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產於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水壹帶。肇慶在古時名為端州,端硯因此而得名。端硯的石品優良,其質堅實細膩,素有“發墨不損毫”、“天寒不結冰”的特質,關於這點,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美好的傳說:晚唐時端州有個姓梁的舉人赴京會試,應試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凍,考場內應考的舉人們研出的墨汁都結了冰,惟獨端州的梁舉人在端溪硯臺上研出的墨汁不結冰,後來他考中了進士,端硯也由此而名揚天下。
端硯的使用始於初唐,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硯以其上乘的石質成名於中唐。經過宋、元發展時期後,又經歷了明清成熟期和清末的衰落期,以及1949年後的恢復發展時期。
不同時期的端硯特點各有不同。端硯形制在唐宋時期較為簡單、古樸,註重實用。明代端硯的欣賞價值趨於強化,花式品種不斷增多。而清代的端硯形制已是集雕刻、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門類於壹身的文房珍品,步入了民族工藝美術的行列。現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2006年5月,“端硯制作技藝”入選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壹方端硯的問世,要經過從探測、開鑿、運輸、選料、整璞、設計、雕刻、打磨、洗滌、配裝等10多種艱辛而精細的工序。采硯石無法用機械化運作,只能以手工為主。歷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脈走向,順其自然向深層采掘,從接縫處下鑿。采出來的硯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屬難得。
因為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制硯傳統,2004年9月,肇慶市被授予“中國硯都”榮譽稱號,這讓端硯事業的繼承和發展迎來了壹個新機遇。目前肇慶的端硯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00多家,端硯作坊近400戶,端硯的主要市場也從國外轉到國內。
現代雕硯名家在繼承古代雕刻藝術的基礎上,更多的以肇慶本地名勝風景、傳說及特產為題材,大膽創新,其藝術創作更是向大型化、立體化方向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產生了許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風采的優秀作品。端硯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關於端硯
1、端硯定義:
端硯,是采用廣東省肇慶市行政區域內適合研墨的石頭經過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硯臺,肇慶市古稱端州故而稱端硯。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長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壹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歷史。
2、端硯石特點:
石質細膩、滋潤,發墨不損毫,呵氣能研墨,石品花紋豐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潤發亮,層次豐富,蟲蟻不蛀等特點名列中國石硯之首。硬度適中;端硯石硬度為摩氏(2.8至3.5),比墨條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約5)低1倍左右。致使端硯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硯石顯孔隙率小、飽和吸收率低,說明硯石的礦物細、粒間間隙小,開型或小開型裂隙不發育,使硯石蓄水不涸。
3、端硯石的分類:
端硯石分紫端、綠端、白端三種,其中紫端石為富鋁、鉀、鐵的矽酸鹽類巖石。綠端石和白端石為富鈣、鎂的碳酸鹽類巖石。紫端石和綠端石形成於同壹個泥盆紀。白端石形成於比紫端石晚7000萬年石炭紀。
紫端石的礦物主要是粘土礦物類的水白雲母以及由水白雲母變質的絹雲母。還有少量的鐵礦物、高嶺石和石英碎屑。鐵礦物主要為赤鐵礦,其次為磁鐵礦、菱鐵礦、綠泥石及褐鐵礦等。硯石中含微量的白雲母碎片、長石碎屑、鋯石、電氣石、金紅石等。
