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文革時期基本沒有情感片,只有地道戰、南北戰爭之類的革命片。韓國電影專題片《賣花女》獲準在中國上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只有10場放映,電影票被大家期待。對任何人來說,有壹張電影票都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有的人幹脆去電影院後臺墻,聽現場。聽到電影插曲《賣花女》,我陶醉在無限的快樂中。每天都有很多人站在電影院門口找機會進去。工廠派出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把守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意外發生。
就在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工廠工會咨詢了有關部門,同意晚上6點半在廣場露天放映。當好消息出來時,每個人都很高興。吃完飯去看的時候,大街上的人臉上都是濃濃的笑容。擁擠的廣場看臺上,早已掛上了投影幕,中間停著壹輛解放牌汽車,上面放著投影儀。電影放映前有壹個新聞簡報,然後人們開始默默地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都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變化。他們看到激動,就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人把口袋裏的襪子錯當成手帕來擦鼻涕和眼淚,留下笑話。這是我這輩子和最多人壹起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很難忘。
在文化生活匱乏的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我聽說今晚村子裏將有壹場電影,我都高興極了。我整天都很興奮,甚至忘記了饑餓和所有的不開心。
看露天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第壹,如果當晚村裏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會吃“地瓜幹豆角壓菜飯。”
在我國潮汕的普寧縣,“豆幹榨菜紅薯飯”是物資匱乏時代的頂級美食。就是用紅薯絲做米飯,用普寧豆幹炒青菜。這道菜很少吃,有露天電影的開心日壹定要吃晚飯。壹個是慶祝節日的時刻;第壹,不用在電影中途擠出來撒尿錯過精彩場景,不像平時吃粥尿太多。
第二,早點拿家裏的破草席占地方,怕去晚了就占不到中前的好位置。因為搶好位置而吵架是常有的事,嚴重的甚至會打架。
第三,壹部老電影放了壹遍又壹遍,戰鬥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鬥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列兵張嘎、偵察兵渡河、地道戰、地雷戰、飛虎隊、地下遊擊隊、平原遊擊隊、遠征北戰。
第四,幾乎每次電影之間都會有批判會。
被批判的是小偷,投機分子,香港逃犯,五類分子。
5.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解說。
解說員的講解生動有趣,語言幽默,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每部片子都要改(抄)好幾遍,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主機少,屏幕更寬。小型機屏幕很小,有人笑稱它像手帕。有些電影是寬屏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都是黑白的,很少有彩色的。
八、電影機經常壞。
無論什麽時候出了問題,都讓人失望。我們經常噓。學學街上叫賣的商品:“糖條換銅鐵!”“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來換糖塊吃。這時候大隊的民兵就會用竹枝打我們,叫我們閉嘴坐下。
什麽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跟進,不眠之夜,不眠之夜,才是最難忘的朋友。
那時候每個村都有小學,學生很多,200到300不等,很吵。學生們住在方圓的許多角落,他們見多識廣。我已經找到了村子旁邊的電影院。當時每個區鄉都有壹個電影隊,按照農村序列壹個個演,所以有時間按照安排照章辦事。來回上學的路上,課間的娛樂操場,壹個小小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學校。聽說某地有電影,大家都像過年壹樣興奮,心裏像吃了蜜壹樣高興。
壹放學,我就飛快地跑回家。李茂·毛藻忙於父母交代的農活,卻顧不上換衣服和吃飯。他立刻打開嗓門,沖著同灣的鄰居和隊友大喊,沖向電影。幾裏,十幾裏的山路,哪怕是怕風怕雨,坡陡路滑,都不在話下。壹馬當先,翻山越嶺,瞎火暗光,赤著腳,從不抱怨累,更不打退堂鼓。壹路的喋喋不休,壹路的蹦蹦跳跳,壹路的歡聲笑語,時不時的壹句口號:“走!”。用意氣風發、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詞匯來形容那種吶喊、那種戰鬥、那種氣勢,壹點也不為過。
隨著電影的曝光,家裏的泥墻、圍墻、門框、小窗戶上貼的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雷鋒、沙家濱等肖像、漫畫等漫畫書,堆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包、爛課桌、爛櫃子。誰的畫多,誰就有底氣在其他年輕人面前炫耀。任何壹個在家裏戴著軍人帽,穿著軍裝,穿著鞋子的人,雖然大得出奇,壹點都不合身,但只要在同伴中間露個臉,讓個圈,那得意的表情,用壹句四川話來說,就會讓香港硬起來!真的不放!讓人仰視仰慕三天。
有壹種說法是:
小樂趣是自然的,電影畫是枕頭到耳朵。在田野裏追著風跑,樹梢上掛著石頭也敢爬。戲謔吶喊,逞英雄,對敵作戰。自古英雄少年,誰是漢奸就要挨鞭子。
在那個缺乏娛樂活動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感覺!在最難忘的白色幕布前,壹張張笑臉仿佛定格在我的腦海裏,成為壹張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塵封的過往...
