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幣”的由來
“貝幣商代銅殼”的海貝最初是裝飾品。由於它們便於攜帶,經久耐用,有天然的計數單位,在中國歷史上最早作為貨幣使用,以至於中國的漢字大多與財富有關,如寶、貢、富、貧、賞、贈、貪、同、富、購。後來天然貝殼供不應求,於是有了蚌殼、玉殼、骨殼、銅殼等仿貝殼來補充其不足。商代中晚期至西周鑄造的銅殼是人類最早的金屬硬幣,比西方國家公認的最早的金屬硬幣——呂底亞王國硬幣(公元前640年)早了近千年。銅殼的形狀完全模仿天然貝殼的形狀。它呈橢圓形,腹部有壹個空腔,表面中間有壹個自上而下的凹槽,兩邊鑄有相同數量的短齒紋。還有“鎏金銅殼”和“鎏金銅殼”,在殼面上覆蓋壹層薄薄的金皮或塗上壹層金粉,專供王公貴族雇用或賞賜之用。
“兄”壹詞出自西晉《魯報傳·沈倩論》:“知己如兄,字子孔方。”錢形方孔由來已久。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貨幣鑄造方孔“半兩”,方孔圓幣成為壹種定制,直到民國初年才廢止,* * *使用了兩千多年。“孔方兄弟”成了金錢的諧音。
據阿鬥的《世說新語》記載,王壹夫(王彥飾)因為對高雅的品味,從來不說錢的事。女方想試試,讓丫環用錢圍著床轉,她做不到。早上,為了錢,傅毅叫來了女傭,說:“去這個堵!”從此,插頭成了錢的別稱。
鄧通是西漢文帝的寵臣,也是壹名醫生。鄧文迪曾送給鄧通壹座銅礦,並破例允許鄧通自由采礦和鑄幣。因此,鄧通私人鑄造的半兩錢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因此,鄧通成為後世硬幣的別稱。
2.戰國時期的四種貨幣制度:
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貨幣體系。貨幣豐富多樣,有珍珠、玉石、龜甲、金銀、銅錫,甚至牲畜、皮革、牛角、谷物、布匹。而金有金塊、金殼,殼有包金、貼金;銀有銀殼銀布;銅包括銅塊、銅錢等。“煙鬥?郭旭有“朱昱為上層貨幣,黃金為中層貨幣,刀布為下層貨幣”的描述。漢書?《食貨誌》也說:“太公為李周九府立法,黃金方寸,重壹斤;“錢歡的信是用泰銖寫的;這塊布有兩英尺兩英寸寬。它有四英尺長。”到了秦朝,統壹規定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這些玉、玉、龜、貝殼、銀和錫屬於寶藏,而不是硬幣。而錢的形式,五顏六色,暫且嘆息。就銅幣而言,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甚至壹個國家不同地區的不同形制的錢幣流通,總體上形成了布幣、刀幣、愛幣、蟻鼻幣四大貨幣體系。此外,還有出土的葛幣、魚幣、橋幣。楚國的黃金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制造金幣的初級階段。雖然金盤和餅金都是稱重貨幣,但與當時其他國家使用的黃金有明顯的區別,即有相對固定的形狀和重量(包括其計量單位)。就貨幣的計量單位而言,同樣精彩,如錢幣的分布,如金、金、金、朱和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金作為硬通貨,與其他實物貨幣就有嚴格的比價。“煙鬥?騎在馬上:“壹個金槍夠壹百次壹夜。若無金,用其絲,季絲三十三,成市。沒有絲,就用它的布,壹百兩布後做鍋。“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早在周景王二十壹年(公元前524年),齊丹就提出了金屬錢幣的母子相權理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錢幣發行流通理論。
布幣的鏟形是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和“鏟”演變而來的,這也是錢被稱為“錢”的原因。“不”是“氣”的外來詞。布幣的流通範圍主要在黃河中遊的農業經濟區,如趙、魏、燕等地。布幣的形狀多種多樣,壹般都刻有文字、日期、地名和錢幣。王莽在復古系的時候曾經鑄造過布幣。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把布幣當作中國硬幣。它是由三枚金布幣組成的“人”的形象。中國農業銀行的會徽也是由布幣和麥穗組成。在我國人民幣的水印圖案中也可以看出布幣的存在。
刀幣被切割成各種形狀,起源於漁獵的經濟工具。主要分布在齊、燕、趙等黃河流域東部諸侯國。各國的刀幣大小形狀不壹,其中齊的最為古樸精美。最初的刀幣類似刀。後來,壹些刀硬幣鑄造了輪廓,不僅看起來很漂亮,而且增強了硬幣的牢固性,防止了錢文的磨損。
