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俗
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歲節`(年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壹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壹體,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遊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遊鑼鼓、遊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壹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壹,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壹這天。從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竈、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壹個***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享天倫之樂。除夕,全家歡聚壹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春節也是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壹種信仰活動,是人類在遠古生存活動而創造出來的期望與天地自然和諧***生的信仰活動。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們在春節祭祀上天神靈(祖先),重溫先祖們構建的“天人合壹”生態世界基礎上,緬懷和感受天地神靈(祖先)好生之德的神聖與威嚴,不忘肩負“天道秩序”賦予今人維護人倫向善的責任與使命,心懷敬畏,方行之高遠。正因如此,在熱鬧非常的春節期間,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祭祀節儀才依循祖上規矩,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壹絲不茍。壹系列依次展開的節日儀式程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滿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年初壹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壹體的盛典春節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
傳統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壹項重要活動。
祭竈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竈。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竈。造也,創食物也。”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竈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竈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壹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壹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壹頓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壹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壹,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壹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壹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遊神
遊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壹。遊神,又稱聖駕巡遊、遊老爺、營老爺、遊菩薩、遊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遊春、行香、菩薩行鄉、擡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裏,又或諸神聖誕的這壹天,到神廟裏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裏,然後擡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裏,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遊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遊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壹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遊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遊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遊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遊老爺”、“遊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壹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擡神像巡遊,繞村壹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遊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壹;遊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壹。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六十位,每年有壹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壹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壹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壹帶仍盛行。在新年初壹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壹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壹。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壹,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壹,“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壹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壹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註》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征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