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妳為什麽不喜歡智虎

妳為什麽不喜歡智虎

很多人都被知乎在各個網站轉貼的問答吸引了。試想壹下,當妳瀏覽了那些有意轉貼的問題和答案後,妳不禁會對知乎這個網站產生美好的遐想:“知乎是壹個多麽有用的網站啊!我有很多謎團,想了半輩子也沒能找到真正的解;現在好了:只要我在知乎上提出我的問題,無數知識分子和有誌於學習的人都會幫我解答;要麽妳壹言以蔽之,要麽妳以無窮無盡的知識為背景,以極大的誠意,盡力解釋我的疑惑。”

但是如果妳真的去知乎這個垃圾網站,妳會發現所有的答案都是那麽的相似,它們總結起來只有壹句話:

妳什麽都不知道,瓊恩·雪諾。

為什麽會這樣?回答以下問題,我們會找到答案。

1.去知乎的都是些什麽人?

活躍在知乎上的有四種人:

什麽都不知道的人。

“無所不知”的人

壹個“機智”的人。

二三流的民間知識分子。

什麽都不知道的人:占知乎的70 ~ 80%,他們的問題要麽完全被忽略,要麽大家都用“機智”的回答來諷刺。

“無所不知”的人:占知乎的20 ~ 30%。當壹個問題被回答時,這群人蜂擁而至給出相似的答案,然後互相稱贊。花轎人人擡,妳誇我,我誇妳,大家都得了人氣。我問問題,妳答,我誇妳。妳再問壹個問題,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妳。我撓妳背上的癢,妳撓我背上的癢,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比如有人問了壹個常識性的經濟問題。下面的人看了幾本經濟學的書,於是提煉了幾本書裏的觀點,寫了壹個200字的回答——大多是新古典主義的東西。知乎講經濟學的時候,妳不好意思說妳不踩凱恩斯的腳就懂經濟。

然後下面有人誇,妳是本古爾的奧地利人。而且喜歡。

然後有人評論:“奧+1。”而且喜歡。

好像他們真的懂奧地利語。

奧地利學派起源於19年底的壹個小眾經濟學派,其部分觀點後來被主流經濟學吸收。迄今為止,只有少數經濟學家持有嚴格的奧地利學派觀點。

另外70%的無知者想提問?沒關系,在壹個話題內,問題是按照熱度而不是時間順序排列的,題主也不能在其他論壇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置頂問題。正是有了這20%的人口,70%的人才能被踩在腳下,才能讓整個知乎按照他們的規則運行。

“機智”的人占知乎總人口的10%到15%左右:

——和姐姐壹起去電影院,不同意看什麽電影。我該怎麽辦?

看來妳真的很想去看電影。

妳壹定見過這樣的回答,充滿了狡黠和機智。但事實上呢?這個回答只是在說:“妳這個主體是個孤獨的節奏,洗洗睡吧。”其實我根本沒有直接回答問題,沒有起到任何建設性的作用。但是,人們喜歡這種機智的諷刺,通過稱贊這樣的回答,壹種智商上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有人說:這個答案有多爛?聽在耳朵裏就像當頭壹棒!妳關心什麽電影?聽我姐的話,和她看同壹部電影,不然泡不到姑娘!

誠然,在某些人眼裏,追女生就意味著壹切都要聽命於她。然而,這個回答真的深究了問題的根源嗎?

題目是問怎麽追女生嗎?不要!追壹個女生是壹回事;和姐姐相處是另壹回事。假設妳想看x戰警——當然,這不是壹部高收視率的電影,但是我妹妹必須要看《爸爸去哪兒》?喜歡看爸爸去哪兒的各位朋友,請默默拉黑我。的確,陪她看壹場她不喜歡的電影並不難;但這難道不應該引起妳更進壹步的思考嗎?兩個人在壹起多久和在壹起多久完全是兩碼事。在壹起容易,長久相處難。妳能指望壹個人生觀比妳差很多的人跟妳壹輩子嗎?

既然由於雙方本質原因不能長久,那還有必要努力在壹起嗎?這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題主最大的疑惑就在這裏,而不是“妳不陪妳姐看電影就追不上她了嗎?”!

這些“聰明”的人,看似聰明,其實只是站在自己的主觀立場上,揣測別人如何面對問題。

上面說的這種人,往往是由第二種兼任的。即便如此,妳也要按照他們的要求,努力讓妳的問題合他們的胃口,妳就是不嚼碎了餵他們,也得到了他們的諷刺。

妳放低姿態去求他們,他們卻嘲笑妳的無知。

二三流民間知識分子:約占知乎所有用戶的1%,是所有“論文”答案的作者。比如有這樣壹個問題:“如何評價姜昆在音韻學界的歷史地位?”排名第壹的答案已經寫了上萬字了。從清朝開始,相聲演員前世,壹個壹個算。相聲藝人在清朝是什麽地位,在民國是什麽地位,相聲藝人靠吃喝嫖賭失去家人後是怎麽死的,然後解放後,說到侯,還沒到!答主寫累了,剩下的就等著吧!如果妳想知道姜昆怎麽樣,妳得加上幾萬字。

現在妳看,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問壹個問題,而是有人用幾萬字來回答。這些“知識分子”大多每隔壹段時間就覺得有必要寫點什麽,於是就在眾多問題中尋找,找到適合自己的,開始收集素材,整理答案。如果存在的問題沒什麽好擔心的,就弄個小號,或者指示熟悉的網友故意提個問題。花了幾天時間,最後的回答都是關於事情的歷史演變,很有信息量。誠然,收集這些資料並不是簡單的百度,否則就太不值錢了。就算是耍猴的也要知道有幾手猴鞭啊!那是傳男不傳女的噱頭。其實這也是壹個網絡歷史小說作者,想要寫出自己看起來不像小白字的旅行小說,還是要努力的。不同的是,三流知識分子不用費盡心機把素材變成故事,只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出來,就足以讓他們看起來像壹代學者。

二、知乎用的是什麽樣的思維模式?

