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關於CPU的選擇:
1.INTEL平臺
CPU的選擇即決定了您的平臺選擇。性能方面,目前無疑是I平臺占有很大優勢,比較熱門的型號有E5200、E7200、E8200(7300、8400包含其中)。
如果您比較註重性價或者對應用要求不太高,那麽E5200就是比較不錯的選擇,現在算是入門級別了,45納米技術、2M的2級緩存、2.5G的主頻(外頻200 X 倍頻12.5)。由於倍頻較高運氣不錯的話將外頻提高的288MHZ就達到了3.6G的主頻,目前的盒裝報價是550元,性價不錯,可以說是I平臺中低端的裝機首選。用它來搭配9600GSO/9600GT,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如果您對整機的運算速度要求稍高壹些,或者要搭配更高端些的顯卡的話,E7200是不錯的選擇。同樣45NM技術,3M的L2,外頻由E5200的200提升到266,倍頻為9.5,主頻為2.53G,默認以及OC性能相比E5200都要更加出眾,目前盒報價為800元,即便默認頻率用它來搭配9600GT/9800GT/也是比較均衡的,能夠配合GPU流暢的運行極大多數3D遊戲。E8200適合對整機性能或遊戲性能要求較高的用戶使用,它的外頻由E7200的266MHZ提高到333MHZ,總線也有1066MHZ提高到1333,L2相比比E7提高壹倍為6M,因此性能較強悍,目前盒裝報價為1040元。用它來搭配9800GT/GTX/HD4850都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不會形成瓶頸,完全可以流暢運行所有主流的3D遊戲了。
2.AMD平臺
AMD平臺的購買意向主要集中的X2的5000+、5200+、5400+以及X3的8450這幾款上。雖然性能方面AU確實缺少些驚喜,但是性價方面的優勢不能不說。
5X00+系列均沿用了相對落後些的65NM技術,外頻均為200MHZ,2級緩存為每核心512KB,主頻因倍頻的高低而略有不同,分別為2.6G、2.7G和2.8G。目前盒裝報價分別為395元、410元和480元。相對說5200+的性價要高壹些,可以說是400元價位極超值的CPU了。完全能夠滿足日常家用,搭配499元9600GSO、599元的HD3850能夠流暢的運行大多數3D遊戲。目前市場上的5400+以黑盒為主,不鎖倍頻,適合喜歡用提高倍頻來OC的用戶選擇,不過我本人覺得還得配個散熱器,性價比不如5200+好!
翼龍的X3 8450由於多了壹個核心,相對要吸引眼球壹些。主頻為2.1G,2級緩存為512KBX3,3級緩存為3M,目前盒裝報價為610元。適合喜歡求新,或者日常應用方面經常多線程操作的用戶選擇,實際性能方面X3 8450和E52OO比較接近,但功耗較大,在顯卡搭配方面參考E5X00+搭配比較合適。(羿龍X4 9550也是關註到較高的壹款CPU,但因為它900多元的售價以及相對差壹些的效能,在這裏不做推薦)
二.CPU選擇的相關PS(註意):
1》盒裝/散裝的選擇問題:
盒裝散熱器適合要求僅僅是穩定、不超頻或者動手能力稍差的兄弟選擇。有壹定OC基礎或打算超頻使用的兄弟,選擇盒裝/散裝U都是可以的。這取決於盒裝/散裝CPU不同時期的差價。
以INTEL的E8400為例,目前散裝價格為1060元,盒裝價格為1230元,差價為170元,本人認為完全可以用這170元的差價買個性能更好的南海MINI。
2》同系列不同型號的選擇:
這個選擇也完全取決於不同時期、不同型號CPU的差價。以熱門的盒裝E7200和E7300為例,前者的報價為800元左右,而後者目前830也元就可以入手了,當然選擇E7300更理想壹些(X2 5000+和52000+的情況相似)。
而E8200和E8400盒裝報價分別為1040和1230元,近200元的差價,僅有的壹點性能差距完全可以用少量OC來彌補,所以當然是E8200更具性價比了。其實,同系列不同型號的U參數基本相同,只是主頻上的壹點差別罷了。
3》超頻的問題:
目前I平臺,源於優秀的核心構架幾乎所有主流的U都非常能超。U在超頻前後的性能差距也是比較巨大的。正如前面提到的用E5200和7200搭配9600GT都是比較均衡的,那用E5200搭配9800或用E7200搭配HD4850可以嗎?
