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困苦,玉成。在浴血奮戰的年代,環境的嚴寒,才華的輝煌,對藝術的追求,使查啟典從小就形成了仁愛、忠誠、愛憎分明的道德品格,善良、沈默、內向、多思的性格,勤奮、敬業的精神。只能從裏面學,從外面學。教與啟發,加上他的細心思考,心領神會,漸漸進入了類比的境界。隨著繪畫技藝的發展和木工的練習,查啟典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家鄉小清河兩岸遠近聞名的會寫字會畫畫的民間手藝人。正如他的自題詩:“壹張白紙生出農村,壹個貧寒之家輟學做木頭人。我酷愛書畫,無人指導。”新中國的誕生給查啟典的藝術生涯帶來了光明和機遇。解放後到高青新興服務團(其實是藝術服務團)工作。他懷著極大的喜悅和熱情,用畫筆作為武器宣傳新社會和新生活。他的《婚姻法》畫作在高青城鄉展出,效果極佳。1950年,28歲的查啟典光榮當選高青縣第壹任NPC人大代表,成為該縣的名人。1953在縣建築公司正式參加工作。65438年至0955年,他以藝術的形式宣傳水利建設和掃盲工作,在此期間,他認真學習了藝術解剖學、透視學、色彩學和門瑟素描,為美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8年,查啟典調到惠民農展館任總設計師。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沒日沒夜地設計繪制各種題材的展板、燈箱、場景板、電影海報、舞臺布景等等。為了畫出8米見方的巨幅海報《霓虹燈下的哨兵》,他揮舞著蠟筆,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僅用壹天時間就圓滿完成了任務。期間,他將油畫顏料和水粉潑灑在亞麻布和木板上,快樂地在其中暢遊。工作後,他潛心研究歷代名畫,遠學宋元山水的嚴謹筆法,近學明清諸派的奔放神韻。面對代代相傳的名作,他渴望追手,廢寢忘食,刻苦學習,窮困潦倒。他崇尚傳統大師如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還研究了徐悲鴻、張大千等集成大師吸收西方素描、構圖、油畫、水彩的藝術處理,研究了中西合璧、古為今用的深刻意蘊,博納的韻味細膩而深刻。他既追溯了前人的成功,又借鑒了他們“心、情、意、誌、神”的藝術創作境界,創造了攀登藝術殿堂的階梯。60年代,他的藝術創作日趨成熟,先後在惠民京劇團、人民劇院和洪光電影院擔任藝術家。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許多以工農業生產為題材的作品。
1964年,查啟典花了壹個月的時間徒步到道墟渡口寫生,體驗渡口生活,與船工交談,積累了大量創作素材,回國創作。經過反復推敲,幾易其稿,工作室裏出了壹幅反映熱烈生產場面和工人昂揚風貌的名作《道墟渡口拖輪》,壹舉入選華東美展。借此機會,他結識了著名畫家傅抱石、亞明、方增先,並得到他們的贊賞。後來在陳偉新的鼓勵下,去了地區油棉廠和鄒平白雲山體驗生活。他受啟發創作了反映魯北棉花豐收喜慶景象的《陰山趙輝》,得到了山東省委領導的認可。以上兩幅作品還入選1965第四屆全國美展。當時山東只有9幅國畫入選,他入選了兩幅。查啟典在全國嶄露頭角,在中國畫壇聲名鵲起,引起了藝術界的關註。省內外藝術界盛贊“查啟典喜跳龍門”。聰明與磨礪,勤奮與努力造就了查啟典,壹顆從社會底層躍升到民族畫壇的新星。