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知乎的問答標準,那就是:客觀。

如果用五個字概括,那就是:他們的客觀性。

是的客觀不是客觀。妳說什麽或我說什麽都不重要。只有“無所不知”、絕對客觀的人,才有權決定什麽是客觀的。

比如,知乎上有壹條暢通無阻的規定:不問“是”就問“為什麽”的,就是流氓。

假設70%的人認為豬肉比雞肉好吃。但是,人總是想要更好吃的東西,所以妳想,如果我們能知道為什麽豬肉比雞肉好吃,難道我們不能把豬肉和其他許多食物做得更美味嗎?妳問了壹個問題:為什麽豬肉比雞肉好吃?

但是,有20%的人認為雞肉比豬肉好吃,因為如果妳認為豬肉好吃,會得罪壹些人,會讓他們看起來沒有人情味。所以為了客觀,他們認為雞肉比豬肉好吃。

於是首先有人回答:“所有不問‘是不是’而直接問‘為什麽’的問題都是流氓。”

知乎有個惡心的東西,就是妳自己的問題自己決定不了,別人可以隨意修改妳的問題。這正是20%的人馬上要做的事情:糾正妳的問題。妳的問題就變成了“雞肉和豬肉哪個更好?為什麽?”

然後就是雞比豬肉好吃的回答蜂擁而至。並給出各種理由。回答者互相誇贊,偶爾有不了解現狀的人回復說豬肉好吃,沒人回應,最後還是被折疊了。

最後,妳連妳問的問題都不知道。就這樣,知乎裏20%的人進行著他們的“客觀”,讓與他們觀點不同、“不客觀”的人要麽被他們改造,屈服於他們的價值觀,要麽直接動粗。

3.知乎這麽做的後果是什麽?

90年代後期,對應試教育的譴責逐漸高漲。應試教育下,學生被迫接受老師灌輸給他們的三觀,就像工廠流水線加工的標準化產品。據說這樣下去,人性的發展會受到抑制,不利於青少年的全面成長。經過多年的推行素質教育,今天的教育體制雖然本質上還是應試教育,但相比當年已經有了壹些明顯的進步。激發自由思維,倡導創造性思維,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而知乎只是充當了壹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角色。通過在內部建立自己所謂的“客觀”價值體系,只崇尚符合其價值觀的,壹味打壓背離其價值觀的,從而將知乎打造成為壹個中心化的城市。

說到“知乎”二字,很多人會想到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之為也。”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知乎”的由來,但它顯然是在貫徹這樣壹種理念。這個出發點本來是極好的。

但在20%的“全知者”手裏,這卻成了壓迫70%的“無知者”的工具。妳知不知道妳說了不重要,我們說了才重要?妳認為妳知道嗎?我會修改妳的問題,後面是機智的回答,妳不會知道的。如果妳知道的和我們知道的壹樣,恭喜妳,妳確實知道;如果妳知道的與我們知道的不同,那麽:

妳什麽都不知道,瓊恩·雪諾。

即使妳試圖證明妳知道,他們也會抱著妳什麽都不知道,不開明的論調。

就這樣,知乎上的人沈浸在自我構建的“知”的極樂夢境中,似乎掌握了世界的真相。

我想說,這種做法比應試教育危害更大。

應試教育只是告訴妳如何回答試卷上的問題。其實壹方面,雖然課本上的知識大多傾向於保守,但也是基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另壹方面,真正相信教科書上的壹切的人並不多。

知乎告訴妳如何用他們的“客觀”看待這個世界。如果妳最終接受了他們的“客觀性”,那麽妳看世界的方式應該是這樣的:

妳被工作拖累了。妳對自己說:客觀看待問題。新來的人應該被告知該做什麽。妳不聽。妳有什麽特別的?妳是個有才華的人。所以妳最好做個好孩子。

妳妻子和別人跑了。妳對自己說:既然愛她,就要努力接受她的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想法束縛她。況且如果因為這個吵架,在女性群體眼裏,我是不客觀的!我做不到。知乎上真的有這樣的問題:女朋友想和不同的人發生關系怎麽辦?票數最多的壹個回答是,大意是既然妳沒有直接和她分手,而是提問,說明妳沒有放棄,不妨考慮壹下可行性。)

諸如此類,不壹而足。在促進知識交流的幌子下,智護阻礙了自由思想的實現。他們甚至對提問設下了重重的規矩:為了問出壹個符合知乎規範的問題,妳得讀壹篇他們推崇的專業論述,按照他們規定的格式和邏輯提問。這種限制本質上和八股壹樣,目的是讓妳的思維方式遵循他們的規律。如果妳拒絕這樣做,我很抱歉。妳的問題不好,我們拒絕回答。如果妳有任何懷疑,就會被扣上“反智主義”的帽子。要我說,智虎這種阻礙思想進步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反智主義。

我的看法很主觀,壹點也不客觀。但是,我寧願不像知乎那樣客觀。

  • 上一篇:黃金亮人物簡介
  • 下一篇:親情中考滿分作文8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