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匯處的巖壁上。又叫淩雲大佛,是壹尊彌勒佛。
樂山大佛是唐代莫言雕像中的藝術精品之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石像。
大佛雙手放在膝蓋上坐著的姿勢莊嚴肅穆,隱藏著排水設施,設計巧妙。
佛像雕刻於唐玄宗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了降低水勢,造福眾生而發起的,耗費人力物力建造的。它於19年(公元803年)在唐德宗鎮遠建成,歷時90年。
被詩人譽為“山是佛,佛是山”。
大佛由淩雲山、馬浩巖墓、吳優山和巨型臥佛景觀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裏。
該景區屬於峨眉山風景區,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古代有“上庭峨眉,下庭淩雲”之說。
樂山大佛頭與山平齊,雙手觸膝踏河。佛的體態勻稱,精神肅穆。他是從山上鑿出來的,坐在河邊。
大佛高71m,高14.7m,寬10m,1021髻,耳長7m,鼻長5.6m,眉長5.6m,口眼長3.3m,頸高3m,肩寬24。
在大佛左右兩側的沿河峭壁上,還有兩尊高達10余米、手持戈戟、身穿袈裟的達摩戰士石雕,以及數百個佛龕、數千尊石像,構成了壹個龐大的佛教石雕藝術群體。
大佛左側,沿著“洞天”是淩雲棧道的起點,全長近500米。
右邊是九曲棧道。
佛像鑿刻後,曾蓋十三亭,宋代稱為“大佛亭”、“大象亭”、“天寧亭”。
不幸的是,它毀於明末的戰爭,並在張被叛軍燒毀。
從大佛兩側的懸崖上可以看到幾十個洞穴,這是建亭子時放置梁柱的地方。
大佛兩側的巖石是紅砂巖,樂山的紅砂巖是壹種松散易風化的巖石,比花崗巖還軟,是適合雕刻的好材料。
但佛像雕刻後,容易被侵蝕風化。樂山大佛就雕刻在這塊巖石上。
在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樂山大佛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
在各個朝代都有保持。
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受到自然風雨的侵蝕,以至於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1962年,* * *撥專款對佛像進行全面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 * *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壹次比較徹底的維修。
同時增加了壹些配套設施和服務設施。
1996 65438+2月,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席爾瓦(Sansel Silva)教授稱贊“樂山大佛堪比世界上其他石雕,如獅身人面像和尼羅河帝王谷”。
樂山大佛的由來
據唐代韋臯《嘉州淩雲大佛記》和明代彭《重修淩雲寺記》記載,樂山大佛的創始人為海通和尚。
海通是貴州人,根在淩雲山。
古樂山,三江交匯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淩雲山腳交匯,水勢頗猛,舟系列常被顛覆。
每年夏季洪水,河水都要撞上山壁,往往導致船毀人亡的悲劇。
見此情景,海通和尚決定在懸崖邊雕刻彌勒佛像,希望依靠無邊的魔力,“易暴浪為安流”,降低水勢,永遠讓小鎮風雨飄搖。
於是,佛教高僧海通走遍全國,籌錢挖大佛。
佛像建成後,當地官員前來索賄,以獲得修建資金。海通嚴詞不肯,說:“我能見我自己,佛之財難得。”地方官欺負別人說:“試試未來。”
海通從容“望其眼,執盤使之”,而“百官大驚,祈求後悔”。
海通忘我之旅,激勵著人們的真誠與赤誠。
佛像的建造始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到肩,僧海通死。
海通去世後,項目壹度中斷。
大約十年後,我們劍南淅川的使者張秋和瓊捐了款。海通的徒弟帶領工匠繼續建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繳納麻鹽稅,使得工程進展迅速。
樂山大佛到膝時,繼承者張秋、瓊移任尚書,工程又停了。
40年後,劍南淅川使者魏高捐資繼續修建樂山大佛。
