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玉璽的發展史——中金收藏品的璧成璽

中國玉璽的發展史——中金收藏品的璧成璽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壹統,秦王改稱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璧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據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帝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人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之痛楚。

傳國璽秦王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子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道左,秦亡。傳國璽歸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後處。王莽遣其弟王舜來索,太後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壹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更始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至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雒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壹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壹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吳氏,奪璽。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傳冉魏,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獻上傳國璽,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叠。開皇九年(公元589),隋文帝壹統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被弒於江都,隋亡。蕭後攜皇孫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根據民國年間,時任藍田縣縣長、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傳國玉璽可能被五代的馮道私藏。

馮道,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遼的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唐末,馮道事幽州劉守光為參軍。劉守光敗後,馮道事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掌書記。李存勖即位,以馮道為翰林學士。明宗時任相。馮道歷五朝十壹帝,不離將、相、三公高位,容身保位,未嘗諫諍。晚年自稱長樂老。

後唐主李從珂與曹太後劉皇後等在亡國之際,登玄武樓自焚而亡之時,馮道正是當時的重臣。唐廢帝李從珂時,馮道為三公之壹的司空,李從珂在玄武樓自焚而死,傳國玉璽自此不知去向,莫非傳國玉璽被馮道收藏?這時,壹個更大膽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筆者註)心頭為之壹震,傳國 玉璽會不會就在馮道的墓中?這樣壹想,他心頭的疑雲便壹點壹點地散開了,立時感到雲開日出,豁然開朗起來,看來傳國玉璽很有可能就在馮道的墓中。

原來馮道不僅是壹個善於觀望形勢、舍弱趨強、無所建樹的大官僚,而且還是壹個私藏國寶、老謀深算的人。他把傳國玉璽私藏起來而沒有獻出來,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也許即使獻出來他也不可能當更大的官了,他深知自己的官職已經夠高了,縱使獻寶邀功也是白搭,所以便藏了起來。而他死後,卻讓這稀世珍寶陪伴著他那醜惡的肉體,成為千百年來的壹大迷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壹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其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壹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殂。“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元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裏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不時出現“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聞。但拿出來的玉璽都是附會仿造的贗品。這壹時期的人們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大為改變,不像之前朝代那樣看重了。據《明史。輿服誌。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各種所謂“傳國玉璽”時評論道:“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後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誇示於天下。是皆貽笑千載。”他認為正是人們對傳國玉璽的過分看重才導致了仿冒盛行。乾隆禦制的《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壹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於義未當。”看來,就是做皇帝的人,對玉璽的真偽也看得很開了。

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鐘磷等人曾在宮中追索鑲金的傳國玉璽,的確沒有找到。至此,人們相信,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經被慢慢的歷史黃沙所湮沒了。考慮到傳國玉璽是材質奇特的和氏璧所制,應當流傳萬年不壞。說不定它正靜靜埋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證發現。

  • 上一篇:如何讓金銀首飾光亮如新?
  • 下一篇:俄羅斯旅遊路線及報價俄羅斯旅遊路線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