十年浩劫,齊國也受到沖擊。然而,他沒有浪費時間。他經常邀請幾個朋友壹起談論繪畫藝術,互相學習,互惠互利。木匠出身,有壹技之長的查啟典,還是可以參加壹些有益的書畫活動的。1970參加全國農業展覽館模型制作,6月10參加天安門觀景臺國慶典禮。1971年調入紮旗店回民區人民美術館任美術創作員。他的《培育新苗》在省內5家報刊發表;《鹽港海風結晶日》和《馴服天然屏障》先後參加省美展。即使在動蕩的年代,他仍然貼近群眾,深入生活,堅持寫作,這實在難能可貴。畫筆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1978年,“東風滿春”,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傳遍了祖國大地,也溫暖了畫壇。年近六旬的查啟典先生,充滿了藝術青年的氣息。充滿濃郁的時代色彩,創作《春人》參加省美展。從此,擁抱祖國的春天,描繪祖國的春天,謳歌改革開放成為他創作的主題。在省文聯三屆三次擴大會議上,與於希寧、黑伯龍、張延清等人合作了《借東風開百花》、《太戴穎趙輝》等四部代表作。查啟典先生退休後,潛心研究寫意花鳥畫,達到創作高峰,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秋鷺》、《中藥花》、《遙遠的年代》、《棗芽發》、《鹿鳴的河半山》、《五月的劉樺》等都參加過省內外展覽。1980旭日和熊貓去日本展覽。同年10月27日,65438,山東某省級電臺《今日山東》播出了壹部精進力作——老畫家查啟典實錄,山東畫壇被稱為“南王(小古)、北查啟典”,充分說明了查啟典在畫壇的影響和地位。
與時俱進,揚善刺惡,是查啟典的自學方式之壹。筆墨為時合,書畫為物合。文藝工作者在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中肩負著重大責任。他們應該贊美善和美,反對醜惡。他在默默踐行著這個新時代的文藝思想,用激動人心的筆墨參加著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體現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飽滿的政治熱情。這種時代感融入了筆墨,促進了他的藝術進步。他的許多作品以中華民族的興衰為主題,謳歌新風,批判時代弊端,讓人通過畫面領略其深層次的細節。畫家將石榴和延安窯洞放入畫面,盛贊延安精神光芒四射,碩果累累。1986為四川宜賓趙壹曼紀念館制作宋穎,1987為新四軍紀念館制作雙鷹圖。1988建軍節,慰問沾化邊防戰士,作《紅柳圖》。壹株生長在鹽堿地裏的檉柳樹樁,迎風挺立,繁花似錦,令人肅然起敬,並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身在鹽堿地,又冷又喜。”刀斧我不管,開春就還。“高度贊揚了保衛渤海邊疆、不畏艱險的邊防軍。畫家的《鑄劍殺暴》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崇高願望,痛斥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寫《蘇武牧羊人》時,他想起了年輕時被迫在魏家堡修日軍瞭望塔的寒冷和屈辱。他把蘇武安排在羊群中間,蹲著看南天,形象堅定,表情深沈。磅礴不屈的精神,加上雪域環境,使畫景更加動人,比歷代蘇武挺立的形象更生動,更有感染力。香港回歸後,查啟典創作了16幅中國畫,參加了中央和四省文史館慶祝香港回歸聯展,省政協紀念劉鄧大軍突破黃河50周年書畫展。查老師親自帶畫到菏澤畫院參加山東省書畫家協會的書畫展。他的國畫《同樣燦爛》筆觸生動,色彩豐富。壹株牡丹同時開著紅色和白色的花。老人向來訪的領導和同事介紹;”很難畫出花來表達政治主張。我畫的壹株牡丹開了兩種顏色。壹是象征著祖國與香港根相通、心連心、不可分割的中國情懷;二是象征香港回歸祖國後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三是象征壹國兩制統壹祖國宏偉藍圖的生命力。“所有參與者都對創意的新穎、構圖的氛圍和筆觸的復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黃石縣沿慶祝CPPCC回歸的書畫展上,他獨具匠心,怒放的杜鵑花組成了祖國的地圖形狀,壹輪圓月在天空中閃耀。這位老先生在畫上題了壹首詩,說:“不要忘記歷史上的鴉片戰爭,眼淚變成了紅色的杜鵑花。今天,香港回歸祖國,* * *慶祝國家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