當然可以!因為這些U都比較好超,而且遊戲的運行同樣需要CPU的協同運算,如果您對自己的OC能力比較有自信或者專門搭配了適合OC的主板,在搭配顯卡的問題上您完全可以上上“進壹級”。OC到3.6G的E5200完全可以搭配9800GT而不會形成什麽瓶頸了。
4》散熱器的選擇:
我說壹點自己比較主觀的看法,首先現在I平臺的U由於采用了先進的45NM技術以及優秀的核心構架,OC能力出眾,而發熱和功耗卻遠沒有Prescott核心的P4時代那麽巨大了。如果您的電腦配來不是為了挑戰極限參加OC大賽,那麽壹款百元上下的散熱器完全能夠應付您的OC需求,像超頻三的紅海、東海,勁冷的大黃蜂....這些設計較為優秀的散熱器完全能夠滿足您常規OC的需求,比盒裝自帶的散熱器還是要強很多的。
當然對於OC愛好者或者喜歡長期讓U工作在極限下的兄弟就另當別論了。
5》上壹代產品的選擇:
這裏所講的上壹代產品特指相對技術落後些,或是上市已有壹段時間的產品,當然這主要還是取決於您的預算了。先以INTEL平臺的E2180/2200以及Q6600來說,前面兩款CPU的盒裝報價分別為415元和435元,同為上壹代65NM技術,L2為1M,相比較而言不論在工藝還是性能方面都要比E5200差很多,而差價也不過是百元出頭(E5200的價格為550元),所以建議您如果不是預算過於緊張還是選擇E5200更加理想些,這100多元的投入是值得的。
而Q6600個人認為就要另當別論了,這款產品現在仍能存在也間接說明了它必有強悍之處。雖然還是上壹代的65NM技術,但2.4G的主頻(266X9),4M X 2***8M的2級緩存,4核心,壹定的OC能力,這些就能使它目前仍然處在高端處理器之列。雖然發熱和功耗相對高壹些,但目前散裝1180元的報價,相對於它的強悍性能而言還是值得購買的。再說下另壹款值得關註的CPU,X2的4400+。參數上和5200+壹樣,只是主頻略低,為2.3G。雖然上市已有很長壹段時間了,但是它的性能並不太落伍,如果僅僅是日常上網、娛樂、看視頻等家用4400+和5200+幾乎沒有什麽差距,目前散裝價格為270元,預算緊張的用戶還是可以考慮它的。
三.關於主板的搭配
1.INTEL平臺
針對於以上幾款I平臺的熱門CPU,來說說我對INTEL平臺的主板搭配的壹點看法。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在芯片組的選擇上,個人建議您這樣搭配:E5200搭配P43、E7200搭配P43/P45、E8200搭配P45/P43(E7300、E8400同理)。為什麽這樣搭配呢?首先來說E5200,雖說它性能不錯,但從市場定位來講E5200仍然是面向中低端入門級用戶的,因此在主板及芯片組的搭配上盡量突出性價才是合乎情理的。P43主板的P43北橋+ICH10南橋的芯片組在規格上仍然主流,FSB頻率支持到1333,能夠很好的支持45NM技術的CPU,壹塊600元以下的壹、二線P43即是兼顧穩定和OC的選擇。E7200的性能和價格都說明它的定位屬於中高端市場。OC能力非常出眾,在主板的選擇上建議搭配壹塊做工相對好些的壹線P43主板,OC能力較強的二線P45主板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您手頭寬裕的話盡可以選擇壹二線做工優秀的P45強板了。E8系列就定位高端壹些了,在主板的搭配上,建議首選壹二線做工優秀的P45主板,對於只要求穩定而不想超頻使用的用戶來說,壹塊做工不錯的P43主板也能很好的發揮E8的全部性能,P43主板對FSB 1333MHZ的支持完全能夠保證E8(333 X 4)默認頻率下的穩定工作。
I平臺主板推薦:
