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書法欣賞點畫線條
書法欣賞中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其本身是抽象的,其形成的書法形象沒有確定的意義,但應包含美的壹切特征。這樣就對書法的點畫線條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有力量感,節奏感,立體感。
1,實力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是線條美的要素之壹。它是壹個比喻,指出了人們心中由畫線喚起的力量感。早在漢代,蔡邕就在《九勢》中對點畫線條作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勁在字中”,“使筆心始終在點畫中行走”,“使點畫盡可能有力”。要求點畫要深藏桂角,所作所為必收,易顯其力。需要註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中線。中線筆壹定要取收斂中心,這樣才能使點畫線條圓潤流暢,溫而不軟,蘊含力量。但點畫線的起點和終點並不都隱藏在角落裏(大印和小印都必須隱藏正面)。書法常根據需要藏與露相結合,尤其是草書。欣賞書法時,不僅要註意開頭和結尾的連續性和呼應性,還要註意中間部分是否流暢輕盈。
2.節奏感
書法欣賞要註意節奏感。節奏原本是指音樂中音符的高低、強弱、長短有規律的變化。由於書法在創作過程中的力度、速度不同,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式都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得書法的點畫線條有了節奏感。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壹,進壹步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壹般來說,楷書(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而行書(行書、草書)節奏感強,變化豐富。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心用筆的結果。中心所寫的筆畫,“映在陽光下,畫中心有濃墨,恰在其中,至於折處,並無偏差。”這樣點畫線條就可以飽滿,圓潤,圓潤。所以中心用的筆壹直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並不能發現書法創作中隨處可見的側寫。除了小篆,其他所有書法風格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草書,作為中鋒的補充和襯托,邊鋒隨處可見。
(二)書法欣賞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字形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結構、整行循環和整體布局三個部分。
1,單字結構
欣賞書法時,字的結構要工整、順直、長短、平衡。這樣,在關心真理的基礎上,才能關註真理的腐朽,錯綜的變化,自然的形象,平中之危,危中之趣。
2、整行之氣
書法鑒賞作品中,人物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連貫呼應。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文字雖然是獨立的,但筆畫是斷裂的,是連接的。行書、草書等動態文字,可以逐字逐句,有遊絲牽引。此外,還要註意大小的變化,積極的回應,虛實的對比,以及由此產生的節奏感。這樣,氣的循環才能自然連貫,血管才能暢通。
3.總體布局
在書法作品中,點成字、連字成行、線成章的組合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從而構建了書法欣賞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密度適當,計白為黑;平坦均衡,互為正;高低不平充滿變化。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文字以公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文字變化錯綜復雜,跌宕起伏。
(三)書法精神
精神是指壹個人臉上的空氣和光彩。書法中的表現,是指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所透露出來的精神、風格、氣質、意趣、意趣。“精神為上,形次之,兩者皆可見古人。”說明精神高於“形質”(點畫線條的形狀和外觀及其結構布局),形質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表現的本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整體和諧。追求精神,表現自然的精神,永遠是書法家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中國也流傳了很多書法理論,有很多關於書法的理論經驗。中國書法的發展也吸收了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的精華。人們把書法稱為“無聲的聲音”和“紙上的布圖”。
