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丹尼爾·裏希特的個人簡介

丹尼爾·裏希特的個人簡介

從特立獨行到政治歷史畫家:丹尼爾·裏希特和他的繪畫

歐陽蘇

丹尼爾·裏希特是德國當代架上繪畫的代表人物之壹,是備受評論家和收藏家關註的德國當代藝術家。90年代末,他的作品在世界拍賣中名列前茅。然而,面對所謂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裏希特卻保持了冷靜,在他的作品中始終有壹些新的變化。

裏希特於1962年出生在德國北部施赫州的壹個小鎮Eutin。在20世紀80年代投身造型藝術之前,他是壹名左翼分子,壹名朋克追隨者,並為朋克樂隊設計廣告和海報。從1991到1995,在漢堡藝術學院維爾納·布特納的工作室學習,之後留校擔任阿爾伯特·歐倫的助手。後兩位也是德國當代藝術界的活躍人物。從2004年到2006年,裏克特是柏林藝術大學的教授。之後因為不滿學校的官僚作風而辭職。

2001裏克特創作了壹幅油畫,名為《穿越森林走向統壹》。和他的大部分作品壹樣,範圍很大(252x231 cm,圖1)。畫的右邊,有兩個看起來很著急的人,在森林裏向左跑。其中右邊的壹個穿著亮橙色的外套和紫藍色的褲子,伸出手指,他身後的那個似乎也不甘落後。前壹個的左腿前後擡起,左手緊緊攥成拳頭,好像剛從某地逃出來,即將逃往某地。在左邊,有壹個人站在壹棵樹前。穿著黃色和金色衣服的男人看向右邊,他身後的另外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壹起。而這些人物就融合在這樣的環境中——畫的前面和底部是白色和淺色的花草。畫面中間右側,人與樹之間有壹個網圍欄,中間的樹梢上藏著壹只機警的狗,左側的畫布邊緣掛著壹個絞架。

裏希特在這裏使用的主題元素,如人物、樹木植物、小動物、柵欄、絞刑架等,在壹幅大畫中交織在壹起,它們處於相互運動的狀態,尤其是中間的人物非常突出,但他並沒有賦予人體明顯的五官,而是讓這些人有著面具般的頭和臉,讓人很難判斷他們的性別,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是有血有肉的活人。Richter的顏色應用程序具有計算機的像素效果。這個人物被被刺物體的顏色包裹著,他的臉看起來像壹個虛擬的數字晶體。他通過運動和閃亮的顏色來表達人物,這在與寧靜的森林的對比中得到了進壹步的強調。裏希特對人物及其周圍環境的強調,就像角色和表演壹樣,* * *存在於明顯的色彩對比中。他所表達的自然景物,比如森林,與真實的生活環境和人們習慣的環境是不同的,這就為他想表達的事件提供了氛圍。奇形怪狀的人物,醜陋的面孔,五顏六色的服飾,在森林裏奔跑,在畫面中顫抖,強壯有力。炫目的色彩使人、物、環境更富有戲劇性。畫中有故事,即似乎是對某壹時期發生的客觀事件的表達,並通過誇張、強烈的色彩和高科技色彩語言的運用,主觀上營造出壹種神秘、恐怖的氣氛,沒有邏輯、不和諧。他將舞曲、拼貼等技法運用到色彩表現中,試圖“通過混亂表現美,通過沖突表現現實”。

如果我們直觀的看裏希特的畫,可以聯想到很多德國資深藝術家的風格,科柯施卡的狂野不羈,埃米爾·諾爾德的華麗神秘。造型上大面積使用了很多誇張連貫的曲線,讓人想象出蒙克的身影,但仔細觀察又有很多不同。包容性也是裏希特繪畫技法的壹個特點。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裏希特從最初的抽象表現轉向具象繪畫,這並不意味著他走向了寫實繪畫,就像我們通常對架上繪畫的粗略理解壹樣。就像他自己說的,為了更貼近自己的感受,他轉向了人物表達。這些東西是他對他那個時代作為社會存在的思考。早在20世紀80年代,裏希特就已經處理過朋克運動、毒品和酒精,並與不同的亞文化和獨立的左派活動有關聯。這些經歷顯然影響了他日後繪畫題材的選擇和繪畫語言的運用。80年代中期,他從諷刺現實主義轉向抽象主義,他認為抽象繪畫是“有組織的反對”。上世紀80年代末,柏林墻倒塌、東西德統壹後,作為西德人的裏希特開始尋找新的定位。嘗試具象繪畫,使用非常薄的液體油畫顏料和噴漆(圖2)。1999作品中出現了壹個人物的頭像,顏色很臟,很有攻擊性。在材料選擇上挖掘當代歷史,我們涉獵了恐怖襲擊和柏林墻倒塌後的挑戰。比如這幅油畫,除了人物之外,他還不惜反復展示畫面中看起來很可怕的絞刑架,提醒人們在寧靜的風景中出現暴力沖突,仿佛在暗示對他人和受害者生命的操縱。正如他提出的標題,森林作為這個民族的象征,作為歷史進程的壹個階段,讓我們想起了德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那麽裏克特為誰作畫呢?繪畫背後的動機是什麽?而他是如何管理圖片信息的傳輸的?

