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大致可以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羽毛、動物、昆蟲、魚類等。有工筆、寫意、勾繪、設色、水墨畫等技法,設色又可分為金碧輝煌、大小青綠色、無骨、潑彩、淡色、淺絳。主要利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勾、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回、虛、實、疏、密、空來描繪形象和經營場所;視圖布局,視野開闊,不局限於焦點透視。有壁畫、屏風、卷軸、畫冊、扇子等畫框形式,輔以傳統裝裱技藝。人物畫從周後期到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川、花卉、鳥獸畫等。直到隋唐才形成獨立的繪畫學科。五代兩宋諸子爭奇鬥艷,水墨畫大行其道,山水畫成為壹大分支。文人畫在宋代有所發展,但到元代達到鼎盛,畫風趨於寫意。明清和近代繼續發展,越來越重視表達思想,暢通心靈。魏晉南北朝、唐代、明清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國畫強調“外教之性,中國之心源”,要求“意為先存筆,畫為盡力”,強調融物,創造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目的。因為書畫同源,又都與骨法、線條的操作密切相關,所以書畫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色。繪畫的工具材料是中國特制的筆、墨、紙、硯、絹。現代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中有所突破和發展。
東周墓葬中出土了最早的繪畫作品《禱女與龍葵》(又名《龍鳳美人圖》),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顧愷之的《壹個女人的歷史圖》。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宋代以前畫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中國傳統繪畫的主題大多是宮廷貴族的肖像或生活記錄。直到宋元以後,紙質材料的改進和普及,文人畫的興起,使得國畫的題材和技法多樣化,題畫詩是書畫同源的開始。明代以後,繪畫傳播到大眾中,成為市民生活的壹部分,風俗畫應運而生。清末西風東漸,繪畫材料多樣化,加入西畫元素,多方面發展。
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原理有很多不同,註重精神的相似而不是形式的相似,強調觀察總結而不是現場臨摹,用散點透視而不是焦點透視,重視意境而不是情景。現代中國畫的發展也開始吸收西畫的壹些技巧,比如光影的配置,人體解剖的精確等。有些畫家在油畫創作中也運用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的特點
中國畫有自己明顯的特點。國畫,按南朝謝赫古畫;
*講究“傳神”,不拘泥於對象外表的雷同,而是強調作者主觀趣味的表達。中國畫強調“以形傳神”,追求壹種“美在相似與相異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為焦、濃、重、淡、清五種顏色。
*註意“骨本筆”,不要焦點透視,不要強調環境對物體光線和顏色變化的影響。
*註意空白布局和物體的“氣勢”。
可以說,西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
中國畫就是要表達“神韻”和“境界”。
繪畫工具
“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工具,被譽為“文房四寶”。它的意義不僅限於文字和繪畫。中國文人賦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歷代文人畫家有關筆墨硯的故事數不勝數。
筆
毛筆是中國創造的,並影響了韓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地區的傳統書寫習慣。毛刷分為硬毛、軟毛和雙面毛刷。硬毛以狼毛(黃鼠狼尾巴)為代表,軟毛以羊毛(山羊胡子)為代表。根據寫畫不同,種類不同,個人習慣不同,用筆也不同。綿羊毛是柔軟的,狼毛是富有活力的,而雙重毛刷既柔軟又結實。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離不開毛筆的使用。尤其是湖州(今浙江善璉)、宣州(今安徽涇縣)、江西進賢等地。
黑色
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是用桐油或燃燒的煙制成的。松煙墨是由燃燒松枝制成的。古徽州產的墨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徽州墨有不換金的美譽。顏料有兩種,用起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壹類是蔬菜,如花青、藤黃、胭脂、牡丹紅等。,其性能通透細膩,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褪色;另壹類是礦物,如朱砂、朱砂、透青至三綠、透青至三綠、赭石、石黃、白粉等。,不透明,遮蓋力強,長時間不褪色。
紙
中國畫用的紙有很多種,如宣州產的宣紙,四川的皮紙,河南蔚縣的布紙,湖南萊陽的棉紙等。推而廣之,不僅紙,斜紋、絲綢等織物都是繪畫材料。而宣紙種類多,產量高,質量好,其特點可以充分發揮中國畫所要求的筆墨魅力,而且比絲綢便宜,所以宣紙幾乎成了中國畫紙的代名詞。宣紙可分為生宣和熟宣。熟的宣傳用明礬水加工,墨水不易滲透。可以在上面工整細致的描繪,反復上色,適合像絲綢面料壹樣的工筆畫。勝選不是明礬水加工的,墨水容易滲透,改不了。而且滲透時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所以寫意用盛選。
硯
硯臺是用來磨墨的。要求細膩潤澤,易上墨,墨質細膩均勻無殘留。安徽歙縣的歙硯、廣東的段曦硯、甘肅的閆濤硯和陜西的程妮硯是最有價值的硯臺,它們被稱為四大名硯。經常有古人為了壹塊名硯不惜付出壹切。
除了文房四寶,還有許多相關的繪畫工具,如印章、印泥、筆筒、洗筆器、筆筒、鄭雯等。,而廣義的文房四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