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山(彜語:有金有銀的地方)村,建在壹個半坡上,***有百余戶人家,全是磚木建築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壹戶挨壹戶,櫛次連毗,像是壹個博大豐富的古建築博物館。歷史的風雲變幻都隱藏在其中。到此觀光,使人引發壹種懷舊的心思,給人覺得時序的遞移在這裏似乎是遲緩下來了。
概覽這百余戶的深宅大院,我不禁產生壹種懷想:按解放初的土地改革運動,這百余戶無疑全都是大地主。但按各戶占有的耕地面積來劃分,卻構不成地富。百余年前,這些古建築的建造者全都是窮人,他們全靠到個舊開錫礦發家,大致到抗日戰爭初期都已沒落。他們的後代,除了祖輩遺留下這豪華的房產,並無什麽財富。而今所見,人們的生活與普通的山民壹樣清貧。
張家花園
建水城有座“朱家花園”遐邇聞名,但團山有座“張家花園”卻鮮為人知。
張家花園位於村寨東北邊,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占地面積3495平方米,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圍墻朝門屋外大門、壹進院、中院、三進院、祠堂花園和外圍碉堡組成,***有房屋119間,大小天井21個,組成壹座城堡式的私人住宅莊園,是團山村古建築群中最大而又輝煌的私人宅院,也是建水僅次於朱家花園的第二大莊園。
張家花園的建造者並無朱家花園那樣具有官吏的雄厚背景,而是個壹貧如洗的窮漢,能夠建造起這樣規模宏大的華麗花園居宅,真有如“天方夜譚”般的奇跡。
房主叫張家林,生養有兩個兒子,壹個叫張國義,壹個叫張國民,因家境貧窮難以維計,兩個兒子長大後就出門跑江湖去幫工,後做小生意,賺到壹點錢後,就回鄉來買了幾匹馬,牽到個舊錫礦給老板馱土荒,獲得壹點報酬用來維持家庭生活。逐漸熟悉了礦山環境,弟兄倆發現給人馱土荒不如采礦賺錢,於是就棄馱土荒去挖礦。那時寬大的礦山並未歸屬哪家所有,誰有力氣去開采,礦石就歸誰。錫礦價值高,可賣給冶煉廠家。張氏弟兄在蓮花洞揮鎬舉鋤開采,不辭辛勞苦幹,壹天下來累得精疲力竭,采得的礦石日復壹日堆累,不久就積得百余石。那時以石為計量礦石,批售給冶煉廠家,然後又進洞繼續采礦來批售。積得壹筆資金後,就在下河溝建起了自己的冶煉爐,收購礦砂冶煉大錫出售,收入大增。生意興旺,逐年發展,冶煉爐由壹個增至三個,雇用工人終年冶煉。錫錠積多了,就雇馬幫馱運至紅河邊的蠻耗口岸上船,由水運從河口出境取道越南轉運到香港。那時個舊人在香港開設了貿易棧專售大錫,銷到歐洲各國,獲利頗豐。張氏弟兄有了錢,就擴大貿易,把生意做到昆明、上海等大城市,財源滾滾而來。發了財就回老家團山購地建房,先是修建起五間耳房,後又蓋起三進院居宅和花園祠堂。正當張氏弟兄的礦業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紅火之時,哥哥張國義猝然暴病死亡。弟弟張國民在悲痛中掩埋了哥哥的屍體,撐起了整個企業,並把生意做得更大,先後購下長澇塘、高澇塘等幾個礦洞,成為個舊錫礦業富商之壹。張國民在家鄉原建宅院的基礎上,又擴建了壹進院房屋,並在花園後面築假山培植花卉草木美化環境,同時又築起了防禦門樓和炮臺,成為團山村壹座獨立的私人建築群莊園,像個土皇帝蟄居之所。想必當年張氏家人是雇養有家丁保衛安全的。
