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什麽是漆器?漆器是從中國什麽時代開始有的?為什麽日本漆器發展的很好呢?中國漆器現在還有嗎

什麽是漆器?漆器是從中國什麽時代開始有的?為什麽日本漆器發展的很好呢?中國漆器現在還有嗎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壹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油漆技術用漆塗飾器物的工藝。中國古代所用漆,是漆樹分泌的壹種汁液,經日曬脫水後,即 漆器成為可作塗料的熟漆。同時常在漆中加入桐油壹類幹性植物油。作漆器時,以木、竹蔑、麻布等為胎骨,然後以漆塗其外表,幹燥後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調色,以便塗飾花紋,繪制圖案。塗漆既可保護器物,經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觀。中國制造漆器的歷史悠久。 《韓非子·十過》載,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戰國的塗漆車輛、幾案、盤、奩等器物。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壹壹公元前221年的漆盤。羅布泊高臺古墓出土有東漢圓形漆器蓋,較上述漆盤精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雕漆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又叫剔紅。揚州名曰“雕漆""純雕”。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瑯裏,後者為漆裏。著漆逐層塗積,塗壹層,晾幹後再塗壹層,壹日塗兩層。塗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後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 北京雕漆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設計、制胎、塗漆、描樣、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其中雕刻是最主要的工序。雕刻的刀法,過去主要是平雕,現在大量的是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等。雕漆的配色也很講究,過去只有黑、紅、黃、綠4種顏色,現在發展到白、杏黃、茶紅、粉紅等20多種。每種作品也由過去的單壹色彩發展到現在的多種套色。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雕漆品種有瓶、罐、盒、盤、茶具、煙具、酒具、掛屏、圍屏、墻壁畫、立體鳥獸、小件首飾等。近年來,北京雕漆又朝著"工藝美術日用化"的方向發展,陸續創作出壹批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新產品,如臺燈、餐盤、儀器盒、電子鐘表殼、雕漆桌面、雕漆繡墩、雕漆衣箱、雕漆櫃等。 1、雕漆工藝的原料與輔料 ①漆料: 制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國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淺灰白色液體樹汁,漆樹野生,在我國生長區域廣泛。生漆幹燥後具有抗熱、耐酸、耐堿、耐潮、耐磨等天然優良特性;幹錮後具有極具韻味和柔和的光澤,顯得明潤透體。在原生漆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可以得到制作漆器需要的各種漆料。 (1)凈生漆:是對原生漆進行物理性能凈化後所得。 (2)加潮漆:在凈生漆中加入壹定比例的凈水,用來補充原生漆在采割、運輸、儲藏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學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穩定不變,這樣的加潮漆才能用來調制漆灰與調制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進適量比例的熟桐油調制而成,增加了漆質的柔軟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制各種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種化工顏料,均勻攪拌壓研而成的各種顏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廠可以調制近百種不同色調的顏色漆。傳統上以紅、黃、綠、黑漆為主,在其上雕刻分別稱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另還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稱推光漆,素漆,為半透明漆。