忌的習俗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延續了壹千多年。歷代禁忌的規定和要求不盡相同。有的朝代相對寬松,有的朝代則非常嚴格。總的來說,唐朝以後,禁忌是很受重視的。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歷代王朝都非常講究禁忌。唐高祖的爺爺叫天蠶土豆,所以唐朝不能叫老虎。於是乎,老虎就換成了“獸”和“虎”兩個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變成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畫虎不反狗”就是“畫龍不反狗”。連“虎”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卻叫“刃”。宋太祖即位後,規定所有祖先的名字都要避諱,因為他們的祖先。並且不能使用與姓名同音或相近的字。趙匡胤的祖父以恭敬聞名,所以在宋朝,他不叫鏡子,而是叫鏡子。明武宗姓朱,屬豬,於是在十四年頒布聖旨,禁止私人養豬。他認為養豬殺豬是對皇帝的不尊重。沒想到幾年後,全國的豬幾乎都被砍光了,以至於節日裏用來祭拜天地宗廟的豬都找不到了。後來由於大臣們的勸誡,他不得不取消了這個可笑的禁令。民族禁忌就是如此,即使是家庭禁忌,古人也非常重視。前面提到的李賀、杜甫等人的例子,歷史上不勝枚舉。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因其父作序,將《序》改為《語錄》。其子蘇軾作序他人時,改稱“許”。

每建立壹個新的王朝,都有新的民族禁忌。之後新皇帝登基,要加壹兩個禁忌詞。如果是短命王朝,改朝換代的時候避免的詞不多。但如果是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在朝代結束之前,積累的禁忌語往往是相當可觀的。直到壹個朝代結束,所有曾經禁忌的詞匯都可以重用。由於壹個朝代的禁忌,隨著時間的推移,禁忌詞的數量往往會翻倍。這給人們寫文章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科舉考試。稍有不慎,觸及禁忌語,輕者落選,重者定罪,甚至導致死亡,甚至牽連九大家族。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壹些東西因為屢禁不止,名字被徹底改了,後人很難找到它們的蹤跡。比如在唐朝以前的文獻中,就記載有壹種植物叫“薯蕷”。晚唐時,唐代宗李煜即位,故改名為“薯藥”。進入宋朝後,宋英宗即位,改稱“山藥”。有些姓氏也因為皇帝的忌諱而改為其他姓氏。如莊氏,因避諱漢高祖劉莊,故改為顏氏,如東漢,本名莊;紀氏,因避唐玄宗之諱,改周;因為避開了和春歷的禁忌,所以改姓於。不僅改了姓,那些因為忌諱而改名字的人也改了。例如,生活在西漢末年的孔子的後裔孔孟,因為王莽篡漢稱帝而改名為孔軍。初唐宰相裴世貞到“天下”,因避太宗之名,被稱為裴舉。即使是神,也有人因為回避民族禁忌而改名。比如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因為避開了唐太宗的名字而省略了“世”字,被稱為觀音菩薩。因為忌諱,不僅活著的人要改名,就連已經過世的人也不能幸免。例如,秦漢時期的謀士蒯徹,在《史記》和《漢書》中被稱為蒯通,因為漢武帝劉徹死後即位。南齊時,薛道元將軍之所以被稱為薛原,只是因為他避開了齊國始祖蕭道成,而避開了“道”這個名字。但唐人在編撰《南史》時,為避唐高祖李淵之名,將其改名為沈雪,使後世讀者難以辨認。古代地名也因避諱而改名;比如秦始皇的父親,秦莊王項,怕楚,秦始皇稱帝後,下令將湖北滁州改名為荊州。西晉末代皇帝司馬曄登基,建業(今江蘇南京)改名建康。五代以後,唐朝皇帝李登基。因其父名郭昶,孝昌縣改為孝感縣。