張國民兩弟兄曾跑江湖見過世面,對居宅的構造與裝飾自然要趕時尚,建房購買好木料,磚木結構,木房為逗榫二層樓,裝潢花哨高檔,不惜用高價聘請手藝高明的工匠雕梁畫棟。正廳檐枋刻鏤花鳥魚蟲、野獸和人物形象;門楣繪有彩畫,窗戶鑲著各種圖案透雕,並請當地書法家在屋壁外部題寫唐詩、宋詞,請畫家繪竹、菊、梅和山水人物國畫作品。真是錦上添花。斑斕高雅的書畫藝術作品,裝點著屋壁,蓬蓽增輝,顯出氣派豪華的氛圍,像個有學問的富豪書香門第。我們漫遊領略各處房屋的雕刻工藝和書畫作品,雖已陳舊或破損,但均屬上乘之作。
中院廊廈甬道環繞,居住房屋為兩層木樓,頂蓋筒瓦。圍墻腳鑲嵌雕花磚塊。房屋門窗施有精致的花鳥透雕圖案。天井築有花臺、石缸。後院是“走馬轉角樓”,即橫直兩排木樓相連接,形成直角。走廊甬道直通的房廈內供有祖宗牌位。大門左側的花園,上為約兩米高的臺基,兩邊修有吊腳樓,下邊築有壹方形大池塘,池塘邊的石板圍欄間隔等距豎立若幹方形石柱鑲接拉固。石柱上端鑿刻成工字形或圓形寶頂;有的雕成獅、虎動物造型。面對臺基上正中的壹塊石板圍欄的正反面刻有“活潑潑地”、“活潑天機”鬥大題詞。據說,各庭院內原來布滿了各種名貴花木,房屋門窗甚多,有“百種花卉,百扇雕花門窗”之說。其房屋構造的典雅、恢宏與裝飾華麗奢侈,僅次於朱家花園。可以想見,這樣大的宅院莊園,不知要雇多少傭人來搞環境衛生與培植花木。
解放戰爭時期,張家花園後裔張有武因憎恨國民黨腐敗統治,參加了中***建水縣委地下黨領導的統壹戰線組織“九人團”,現存的左側吊腳樓便是當時“九人團”活動的場所。張家花園現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參觀時已人去屋空。建築群因年久失修,壹副衰敗淒涼的景象,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煊赫;房屋的雕刻、繪畫已蒙上了經年的痕跡,有的已枋損脫落,當年的奇葩異草,百卉爭妍的美景已不存在。由於無人管理,處處臟亂不堪。漫遊其間所見,許多雕刻精致的動物造型,在“文革”時期破“四舊”已被敲擊得殘缺不全,呈現出歷盡滄桑的劫難。池塘上邊軒敞的屋宇變成了團山村小學的教室。大池塘被人扔下許多塑料袋、飲料瓶及各種雜物垃圾,汙黑的池水表面泛綠苔。其人文景致已黯然失色。
張家花園因缺乏維護和管理有的墻垣已傾圯,部分房屋損毀,失去了原有的完美與靈光。但透過這些古建築群,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美質,看到前輩工匠造屋的智慧工藝,也可以想到張氏家人由貧窮變富豪輝煌時的風光。可以這樣說,這座富麗豪華的莊園是從個舊錫礦山“馱運”回來的——百年前,張氏弟兄白手起家,篳路藍縷,憑雙手艱苦勞動開采、經營錫礦業發跡,營造出這樣龐大而又富麗堂皇的城堡莊園,這聽起來似令人難以置信,但張家花園便是歷史的寫真。
將軍府
我們在團山村串遊,看見有壹戶懸掛著“將軍府”匾牌的人家,十分引人註目,便進去參觀。
“將軍府”並非將軍的官邸,而是壹名下級軍官的府宅。房屋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占地面積880平方米,***有房屋38間,大小天井7個。房屋裝飾有雕粱畫棟、花鳥魚蟲、人物浮雕,以及書畫、匾額,色彩斑斕,富麗堂皇。能夠修建起這樣寬大的居宅,想必有壹番非凡的來歷。房主後代的家長不在家,其家屬也說不清個來龍去脈,只曉得建造房屋的祖輩叫張和。
據知情人介紹,張和自幼喪父,全靠母親撫養。6歲時看到家境實在貧窮,就隨堂兄張愷到個舊礦山謀生。在錫礦山做童工鉆洞背土荒度過苦難童年成長起來的張和,性格開朗,膽識過人,喜交朋友,誠懇待人,重信譽,講交情,朋友甚多,簡陋的居宅經常門庭若市。朋友有事都來找他出主意商量對策,逐漸在礦工中豎立起了威信。當時,到個舊挖礦的民工來自四面八方,大多以地域為集群合夥,各占領壹個地盤。凡礦山發生爭奪富礦而吵架鬥毆,都由張和出面調解糾紛,他站在正義立場評判誰是誰非,並果斷定奪。官府見他是個人物,就命他為維護礦山的保警隊長。張和不負重任,名正言順地擔當起了職責,這自然大大有利於建水籍的礦工,大家不再擔心受外人欺淩而放心開采、冶煉大錫,獲利頗豐,財源不斷。人們相繼回家蓋起了豪華居宅。張和壹面維持礦山秩序,壹面與本寨人合夥經營大錫,自然也發了財,在團山蓋起了自己的居宅。
