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喀斯特地貌景點介紹

中國喀斯特地貌景點介紹

中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非常廣泛,由於在數億年前,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壹片汪洋大海,也是古地中海的壹部分,經過億萬年的自然地理演變,現在已經成為了大陸,留下了大量的喀斯特地貌心態的地貌環境和特征。

廣布在中國大地的喀斯特地貌,溶出了絕美風光,也溶出了文明與詩意。

喀斯特地貌,以斯洛文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中國,廣西桂林就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區。供圖/圖蟲創意

喀斯特,水塑造大地風貌

喀斯特即巖溶,是水遇見可溶性巖石,發展到壹定階段形成的壹系列地貌。

數億萬年前,比現在的太平洋還大的古地中海,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還是壹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鈣質骨骼與其他碳酸鹽類物質不斷沈積,海底形成了厚厚的碳酸鹽巖巖層。直到距今數千萬年前,古地中海從中國南方退去,海底擡升為陸地,中國境內由此遍布深厚的碳酸鹽巖。

在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數以萬計的溶洞中,我們可以看到地層中的碳酸鹽巖。攝影/李晉

當這些可溶的碳酸鹽巖遇見流水,喀斯特地貌就出現了。

中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遠比我們印象中廣泛。在溫暖多雨的南方地區,每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雨水從九天之上傾盆而下,持續數千年沖刷大地,肆意溶蝕山巖,塑造出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北方地區的降水量遠不如南方,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由於巖石的裂隙能夠吸收較多的降水,地下水沖蝕出小型溶鬥,有許多巖溶泉出露。

而在幹旱的西部地區,因地表植被貧乏,雨水可迅速由裂隙進入地下,形成溶洞。特別是在昆侖山地區,冰川及冰融水產生侵蝕作用,灰巖表面分布著溶蝕溝紋和雨痕等小型溶蝕現象。

經歷千百年流水的沖刷溶蝕,石林、峰叢、天坑、天生橋、鈣華、溶洞?雄奇多彩,陡峭多變的喀斯特景觀由此誕生。

喀斯特地貌與流水關系密切,呈現不同景觀,有時候天坑、溶洞、峰叢會***同出現。攝影/姚啟榮

喀斯特,多少風光在其中?

最溫柔的水在時間的加持下,在堅硬的巖層上溶蝕出凹槽,留下了陡峭的石芽,常高達數十米,壹叢叢分布在廣袤的巖層上,遠看猶如萬千“巖石森林”,這便是中國喀斯特地貌中聲名赫赫的石林。

石林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多見於雲南、貴州、湖南、重慶,據不完全統計,數量可達40處以上。在雲南路南,高大的石灰巖柱崢嶸多姿,劍狀、柱狀、蘑菇狀、塔狀?不同發育階段的石林形態應有盡有,氣勢磅礴,猶如士兵列陣,構成了壹幅喀斯特石林全景圖。

▲雲南石林以其發育演化的古老性、復雜性、多期性和珍稀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供圖/圖蟲創意

高達數十米的石林已經是奇觀,而高達數百米的石峰連綿壹片,更是動人心魄。濕熱多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年降水量高達1500毫米,地表河網縱橫,水流在平均厚度達10千米的碳酸鹽巖層上,切割出千峰萬仞,群山聳立的喀斯特峰林與峰叢,兼具壯麗和秀美。

如果山與山之間還有基座相連,就被稱為“峰叢”。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的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就是由5000多座800米-1000米的石山組成,山峰之間基座相連,是世界上密度最大、發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放眼望去,重巒疊嶂,高低錯落,層層相疊,氣勢十分恢弘。

七百弄的主要地質遺跡為高峰叢深窪地,所形成的山海奇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供圖/圖蟲創意

當流水徹底溶蝕山與山之間的基座,峰叢就會演變為散落的峰林。貴州興義市的萬峰林,以萬座奇美的山巒組成了中國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並且根據峰林的形態,分為列陣峰林、寶劍峰林、群龍峰林、羅漢峰林、疊帽峰林等五大類型,景觀各異。明代徐霞客遊歷至此時,不由贊嘆:“叢立之峰,磅礴數千裏,為西南奇勝。"

水切出了群山,也切出幽深險峻的喀斯特峽谷。峰叢遍布的喀斯特地區,大江大水持之以恒沖刷巖壁,最終山向水妥協讓出道路。就如同中國第壹大河長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發育出典型的高山峽谷喀斯特地貌,壯闊深邃,以“雄、奇、險、秀”聞名。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被喻為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畫廊”。攝影/鄭雲峰

地表的壯麗山河之下,還有奇險瑰麗的地下世界。流水沿著縫隙和空洞不斷侵入碳酸鹽巖內部,滴水可穿石,那麽潺潺流水更能“吃掉”這些看似堅硬的巖石,於是地下河、溶洞、鐘乳石便出現了?

