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原始風貌和格局。陳雲鶴的詩《烏鎮剪影》稱贊“壹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壹頁古代色彩依然濃厚的歷史”。以河為街,街橋相連,依江建房,水鎮壹體,組織了水格、小橋、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要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和諧共生的整體之美,呈現出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整體格局,烏鎮的河網與主幹道重合,橋連成路,流水和船,使之以路和水的形式出現。這個水網系統連接了京杭運河、太湖、烏鎮的池塘和水井,理想地解決了種田、飲水、排水、觀賞、交通等用水問題。在烏鎮的布局上,由於歷史上曾橫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地(嘉興、湖州、蘇州)、七縣(婺城、貴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上吳越文化的積澱和沈澱,在觀念上明顯受到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分明,謙和有序。
小橋流水,江南水鄉古鎮少不了小橋。目前有30多座橋梁,包括紮西的通濟橋和仁濟橋,鐘石和東柵的迎駕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和豐源雙橋。南閘有復興橋、富蘭橋;北柵有提雲橋和李記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部分建於或重修於明清時期,其中壹些橋上還刻有橋名。[5]
二、景點
東柵區,2001,烏鎮保護開發東柵項目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景區壹期約0.46平方公裏,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它是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景點。景區遊覽2公裏,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畔水閣、廊棚組成。項目建成後,東柵景區占地約0.9平方公裏,有十余個景點。
紮西紮西風景區位於烏鎮西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有高速公路直通江蘇、蘇州和桐鄉。交通非常便利。與以旅遊為主題的東柵不同,紮西以商務旅遊和休閑度假為主。紮西風景區占地3.4平方公裏,有9000多米的河流縱橫交錯。古橋72座,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全國第壹。景區內有25萬平方米精美的明清建築,橫貫景區東西的紮西老街長度為1.8公裏,兩岸水岸亭綿延1.8公裏以上。景區北部是5萬多平方米的自然濕地。
江南百床博物館,中國第壹家專門收藏和展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位於烏鎮東街210號,又名趙佳廳,面積約1200平方米,收藏有明清及近現代江南古床數十張。館內第壹展廳陳列有:明代馬蹄足大管架床等。,采用木框架結構,強調家具造型的線條意象;第二展廳有黥布錢龔闖等床,用黃楊木制作,長217 cm,深366 cm,高292 cm。前後有三疊* * *的。雕刻這張床花了三年時間,用了壹千多名工人,所以才有了它的名字。
江浙分署,明代稱為浙江分署,是烏鎮歷史上壹個獨特的政府機構。他負責巡鹽、抓賊,還管理地方字訟,俗稱貳負衙門。從明嘉靖年間設立到民國初年撤銷,歷時370余年。
江南民俗博物館展示了清末至民國時期烏鎮的民俗,如祝壽禮儀、婚育習俗、壹年四季等。蠟像創造了壹場婚禮和葬禮的戲劇。服飾風俗館通過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了壹百多年前江南的民間服飾習俗。民俗節館通過烏鎮人在壹年中不同節氣的不同生活習俗來展示江南水鄉,如春節、元宵節、清明香市、長夏稱人、端午節、水龍節、天幹、中秋燈會、中秋節、重陽登高、冬季至日祭祖等。婚俗館以婚禮儀式為中心,通過新人、媒人、父母、轎子、嫁妝等實物等人物,展示熱鬧的婚禮場面。壽素堂以慶祝老人生日為主題,通過大廳的吉祥場景和字畫、生日蛋糕、壽桃、壽面等獨具特色的生日物品。
江南木雕陳列館,原為東柵徐家大宅,又名百花廳,以木雕精美著稱。在主展廳裏,陳列著大量精美的中國古代木雕器具。木雕館內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郭子儀生日”等民間傳說,有“釣魚”、“鬥蟋蟀”、“敲鑼打鼓”等生活場景,還有“龍鳳祥瑞”、“松鼠吃葡萄”、“梅朱蘭居”等傳統圖案,描繪了江南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茅盾故居
余留良錢幣博物館,余留良,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師,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鑒賞與收藏》、《錢幣》、《錢幣隨筆》、《錢幣科學精要》、《世界流通中的錢幣》等十余部學術專著。他苦心收藏40年,擁有來自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6000種硬幣,包括金屬幣、紙幣、零花錢等。材料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玻璃、塑料等15種。