他在采訪中表示,不能只創作自己喜歡的東西,繪畫必須在美與分裂的矛盾狀態中運行,表達了他對“為藝術而藝術”這壹論調的反對。馬克思主義者說繪畫是為了市場,弗洛伊德的後人認為創作是為了把自己從自戀中解脫出來,而社會學家說繪畫是為了他人的幸福。裏希特說,他不知道要為誰作畫,但他想創造視覺交流和接觸,讓他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

裏希特的素材大多來自新聞圖片,如抗議、災難、內戰等。,以及街頭鬥毆等日常生活,以此為範本,對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藝術化處理,轉化為當下的認識。他不只是記錄歷史,而是敦促其他人通過他的故事進行思考。他不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向那些被他的畫迷惑的人提問。在這個意義上,他被理解為歷史畫家,繼承了歷史畫的特點,畫幅大,講述事件,突出人物等等。但他的風格與前幾代歷史畫家不同,不僅僅是因為現代技術在色彩語言上的運用,還因為他所處的時代獨特,以及他自己在這個時代的所作所為,與前人不能同日而語。從壹個追求獨立自主的人,到被稱為德國歷史畫家,他覺得很可笑。他不認為自己是愛國者,德國的歷史令人不快,也沒有吸引力。

80年代的其他畫家,如伊門多夫、阿爾伯特·奧倫、維爾納·布特納、馬丁·基彭伯格等。,在題材上也選擇了當時的各種社會政治事件,但在形式上喜歡他們認為是現代的,從50年代發展起來的圖形審美表達。裏希特與他們不同。他的作品不是玩世不恭,而是用辛辣的笑話吸引大眾,表達自己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也可以算是壹位政治藝術家。

2006年創作油畫《革命的農村生活》(畫3)(378x248cm),題目以革命和農村生活為主題。他從照片檔案中挑選了1924年El Lisstzkys為列寧講堂所做的著名設計(圖4)和Alexander Rodtschenko拍攝的斯大林時代的潛水員(圖5)。兩者在他的畫面中是拼接在壹起的,依然用怪誕刺目的色彩來表現追求自由的革命行為。在2001的展覽中,他甚至展示了報紙照片、滑稽畫作和雜誌封面,他的繪本也經常這樣排列,顯示了他的思想來源。他把政治老生常談作為* * *同壹性理論的基礎,消解任何同壹性,致力於揭示矛盾。為此,使用了所有的創作手段和繪畫語言:強烈的色彩、煞費苦心的構圖、顯著的光感和通俗易懂、令人難忘的故事。對獲得的信息保持壹種質疑的態度,將政治史審美化,使其進入大眾視野,將悲情主題變成壹種審美結果。

裏希特沒有明確表示人們反對他作為政治畫家的立場,但他也表示自己並不渴望這個頭銜。他認為給藝術作品分類只是批評家慣用的手段。但他說,他既不是道德說教者,也不是“道德畫家”。他認為他和其他以政治為題材的藝術家的區別在於,他不會對描述對錯感興趣,也不會以好壞來評判社會和政治。他認為壹幅畫的感覺不應該是單壹的,而應該是復雜的,就像生活本身壹樣。傳播真相不是繪畫的任務。但就個人而言,他非常願意傳播人們知道的東西。當然,他希望人們不要做他畫中看到的事情。

丹尼爾·裏希特與喬納森·梅塞和尼奧·勞赫是最受歡迎的當代德國畫家。他覺得都是暫時的,說不定後天他們三個就會被另外三個取代。有趣的是,德國繪畫具有歷史意義。艾奧納塔·刀子樂隊通過瘋狂和嘲笑展示了這種歷史性,內奧·勞赫從夢想和保守思想中展示了這種歷史性,裏希特從消極的歷史繪畫的浪費中展示了這種歷史性。在這“三駕馬車”中,裏希特認為自己是德國標簽最少的畫家。雖然他是公認的有價值的德國藝術家,但目前每幅畫的平均價格約為40萬歐元。在壹次采訪中,當裏希特被問及他的作品和繪畫的市場定位時,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回答。他自己認為價格應該更高,因為藝術作品中的思想也要付費。幽默中頗有老友記的灑脫風範。

隨著作品價格的上漲,人們對裏希特本人的興趣也在增加。對此,他認為,有些人不滿足於僅僅談論作品本身。自17年(東西德統壹)以來,藝術不僅在小範圍內被關註和利用,所以有些人需要神化藝術家。這些都是市場塑造藝人自身形象的需要。當被問及是否對壹些大型藝術拍賣展覽感興趣時,裏希特表示,他不想參觀那些大型展覽,但他不懷疑這些展覽中有創意。也許藝術創作和制作昂貴的手表和手工鞋是壹樣的。藝術品市場不崩盤,不會被鈔票、信仰、大的社會運動傷害。購買並持有大量藝術品的歐美產權人並未受到傷害。在市場的背後,不僅有消費者,還有對真理的追求。

柏林自由大學2007

  • 上一篇:頂流,論關於漫畫書的購買、翻閱和保存
  • 下一篇:任JIU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