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孩子們觀察魚的照片之所以火遍網絡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好笑,因為這樣的生活中的小細節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挖掘、引人深思的內涵。那這張照片為什麽這麽搞笑呢?我想用大師的觀點從這張照片來說說它好笑的原因是什麽。
相聲演員鄭好在小劇場說單口相聲時提到過相聲界老人教育新人怎麽把觀眾逗樂,把包袱抖響。鄭好說壹個好包袱要讓觀眾聽到後感受到意料之外,細品味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包袱段子才能讓觀眾回味無窮,會心壹笑。鄭好對笑的解讀非常的精準和通俗,如果再從理論上提升壹下,就需要運用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在《論笑》壹書中對笑的理解。
這個輕松愉快的話題本來不應該這麽嚴肅的去解讀,但我發現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笑的理解實在太深刻,完全可以用來分析這張圖片的笑點究竟在哪裏。更重要的是這張圖片紅遍網絡以後出現了兩種聲音,有的人覺得好笑,有的人覺得不好笑。如果單純的解釋笑點,不需要運用柏格森的理論,因為正確的道理大多是殊途同歸的;但如果要解釋為什麽有的人覺得不好笑,就離不開柏格森在《論笑》中的觀點。所以各位讀者老爺不要被下面三個柏格森的理論所嚇倒,這仍然是壹個很有趣的話題。
壹、笑是“機械的僵硬”和“生命的靈動”之間產生的強烈對比
柏格森認為生命是不斷流動的、靈動的,所以人需要不斷的改變去適應生活;如果生活中出現了需要變化的情況,壹個人仍然保持機械的、僵硬的固有動作,就會產生不和諧,進來帶來強烈的對比和轉折,這就是笑的來源,也就是“意料之外”。
在這張圖片中,四個寶寶認真觀察小魚的神情與鯉魚男孩的茫然形成對比;四個小盒與那個巨大的不銹鋼臉盆形成對比;四條小小的幾乎看不清的觀賞魚與那條碩大的鯉魚形成對比;小盒內觀賞魚的靈動自如與鐵盆內的死鯉魚壹動不動的狀態形成對比。這張圖片充滿了各種鮮明的對比,因此它具有很多笑點。
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多鮮明的對比呢?原因在於孩子的粗心爸爸的“機械性”和“僵硬”與“生活的流動”產生了不和諧。孩子的父親解釋他為什麽把這麽大的鯉魚教給孩子,是因為孩子沒有表達清楚,爸爸以為什麽魚都可以,也不理解帶上魚去學校觀察的意義。孩子爸爸那天正好釣到很多魚,鯉魚反正也不好吃,就拿給孩子讓他玩。
爸爸沒有意識到孩子需要魚的目的是在學校的教室裏觀察魚的外形和在水中遊動的姿態,他仍然抱著壹慣的給孩子玩具的心態把這條魚拿給兒子去玩。這壹個“玩”字就顯示了柏格森所說的“機械性”和“僵硬”,爸爸沒有考慮到教室課桌的大小限制、教學目的等流動性變化,不做出適當的改變,按著壹慣方式去做事,這是圖片中各種強烈對比產生的根源。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笑料,比如路中間有個坑,別人都繞過去,大家不會笑,如果有人沒有觀察路面,仍然機械的前進掉入坑裏就會引發大笑。比如晚清社會風雲激蕩,專制帝王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候,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仍然機械僵硬的保持封建社會的種種“文人習氣”,沒有對激變的社會環境做出調整和適應,就會產生穿著長衫、站著喝酒、壹言不合就之乎者也等與眾不同的行為,讓“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是機械性行為與社會流動產生沖突的典型代表,因而可笑。
但是笑過之後,我們應該吸取這位粗心爸爸的教訓,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狀態的流動性,需要根據實際做出各種及時的改變去適應,否則就會產生柏格森所說的“機械僵硬”與“生命流動”的不和諧,那麽種種笑點就會層出不窮。如果這種笑點對孩子來說是“茫然無措”或認為自己與別的小朋友不壹樣,就會對孩子產生大人無法體會的傷害。
二、笑具有明確的社會性和功利性
柏格森認為:要理解笑,就得把笑放在它的自然環境裏,也就是放在社會之中,因此笑具有社會性。美國學者羅伯特·普羅文通過對笑的長期研究發現:“人類的笑聲僅有10%--15%因笑料而起”。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發笑不單是對笑料的回應,更是壹種社會性反應。
孩子是這個社會的未來,是家庭的希望和動力。人類乃至自然界都有對幼兒的關愛和寵溺。很多正常的行為如果由小孩子來做往往具有無窮的笑點。另壹方面廣大網友在看到帶魚小孩的趣圖笑過之後,紛紛回憶起自家小孩或自己小時候類似的各種搞笑趣聞,這個話題變越來越熱。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小孩,每壹個成人也都是孩童時代成長的,帶魚小孩的這次好笑的經歷觸動了社會的”萌點“,引起了笑的社會性反應。
這張照片由孩子的老師拍攝,先是在家長群裏流傳,然後擴散到網絡社會,這也說明了照片中的兒童趣聞笑點具有社會性,這是它走紅的壹個重要原因。
三、笑是壹種不能動用感情的心理狀態
這張帶魚上學的照片紅遍網絡以後有各種反饋,大多數是哈哈哈哈的笑聲,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心疼寶寶“,覺得不好笑,替孩子委屈。
出現兩種觀點,有人覺得不好笑的原因正是柏格森指出的,笑的最大障礙是情感,笑的前提是抑制情感。帶有情感的笑我們稱之為冷笑、嘲笑、苦笑、哂笑,然而這些都不好笑。
如果有的家長看到這個帶魚寶寶的後腦勺,感覺到了寶寶內心的不愉快和“絕望”,就會觸發情感。甚至自己的孩子有過類似的經歷受到了心理上的傷害,家長們甚至會感同身受,不僅笑不出來反而會很心疼。
這是因相貌極似馬雲而走紅網絡的“小馬雲”範小勤,當我初次見到這張照片,我也哈哈大笑,因為確實太像馬雲,而且相貌喜人。然而當我得知小馬雲的父親截肢,母親從小患小兒麻痹癥,又不幸被牛戳瞎壹只眼睛,奶奶患老年癡呆癥。全家五口人只靠59歲的父親支撐這個貧困的家庭時,我再看到小馬雲的照片就真的笑不出來了。這就是人類情感對笑的阻礙,想到這個孩子的苦難遭遇,有情感的人還怎能笑得出來?
看到這張帶魚小孩照片卻笑不出來的那些人,正是我們社會中情感細膩,富有同情愛惜憐憫精神的人。當然我並非批評這些看到寶寶的大鯉魚笑出聲的人,我也是其中之壹。這件事很可能只是他漫漫人生中的壹個小插曲,當他長大後看到這張因為爸爸粗心而讓他火遍網絡的照片,相信他也會哈哈大笑。但年幼的他更可能感到委屈,甚至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取笑,這種取笑正是大人們的思維帶給孩子的。
妳看照片裏其他寶寶們都在全神貫註的觀察自己的小魚,稚嫩的孩子並不覺的這位帶著大鯉魚的同學有什麽可笑之處,如果看到照片的家長把這種成人笑點傳遞給孩子,進而造成別的小朋友受到傷害,那可笑的正是我們這些不稱職的大人!所以我雖然也哈哈大笑,但由衷的敬服那些看到帶魚寶寶卻笑不出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