1911年,爆發辛亥****起義,個舊廠礦發生了滇南匪首李紹宗打劫事件。已被委任為管帶營長的張和率眾平息匪患,擒獲土匪數百名,就地正法,保護了礦產。雲南都督蔡鍔獲悉匪患已平息處理,便即時召見張和了解事件經過。得知此事處理得當,蔡鍔就任命張和擔任個舊國民軍第四營管帶兼稽查員,並授予“將軍第”匾額懸掛其居宅。故村裏人稱張和府宅為“將軍府”。
民國元年1911年,張和與張運桂發生爭執,不久就在個舊遇害。噩耗傳來,其母胡氏痛不欲生,並在《滇聲日報》發表聲明,堅決要求官府懲辦兇手。張和屍體埋葬於村後山腳。蔡鍔聞訊很痛惜,親自提筆為張和寫墓碑,碑文為:個舊國民軍第四營管帶張和之墓,雲南光復使陸軍上將全統滇軍都督愚弟蔡鍔拜書,民國歲次祭醜臘月初三吉旦。
張和自幼艱苦勞動長大成人創下家業,苦盡甜來走到他人生的輝煌。但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風華正茂仕途向上之時遭到不測而喪了命,知曉他的人無不唏噓惋嘆?
張和死後,其母胡氏克勤克儉,撫養獨孫子遺孤,並挑起了管理個舊廠務與團山田產的重任。同時,為教育好下壹代,還將二進院廂房辟為“讀書樓”,聘請先生教育後代,直到她人老去世。
張和所建的房屋在團山並非是最大最豪華的,但由於他和他母親兩代人不同凡響的經歷,頗有聲望而受人尊敬,“將軍府”的裝潢也別具壹格。那“三段式”大門的門楣和墻體鑲嵌的花磚上凸印著“三級連升”圖案,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壹進院落是三坊壹照壁,庭院築有大石缸和花臺。石缸裝水,備作消防,亦可養魚。缸壁正面題有“靜觀魚躍”四個行書大字,兩邊題有詩詞。我們參觀時缸內無水。正廳屋檐下的六扇屏門分別刻有“封侯掛印”、“鹿鶴同春”、“象呈升平”、“鯉魚躍龍門”、“獅戲繡球”、“麟鶴托印”等透雕或浮雕圖案,每幅圖案都有壹個典故,無不凝聚著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那些巧奪天工的組合藝術,把人引向壹重又壹重美的境界。仔細欣賞,耐人尋味,壹切都富於幻想,富於色彩?正廳兩側是耳房,房屋兩邊板壁上端正方形的窗欞刻有枇杷、柿子、石榴、荔枝、核桃等鏤空透雕圖案,仿佛是果實累累的林園裝點著居宅,表達出主人對環境自然美的欣賞情致。
還有正廳檐板四周的裝飾,更具高雅的藝術品位,有地方名人題寫的幾十幅格言警句書法和國畫作品,堪稱藝術瑰寶。
進入二院內,有臨安?建水原名?知府賀章宗為胡氏題寫的“永享遐齡”匾額,有本宗族人祝賀胡氏六七十大壽的“金萱永蔭”、“松心鶴算”、“錫爾純嘏”、“百鳥朝王”、“德庇福廣”等紅底金字匾額,表達了張氏家族對這位母親在逆境中養育後代的敬佩和尊重。
概覽這些雕刻、書法、繪畫和匾額題字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把“將軍府”點綴得琳瑯滿目,充滿氣派與奢侈,具有很濃厚的文化氛圍。
隨著歲月流逝,這些木質結構逗榫建築與雕刻工藝已顯陳舊,有的書法、繪畫已破損脫落。房主的後代已無力修葺,環境衛生也不那麽潔凈,表明現在的房主已沒有他們先輩的財力與文化素質了。然而,古建築留給後人包括房主以外的人的是壹種中國傳統房屋建造文化,壹頁歷史,壹種藝術,壹種智慧,壹種精神,供後人鑒賞、學習。
