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幾個誤區

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幾個誤區

新課改對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要求有了新的變化,即“從根本上說,中學歷史學科的課程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識生存現狀,不是為了學習歷史專業知識而是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為了了解過去而是為了開拓未來。”基於這種認識,歷史課堂教學本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開展有效的學生活動,使課堂真正洋溢生命的色彩,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使課堂充滿活力和魅力,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總之,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力求把每天的每壹次教育教學行為都調整到最佳效率狀態,讓學生學的更輕松,教師教的更有效。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卻有壹些與新課程改革理念南轅北轍的現象,存在著幾個誤區。下面做壹盤點,和同仁們交流探討。

壹、“戲說”歷史。

有位教師教學《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壹課,導入時播放了吳克勤《老子說》MTV,音樂搖滾,人物活躍,說辭戲謔,執教老師引導學生舞之蹈之唱之,自己也不顧30幾歲的“高齡”加入舞蹈的行列,搖頭晃腦,且以為得意。筆者為這位老師的探索精神和大膽嘗試表示贊賞,但同時又很是擔憂:歷史教學以遊戲導入,會給學生什麽樣的心理暗示?會給學生帶來什麽樣的歷史觀?他是在遊戲歷史,還是在遊戲歷史教學?歷史課本是嚴謹的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如若開“戲說”或“遊戲”的先例而以為得意,又不自知,歷史教學會走向何方?還有的老師,把並無史實依據的野史、傳說在課堂上講授,依此吸引學生的眼球。豈不知興頭已過,學生得到的僅僅是似是而非的歷史噱頭罷了。壹句話,歷史不容“戲說”啊。

二、課堂“秀”。

“秀”,

網絡用語,是英文單詞“show”的音譯,為“展示,炫耀”之意。在歷史課改中,壹些教師追求形似忽視了神似,把課堂變成了展示自我的壹場場“秀”,而對學生的得失關註不夠。這種課,最顯著的特征是熱鬧,熱鬧的背後是假。比如,為了追求師生互動,用滿堂問來代替滿堂灌;為體現學生“主體”,采取課堂上老師退居幕後,以完全放手讓學生活動的“牧羊式”教學取代傳統“填鴨式”教學等等。這種作秀式的歷史課堂教學,表面上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實際上膚淺化的活動並未真正起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這樣的課堂教學顯然是低效或無效的。課堂“秀”還不如“滿堂灌”,可以休也。

三、報告式。

也可叫“易中天”式。就是把教室變成了報告廳(講壇),教師備課不可謂不深刻,也不可謂不透徹,甚至也不可謂不生動,唯壹的缺點就是教師壹味自家表演,學生成了“配角”,甚至可有可無。這樣講課的居然有在全國教學大賽中的獲獎者。這種教學很有欺騙性——神采飛揚的授課者加上備課的深刻與豐富使聽課的教師自嘆不如。但是拿有效課堂的標準去衡量、檢驗這種課,顯然是不合格的:壹是沒有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是新課改的“必須”啊;二是太過深刻,可能的結果是學生聽不懂,嚼不爛,更記不住;三是信息量大太,壹幅壹幅地展示文字、圖片、視頻、動畫,學生走馬觀花,無所作為;四是還有些隨意,難免“野史”“戲說”。試想:易中天先生水平夠高了,用“百家講壇”的方法教學歷史,能達到歷史課的教學目標嗎?

四、說教傾向。

在歷史課的三維目標當中,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如教學“史記與司馬遷”時就有意誌品質方面的教育,教學“都江堰”時,就有培養科學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方面的教育。但壹些老師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簡單化了,和思想教育、倫理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畫了等號,以說教代替歷史教學。自己也還很疑惑:我是歷史老師,怎麽替政治老師、班主任幹活了啊?歷史課上成了倫理課、政治課,豈不是笑話?我們知道,歷史教學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壹定要建立在歷史意義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思想情感教育與史實分析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是也。“以史為鑒”,歷史教學之思想情感教育宜於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專門的、刻意的、生硬的、牽強的、生搬硬套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說教不但越俎代庖,還容易落入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泥潭。

五、“題解”歷史。

這種情況在壹些高中的課堂上廣泛而很有“市場”地存在著。其顯著特點是把壹節節的課、壹個個教學內容變成了壹個個題目。老師課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講題目:老師熱衷於把壹課書設計成若幹個知識點和若幹個題目,做諸如“幾大點幾小點”“怎樣穿靴戴帽”“怎樣不失分”等等做題技巧講解;學生呢,上課就是聽老師講解題目,下課做題、背題,課前課後還要應對老師的檢查。題解歷史的課堂,生生把生動活潑有趣的歷史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題目大全”。值得註意的是,題解歷史者大有人在,領導、家長們很是默許,壹些學生也很歡迎。“教材全解”們賺個缽滿,就是很好的證明。題解歷史和題海戰術是壹對孿生姐妹,應試教育的毒瘤,當割之而後快,還學生“生命”歷史、“快樂”歷史。

六、濫用多媒體。

無疑,運用多媒體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夠渲染課堂氣氛,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但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脫離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和學生而存在,更不能包辦壹切。美國學者克拉克壹針見血地指出:“多媒體不能幫助學習正如用汽車運食物不比馬車運食物營養更為豐富。”但是,由於壹些教學大賽“必須使用多媒體”的不正確導向,加之年輕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熟練使用,造成了多媒體的濫用、錯用,以至於壹些年輕教師患上了“多媒體依賴癥”——不用多媒體不會教了!多媒體的濫用、錯用表想為幾種情況:壹是變相“滿堂灌”。有的老師誤把計算機等同於多媒體,錯誤地認為多媒體可以代替教師做壹切,忽視教師應起的作用,最終導致由原來的“人灌”到現在的“機灌”。二是片面追求量大,走馬觀花。有的老師片面追求大容量,對教學信息不加取舍,將大量的文字、圖片、補充資料乃至視頻資料都展示出來,受進度限制,只能頻繁切換,學生還沒來得及看,更不用說思考,就切換到另壹張了。學生在“狂轟亂炸”的課堂上,聽到、看到很多內容,但過後卻感覺走馬觀花,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集體“消化不良”。 三是喧賓奪主,主次不分。有壹位教師在講授《難忘九壹八》壹課時,在茫茫網絡找課件,忽略了充分挖掘教材和備學生,上課時把演示課件放在核心地位,從頭至尾點課件,幻燈片多達50多張。這種過分依賴多媒體目中無“人”式的教學,其效果不得而知。四是忽略教師主導作用。有些教師忽略了自身的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表達作用,把課堂教學變成了多媒體展示課,教師變成名副其實的“放映員”。從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直至最後的課堂練習、布置作業都由課件全包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而麻木的“看客”,教師的語言啟發、思路點撥很少或單調平淡、機械呆板,這還叫教嗎?

以上是筆者觀察到的中學歷史教學存在的壹些誤區及其表現,真誠盼望中學歷史教學多壹些真實,少壹些形式,回歸歷史教學的正確軌道。

  • 上一篇:高古玉為什麽沒人收藏真的原因
  • 下一篇:親寶寶海報呢?哪裏可以看到寶寶的收貨地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