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有哪些有名氣的瓷器?

中國有哪些有名氣的瓷器?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壹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壹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壹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壹經出現便風靡壹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壹,"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壹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壹般瓷器的制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壹,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壹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遊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主,質量上乘。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質量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壹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禦用瓷器,壹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壹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壹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壹堿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於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壹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壹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壹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壹,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於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面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也是茶學家的蔡襄在《茶錄》中雲:"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X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可見,宋代盛鬥茶之風,又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於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裏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場。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瑯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松,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據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紫砂壺的創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於供(龔)春,供春是學使吳頤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間,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暇時仿老僧制壺,做了壹把銀杏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但原蓋已失,曾由清黃玉麟配制壹瓜蒂蓋,後被著名畫家黃賓虹看出"張冠李戴",遂又由制壺名家裴石民重做壹個樹癭壺蓋。供春之後,出現了制壺的"四名家",即董翰、趙梁(壹名趙良)、袁錫(壹名元錫)、時朋(壹作鵬)。和"四名家"同時的另壹位名家李茂林發明了壺放在匣缽(瓦囊)中燒制法,壹直沿用至今。明萬歷年間至清初,被公認為第壹制壺大家的是時大彬(時朋之子),他與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稱"壺家三大"。時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銀(又名享裕)、蔣時英、歐正春。同時,還有紫砂壺藝史上重要人物陳用卿、陳仲美、惠孟臣。現品飲烏龍茶用的"烹茶四寶"中的容量僅50?100毫升的茶壺,人稱孟臣罐,即其所擅長制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壹大家為陳鳴遠,名家還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號曼生,曾設計了眾多壺式,由楊彭年、楊鳳年兄妹制作,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自己刻銘,後人稱"曼生壺式",多學之。之後,又出現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壺名人。顧景舟又將制壺藝術推向頂峰,被譽為"壹代宗師",與時大彬齊名。此外,還有蔣蓉等壹批陶藝家,從而使宜陶始終居於最高水平的地位。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制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壹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壹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鬥宮等窯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贊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海外各地。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裏天生麗質、別具壹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制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

  • 上一篇:兩個收拾的意思 “妳趕快吧屋子收拾好,不然,小心我收拾妳。”老板惡狠狠地說。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下一篇:也許是妳的車身裏流淌著曾經叱咤風雲的秋山的“神車”血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