電影磁帶轉動了,壹束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於是故事片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屠龍俠之妖師,中南海保鏢...
70年代物質匱乏,80年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除了墻上的小喇叭,每個月都有兩部電影。媽媽早早做好飯,催我們快點吃。收拾好後,她趕緊讓我哥扛起板凳,占好位置。我們到達時,人已經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下焦急等待。電影剛開始,壹片寂靜。首先,它以《祖國的新面貌》、《閃閃的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六寶的故事》、《飛虎隊》、《董存瑞》、《戴手銬的乘客》開始...滿滿的童年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我在丹江口市上小學的時候,壹天跟我媽要5分錢,去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麽時候在壹個水泥橘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來,壹個人在那裏。還好露天電影院沒鎖門,我趕緊回家了。因為我不知道時間或者現在幾點了。[笑][笑][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事是什麽?小時候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匱乏。看電影絕對是當時大家的壹件大事。
廠裏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有電影,甚至今天放什麽電影,什麽時候放。
爸爸媽媽趕緊抓緊時間吃完飯,我和妹妹吃完後趕緊拿起小板凳占位置。
那時候的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所以位置絕對不能在前面太遠,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而不能往後靠,因為前面的人會擋住妳的視線,只有前後的地方最好。我和妹妹總能占據前後位置。
其實當時放什麽電影都無所謂,就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氛圍。即使有時刮風下雪,即使我的腳凍僵了,我也樂在其中。
給我印象最深的電影之壹是《畫皮》。有的孩子嚇得我鉆進爸爸懷裏,再也不敢看了。
後來廠裏專門建了電影院,就算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
現在雖然電影院的環境很好,但是我很少去看電影。露天電影就像塵封的往事,記錄了我童年的許多美好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都有著難忘的回憶。
小時候的物質文化生活並不豐富。看電影就像過年壹樣。有時候要跑幾十裏路,也不太累。看完電影,回家睡了壹會兒,天亮了。
我記得那時候電影不多,但是那些電影都是壹遍壹遍的重復,地道戰,地雷戰,南打北打,賣花女,都是黑白片中的窄屏,情節簡單,畫質差。前面有壹場額外的演出。“中國的新聞吹風會,朝鮮的哭與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女》。我和壹群同學走了很長壹段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人都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屏風後面湊合著看。畫面中的人物和形象顛倒過來,看得津津有味,壹會兒隨著劇情哭壹會兒笑,當時沒有餐巾紙,我就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之後,我必須穿過壹條小河。河上有壹座木橋。第壹個去的人不好,橋板被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有幾個人掉進了河裏。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我們就這麽過去了。冬天天寒地凍,我們的鼻子濕漉漉的。
現在生活條件這麽好,我們家門口的幾家電影院十幾年沒看過壹次電影。上次電影《驚艷我的祖國》被公司錄用了,但是電影票我沒看好。去了也找不到,就給同事打了電話。他們說了地方,看了票,跑錯了地方。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印象最深的是壹部叫《阿福》的電影,講的是壹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與侵略者進行堅決鬥爭的故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難忘的就是屏幕用兩根桿子吊在中間,放映的時候兩邊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