貨幣的圓圓孔起源於手工業經濟工具的紡車或蝶環,主要在秦國和魏國流通。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首先用方孔圓錢,後來齊國和燕國也紛紛效仿。錢幣上有古代的篆書,錢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優越的便利性逐漸取代了其他形狀。
蟻鼻錢和銀蟻鼻錢,也被稱為鬼臉錢,是南方楚國鑄造的銅錢,形狀不規則,上面刻有銘文。有壹種錢文像螞蟻爬在人的鼻子上,故名蟻鼻錢;另壹種像醜陋的鬼面,叫鬼臉錢。用黃金單位更方便。由於楚國黃金豐富,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成為唯壹壹個金幣盛行的國家,現存最早的金幣是楚國的“幣”。“郢”是楚國(今湖北江陵)的都城,“圭”是楚國重量單位或金幣的專名。它呈板狀,由壹塊可固定的金屬板印刷鑄造而成。每個金屬板有12個正方形、14個正方形、16個正方形、20個正方形和54個正方形。使用時切成小塊,每壹小塊為1.4-1.5厘米見方,厚0.5厘米。其含金量壹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9%;
3、秦始皇統壹貨幣和方孔圓錢的流通秦始皇統壹了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權,統壹了文字,統壹了計量,也統壹了貨幣。從秦朝的“半兩”開始,中國錢幣就有了方孔圓、文明重、重幣的定制。
4.漢武帝的“五銖”錢制壹直沿用到隋末武帝即位五年(公元前118),改鑄“五銖”錢。尺寸合適,制作精美,很受歡迎。之後在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反復鑄造,到唐初使用了700多年。
5.唐初,帶有“開元鮑彤”方孔的中國錢幣由“開元鮑彤”稱鮑彤、元寶、重寶,不再使用重量單位作為銘文,實現了泰銖二進制向鮑文錢幣十進制的轉變。錢文由歐陽詢題寫,方雅點畫,結構歡快健康,開創了著名書法家走進錢文的先河。
6.兩枚宋銅鐵硬幣與紙幣同時出現。
宋代以銅、鐵鑄造錢幣,種類繁多。每個皇帝每次換人民幣時都會鑄造新的貨幣。錢文書法風格多樣,“錢換錢”盛行,錢幣藝術達到中國歷史最高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北宋天盛元年(1023),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中國四川產生,比歐洲的兌換憑證早了幾百年。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蕙子是最早的官鈔,之後此起彼伏,成為各個朝代的主要貨幣之壹。元代珍貴紙幣的發行和流通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紙幣流通制度。它規定並實施了壹套完善的貨幣法規,如紙幣的無限法定賠償;成立穩定銀行,保證發行準備金制度的實施,保證幣值和價格的穩定。這些都成為世界貨幣體系的參照物。直到19的1920年代,仍被歐洲各國采用。
7.宋元明清“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貨幣制度。
這壹時期,白銀用於大宗交易,銅和紙幣同時使用。契丹、女真、蒙古語、滿語等少數民族語言也作為錢文使用,成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見證。
8.清朝後期,使用銀、銅幣。
銀幣和銅幣是圓形無孔的,用機鼓鑄造。它們規格標準,樣式新穎,使用方便,在社會上很受歡迎。因此,它們很快取代了造幣,成為東西方錢幣文化交融的典範。
(二),紙幣的產生和流通
紙幣的出現是紙幣代替貨幣實施流通手段的功能。
從鑄幣的磨損中,人們發現了壹個秘密,即即使其實際內容與其名義內容分離,也不會影響其繼續履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因此,可以用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來實施流通手段。
紙幣代替鑄幣的優點是:第壹,成本低;二是避免了貴金屬的磨損和流失,三是可以避免不法分子切割或熔化金屬貨幣造成的流通不暢,四是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
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性貨幣符號。
1,北宋交子,南宋蕙子