經過三代工匠的努力,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90年完工。
魏高開始寫嘉州淩雲寺彌勒佛石像,記錄了大佛發掘的始末。原來的紀念碑仍然存在於大佛右側的懸崖上。
樂山大佛矗立在岷江、大渡河和青弋江的匯合處。壹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人間春色,歷經多次朝代更叠,卻依然莊嚴而慈祥。
結構利益
觀看這尊唐代佛像,我們往往只看到山體雕刻的樣子,以及大佛雙手放在膝蓋上坐著的姿勢,並不能真正看到大佛的構造。
卷發上嵌有寶石。
大佛頂上有1021個包子,是1962維修時用粉筆數的。
從遠處看,發髻與頭部融為壹體,但實際上是壹顆壹顆地嵌著石頭。
單個發髻根部有明顯的拼接裂縫,無砂漿粘結。
饃饃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每層厚度為5-15mm。
在1991年的維修期內,在佛像右腿凹陷部分發現了三塊蝸牛石遺跡,其中兩塊較為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兩只耳朵是木頭做的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壹個深約25厘米的洞,維修工人從洞中取出許多碎物,仔細查看腐朽的木泥。
這就印證了南宋範成大在《武陸川》中的記載“天下佛像之大,耳猶為木”。
可以看出,長達7米的佛耳並非由原巖雕刻而成,而是由木柱制成,並用錘灰裝飾。
在佛像鼻子的下端還發現了壹個洞,裏面露出了三塊木頭,形成了成品字形。
說明凸起的鼻梁也是用木頭做內襯,用錘子灰做裝飾。
但無法考證貞元十九年建成時是否如此,也無法考證後人是否采用了這種技術進行修復。
排水系統覆蓋全身。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的耳朵和頭部後面有壹套設計巧妙、隱蔽的排水系統,對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這樣佛像就不會被雨水侵蝕。
清代詩人王世貞寫過壹首關於樂山大佛的詩,“泉自古佛髻流”。
大佛頭上的***18層發髻裏,4層、9層、18層分別有壹條水平排水溝,上面用錘灰裝飾,遠遠看不到。
衣領和衣線也有打褶的排水溝,前胸有壹條左手拆解面溝,與右臂後側溝相連。
耳朵後面,靠近懸崖處,有長9.15m,寬1.26m,高3.38m的洞穴;胸背兩端各有兩個孔,互不貫通。右孔深16.5m,寬0.95m,高1.35m,左孔深8.1m,寬0.95m,高1.1m。
這些奇妙的溝渠和洞穴構成了科學的排水、防潮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和防止侵蝕性風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山泉的匯合,兩個洞穴的內崖壁上凝結了厚度約為5-10 cm的鈣質化合物,而佛身壹側的崖壁仍為紅砂,相對幹燥。
兩個洞窟,相互阻隔的洞壁濕漉漉的,底部有水,不斷有水從洞中淌出來,所以大佛的胸部寬約2米。
很明顯,這是因為這個洞沒有被穿透。
不知道建築商為什麽沒有打通。
箱子上有壹座紀念碑。
據1962維修負責人黃和羅布說,發現大佛胸部有壹個封閉的隱藏洞。
當我打開這個洞時,我看到裏面裝滿了廢鐵、磨損的鉛皮、磚塊等。,而封門石實際上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編年史。
唐代大佛建成後,為保護其免受日曬雨淋,建了壹座木亭。
從大佛的膝、腿、臂、胸、腳背等部位留下的眾多柱基和樁孔來看,很明顯這裏曾有壹座大佛亭。
宋代重修,名曰“天寧閣”,後毀。
但不知道什麽時候,什麽原因,天寧閣編年史碑唐嵌在了大佛的胸前。
維護者將紀念碑移到石海洞保存,但它在1966被破壞。
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彌勒佛。
彌勒佛是唐代供奉的。根據佛教教義,彌勒佛是三世佛的未來佛,象征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死後56.7億年,彌勒佛將接替佛位,在華林花園龍華樹下傳播佛教,幫助眾生。
佛經上說彌勒佛出生時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下令編造壹部《大雲經》,證明自己是彌勒轉世。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民眾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登上了王位。
