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漢字的出現宣告了中華文明的開始。同時,漢民族獨特的文化審美心理結構也賦予了漢字獨特的書法藝術。
關於漢字的起源,古籍文獻中有各種各樣的記載。“周易?”系詞”下說:?上古世界之王傅,仰視蒼穹,俯視大地,看鳥獸文化,看大地適性,近諸體,遠諸物,於是展開八卦,了解神靈之德,萬物之情。?再來:?古之治,以結治之,聖人易用書。?鄭玄註:?結壹根繩子是承諾,是大事,是大結;小事,總結其訣竅。?從漢字發展史的立場來看,甲骨文字系統產生之前有壹個漫長的前文字歷史階段,而結體、八卦顯然指的是這個歷史時期產生的前文字意義上的替代符號。但無論是打結還是八卦,都不能真正鍛煉寫作工具的功能。結繩的非表意性只能幫助記憶而不能表達思想。從八卦中提煉出八個符號,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通過這八個符號的演繹和變化揭示自然和社會的運動規律,使八卦在表意性上比結繩前進了壹大步。但八卦本身的泛自然符號性,使其只具有表達階級觀念的功能,而無法從文本單位的層面對應真實的語言。這樣壹來,八卦和表意文字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戰國中後期廣泛流行?倉頡造字論?並對後代產生巨大影響。荀子?揭秘說:?有許多作家,但倉頡是唯壹的壹個。什麽都做錯了?五篇:?倉頡的作品也被自吹自擂者稱為“私人的”,被唱反調者稱為“公共的”。?文字作為壹種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源於人類社會群體間思考和交流的需要,不可能是壹個人創造出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最多說明倉頡作為黃帝的史家,有收集整理文字的權力。因為古代漢字被巫史壟斷,成為絕地的媒介,所以產生了對漢字的拜物教,然後把漢字的創造歸結為壹個具有神奇天賦的人的創造:漢字的誕生也被賦予了神奇怪誕的色彩。(倉頡)龍的臉是奢侈的,他的眼睛是明亮的,他有真正的美德,他生來就有寫作的能力?故窮地之變,仰視魁星圓曲,遠眺龜鳥羽山川,用手掌造詞,天在下雨,鬼在夜啼,龍在隱。?其實,文字是文字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壹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漸培育和提煉出來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次嘗試到約定俗成。它絕不是壹個人的壹時產物,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有壹個漫長的歷程。
拋開各種關於漢字起源的神話傳說不談,基於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資料,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半坡和仰韶陶器符號。從半坡仰韶陶器上的銘文來看,這些符號帶有壹些抽象的表意性質,而不是對自然動植物的寫實性描述;這些雕版大多是沿陶碗外緣刻在黑色寬條紋和黑色三角條紋上,結構簡單,多為單線組合。郭沫若認為:雖然描繪的意義尚未明確,但它無疑是壹種具有文字性質的象征。例如花束或家族徽章。中國後來的器物,無論是陶器、青銅器,還是其他成品,都有給物體命名的傳統,尤其是殷代的青銅器,上面有壹些描繪家徽的文字,與這些符號非常相似。從後面到前面,就像從黃河下遊到星海壹樣,彩陶上的那些刻痕,絕對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遺存。
雖然從書寫的立場來看,仰韶半坡陶器在空間造型上缺乏豐富的構圖,但對線的抽象把握顯示了我們先民在審美體驗上意識的復雜性,線的有意味的形式對現實和自然的超越顯示了它在審美實踐領域所達到的自由化程度。?線條和色彩是造型藝術的兩大要素。相比較而言,色彩是壹種更原始的審美形式,這是因為對色彩的感受是直接基於動物的自然反應。而線條則間接得多,難以感受和理解:需要更多的想法、想象和理解的元素和能力。?所以,有人在想?仰韶半坡陶刻本身首先表現了先民對存在的思考,同時揭示了漢字的本質含義,也規定了漢字抽象表現的審美。文化選擇。
繼仰韶半坡刻在陶器上的符號之後,公元前5000年的大汶口和龍山的象形文字表明,漢字的演變不壹定是壹脈相承的,造型感明顯加強。陶俑的符號已經有了平衡、對稱等復雜的空間結構和造型關系?。這表明大汶口的象形符號已經超越了半坡刻字的純表意階段,進入了象形表意文字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從半坡仰韶陶刻到大汶口象形文字再到甲骨文書寫系統,漢字走過了壹條從抽象到象形再到抽象的道路。這就規定了漢字的抽象性,也避免了前壹個歷史時期因為描繪符號過於專壹、象形而導致漢字淪為繪畫的危險。在寫作發展史上壹直都有嗎?字畫同源?這種觀念回避和忽略了漢字早期發展的史實,只關註漢字早期歷史的某些表象,不符合漢字起源的史實。其實從壹開始,漢字和繪畫就走了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在仰韶、半坡之前的文字時期,漢字的抽象性已經顯露出來,繪畫的寫實傾向也在同壹時期充分顯露出來。比如人臉上有魚紋、手拉手成群起舞的寫實繪畫形象,與陶器銘文的抽象、樸素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漢字在它的前文字時期,曾經依靠象形文字來擺脫自身的生存危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知領域在不斷擴大,思維和語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很多新事物新概念都要通過語言和文字來體現,這就讓刻字陷入了困境,唯壹的出路就是依靠象形來擴大詞類。在漢字發展的早期,象形形成了壹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抽象表意的基礎上為漢字的擴展和增殖提供了通道,從而建立了漢字的象形表意系統。郭沫若認為?漢字的起源應該分為兩個系統:指物系統和象形系統。指示系統應該出現在象形系統之前。指的是事物先於象形,即隨機描繪先於圖畫?。這種認識無疑是符合漢字起源的史實的。
