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曾劃船到此看湖光山色,心情激動寫詩。北宋哲學家周敦頤見島如月,故名“浸月”。後人在島上建有“浸月亭”,體現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當江面神秘地向圓月加寬”的詩句,也寄托了對白居易、周敦頤的懷念。後來,周敦頤的兒子周壽從湖南來到江州守父墓。看到甘棠湖周圍“山崗不開溝,炊煙稀薄”,他就在湖堤上建了壹座亭子,名為延水亭。明嘉靖年間,兩亭皆廢。明朝萬歷二十壹年(1593),九江巡撫黃騰春在舊址重修了延水閣,也就是今天延水閣的由來。明清時期,延水閣建築屢建屢廢。清同治七年(1868),高僧顧淮集資重修。直到清朝光緒年間,雁水亭建築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建國後逐年維護,修了壹座九曲橋通往湖岸。
沈月島上的建築分為左、中、右三部分。人們習慣稱島上的整個建築為煙亭。事實上,每座建築都有自己的名字。左邊是翠昭軒、聽雨軒、怡庭;右邊是月亭和舟廳;中間是延水閣、春陽殿、五仙閣、觀音閣。這三組建築各有特點,相互關聯。形式多樣,風格協調統壹。庭院、天井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園林,花木秀麗,奇石玲瓏,清新淡雅,賞心悅目。
雁水亭是歷代文人騷客宴飲、遊覽的地方。亭內有風格各異的對聯,或記敘畫景,或寫意抒情,以景相聯,文景交融,遊亭觀聯,雅趣盎然。
在過去,延水亭是這個城市的人們祭祀先賢的香火之所。五仙閣紀念的五位聖賢和官員分別是:田園詩人陶淵明、江州刺史李博、江州司馬白居易、宋明理學大師周敦頤、王陽明。目前,燕水閣的大廳已被改建為九江文物陳列室,在這裏可以看到出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
據官方記載,“八洞仙人”之壹的呂洞賓曾任潯陽縣令,為九江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春陽寺的像已被士兵毀壞,寺後留下壹塊“壽”碑,據說是陸道人所寫。“壽”字意為“九轉丹”。字體很古老。乍壹看是個“長生”,但仔細壹看,卻是個“丹”。據說,這塊看起來像“長壽”和“丹”的石碑傳達了呂洞賓對九江人民長壽的美好祝願。
沿水閣石階兩側,有壹對藏劍石盒,分別立於亭前石階兩側,意為納鳳藏劍。據報道,九江經常受到屠夫和土匪的騷擾。按陰陽家的說法,都是縣城面對廬山雙劍峰造成的。“宋代交通要道之間,唐縣令在樓前築成兩座城,樓蓋於其上,稱箱樓,曰:箱中藏劍。”被摧毀後。現石鑿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陳乃擴建延水閣時。
據傳,沈月島還是吳棟水軍總司令周瑜的指揮臺。東漢末年,柴桑屬,吳國統治者孫權的宮殿就在這裏。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83萬大軍,離開許昌,壹路南下,追擊劉備,盯上了吳棟。孫權封周瑜為大都督,命他率領水軍在甘棠湖日夜操練,迎擊曹軍。
在古代,甘棠湖與長江、鄱陽湖相連,水域廣闊。這是吳棟的壹個水上要塞。這時候,湖面上戰船雲集,英雄列隊。才華橫溢的周瑜在這裏重整旗鼓,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兵。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他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因此,它也被稱為周瑜的書桌。禹巖館內有壹個“周瑜戰跡陳列館”,介紹周瑜的生平。中間是壹尊3米多高的周瑜雕像,手執壹本書,手持壹把劍,再現了這位儒家大將的颯爽英姿。
從燕水閣門前走下來,過了橋,有壹個方亭,亭前有壹條白石欄桿,是三國時期周瑜的居高臨下的平臺。5月1988日5月1日,市文化部門曾在此舉辦“周瑜點將臺”仿古旅遊活動:轟隆壹聲,硝煙四起。壹隊隊身穿亮甲的東吳衛兵從葉琪打獵的鹽水亭開了進來。隨後,八名宮女身著漢服,手持宮燈,款款從雁水亭中走出來,走上拜臺,分列兩旁。白臺方亭壹側,壹面杏黃色的“周”條幅迎風飄揚,“水軍統帥”四個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兩側。周瑜,系著黑帶圍巾,腰間挎著寶劍,走上臺來,唱道:“江東廣袤萬裏,兵者精,英雄樂。現在還來得及跑遍天下,為漢家清除殘余和汙穢……”。古老的潯陽城硝煙彌漫,金曲齊唱,再現了周瑜點穴赤壁之戰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