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地鐵在哪站下車?
地鐵線路:北京地鐵1線木樨地站下車,向東走500米。
首都博物館交通指南
公交線路:
1、21、65、68、78、308(西行)、85、94、18(東行)木樨地西站下車;
99(西行)和52木樨地東站;1號、99號(南行)工會大廈站;
10、15、1、52、843、937、99(西行)禮士南路站下車;
白雲路站下車14、26、308、45、80、843、937、特19(北行)。
首都博物館在哪裏?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6號(近白雲路)
首都博物館簡介
首都博物館籌備工作從1953開始,1981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原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夫子廟。作為北京市“十五”期間重點文化建設項目,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於1999年經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2001年由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實施,20065438+2月正式奠基。
首都博物館新館於2005年2月投入試運行,2006年5月正式開館。首都博物館以其宏偉的建築、豐富的展覽、先進的技術、完善的功能,成為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國際大都市”地位相稱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躋身於“中國壹流、世界先進”的博物館行列。
古典建築
首都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理念是“以人為本、文物為本、服務社會”,強調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壹。
第壹座建築本身就是壹件古典美與現代美相結合的建築藝術品。它不僅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而且呈現出鮮明的現代感。巨大的屋頂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深遠的挑檐;長長的石幕墻象征著中國的古城墻;廣場的斜坡繼承了古代高臺的建築風格;大廳北門外地面鑲嵌清代單筆,廳內有明代牌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中軸線的特點。橢圓形的青銅展廳斜出墻面,意味著古代文物破土而出。
青銅、木材和磚石的廣泛使用顯示了悠久的歷史。北廣場和大堂地面使用的石材產自房山地區,自古以來就為北京的建設提供了石材。廣場展廳外部裝修采用榆木,北京最常見;橢圓形展廳的外部裝飾由青銅材料制成,並飾有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的圖案。
鋼屋頂、玻璃幕墻等。展現了北京強大的時代步伐,其巨大的空間和通透的視覺效果符合當代建築的國際時尚潮流。
新館內部分為三個獨立建築,分別是:長方形展廳、橢圓形專題展廳和條形辦公及科研樓。它們之間的空間是中央大廳和室內竹園。自然光的運用,古老的中國牌樓,下沈的竹院,流水,為觀眾營造了壹個人文自然的環境。
博物館建成後,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好評。
豐富的展覽
新博物館的展覽基於首都博物館的歷史收藏和北京出土的文物。它吸收了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鑒了國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了獨具北京特色的現代展覽。
當第壹個新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館於2000年啟動時,展覽大綱的編寫工作立即開始。展覽
首都博物館的定位決定了首展的構成:基礎展、精品展、臨展。
展覽基本上都是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章和老北京民俗展。755-79000是首都博物館展覽的核心,展示了壯麗的北京文化和首都城市發展的歷史,成為國內壹流博物館的品牌展示。
展覽包括古都北京的歷史與文化、古代瓷器美術展、顏地青銅器美術展、古代書法美術展、古代繪畫美術展和古代玉器美術展。這六個精品展和古代佛教藝術精品展補充和深化了北京的文化展示。
以上展覽* * *展示了5622件文物。
不斷更新的臨時展覽是研究和觀看北京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關系的舞臺。
先進技術
收藏、展覽和研究是博物館的三大任務。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新館充分吸收和采用了當今世界博物館建設的先進技術,在這三個方面達到了國內壹流水平。
項目的智能展廳設置了智能溫濕度控制的空調系統,保證展廳內觀眾活動的空間溫濕度舒適,同時展櫃內保持有利於文物保護的溫濕度;在文物倉庫中,根據不同材料制成的文物儲存區域,提供不同的溫度和濕度。