象形表意美學的文化模式支撐著漢字從半坡陶刻到甲骨文的漫長發展過程,同時也在漢字母體中孕育出獨特的書法藝術。在世界上,古巴比倫文字和古埃及文字是在公元前4000年寫成的。兩者都經歷了5000年的象形字階段,而這兩個古代象形字之所以在公元後解體,是因為它們的純象形字沒有抽象表意的支撐,成為了準確描述客觀自然物的繪畫。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音標雖然在抽象上與早期漢字相似,但在書寫上缺乏獨立的空間造型和構圖變化,也缺乏與書法藝術親和的可能性,漢字之所以能成為書法藝術的材料,在於漢字的象形超越了模擬的客觀物體,獲得了獨立的象征意義。?壹個詞代表的不僅僅是壹個物體或壹個對象,而是壹種事實或過程,包括主觀意義、要求和期望。?這種抽象和密集,使得漢字避免陷入寫實繪畫的泥潭。同時,漢字的抽象以象形為基礎,使得自然界的萬千形態為漢字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本圖式,構成了書法藝術的物質基礎。
相關知識:各種書法風格
1:甲骨文
古文字是壹種文字的名稱,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最早用於占蔔。占蔔之後,占蔔的時期,占蔔者的名字,占蔔的內容都用小刀刻在占蔔的旁邊。
有些還刻上了幾天後應驗的吉兇。學者稱這種記錄為甲骨文,是對未來結局的占蔔,在殷商時期更為流行。甲骨文發現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是商代晚期皇家占蔔的記錄。是3000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甲骨文是我們能看到的早期文字,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壹瑰寶。他的筆觸變得厚重、方圓、輕快,帶有壹定的節奏感。方圓到處都是轉折點,方的陡峭,圓的柔和。它的線條比陶文的更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獨特的線條藝術奠定了基礎和節奏。甲骨文紮成長方形,奠定了漢字字體的基礎。甲骨文的結是隨身體而成形的,隨它去吧。其結構長短不壹,方圓多變,長扁隨形,字體變化較大,錯落和諧。甲骨文中已經普遍具備了漢字的書寫原則,如高低不平、避重就輕、弓聲附和、勢不可擋等。
2.金文
古文字中的壹種文字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這是鑄造或雕刻在金屬中鼎器上的銘文,盛行於周朝。這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又壹座豐碑。附在青銅器上,鑄鼎是為了“使人知道神的背信棄義”,所以是宗教祭祀的禮器。青銅器銘文又稱鐘鼎文、文琪、古文。與甲骨文相比,與青銅器壹起鑄造的銘文線條更為剛勁有力,文字的象形意義更強。青銅器銘文的形狀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殷代類似甲骨文,周初逐漸工整雄偉,戰國末期類似小篆。最早的青銅器銘文發現於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雖然資料不多,但都早於殷墟甲骨文。周朝是青銅器銘文的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這壹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李潺》、《天界之死》、《大丁羽》、《壁板》、《石三盤》、《木吉子的白盤》、《丁頌》。其中尤以司母戊鼎、潘和毛最為著名,藝術成就最高。
3.石刻
石刻起源於周朝,興盛於秦朝。東周時期,秦的《鼓書》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在10花崗巖鼓形石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歌頌秦的狩獵情況,故又稱狩獵。傳說最早的石刻是夏朝的《沈備》,刻詩的風格與《詩經》相似。石鼓文的書法風格屬於篆書體系,其字體與《說文解字》所載篆書相近。其書法價值堪比甲骨文和金文,書法歷來備受推崇。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宜山石雕、泰山石雕、瑯琊石雕、惠濟石雕。
4.竹絲墨
書法是最重要的藝術,但秦漢以前的書法原著,只能在劍、博盟的書裏看到。古代以竹子為主要材料,用牛筋、絲線、麻繩等編織竹簡。最早的竹簡和帛墨考古發現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寫在石策或玉策上)、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等。中國書法經過甲骨文和金文,到達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軍閥割據,商朝以來的人物在諸侯國走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家庭鬥爭的局面。如北晉的“蝌蚪散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更是曲折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已經不像西周時期那麽厚重,取而代之的是細長的人物,呈現出壹種圓潤的美感,如“壹面吳王夫差的鏡子”。這壹時期留下了許多墨跡,如竹簡、帛書和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