因為武則天的大力倡導,塑雕彌勒佛之風風靡全國。
樂山大佛的修建距離武則天時代只有20多年,所以海通修建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彌勒佛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與鎮江大佛平息洪水的要求是壹致的。
在中國漢代的佛教文化中,彌勒神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壹階段是嬌嬌彌勒從印度傳入中國。第二階段是“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階段是布袋彌勒佛。
樂山大佛是“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佛。
根據《彌勒經》中的描述,彌勒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善”,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要有異於常人的特征。
樂山大佛的整體造型非同凡響。頭上的發髻,寬寬的肩膀,又高又長的眉毛,圓圓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經典的規定建造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大佛身上什麽都沒有留下,只有結實的肩膀和飽滿的乳房,體現了唐代以胖為美的時尚。
樂山大佛坐的姿勢是雙腳自然下垂,與印度佛像的“打結”姿勢不同,因為大佛是為了節水而建的。這種穩紮穩打的坐姿,可以給船工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彌勒佛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壹個叫齊本的和尚的形象。
這是浙江奉化縣人。他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人的吉兇。他經常帶著壹個布袋四處乞討。生前曾說“彌勒佛真彌勒佛,化身數百億,常顯世人,世人不知”。所以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裏的彌勒佛也塑造了他的形象——壹個笑得很大,挺著大肚子的布袋和尚。
相關介紹
發源於川北雪山的岷江,進入成都平原,來到樂山城腳下。已經是壹條水面開闊的大河了。
在這裏,它與洶湧的大渡河和湍急的青衣江匯合。
樂山淩雲大佛,世界上最高的彌勒佛石佛,位於淩雲山三江匯合處。
這座背靠大佛的淩雲山,早在隋唐時期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和佛教勝地。
淩雲山緊挨著岷江,上面有淩雲寺,建於唐代。
淩雲山共有9座山峰,最高峰140m。
群峰錯落,樹木蔥郁,俯瞰浩瀚的三江,鶴峰上還有寺廟,所以在1000多年前就被人們所稱道。
宋代學者邵伯曾贊嘆:“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謂之史,史之勝謂之淩雲”(史稱樂山)。
樂山大佛的特點是人文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精華有機結合。樂山大佛面對向東流的河水,姿態優雅,深情款款。
比例勻稱,山川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
幾十裏外都能看到。
大佛背靠懸崖,面向大江。
遊客在觀賞大佛的同時,也會遊覽淩雲山景區。
1989期間,壹名廣東遊客在樂山發現了大佛背後由吳優山、淩雲山和桂城山組成的臥佛景觀。
該山形似壹尊巨大的臥佛,形成“佛中有佛”的奇觀。
“巨型睡佛”四肢完整,體態勻稱,安詳地漂浮在青衣江的脊線上,直線距離約1300米,慈祥端莊。
樂山大佛正好坐落在大佛的中心。
大佛的頭、身、腳分別由吳優山、淩雲山、桂城山的姐夫組成。
佛像的頭部是由整個吳優山組成的。山上的石頭、竹子、蔭樹、步道、亭臺、寺廟,呈現為大佛的發髻、睫毛、鼻梁、嘴唇、下巴。景雲亭如“睫毛”,山頂之冠為“額、鼻、唇、頜”。
佛身由淩雲山組成,山上的九峰相連,猶如大佛的闊胸、* *腰、壯腿;腳傾斜的佛腳是桂城山的壹部分。