紙幣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也是經濟發展的象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起源於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益州(成都)在北宋時期是壹個商業繁榮、商品貿易發達的地區。該地區盛產的鹽、絲綢和茶葉銷往全國各地,但當地貨幣是鐵錢。這種鐵硬幣很重,但價值很低。據說當時人們買壹塊布大約要付出七八十公斤的鐵,遇到大規模的商業就更麻煩了,對商人來說極其不方便。
使用鐵貨幣的不便促使壹些商人在交易中發明了壹種紙券。他們在券上隱藏標記和密碼,用券代替鐵錢,大大方便了商人的商品交易。當時這種卷叫“交子”,性質和現在的存單差不多。
隨著“交子”的流行,出現了商家專門經營“交子”的店鋪,使用交易所時需要繳納倉儲費。但有些商人唯利是圖,挪用客戶的錢,不兌現,產生糾紛。於是在公元1005年左右,益州知府整頓了所有的“交子”店鋪,統壹了16個富商,但還是有壹些糾紛。
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政府私自奪取紙幣發行權,在益州設立通信局,負責印刷發行通信局。交子以鐵錢為準,每壹板塊(期)發行額為125.634萬,另外預留36萬鐵錢,保證交子可以隨時兌換。兩周年是交子的界限。當邊界滿了,新的餃子將被做,舊的餃子將被替換。商人從政府那裏以舊換新,每張紙和墨水要30文。起初,交子只分布在四川,後來,交子的數量越來越多,交子的分布區域擴大到陜西、河東等路。政府在開封設立了交子服務處,負責交子的印刷和分發。
1105年,宋朝燕將“交子”改名為“尹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南宋時期,由於經濟發展迅速,銅錢的制造已經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此外,南宋經濟主要依靠海外貿易,導致大量錢幣流失海外,出現了可以用於民間交易的“蕙子”。公元1160年,臨安知府錢率先由政府統壹發行“蕙子”。隨著他被提升為戶部官員,即元朝的“蕙子”,紙幣制度得到了進壹步的完善。
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羅(Kyle Polo)來到中國後發現了元朝使用的紙幣。在1298寫的《凱爾波羅》中,他詳細介紹了中國紙幣的印刷技術、發行和流通情況。從那時起,歐洲人了解了紙幣。直到500年後,紙幣才在歐洲和瑞典出現。美國學者羅波特·坦普爾說,“歐洲最早的紙幣是在中國的影響下,於1661年由瑞典發行的。
在四川廣泛使用的餃子還沒有找到。據說北宋傳世的著名“交子”鈔版已被日本人收藏。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交子”在印刷史、版畫史、貨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金元時期,以紙幣為主的流通貨幣沒有銀本位,導致經濟動蕩。
自我國北宋出現紙幣以來,歷代統治者利用紙幣滿足宮廷消費、官員俸祿、軍費等巨額財政支出,無節制地發行紙幣,最終導致紙幣的膨脹和貶值,甚至紙幣制度的崩潰,從而加劇了封建統治的危機。
南宋銅錢的年鑄造量減少到10萬克朗左右。最多的年份也就十五六萬。由於大量銅幣外流,錢荒愈演愈烈。除了鑄造鐵錢,紙幣也逐漸成為主要貨幣。南宋的紙幣主要有四種。四川尹倩、湖廣蕙子、淮北交子均以鐵錢為本位,東南蕙子以銅錢為本位。各種紙幣都有規定的流通區域,相互之間有壹定的匯率。政府沒有足夠的銅鐵硬幣作為交換資本,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濫發大量紙幣。東南蕙子在宋孝宗的時候,規定兩個圈要平行,每個圈發壹千萬克朗。到淳祐六年(1246),十七、十八圈的東南蕙子發行了六億五千萬克朗。濫發紙幣造成了嚴重的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政府財政危機日益嚴重。南宋亡國前夕,賈思道主持發行新紙幣,停止使用十七東南交子,並規定十八東南交子折成壹關,結果卻是更加劇烈的通貨膨脹。
在元朝,紙幣第壹次作為主要貨幣在全國發行。回歸元年十月(1260),發行中央翼的紙幣。面值從10到2不等,* * *為10。習慣上說鈔票1就是1;50貫入是1錠;百篇作文1錢,10作文1分。中央統壹系統的紙幣以白銀為本位,法定平價為每鈔2(兩),白銀1。中央政府設立了各種印鈔部門負責貨幣發行。地方銀行(也稱為銀行)是作為匯兌機構設立的。
3.明清時期基於古銀本位的紙幣制度。
宋金元明代發紙幣,但無法有效控制紙幣發行數量。除了明代主動廢棄紙幣,宋金元時期的紙幣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災難,它們的消亡與紙幣的發行密切相關。紙幣在明清時期曾壹度暫停使用,與此有直接關系。