在雕漆制品中用量較少,主要是在不進行浮雕處的次要部位的裝飾,俗稱"做裏子"。 (6)金腳漆:又稱為金膠,渾金漆、貼金漆,油光漆。用幹快凈生漆加適量比例的熟桐油,攪拌均勻即可。主要用來粘貼金、銀箔,金銀粉。 (7)霸王鰾:又稱漆鰾,漆膠。用凈生漆與白色面粉按壹定比例調制而成,主要用來制作脫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劑用。 ②桐油: 雕漆工藝的制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從油桐樹的果實中壓榨出來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黃,主要用來塗飾木器胎體,目的是防止潮濕之氣侵入木料內部,充當隔離劑;生桐油還用來配制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來配制罩漆。 ③各色顏料: 雕漆漆器的色調,是有壹定的傳統習慣,雕漆的顏色,是由於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顏色。雕漆的傳統顏色是紅、黑、黃、綠,最常用為紅色。但由於顏色用量的不同,各種顏料的配比也有差別。壹般包括下列顏料:銀朱、天然朱砂、丹紅、絳礬、石黃、漢沙黃、鈦青藍、靛華、鈦白粉、石青、石綠、漆綠、鈦綠、煙煤等。 ④胎料: (1)銅料:北京雕漆使用銅料是為了制造內胎。由於銅材有壓延性,可塑性,適宜於各種形體的制作;銅材硬中有軟,又適合銅漆吻合的需要,且易於拋光擦拭,所以銅材成為制造雕漆內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銅料的雕漆制品,大都是瓶類、罐類、盒類、洗類、爐鼎熏類等,以圓體形的內胎為多數。目前,北京雕漆使用的銅材,主要是國產的,以洛陽地區較好,也有壹定的進口銅。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制造內胎的歷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在現在也應用得非常廣泛。木料最好是陳年舊料,不容易發生幹裂和變形,而且不同的雕漆制品的木胎對木料要求也不壹樣,還因雕漆品在制作過程中,要幾十次、上百次地進入濕熱窨箱,又要進入烘幹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風、家具等,要采用上等紅松,雕漆串珠則用楊木、柳木、棗木為好,還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紅木、沈香木等。 (3)夏布:屬於麻的織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與生漆、生漆灰、霸王鰾,壹次次、壹層層有規則的在胎體上糊壓,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幹固後,便可以剝毀內部胎體,於是內空外實的完整的夏布胎體,就被脫制出來--脫胎。福州脫胎漆器幾乎全部采用脫胎工藝制造內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采用脫胎的,主要是用在異型立體造型上。 ⑤各種輔料: 輔料是圍繞雕漆品生產中進行粗加工、精加工時所必不可少的材料。主要有土子灰、磚灰、面粉、石膏、膠泥、肥皂水、焊藥、硫酸、燒堿、磨漿石、砂紙、炭條、灰條、頭發、煤油、酒精、土粉、拋光蠟等。 2、雕漆工藝的工具設備 中國雕漆器的制造,在古代完全是手工操作,手工勞動。近現代也只有極少工序,采用了半機械半手工的設備。新中國成立後,雕漆漆器的生產手段有了較大改進。主要的工具設備有:切料機、趕胎機、圈線機、打口機、焊活室、壓力機、球磨機、燒蘭爐、槌、平臺、平尺、水平儀、模具、旋床、各種木工工具、木刻工具、脫胎架、窨箱、絲頭、漆刷、鏟刀、皮子、鐵板、絲綿、窨楞、托盤、旋刀、修銼機、藤條、劃線卡具、漆版、刺刀、起子、片刀、彎刀、凹面刀、勾刀、錦紋刀、甲葉刀、高麗紙、烘烤箱、磨活機、拋光機、壓子等。 3、雕漆漆器制造工序 雕漆漆器的工藝制造,是壹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由於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復雜性、技巧的專門性、藝術的獨特性,使得雕漆作品從設計到成品的制成,必須由許多手工藝人經過若幹道工序方能完成。壹般說來,壹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制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時間;稍微高檔和精細的雕漆藝術品,則需要壹年左右,而珍品的雕漆佳作,甚至需要兩年多的時間。現在雖然工藝水平提高,制作時間也相對縮短,但仍不能在短期內完成。 雕漆制作,從設計、胎胚、作地、光漆、畫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銅口、作裏拋光、配木座紙盒等,大致需要經過十余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中,又要經過數十道小的工序。可以說,雕漆作品的制作就相當於壹個龐大工程的工期。