佛像的整個姿態非常逼真,自然和諧,是大自然的無意巧合,是天上人間的奇跡。睡覺坐佛,自然生,人工鑿。觀賞臥佛的最佳地點是樂山市濱江路的“福泉門”。
景區內主要景點
大佛包括樂山大佛、靈寶塔、淩雲寺、石海洞、九曲-淩雲棧道、巨臥佛、東方佛都、西天、馬號崖墓、吳優等。
淩雲盛景
淩雲山山峰上的寺廟至今還保存著,包括山峰上的淩雲寺和靈寶峰上的靈寶塔。
靈雲寺規模挺大的,大佛就雕在離寺不遠處的懸崖上。
從這裏,妳可以沿著懸崖邊上開鑿的壹條陡峭的小路下到大佛腳下。可以看欄桿上的佛像,仔細觀察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差別。
因大佛雕於淩雲寺前,故又稱淩雲大佛。
靈雲寺也因這座大佛而被稱為大佛寺。
淩雲山有大佛,山更有名。大佛在淩雲山上,山更彩。
淩雲山周圍有東坡紀念館、景秀亭等亭臺樓閣。
山上還有許多漢崖墓,有的深達十幾米,四周有精美的雕塑,還有陶女等隨葬品,是四川特有的古跡。
在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棧道”,與佛像的修建同時開鑿。
棧道最寬處1.45m,最窄處0.6m,將***217的石階向後移下懸崖,到達大佛腳下。
可惜的是,留在懸崖上的石雕神龕風化得很厲害。
繞過大佛腳下就是大佛左側的“淩雲棧道”。
削壁穿洞隱藏在樂山大佛左側的懸崖峭壁之間。
棧道於1983年初開鑿,1984竣工,同年10月開通,全長約500米。與大佛右側的九曲棧道壹起,形成迂回的旅遊路線。
靈雲寺建於唐代,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俗稱大佛寺。
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佛像發掘時,擴建了殿字。
建於唐代的淩雲寺毀於元順帝戰爭。明代曾兩次修繕,明末再次被毀。
現存的淩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建的。
經過多次維修。
廟門正中的匾額上是蘇東坡題寫的“淩雲寺”二字。
兩邊的對聯是“不歸之河,佛道西來”。
這幅對聯既給人以佛教的莊嚴感,又顯示了靈雲寺的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二字嵌入其中。
寺內有三重四合院建築,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組成。藏經樓原是寺內收藏佛經的地方,新建於1930。
現代建築風格可見於結構和造型。樓下新建的“石海廳”雕刻有大佛創始人海通法師和後繼建設者張秋、瓊、魏高的全身像,以表達對他們的敬仰。
靈寶塔又名淩雲塔,因矗立在靈雲寺後靈寶峰之巔而得名。
該塔建於唐代,為方形金字塔,檐密,磚砌,坐東向西,高38米,* * * 13層。
塔是中空的,石階沿著塔軸盤旋至塔頂。
塔頂是四角尖型。
靈寶塔每層都有窗戶。
根據山川情況,建此塔的目的主要是作為三江匯合的象征。
765,438+0米高的大佛是為了小鎮的安全而設計的,而靈寶寶塔則是作為壹個導航標誌,讓船夫們更加註意,以便安全穿越急流險灘。靈寶塔是嘉州古城的象征,被四川省人民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紀念館是淩雲山著名的古跡之壹,東坡紀念館也叫東坡讀書樓。
位於七巒山頂,是由樓、廊、亭組成的四合院建築。
東坡紀念館是壹座獨木的二層小樓。
門口橫匾上的“東坡紀念館”四個字,由黃庭堅手書,蘇東坡斜倚在堂中央。
東坡紀念館懸崖對面有壹亭,即印青亭。
遙望印青亭,江面遙遠,風景秀麗。
西天集古建築、摩崖造像、雕塑、壁畫、繪畫於壹體,景色優美。仿唐朝的古建築有天橋、天門、天梯、雲臺、天梯、三大殿等。
東方佛都
1994 5月份建成開業。
距樂山大佛僅壹裏之遙,是樂山大佛旅遊景點佛文化的延伸,也是大佛的壹大組成部分。在20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復制了3000多尊海內外佛像。隨著自然山體的延伸,采用了摩崖石刻、浮雕、雕刻、壁畫等多種形式,選用了不同的材料,包括石雕、銅雕、彩塑、黑玉雕塑等大大小小的佛像。
馬濠河上的洞穴墓
馬號崖墓位於淩雲和吳優山脈之間的泄洪道東岸,馬號是它的地名。
崖墓是四川西部,尤其是樂山地區流行的壹種墓葬形式。其特點是將淺丘和山谷沿線的沙石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後埋葬遺體和烈士。
從外面看,這是壹個神秘的洞穴。