壹、加強技能訓練,提高寫作練習技能水平。書法藝術的技巧包括用筆、寫字、作曲三個方面,缺壹不可。其中,用筆、紮字是書法藝術最基本的造型因素和手段,章法是書法美的創造者表達思想觀念的壹種技巧。任何人在這三個方面有缺陷,就無法創作出具有健康審美特征的作品。相反,“如果妳寫得好,用筆正確,妳就成功了壹件有生命有空間的藝術品。”若字與字之間,字與字之間,能‘回眸環顧,陰陽沈浮,如樹木枝葉,相讓如落花流水,紛紛而下’,此字乃生命之流,壹曲舞蹈,壹曲樂章”(宗白華《中西繪畫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第二,強化道德觀念,賦予書法作品審美人格魅力。書法本質上是書法練習者內心感受和人格修養的物化形式,借助書法藝術創作來“塗抹”。古有言,字如其人,“書亦用心畫”(楊雄《法眼》),就是這個道理。可以說,壹幅書法作品,字裏行間傳遞著書法家內心世界的各種信息。大師弘毅以其崇高的思想和理念贏得了世人的喜愛。他的書法線條經過佛教的洗禮和凈化後顯露出來的古樸厚重,極富內在美。靜態的造型和空靈的編排構成的作品形式,讓人感受到壹種至高無上的神聖和高貴,與那些唯利是圖、態度庸俗的人所寫的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難怪楊受敬說“質高則筆雅。”(“學妳的話”)
第三,提高知識修養,提升書法審美創作的文化品位。“退筆如山還不夠,讀萬卷書才能明白神。”蘇軾的這句名言,道出了內功(技能)與外功(知識修養等)之間的利益關系。)書法藝術中的文字作為壹個民族和個人精神、思想和情感的承載和表達。成功的書法作品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審美價值,使人快樂而美好,不僅僅是因為創造符合人們審美習慣的點畫文字的技藝(即法度),更重要的是因為字外之作所賦予的書法藝術審美創造過程中的精神內涵。宋·黃山谷曰:“胸中有萬卷書,不隨世,則書不病而韻。”(《山谷文集》)說明學問比書本豐富,有治病之韻的功效。王銘畢說:“妳肚子裏要有壹百本書,才能落筆不俗。”(《書畫傳》)可見學富於書,可俗也。清代的邵美臣也認為,“過去論文筆繪畫,‘去火’是最好的”,但‘去火’不學是不行的”(見《畫農》)。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書法史,從來沒有壹個沒文化的書法家。相反,古代文人雖然不擅書法,但書法是書卷氣的。先不說那些遠的,現代文壇的領軍作家魯迅、謝無量、葉聖陶,無意做書法家,但他們的筆記自成風格,堪稱大師。魯迅的書法“樸質不拘,灑脫有法度,遠超宋唐,達魏晉,為世人所珍藏”(《郭沫若魯迅手稿序》)。謝無量的書法典雅、真實、自然,富有情趣,字裏行間洋溢著書香之氣。它超越了時代的審美語境,即使在思維多變、觀念多元、流派紛呈的信息時代,也自然產生了不可抗拒的魅力。成千上萬虔誠的崇拜者在其精神魅力下形成的“通俗書風”,成為引導時代潮流的主要流派之壹。
第四,體察自然風土,升華書法創作的藝術境界。潘伯鷹說:“書法家壹生都沈浸在書法中,所以他依靠他嫻熟的書法建立了他不朽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他感受到的壹切,這裏那裏,今天明天,都可能‘觸電’,轉移到中風上。這位書法家長期積累了他的技巧。壹旦他意識到這壹點,他的書法就會突然轉變到另壹種升華境界。”(《論中國書法》)唐代張須山的草書,並沒有根治他的功力。“觀物,見山川鳥獸蟲魚,花草日月星辰,風暴烈火,雷電,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韓愈《送大師高仙序》)皆寓於書法之中。所以,張旭的《野草》,錯綜復雜,變幻莫測,以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而名垂青史。另壹個村民懷素,壹個藏真相的和尚,自稱草書三昧。起初他書法很勤快,禿筆被埋沒,芭蕉葉全廢,被人稱道。盡管如此,它的藝術境界並不太高。後來因為看夏雲在風中飄,對書有了頓悟,書風變得爐火純青,寫出了“壯士拔劍般動人”的大草(朱續書斷章)。總之,書法美的創造者只有回歸自然,把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置於筆端之下,才能引發靈感,升華境界,超越自我,創作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高尚審美情趣的作品。
書法藝術審美境界的幾個代表:
1,平和、質樸、和諧之美,這種境界,相見短度,勝則公允,衡則輕重,剛柔相濟,奇則是非,方圓兩者並用,胖瘦相宜,骨肉勻稱,這就要求矛盾雙方都在適當的限度內,保持壹種合理的和諧,所謂溫柔,然後君子可以相見。是壹種動態的平衡,所謂中和與壹致,能使書法藝術的形式美得到最豐富的表現。這種審美境界創造出高度優雅和諧的作品。
2、樸素自然,這種審美境界追求的是壹種樸素、天真、自然、平淡的氛圍,這就要求作品厚重而不輕浮,濃烈而不油膩,樸素而不華美,深沈而不張揚,含蓄而不瑰麗,它不雕琢東西,不故作靈動,從而呈現出壹種樸素自然、質樸真誠、自然的審美境界,老。他們不否認法令和技能的作用,但他們強調法律獲得的絕對自由。他們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
3.嚴謹的法度這種審美境界追求的是壹種嚴謹的造型之美。這種審美境界是點畫有思想,結構牢固,用筆精準,壹絲不茍,巧妙周到,端莊對稱,以工整為法,以技取勝,技巧嫻熟,重在犀利,從而呈現出端莊嚴肅的意境。
4.趙孟頫在《雅小楷》中就是這種境界的代表。這種審美境界報紙追求的是壹種飄逸搖曳,含蓄邋遢的女性美。這種審美境界,以其迷人秀麗的外表,清爽飄逸,溫婉醇厚,代表了典型的南派書風。試著看看趙孟頫的小楷,婉約飄逸,婉約飄逸,如美麗的花朵和詩人。
5.黃道周是小楷中這種境界的代表。這種審美境界追求的是壹種陽剛之美,險峻雄渾。這種審美境界以其溫婉豪放、飄逸豪放,代表了典型的北派書法風格。試看黃道周的小楷,點畫重,結密,姿奇,折正方,慈悲為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