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2、《尚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壹段墻壁時,發現的另壹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壹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 。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壹,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壹部歷史文獻匯編。
3、《周禮》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壹。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註,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壹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壹。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於《史記·封禪書》。《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4、《儀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之壹,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匯編。***十七篇。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秦之前篇目不詳,漢初高堂生傳儀禮。
另有古文儀禮56篇,現已遺失。
5、《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
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壹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6、《易經》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
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7、《左傳》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是中國古代壹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傳》實質上是壹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壹。
8、《公羊傳》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壹。上起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相傳其作者為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子都)壹起將《春秋公羊傳》著於竹帛。
《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9、《榖梁傳》
即《榖梁傳》(拼音:gǔliángzhuàn)也被稱作《榖梁春秋》、《春秋榖梁傳》。《春秋榖梁傳》為儒家經典之壹。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壹。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榖梁傳》強調必須尊重君王的權威,但不限制王權;君臣各有職分,各有行為準則;主張必須嚴格對待貴賤尊卑之別,同時希望君王要註意自己的行為。但其對政治更叠、社會變動較為排斥。
10、《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11、《爾雅》
《爾雅》是辭書之祖。《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誌》,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匯。它不僅是辭書之祖,還是典籍——經,《十三經》的壹種,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12、《孝經》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壹。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註,宋代邢昺疏。全書***分18章。
13、《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誌》著錄《孟子》十壹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