明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準太祖下海,經濟發展不景氣。在貨幣制度上,實行錢鈔政策,禁止金銀,甚至禁止采銀。政府推行貨幣,禁止私人兌換金銀。這種禁止金銀的政策直到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才松動,然後“銀為官官所用,小官所不用”。到了弘治年間(1488∽1505),政府紙幣全部兌換成白銀。從明朝中期開始,白銀成為流通的主要貨幣。嘉靖四十壹年(1562)“半江”征銀,萬歷九年(1581),各行各業的人都廣泛需要白銀。這壹時期,隨著城市手工業的迅速發展,農副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資本主義在壹些行業萌芽。明代後期,白銀不僅用於大宗交易,也用於小生意,這在明代野史雜記和戲曲小說中有生動準確的記載。當時商賈富銀,有百萬銀稱大甲;幾十、幾萬的叫中甲;壹百二是小賈。皇帝、官僚、中小地主競相收銀。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壹個愛儲銀的皇帝;鄭德、嘉靖年間,大臣劉瑾、朱寧、嚴嵩父子都擁有數千萬兩白銀。據史料記載,明代白銀的使用仍以元寶為主,他們的元寶形狀基本上是元代的模式,是壹個重約“五十兩”的“元寶”。不僅銀條罕見,磚頭大小的元寶也罕見,因為“元寶”更便於攜帶。
明末清初外國白銀的大量進口與海禁政策的放寬密切相關。隆慶元年(1567),“準販運東西”的聖旨引發了東南沿海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也打開了外國銀元流入中國的源頭。在貿易上,外國對中國商品的渴望遠遠超過中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曾任清末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羅伯特·哈特曾無奈地感嘆:“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糧食,大米;最好的飲料,茶;和最好的衣服,棉花,絲綢和毛皮。有這些商品和無數的當地副產品,他們不需要從其他地方買壹分錢。”這樣,外國商人只能用白銀換中國貨。
明末清初外國進口的白銀主要是南美白銀和日本白銀。
16世紀中葉,南美洲發現了儲量極其豐富的銀礦,秘魯、墨西哥等國都開采出了數量驚人的白銀。16世紀初,世界白銀平均年產量約為1,511,000盎司。但在16世紀中葉,也就是明嘉靖二三十年間,年均產量已經增加到10017000盎司,世界白銀產量壹直保持在900-1700000盎司之間,直到18世紀中葉,也就是清乾隆年間。16至18世紀期間,南美洲的白銀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近80%。至於日本,其銀儲量也是巨大的,被歐洲人稱為“銀島”。據估計,17世紀初以前,日本的白銀產量約占世界的20%。正是因為與中國貿易的另壹方“沒有其他財產”,卻有豐富的白銀儲備和儲備,所以“彜族人知道用錢易貨,所以回船不帶他”。而中國自然物產豐富,白銀短缺,自然把白銀視為稀有商品。中外在貿易上找到了交匯點,導致絲綢、陶瓷外流,銀幣流入。
在外國銀幣大規模進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的銀形多為領形,也有餅形和銀錠形,攜帶和使用都極為不便。交易時需要用鐵鍬稱重,用笨拙的切割來完成買賣,對白銀成色的鑒定也沒有統壹的標準。這與當時白銀的使用越來越多是壹種不協調。因此,標準統壹、大小適中的外國銀幣壹進入廣東、福建就受到民眾的喜愛並迅速流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末清初輸入中國的外國白銀有幾十種。“有大髻、小髻、蓬頭、蝙蝠、雙柱、馬刀等名”。其中流入量大、流通面廣的外國銀幣有本洋(西班牙鑄造的銀幣,有雙鑄、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斐迪南七世等版本。)、馬健(17、18世紀由荷蘭鑄造,因硬幣表面由騎著馬手持劍的騎士鑄造,故稱馬健)和鷹洋(俗稱楊穎和墨西哥)。
外國白銀的輸入對中國的貨幣制度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最終推動中國完成了向銀本位的轉變。乾隆五十七年,中國開始鑄造自己的銀元。而且此後金銀幣銅幣的形狀和樣式都是模仿外國的銀元,我國的貨幣單位也完成了從“兩”到“元”的過渡。
4、紙幣流通的規律
紙幣必須由國家發行,強制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印制紙幣,違者將受到法律制裁。中國的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授權發行。