地質學上將地下河定義為在巖溶發育地區沒入地表以下,沿地下溶洞和裂隙而流的河流。原本流水只是沿著巖層細小的裂隙流動,但是隨著水與碳酸鹽之間的化學互動,裂隙逐漸擴大,日積月累最終形成了地下河。僅在我國的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已經發現了超過2000條地下河,如同紐帶般從偏遠的西南壹路蜿蜒到人口稠密的中部,帶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廣西的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貴高原向廣西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擁有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地下河體系——地蘇地下河,匯水面達1000多平方千米,把地層溶蝕得千瘡百孔,在地底下盤根錯節,奔淌不息。在洪水期的時候,甚至會湧向地表,形成季節性的河流,等落潮時又消失在地底下。

地蘇地下河有時會露出地面,形成地上的季節性河流。供圖/圖蟲創意

地下水鍥而不舍地在碳酸鹽層探索,由於巖層各部分的構成成分有所不同,因此被侵蝕的程度也有不同。水流會在尤其易溶的地方造出壹個個空洞,這就是溶洞。在中國,喀斯特溶洞數量可達數十萬個,長度大於10千米的巨型溶洞就有20個以上。其中位於貴州遵義的雙河溶洞群,相連總長度超過200千米,而且全洞長度至今仍在不斷探測中。

有了溶洞,鐘乳石也就不遠了。地下水流溶解了碳酸鹽巖,在溶洞的頂部向下滴落時,碳酸鹽再次析出並沈澱,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幔、石芽、鐘旗?當他們組合在壹起,就有了“樹林”、“獅子”“珠簾”等不同造型,構造出瑰麗多變的地下喀斯特景觀。

地下河、溶洞和鐘乳石總是結伴出現,其中鐘乳石的造型可謂是千姿百態。攝影/李晉

當溶洞不斷被侵蝕,最終剩下的巖壁無法支撐洞頂,坍塌隨之而來,孕育了壹個極為壯觀的喀斯特景觀——天坑。地質學家朱學穩先生在2001年提出了“天坑”的概念——從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巖壁封閉而峭立,平面寬度與深度大於百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的壹種喀斯特負地形。

由於天坑特別宏大、險峻、壯美,壹眼望去仿佛通向了大地深處的另壹個世界,讓人無法抑制探索的欲望。例如在重慶奉節的小寨天坑,深達666米,是目前已知全球最深的天坑。要知道,中國第壹高樓上海中心大廈高度也不過632米,可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在小寨天坑的坑底擡頭仰視,只見藍天好像壹輪圓月,頗有“坐井觀天”之感。供圖/圖蟲創意

當地下河與溶洞的頂板崩塌後,有時候還會形成天生橋——殘留部分的兩端與地面連接,中間懸空而成橋狀。人類造橋,是為了過河;大自然造橋,卻是為了讓流水通過。

廣西柳州鹿寨的香橋,就被地質學家以天生橋典範收入《巖溶學詞典》,它橫跨河的兩岸,周圍綠樹環繞,橋下掛著各種形態的鐘乳石,當微風掠過水面,天生橋的倒影微微浮動,見證著千百年這片山地如何被流水雕琢成今日的美景。

洛江川流不斷,穿山劈石,靠著自己的實力沖刷出了天生橋。攝影/陳碧信

流水溶蝕了千山萬壑、溶洞天坑,塑造了立體的大地景觀,但是被溶解了的碳酸鹽成分又何去何從?鈣華給了我們答案。富含碳酸鹽成分的水在漫流時,逸出了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便在水底沈積,形成了繽紛多彩的鈣華灘、鈣華池、鈣華瀑、鈣華堰塞湖等,散布在我國西南的岷山、邛崍山、貢嘎山、哈巴雪山、香格裏拉等地,創造出無數神仙秘境。