綠端石主要由白雲石組成,次為水白雲母、石英碎屑、磁鐵礦、方解石等礦物。
白端石就是白色的端硯,產於肇慶七星巖,地質圖上為壺天灰巖。白端石屬碳酸鹽巖,為準同生泥晶——粉晶白雲巖。巖石呈白色或淺灰白色,主要礦物成分,白雲石98%,方解石等。
端硯石眼是生長在硯石中,形狀似動物眼晴的球狀石核。原型為綠色豆粒沈積作用形成,地質學稱豆粒構造,中心壹粒為鐵礦物,外殼包裹不含磁鐵礦和赤鐵礦等鐵礦物的綠色粘土。顏色暈圈於硯石形成的最後階段因中心鐵礦物氧化,鐵質擴散浸染作用形成的。眼的基本特征是球狀,由球體和核部的瞳子,邊緣的眼皮三部分組成。端硯上的自然球形點,其外形、大小等均與鳥、貓、雞等的眼很相似,古人將它稱為石眼。長期來,人們在贊揚端硯石質的時候,對端硯上的石眼也大加贊賞。端硯上的石眼,硬度稍大,有礙於磨墨,但
4、硯坑分布及主要硯坑
端硯自唐初開采至今,斷斷續續基本上沒有停止過開采。清代開采的硯坑最多,據清道光何傳瑤《寶硯堂硯辨》記載,約有70余處。現在可找到具體位置並在國家地形圖上定位的新舊硯坑口約有42處,目前在開采的硯石有十多種。端硯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地段:壹是西江羚羊峽以東斧柯山壹帶,即端溪水以東地段,連綿10多公裏,端硯最優質的硯石主要集中在這壹帶,主要硯坑有老坑(又稱水巖、皇坑)、坑仔巖、麻子坑、朝天巖、宣德巖、古塔巖、冚羅蕉、綠端。二是西江羚羊峽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硯坑有龍尾青、木棉坑、白線巖(內有二格青、紅石、青石)、有凍巖。三是肇慶市七星巖背後北嶺山壹帶,從西至東,連綿30公裏,統稱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欖坑、盤古坑、陳坑、伍坑、東崗坑、前村坑、蕉園坑、綠端等。四是鼎湖沙埔斧柯山以東地段,連綿約30公裏,這裏有豐富的硯石資源,硯坑眾多,除典水梅花坑、綠端外,統稱為斧柯東。五是開采於七星巖的白端,白端石開采於明代,不發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巖是風景區,禁止開采。
5、端硯簡史
端硯始於唐、盛於宋、精於明清、興旺於今天。端硯在唐代已經被列為貢品,歷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贊美端硯的詩詞、著述、硯銘、傳說、故事、對聯、謎語、書畫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硯文化體系。端硯是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於壹體的藝術品。
1、唐代端硯以實用為主,供研墨之用。硯形多為箕形,還有八棱形、長方形的、方形等。
2、宋代的端硯實用和欣賞兩者並重,形制比唐代豐富。據宋代葉樾《端溪硯譜》記述有50種之多。宋硯除了重視石質及石品花紋,亦重視雕刻。
3、元代端硯上承唐宋遺風,粗放而有大氣,但發展緩慢,沒什麽創新。
4、明代端硯在設計、形制乃至雕刻方面遠遠超過前代,硯形、硯式趨向多樣化,題材廣泛。明代端溪名坑硯石的開采比較齊全,不少優質老坑(水巖)硯石被開采出來。在雕刻方面非常講究,以淺刀雕刻為主,以細刻、線刻甚至微刻配合,明代端溪硯多在硯底、硯側鐫詩、刻銘、題款。
5、清代初期端硯也和其它工藝美術品壹樣,達到空前的繁榮。端硯硯材的種類、硯的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花紋的品評等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造,新的突破。制硯工藝精致、刻工纖巧,甚至連配木盒裝潢也都十分講究,有的硯盒鑲嵌美玉、象牙,或金線銀線。嘉慶、道光之後,端溪硯石的開采已逐漸減少,端硯更多地由實用而成為單純的文玩之物,成為擺設文房(書齋)中的欣賞品或珍藏品。
6、民國時期因為戰亂,端硯發展基本停頓,只有個別作坊以雕刻端硯免強維生。
7、1949年後,在政府的關懷和大力支持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坑、坑仔巖與麻子坑三大名坑的重新開采,直接促進了端硯生產的繁榮,端硯創作進入了藝術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端硯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代的端硯題材十分豐富,山水、人物、花鳥樣樣都有,政治題材、歷史事件、民風民俗各領風騷,文學名著、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也都在端硯上爭奇鬥艷。現代的端硯更強調收藏價值,講求名家之作,硯形在傳統的基礎上,又以天然硯、隨形硯較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