這種墓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
早年,馬號崖墓以其規模宏大、畫像雕刻精美而被譽為“南安諸墓之冠”。
墓內保存有漢代畫像石和漢崖墓出土的精美文物。
不僅包括各種漢代建築、畫像、石棺、服飾、車馬、鳥獸蟲魚,還有許多歷史題材、神話故事、書法碑刻。
已經被打開的是壹個前堂三分的大墓。
墓門上有精美的雕刻、飛檐、瓦片、拱門和圖案,都大同小異。樂山東漢崖紋分布在岷江、青弋江、大渡河沿岸的崖壁上和淺谷中,有數萬種。
其數量和規模之大,石雕的豐富程度居四川之首。
馬號崖墓屬於漢墓,馬號地區相對集中,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墓群。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範圍內,共有544座崖墓,城門相互覆蓋,密如蜂窩。
漢代墓葬於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優神廟
古有山留堆,相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為“避沫水之害”而掘之。
吳優山和淩雲山並肩矗立在岷江岸邊,四面環水,山上山峰孤立,樹木蔥郁。
吳優山也被稱為“五牛山”,因為他像壹頭黑牛壹樣獨自生活在河裏。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覺得自己的名字不雅,但他看到山上的古樹,就把名字改為“吳優山”。
始建於盛唐時期的武攸寺,與淩雲寺相鄰,壹水之隔,壹座吊橋相連,與淩雲山形成壹個完整的景區。
山上有無憂寺。建築依山而建,曲折蜿蜒,精致典雅,風格獨特。
除了佛寺,還有精美的建築,如奕劻亭、聽濤軒和二戈雅。
現存的寺廟都是清朝以後的建築,是四川省保存比較完好的寺廟。
區域氣候條件
樂山地區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區的過渡地帶,西南地勢低,東北地勢高,高差懸殊,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
由於該地區位於北緯29度附近,屬於中亞熱帶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等特點。
受季風和地形擡升的影響,氣候濕潤,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1,000mm以上,峨眉山在1,500mm以上,只有峨邊和金口河在1,000mm以下,有季節變化。夏秋兩季的降雨量約占全年的80%,冬春兩季僅占20%,年降水量變化很大,最小降水量大多在900mm以下。
年平均氣溫在16.5-18.0℃之間,大於等於0℃的積溫為6100-6500℃,大於等於10℃的積溫為5269-5662℃,大於等於20℃的積溫為2930-3376。
西南山區的氣候有明顯的垂直差異。從山麓到山頂,依次有中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小氣候條件非常復雜。它是該地區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的地區,是木材、茶葉和中藥材的主要產地,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樂山市的氣象災害主要是低溫、幹旱和洪澇。
春季低溫的危害最大,可造成小麥凍花,水稻爛籽爛苗。幹旱主要在初春和夏季。幹旱嚴重時,有些地方人畜飲水困難。受地形影響,樂山是暴雨多發區,降水強度大。1993年9月29日,峨眉山降水量達525毫米,為全省之最。此外,地處三江交匯處,對洪水影響較大。
旅遊服務
去樂山大佛和淩雲山可以從成都坐大巴或者長途汽車,有高速公路連接成都。
成都至樂山高速公路1999完成,全長169 km。
從樂山到峨眉山只有30多公裏,也可以坐公交車到達。
所以,遊覽樂山,觀賞大佛,可以安排在和遊覽峨眉山同壹個遊覽項目上。
到樂山的交通:
外省遊客到成都,可從成都新南門(旅遊客運中心)汽車站乘坐直達大巴,走全程高速,2個多小時即可到達。
自駕車遊客可從成都永豐立交橋進入成雅高速(樂騁在中間分道揚鑣)。
樂山也有火車和輪船,成昆鐵路昆明來的客人可以坐火車。樂山在成昆鐵路線上有兩站——樂山站(夾江,可以看摩崖石刻——千佛巖)和峨眉站。
樂山港的客船直接開往重慶、宜賓等長江沿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