著名的九寨溝,就是鈣華景觀的代表作之壹。九寨溝內的孔雀河,河水澄澈見底,沿途流經大大小小的海子,碳酸鹽不斷沈積在巖石、水底和植物上,形成了壹個個碧水盈盈的鈣華池,猶如珠串般套嵌相連,還會因為表面生長著不同的微生物,呈現出不壹樣的顏色,如夢如幻。

九寨溝的鈣華色彩繽紛,將泉、瀑、河、灘和海子,造成壹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供圖/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喀斯特地貌還包括溶溝、豎井、溶蝕窪地、溶蝕谷地、天窗等等。大自然創造了神奇風景,人又和這些風景產生了哪些互動呢?

山水之間,詩意無限

在我國南方,自然創造了喀斯特地貌,人適應自然並居住其中,文明就此誕育。

在峰巒叠起的喀斯特地區,人們依山而居。這裏不如平原與盆地富饒,出產糧食只能靠石縫和碎石中壹層薄薄的土壤,耕作常年受到水土流失的困擾。

人並未屈服於環境,而是以勞動創造安居之地——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石灰巖山都是石頭,那就從山腳背上來壹筐筐土;水容易滲入地下,那就在臺地邊緣層層堆壘堤壩,把雨水攔截在壹階階的田地上。從廣西、貴州到雲南,高山梯田成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最美的壹道人造風光,養育了千百年來多少子民。

就像是聞名遐邇的哈尼梯田,誕生於雲南哀牢山的東南段。這裏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哈尼族的史詩唱道:“黑黑的石頭像黑夜籠罩,奇怪的巨石成千上萬,壘成了神奇巍峨的高山?”在數百年適應土地的過程中,哈尼族人民耕出了無數座高達上百級的「田山」,梯田從山腳順著坡勢層層疊疊,直通茫茫雲海,蔚為壯觀。

梯田實際上是當地世居民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技能,適應自然惡劣條件的偉大創造。攝影/陸江濤

當居住在喀斯特地區的人們能夠滿足最基本的糧食需要,村寨便順勢而起,聚集的人多了,便有了古鎮。如果說江南的古鎮依水而起,那麽西南的古鎮常常與山相伴。

廣西賀州的黃姚古鎮,興於明朝萬歷年間,至今仍完整保存著300多座明清建築。這裏是南嶺的余脈所在,遍布巖溶窪地、峰林和峰叢,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於田少地貴,山腳下地形狹窄、高低不平,又遍布石頭,黃姚人就依山就勢,將房子層層地建在石坡上,將不利的地形轉化為特殊的建築布局,江水環繞,亭臺樓閣,把詩意隱藏在隱秘的喀斯特峰林之中。

黃姚古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奇峰林立,溶洞幽深,清溪環繞,民居聚在石坡上。攝影/趙福珠

在桂林這座城,喀斯特地貌的山水之美更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桂林城在峰林之中,它的周邊鑲嵌著巍峨壯麗的喀斯特峰叢,有獨秀峰、伏波山、疊彩山、普陀山、月牙山、穿山、隱山、象鼻山等城中孤山數十處。風采飄逸的漓江從萬峰中蜿蜒而過,青山綠水倒影相映,呈現出“江作青羅帶,山為碧玉簪”、“幾程漓江水,萬點桂山尖”的詩情畫意。

山水與城市的約會,離不開人的作用。當貓兒山發源的漓江夾帶著泥沙甚至巨礫,在山峰之間溶蝕出壹片片平地,遠道而來的中原人開始建起鱗次櫛比的建築,與亭亭玉立的峰林相依相偎。宋代以後,桂林甚至壹度成為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號稱“西南會府”,文人士大夫慕名前來,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絕唱。文明,就在山水間孕育傳播。

水與山之間的探索、磨合與***融創造了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人與山水之間的相遇孕育了詩情畫意,在億年,萬年,千年間醞釀了說不完的故事。喀斯特地貌在此而生,默默改變地表,塑造景觀,影響並融入到人們的生活。

今天的桂林,街道建築與峰林峰叢自然景觀和諧相伴,城郭盡在萬山中。供圖/圖蟲創意

  • 上一篇:麥迪的所有簽名鞋有哪幾款(最好附帶圖片)
  • 下一篇:#我要成為書報之王#感謝這世上的每壹個生命-我最喜歡的動物漫畫TOP10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