E5200建議搭配:技嘉GA-EP43-S3L、微星P43 Neo-F、映泰TP43D2-A7、華碩P5QLSE,這幾款600元價位的P43主板可以很好的搭配E5200穩定工作,並具有壹定的OC能力。
E7200建議搭配:技嘉GA-EP43-DS3L、微星P43 Neo3-F、映泰TP45 HP、華碩P5QL PRO ,這幾款做工用料相對強些的P43/45主板更適合搭配E7200。700元價位還是物有所值的,穩定的同時OC能力也較強。
E8200建議搭配:技嘉GA-EP45-DS3L、微星P45 Neo-F 、微星P45 NEO3-F、微星P45 NEO3-FR、映泰TP45 HP 、映泰TPower I45、捷波悍馬HI04、華碩P5Q SE、華碩P5Q,這些800-1000元價位的主板無論在做工用料還是在技術設計方面都是比較優秀的。有以穩定見長的微星P45 Neo-F、華碩P5Q SE,也有以OC為賣點的其他幾款,可以根據您的不同需求酌情選擇。
主板推薦的相關PS:
1》超頻的問題:
喜歡OC或者機器配回來打算OC使用的用戶,建議您在選擇主板時向上“進壹級”,即:用E7200建議搭配的主板來搭配E5200,因為做工用料強些的主板在OC情況下能夠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如果只是打算穩定使用E8200級別的U,不超頻,搭配那幾款700元價位的P43/45主板也是比較經濟實用的選擇。
2》低價主板:
相對於上面提到的這十幾款主板而言,目前市面上售價更低的主板也有壹些。像399元的捷波XBLUE-P43、499元XBLUE-P45,399元和499元的黑潮BI-520/BI-500,以及壹些通路廠家400多元的P43、500多元的P45。那麽,這些可以選擇嗎?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過我還是建議您,在關註這類主板的時候,能多上上網泡泡論壇,向論壇的網友們了解些“實際”的“具體”的使用情況,再根據預算來選擇。我在這裏推薦的壹些主板,都是目前壇子裏使用量比較大口碑較好的產品,同時壹二線的主流產品在做工、設計、售後方面相對通路廠家還好強很多的。當然硬件的選擇有時候也是和RP有關的,性價比更為優秀的主板等著您和我壹起去發現。
3》整合平臺:
I的整合平臺目前的確沒有什麽亮點。過氣的MCP73等待著MCP7A支援,而高高在上G43芯片組主板又顯得缺少性價。對於入門級整合平臺用戶,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裝機的話,MCP73和G31是比較折中的選擇(相對A平臺來講),壹塊300多元的壹線MCP73/G31主板搭配壹塊E21XX的CPU,還是能夠輕松配出1000多元的主機,滿足家用的。而對於那些對CPU運算能力要求較高,對3D性能要求很低的特殊用戶,比如音、視頻編輯處理,壓片,圖形渲染什麽的,您大可不必沿用上述的搭配。必定G31和MCP73芯片組在硬件規格上還是相對落後的,在搭配E7、E8級別的CPU還是很難發揮出全部性能的。建議選擇P43/P45芯片組搭配中高端CPU,而在顯卡方面減少投入,這樣就能更適合您的“工作站”主機了。當然I平臺的MCP7A還是值得期待的。
2.AMD平臺