以上三種避諱方式是古人在長期的避諱實踐中發明的,滿足了當時秩序和虛榮的需要,卻給後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改字、空言,往往使後人難以推斷原話,甚至理解錯誤;缺少筆更容易導致其他單詞的發音錯誤。比如唐睿宗的李旦,如果最後壹筆省略,就會變成“日”字。因為忌諱,甚至壹些社會生活中的習慣稱呼都被改得面目全非。比如先秦文獻中就記載了壹種叫雉的鳥。西漢時,這種鳥因呂後之名,不得不改名為“雉”。慈禧太後和呂後壹樣,在清末也是羊,所以她下令不許人說“養羊、殺羊、吃羊肉”之類的話。但是慈禧太後貪吃,不得不吃羊肉。然後他下令把“羊肉”叫做“福壽肉”和“長壽肉”,真是可笑。好在慈禧的“福壽肉”和“長壽肉”沒有像野雞壹樣被後人接受。

在封建帝制高於壹切的年代,禁忌被演繹到了可笑的程度。晉文帝被封為,別人都不許用“趙”字,連古代的王昭君也要改名為。晉武帝的名字叫司馬曄,於是“曄”二字被皇帝壟斷,連“建鄴”(今南京)這個地名也改名為“建康”。當唐高宗被稱為李治的時候,“治”字就成了皇帝特有的詞,與“治”同音的字都要改。在寫作中,凡是遇到“治”的詞,都被改寫成“堅持”、“理智”等同義詞。“幼稚”二字與“治愈”諧音,所以凡是用“幼稚”的地方,都要用“年輕”來代替。還好中文同義詞多,不然真不知道怎麽辦了。唐高宗的王子叫李忠,所以“忠誠”這個詞也是禁忌。朝鮮多年來的正式名稱是“中郎將”,也被下令改為“旅長”。到了宋代,避諱之風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同音、近音者也要避諱。宋仁宗的名字叫,與“真”相近的“蒸”字也要避免。“蒸幹飯”的“蒸”字應改為“煮”。比如《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餅原來是蒸的,但現在不再叫蒸餅,而改成了“煮餅”。宋徽宗是壹只狗,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狗都是幸運的,世界上禁止殺狗。趙構,宋高宗人,因為他的名字叫“茍”,四川人都改姓了,所有的姓都不準再叫“茍”。為了避免“結構”二字,有“夠”、“愛”、“購”、“李”等50多個同音字。

也有很多禁忌開的玩笑。南宋時,有個大臣叫錢。他的兒子對他的父親隱姓埋名是不可避免的。每當他在閱讀中遇到“陳良”這個詞,他的兒子就把他的名字改成“爸爸”。有壹天,我讀孟子的時候,發現“今之良臣,古之賊”,於是我當著父親的面大聲念道:“今之父,古之賊”。五代時,口若懸河的馮導歷經五代,人稱“不倒翁”,自稱“長樂老”。有壹天,他讓壹個門衛給他講道德經。門衛為了避免,甚至說:“我不敢說,但是我不敢說。我不太敢說。”在場的每個人都笑得前仰後合。袁世凱搞復辟帝制的時候,北京煤鋪的墻上不得不擦掉“袁煤”二字。“元煤”的諧音不是“元煤”嗎?“元宵”聽起來像“宵遠”,這更糟糕,所以“元宵”被改為“湯圓”。為李鴻章組織洋務的盛宣懷是近代最大的官僚資本家。這個人偏愛火腿,也有人喜歡。他送了兩個雲南宣威火腿,禮品卡上寫著“公布了壹雙腿”。壹個“玄”字觸犯了他的忌諱,恨恨地說:“凡是宣腿的東西都拿走!”為了避諱,著名的特產也被看不起。

可以說,古代因避諱而改名的案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禁忌的習俗給古代社會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民族禁忌既體現了專制統治的特點,也給現代人研究中國古代史帶來了困難。但是因為禁忌有很強的時間限制,壹個禁忌詞的出現和消失都有明確的時間限制。這也為後人甄別偽史料,尤其是文物鑒定提供了可靠依據。

  • 上一篇:龍三《無名之山》
  • 下一篇:中山市保險行業協會章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