文昌閣,書院門前江邊有壹閣,名為文昌閣。書院和亭子之間,只有壹條寬闊的觀前街。以前文人去文昌閣,壹般都是在仆人的陪同下乘船而來。船停泊在妳的河港邊,讀書人上樓,仆人坐在過道兩邊的長椅上侍候。
修真的概念在烏鎮這個中間城市。北宋鹹平元年(998年),道人張東明在此建宅,在此悟道,創立了“修真觀”。修真觀、蘇州玄妙寺、濮院香雲觀並稱為江南三大道觀,地位極其崇高。修真觀* * *有三個入口,壹是山門,二是東嶽殿,三是玉皇閣;兩邊是顏、文元帥、財神十殿。山門前的廣場依舊寬闊寬敞。秀珍寺山門正門上方掛著壹個巨大的算盤,下面的書是壹副對聯:人有千算,天有壹算,十分驚人。
茅盾故居,嘉興唯壹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烏鎮市江東側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入口,木質建築,樓層朝南,總面積約450平方米。故居分為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的。故居包括臥室、書房、餐廳等建築,家具和布局仍與茅盾初住時相同。
古戲臺,修真寺戲臺,是道觀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和修真寺壹樣經常損壞,但自1919年重修後壹直維護至今。戲臺占地204平方米,北臨修真寺觀前街,南臨東石河,東臨杏花橋。舞臺是壹個依山而建的屋頂。平臺有兩層,底部用磚石圍起來,有側門和前門進出。側門通往河港,底樓後面有壹個小梯子通往陽臺,或者可以通過翻板門從河港下到船上。陽臺分為兩部分,後面是更衣室;前面是舞臺,正對著廣場。
匯源典當行
迎駕橋與南華橋之間,五開間立面,樓上樓下,1.8米高櫃臺。據《吳琴鎮誌》記載,烏鎮最多時有13家典當行,19、31年,只有匯源的1家典當行還在支撐。當鋪四周都是高墻,外墻的墻腳用壹個人頭高的石頭壘起來,讓盜賊無法翻墻挖洞,屋頂之上更有日夜看守的樓房。大門采用厚實的銀杏木制作,不易著火,外覆鐵皮,內有堅固的門閂和落地門閂。進皇殿是基於忠義,也有驅邪的欲望。總部是商店大廳,是收集和交換禮物的交易場所。除了匯源當,都是高高的櫃臺和木柵欄。當鋪老板遞衣服的時候,讓當鋪老板屈尊開價,比別人低。後面的臺子是倉庫。為了防火,祭臺和祭臺是不相連的。院中有許多盛水的七石壇子,稱為“太平壇子”。會元黨由徐東的第九孫徐煥藻(瞑祥)於道光年間創建。
第三,名優特產
烏鎮著名絲綢老字號“烏金”的創始人沈永昌有壹個兒子叫沈。他繼承父業後,為了擺脫傳統木基棉絲在市場上滯銷的窘境,經過多次考察,決定用織錦產品取代傳統產品。
絲棉,烏鎮是蠶桑之鄉,絲綢之府的中心。生產的絲棉結實柔軟,無疙瘩、筋、雜質,色澤潔白,甚至薄如紙。當地人把絲棉稱為“大環棉”或“手棉”。
布鞋,在中國人的原生態生活中,布鞋是不可或缺的。烏鎮布鞋是手工制作的布鞋,有千層鞋底。
烏鎮篦梳盛產竹、木、角、角等產品。經過選料、開模、定型、刨平等壹整套工藝,在匠人手中形成不同形狀和功能的梳子,渾然天成,具有保健功效。
烏鎮
湖筆,烏鎮歷史上屬於湖州府,制造技術在這裏很受歡迎。湖筆由山羊、黃鼠狼、山兔等動物毛發制成,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白水魚,烏鎮水域的壹種野生魚類,生長在無汙染的河流中,肉質細嫩鮮美,是不可多得的淡水珍品。
手工醬,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都是自然發酵釀造的。清鹹豐九年(1859),鎮人陶許昌以自己的名字創辦了許昌醬園,這是烏鎮最早的記載。
醬油花園
三九酒三九酒是烏鎮人的美酒,天然原料純手工制作。三九白酒是什麽?《吳琴鎮誌》說:“它是用白米飯、白面粉和白水做成的,所以有它的名字”。除55℃三九白酒外,三九還生產12℃白糯米酒和4℃甜白酒。
妯娌餅和烏鎮妯娌餅是桐鄉烏鎮的傳統名點。根據吳琴鎮的記載,它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據民間傳說,是兩個妯娌吵架形成的,故名“妯娌餅”,形似棋子餅,比它略大。
熏豆茶又稱烘豆茶,以熏豆為主,輔料有桂花、炒芝麻、陳皮、蘿蔔絲、紫蘇、炒柏子仁等。所以烏鎮人有“吃茶”的說法。
生鐵鍋,1866,鐵匠姬神在烏鎮開了壹家冶煉作坊,這是烏鎮冶煉業的開端,也是浙西唯壹的冶煉作坊。沈陽精湛的冶煉技術壹直保存至今。在今天的宜昌冶煉廠,工匠們仍在使用傳統的冶煉和鑄造工藝制作鐵器。以前紅火的煤改成電爐煉鐵,風箱風扇改成鼓風機助燃。選材為優質純生鐵,制作工藝與祖先相同。
杭白菊,杭白菊其實不是杭州產的。桐鄉市,5月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菊花之鄉”,1999,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是中國菊花的原產地,享有“菊花龍井名茶”的美譽。杭白菊又名洋甘菊,是我國傳統栽培藥用植物,浙江省八大著名藥材之壹。
藍印花布,俗稱“石灰印花布”、“印花布藍布”,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用棉線、豆粉刮、藍草汁印花,純手工環保。主要產品有成衣、三角頭巾、茶杯墊、折扇、桌布、門簾、雨傘、手機袋、錢包、背包以及各種象形掛件。
木雕和竹雕,烏鎮的手工藝品非常發達,從日常的竹木用品到手工藝品,體現了烏鎮人的聰明和靈巧。
關於烏鎮丁盛餅的起源有壹個傳說,據說這是古代烏鎮人民為歡迎從戰爭中歸來的士兵而制作的特色小吃。丁盛蛋糕是深紅色的,象征著戰爭的勝利。後來,因為烏鎮自古以讀書為榮,在古代,讀書人考第壹名,親朋好友都要做幾籠餅來表達做狀元的美好願望。
丁盛糕是蓮花形的,外層是精制香米和糯米粉,米粉細膩均勻,裏面是豆沙,中間是少量的糖和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