館內的安全技術防範系統(包括停車庫管理和照明控制)、火災監控和自動滅火系統(包括緊急廣播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聲光聯動控制系統都是智能化的。其中,自動滅火也是專門針對文物對水的脆弱性而設計的。
文化遺產與博物館信息集成應用系統建設該項目是國家文物博物館領域的創新項目。這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由四部分組成:(1)文化遺產信息采集工程(包括全方位的數碼攝影、錄像、掃描等采集設備和軟件系統);(2)數字博物館系統工程;(3)多媒體展覽項目(60個以上展覽項目);(4)出版書籍和宣傳資料。
這四個部分涵蓋了文化遺產和博物館信息的收集、加工、管理、存儲和應用的完整過程和體系。這套完整系統的意義在於為博物館的展覽收藏、學術研究、行政管理和觀眾服務提供壹個集成的、完整的、高效的服務平臺和工具。實現了基礎設施的網絡化、信息資源的數字化、辦公的智能化和多媒體展示。信息資源高度整合,工作流程簡潔高效,相關專業崗位協同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實現單壹資源或成果在多個領域的應用,為廣泛向公眾提供知識傳播服務創造有利條件。
在這四個部分中,文化遺產信息的采集完全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數碼攝影、錄像和掃描設備,從而保證了文化遺產圖像的最高質量,為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傳播奠定了基礎。
數字博物館系統工程包括文化遺產信息管理系統、多媒體展示後臺管理系統等11子系統。根據博物館的功能,秉承以人為本、以文化遺產為導向的原則,將文化遺產信息的數字化保存、文化遺產信息庫的建設、文化遺產業務研究活動、博物館行政管理、觀眾現場服務和網絡服務整合為壹個綜合系統。
多媒體展覽項目:在展覽的必要位置設置多屏投影(國際博物館領域首次采用)、幻影成像、虛擬現實影像、數字電影等多媒體展覽項目,以強化展覽效果,深化實物展品的信息傳遞,打破實物展品的枯燥單調。
首都文物修復博物館將通過引進成套先進的文物保護修復設備,運用高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文物保護修復水平,成為中國北方的文物保護修復中心。
完美功能
首信閣不僅是重要的文化設施,也是北京市面向公眾和青少年進行文物保護、文物研究、愛國主義、歷史和科學知識傳播的基地。它是北京舉行儀式和慶典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旅遊和休閑的理想場所。
——中央禮儀廳占地2000多平方米,高34米。其瓷器裝飾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和濃郁的現代氣息,是舉行禮儀活動和大型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
展廳——不同類型的展廳相對獨立,便於參觀者選擇性參觀,縮短遊覽路線,便於安全管理。寬闊的展覽面積和足夠的高度也為各種展覽設計提供了理想的空間。3000多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將為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提供壹流的展示平臺。智能溫濕度控制系統和安防消防系統為舉辦最珍貴的文物展覽提供了條件。
文物庫房面積充足,分隔合理;先進完備的消防設施;通過10噸液壓電梯,將文物運輸車從地面運送到地下二層庫房,這是目前中外博物館所獨有的。
多功能會議廳-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設施,如多語種同聲傳譯、數字電影播放、會議表決系統和會議廳專用網站。
數字放映廳——超寬視角弧形屏幕,可播放高清數字電影,該設備分辨率為國內外最高;目前第壹部電影是《老北京——老北京民俗展》;未來將會制作三維數字電影。
壹流的服務
首都博物館本著完善先進設備設施和人性化服務的原則,為廣大市民提供各種優質服務。
接待-有多語種服務咨詢、儲物櫃、公共飲水臺、休息座椅、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場等。並為殘疾人準備了電梯、輪椅和電話;嬰兒房、嬰兒車等。已經為寶寶準備好了。同時為特殊人群配備了6塊觸摸屏。
遊覽解說服務——免費為觀眾提供多語種遊覽地圖和中英文展覽彩頁;為多語種講師和專家提供專題講座;觸屏電腦,多語種智能語音導遊,中國第壹個多語種PDA導遊。
中央禮儀廳大屏幕采用目前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全彩屏,播放介紹北京首展、臨展、古跡的數字電影。通過使用具有雙原色的大屏幕,以文本形式播放顯示和服務信息。
教育與互動服務博物館-常年舉辦專題講座、兒童主題活動、動手體驗項目、互動多媒體項目。
休閑服務-餐廳、咖啡廳、茶室、紀念品商店、書店、自動取款機、郵箱、公用電話等設施向觀眾開放。
首都博物館作為壹座現代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將為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建設北京社會主義文化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