紙幣只是壹種貨幣符號,所以它本身沒有價值。
紙幣是國家發行的,那麽紙幣可以隨意發行嗎?不會,因為紙幣是以金屬貨幣為基礎的,紙幣的流通必須以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基礎,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紙幣的流通應該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數量為限。
目前,世界各國都使用紙幣,而不是金屬貨幣。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世界紙幣的發行不再與黃金直接掛鉤,紙幣的流通也不再直接由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決定,而是受到商品的可獲得性和紙幣流通速度的制約。當紙幣發行量過大,紙幣貶值,必然導致物價上漲,也就是通貨膨脹。既然紙幣流通規律是從金屬貨幣流通規律推導出來的,那麽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就可以根據紙幣流通規律寫成:
感知量化
M=——
V
其中m是紙幣的發行量;p是商品的平均價格;q是商品的數量;v是紙幣的流通速度。這說明,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商品價格隨著紙幣數量的增減而升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與紙幣的發行量成反比,商品價格與紙幣的發行量成正比。
貨幣發行規律[貨幣發行量=(待售商品總數×價格)/貨幣周轉次數]
5.通貨膨脹及其危害
通貨膨脹是指由於紙幣的過度發行超過了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導致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通貨膨脹中的“物價”是指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不包括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和其他金融資產。通貨膨脹是指物價總水平持續、普遍的上升過程。因此,季節性、臨時性或偶然原因引起的部分商品價格上漲,不應視為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特點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並不完全是通貨膨脹引起的。通貨膨脹的必然結果是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不壹定反映通貨膨脹。物價的上漲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商品的短缺,商品內在價值的上升,貨幣本身價值的下降,商品價格的人為上漲。這些因素導致的物價上漲不能視為通貨膨脹。另外,如果物價不上漲,通貨膨脹也不壹定存在。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嚴格控制物價和工資,實行因商品憑證、強制儲蓄、商品供給不足而導致物價不漲的紙幣過度供給現象,稱為隱性或變相通貨膨脹。因為只要政府放松價格管制,物價馬上就會上漲。
通貨膨脹是價值符號流通下特有的經濟現象。自從紙幣出現以來,它的發展總是與通貨膨脹聯系在壹起。世界上幾乎每壹種紙幣都是由於過量發行導致通貨膨脹,最後以貶值告終。隨著通貨膨脹的發展,公眾會意識到通貨膨脹的來臨,會盡可能地把飯後的紙幣轉化為商品,從而增加社會的購買力,提高商品的價格。在嚴重通貨膨脹時期,政府無限增加紙幣供應量,民眾對紙幣失去信心,開始搶購和囤積商品,導致銀行存款銳減,物價大幅上漲。
至於錢的意義和含義,這個提法本身是基於人的認知,並沒有客觀的標準來衡量。100人會有100種看法,沒必要摻和。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貨幣是毫無障礙地表達、衡量和購買其他商品或服務價值的工具,也是經濟價值統壹形式的暫居地。
所以貨幣的本質和功能應該是交換的工具,但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中日益復雜,使得貨幣的地位不斷提高,以至於有了某種象征意義,使得樓主提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