AMD平臺相對於I平臺的性價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對比I平臺,A平臺的配套主板價格還是便宜很多的。依然從性價角度,以以上提到的幾款熱門U來說。我建議您這樣搭配,X2 5X00+的獨顯用戶搭配AMD770芯片組就可以了(AMD 770北橋+SB700南橋的芯片組搭配,壹些主板的目前南橋仍為SB600),500元價位的770主板可以很好的搭配5000+、5200+、5400+,並具有少量的OC能力。X2 5X00+的集顯用戶,AMD 780G芯片組主板是比較不錯的選擇,相比AMD770芯片組780G芯片組的南橋壹致同為SB700,而集成的HD3200顯示核心遊戲性能還是較強的,特別是板載128M顯存的版本,可以較流暢的運行壹些普通遊戲和網遊,780G適合對3D性能要求不高或不準備投入太多資金的裝機用戶選擇。新近上市的790GX芯片組顯示核心由780G的HD3200提高到HD3300,南橋也由SB700升級到SB750,可是說是目前顯示性能最強的整合圖形核心。相對來說他更適合搭配AMD自家的三核、四核產品。對3D性能要求不高、手頭寬裕且想日後體會4核的用戶用它來搭配X2 5X00+、X3的8450,可以得到比780G更強的顯示性能,也為以後升級四核留有壹定的基礎。而對於不想花費太多,又想體驗3核的用戶,用X3 8450搭配780G,顯示性能稍差但也能滿足您的要求。
A平臺主板推薦:
X2 5X00+獨顯建議搭配:技嘉GA-MA770-S3、捷波悍馬HA03-GT2、華碩M3A78、微星K9A2 Neo2-F,這幾款500元價位的壹二線主板在做工用料方面比較紮實可靠,值得信任,並具有壹定的OC能力。
X2 5X00+集顯建議搭配:技嘉GA-MA78GM-S2H、華碩M3A78-EMH HDMI、微星KA780GM2,這三款500元價位的780G主板適合做工同樣不錯,搭配5X00+適合入門級別用戶使用。對3D性能要求稍高些或日後準備升級4核的用戶建議搭配:捷波悍馬HA07、映泰TA790GX 128M,板載128M顯存的790GX主板,在3D性能方面得到了壹些提升。
X3 8450建議搭配:不想投入太多又想體驗3核的話,技嘉GA-MA78GM-S2H、華碩M3A78-EMH HDMI、微星KA780GM2,這3塊780G主板在規格上能夠與之搭配。對3D性能要求稍高些或日後準備升級4核的用戶建議搭配:捷波悍馬HA07、映泰TA790GX 128M,700元價位的790GX雖然性價不高,但在規格上更高,3D性能也更強些,支持交火,更適合日後升級4核。X3 8450搭配獨顯可參考X2 5X00+獨顯搭配建議。
主板推薦的相關PS:
1》超頻問題:
在X2的5X00+或X3 8450的超頻問題上,我個人建議您搭配AMD770/790GX芯片組主板。780G芯片組的主板大都采用了Micro ATX板型,相對來說小板型在超頻後的電氣性能以及散熱方面都不占優勢。當然選擇那款就決定於您的預算、搭配,和是否有日後升級的想法了。總的來講,目前A平臺的超頻潛力遠沒有I平臺巨大,越過3G的5200+就已經不錯了。
2》低價板的選擇:
對於整機預算並不寬裕的入門級用戶,性能較780G略差的780V也是不錯的選擇。780V在400元以下的微星K9A2VM-F V2、精英A780VM、捷波智尊PA78VM3-H。770芯片組的捷波XBLUE-77A2、七彩虹斷劍C.A770這些低價主板同樣值得我們關註。具體到值不值得入手,就如前面所說還是要做些功課的。
3》性價問題:結合目前I平臺和A平臺的價格和性能,我個人認為AMD平臺的目前最大優勢就是中低端的性價優勢,更適合2000元上下預算的集顯/獨顯主機用戶選擇。如果您的CPU和主板兩大硬件的預算1000元以上,我認為您盡可以放棄A平臺的裝機方案,換用為I平臺,因為無論從性能、功耗還是OC能力方面考慮,I平臺無疑更有優勢,兩千五六百的預算就能裝出默認以及OC性能更好些的I平臺主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