參觀罷“將軍府”走出來,我們想到了府宅的建造者張和。領引我們參觀的建水縣文聯副主席謝恒知道張和的墳墓在何處,便帶我們去參觀。我們走出寨子上端,沿著田塍上了壹個小坡,岔進壹墑菜地,在菜地壹隅,看見幾座墳塋龜縮在山麓。我們逐壹尋覓,找到了張和的墳墓,那墓碑不大,蔡鍔題寫的碑文是正楷,書法功底很深,字體工整清秀。但小小的墓碑要裝下全部文字,就壓縮鐫刻得小而擠,好在字跡鑿刻得很精細,保留原作的筆鋒,每個字都清晰可見。可是整座墳被山體泥土擠壓得很局促,被山草覆蓋,仿佛已不負重荷。我感觸地說:“蔡鍔生前留下的字跡不多,我是在此第壹次看見,這塊墓碑應作文物保護。”謝恒自然作不了主,但希望引起縣裏有關部門的重視。
皇恩府
我們走到寨子中間,遠遠就看見壹戶宅院大門掛著壹塊書有“皇恩府”三個大字的金底匾牌,便拐道去探訪。
何謂“皇恩府”﹖據介紹,房屋建蓋者叫張樹元,出生不久就喪父。年輕的母親朱氏遭受沈重打擊;精神支柱倒了,失去了生活依靠,她痛苦萬分。封建社會婦女受“三從四德”禮教枷鎖制約,不可改嫁。要活命,要撫養嬰兒,只有下地勞動。壹個十分年輕的寡婦,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力要維持包括公婆在內四口人的生活實在夠辛苦。但賢慧的朱氏卻任勞任怨,起早貪黑到地裏幹活。辛苦壹天,夜裏還紡紗織布給全家人做衣服。她積年累月含辛茹苦支撐著家庭,以美德孝敬公婆、撫育後代,平時與鄰裏和睦相處,頗受眾人的同情與尊敬。
年幼的張樹元長到懂事時,看到母親太苦了,就隨寨裏人到個舊礦山背土荒,換取壹點微薄酬金幫補家庭。就這樣年復壹年,張樹元從幼年幹到成年,以礦為家,勤儉度日,壹直幹到40多歲,終於積攢了大筆錢,回家來建蓋房屋,報答母親。
張樹元和其他人壹樣,蓋起了三坊壹照壁與四合院五天井組合的宅院。後院為三間六耳房;三間廳附後山轉角樓。房屋建於清光緒末年,占地面積1885平方米,建築面積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兩大天井、六小天井、六個過道和二進院落組成,主體建築計有37個房間,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前院花廳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請工匠雕刻圖案裝飾,精致高雅;廊檐上的“八仙供壽”圖案創意新穎;窄長的枋板上有9個近6寸的人物浮雕,八仙分列兩側向壽星祝壽。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身份特征分明,腳踏祥雲瑞霧翩翩而來,顯出神奇夢幻的境界。
朱氏沒有想到兒子如此爭氣,人到中年還能蓋起這樣闊綽的宅院。她年已花甲,深知兒子壹生的勞苦也不亞於自己,疼愛與幸福交融的感情註滿心窩。寨裏人看到張樹元壹家苦盡甜來,豐衣足食,都很欽佩和敬重。因朱氏畢生勤勞,扶孤立業,到老來人丁興旺,兒孫滿堂,人人贊不絕口,名揚四方。縣官知道後,也深受感動。為表彰朱氏為人美德,臨安知縣呈文稟報上壹級官府,稟文壹直轉呈至朝廷,被清朝廷授予“皇恩旌表”匾額,以表彰朱氏恪守當時奉行的封建禮教,並準許在大道上建立“節孝坊”,以昭彰其美德。
張氏家族為此已備好料,選好地址並請工匠下了石腳。詎料寨裏人認為牌坊建在兩寨交界處,於風水不利而加以反對。此事雖有朝廷昭示允許,但張氏家族為了顧全大局,遵循祖先“百忍”家訓,放棄了這壹光宗耀祖工程。備好的石料和請工匠精工雕鑿的壹對石獅子,壹直存放了80多年,到1986年,建水縣修城東門花園時,張樹元的後代就把這對保存完好的石獅子捐獻給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