簡單說來,主要有下列工序: (1)設計工藝 設計是雕漆漆器制作的靈魂,在制作的全過程中,占有指導性的重要地位。整個設計可以分為造型設計、圖案紋樣設計、工藝設計三個部分:造型設計關乎到器物的外形,是觀看時首先註意的;紋樣設計在整個設計中處於核心地位,是觀看的內容所在;工藝設計主要是在選擇材料和制作手段上,必須事先加以規定,加以控制,以期達到預想的藝術目的。因而,設計人才要求具有專門的工藝美術知識,掌握雕漆制作的各種工藝手段,涉獵廣泛的藝術生活,占有古今工藝美術的詳盡資料,還要盡可能地使設計與制作相統壹。 (2)制胎工藝 雕漆漆器胎胚的制作,稱為制胎。由於漆是液體,是裝飾材料,因而漆器都需要底胎,底胎不僅是雕漆造型的承擔者,是設計構思的實體再現,也是髹塗漆料,並在漆層上實行雕刻的基地;又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胎胚可分為木胎、金屬胎、脫胎、合成胎及其他胎胚。各胎胚的制作是十分復雜的,不再詳述,其中北京脫胎雕漆與相當有名的福建脫胎漆器雖在制作工藝上大致相近,但藝術效果上有較大的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即胎是重布脫胎,布層多,漆灰厚,重視形體,更重視雕刻藝術,整個脫胎雕漆堅固墩實,古樸莊重,福建脫胎漆器輕巧細薄,更偏重色彩藝術。 漆器(3)作地工藝 雕漆中無論何種胎骨,在髹塗罩漆之前,都必須對胎子表面進行特殊的加工處理,這個過程俗稱"漆地子"。脫胎的胎骨在制作過程中已自然完成;銅胎則需要經過徹底的清洗、刷漆灰、放入窨室中幹燥、再入烤箱烘烤等程序;木胎則首先烘烤,再用塗料塗飾封閉整個木胎,並每髹塗壹次漆就進入窨箱壹次,待生漆、生桐油幹燥後,便調制漆灰,通體塗刷,然後糊布,自然幹燥,最後在布面刮刷漆灰。 (4)光漆工藝 也叫髹漆、刷漆、上漆、抹漆等,都是在胎骨上包塗刷抹各種漆。按工藝分,大致可以分為墊光漆、搓漆、順漆、入窨、修邊、整形修銼、壓漆等過程;如果按漆色區分,在工藝上還需要增加改地漆、春色;作素漆裏時,還有明光漆、退光漆、磨光等工藝。具體說,光漆時,前三遍叫墊光漆,用絲頭沾罩漆用力在胎子上揉搓,要搓勻、實、薄;順好墊光漆後的胎物,要在窨室中幹燥;幹燥後入烤箱中烘烤幹透,然後打磨、擦凈,再正式進入光漆階段;同墊光漆揉搓壹樣,要求每層光漆不能過厚,且必須每層幹透後再塗刷,由於漆層厚度的不壹樣,需要時間長短也不壹,但壹般4-5毫米的漆層,就需要光漆70-100層,耗時少則四五個月,多則將近壹年;光漆達到厚度後,需要對胎體進行修整,保持胎體原形。整個光漆過程非常關鍵,工期也較長,且最為辛勞。 (5)畫工工藝 這個階段則是將畫稿轉印到漆胎上,壹般常規辦法有三種:壹種是在漆胎表面塗抹石黃粉,石黃粉即能借漆層表面的輕微粘性附著在漆胎上,幹後又能顯現其他顏色;另壹種是待漆面在軟幹的基礎上,再進壹步幹燥些,然後用細砂紙磨去光滑的漆面;第三種是把已經繪制的紙稿直接粘貼在漆胎上。當在漆胎上完成圖案後,還需在胎體表面噴塗壹層極薄的漆皮液,借以保護已經印刷好的圖案在整個雕刻過程中保持清晰完好。待漆皮幹燥後,便可轉入雕刻。 (6)雕刻工藝 雕刻是全部雕漆工藝中最生動、最精彩、最復雜、最為人叫絕的工藝階段,也是雕漆工藝品區別與其他工藝品的最重要的標誌。按雕刻先後順序,可以分為刺、起、片、鏟、勾、錦紋及甲葉、龍鱗、房座、菊花瓣等過程。 "刺",則是運用刺刀紮進漆層中,紮到接近墊光漆層為止。 "起"又稱為剔,古代把雕漆稱為剔紅、剔黑、剔彩等,就是把雕刻中不需要的部位剔除掉,只留下圖案紋樣有用的需要的部位。北京雕漆工藝中的起、剔則專指刺刀刺過的部位。經過刺、起後,漆胎出現了簡單的高低漆面,然後進行"片"刻。 "片"是運用片刀對錦紋以上的漆層,按圖案要求進行雕刻,這是雕刻中的精華,處於雕刻的中心技藝地位,要求明了浮雕藝術的內在關系、層次、高低、深淺、遠近、透視等,掌握熟練的刀工刀法。尤其彩漆的片刻,尤要註意不同色漆的深淺層次。現在北京雕漆在雕刻人物時,不僅沿用傳統刀法,而且采用現代雕塑的技法,註重人體解剖和形體,顯得更為真實、生動,富於時代感,開創了新的意境。 "鏟",對於有些景致、物象除用片刀片出層次外,有時很難片出預想的效果,則用帶立耳的鏟刀來雕刻。 "勾活",是在上述程序完成後,運用勾刀在需要的部位勾刻出紋線、絲脈,還有就是在漆面上直接勾刻圖案紋樣後,再施填金、填粉。當漆層的凸起部分或紋樣部分基本雕刻完畢,即所謂的"錦上添花"中的"花"完成,就可以對"錦"(即漆胎底地部位的各種錦紋)的環境進行深加工、細加工。 "錦",雖然錦紋雕刻的刀具並不復雜,但是由於錦紋工細、規整、種類繁多、大小變化,所以在"交叉對刀剔除法"的基礎上,運刀施刀的方法是千變萬化的,如此方能雕刻出各種天錦、地錦、水錦以及樹葉、龍鱗、房屋、菊花瓣等復雜多變的紋飾。如此細致、復雜的雕刻,壹般需要半年乃至壹年多的時間,從這方面來說,雕漆藝術可謂是時間的精美藝術。 (7)磨光、拋光、作裏工藝 當雕刻完畢後,要達到漆質光澤潤滑,則還必須經過烘烤、磨礪、拋光、作裏、擦拭、上光等壹系列工序,將漆質本身的美感顯現出來。 (8)配套工藝 當雕漆成品完成後,則需要與之相應的座、架、盒等配套藝術,從而成為完整的、高貴的藝術珍品。漆器技法與種類描金: 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描金在黑漆地上為最常見,其次是朱色地或紫色地。也有把描金稱做“描金銀漆裝飾法”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螺鈿: 亦作"螺填"、"螺甸",是貝殼薄片制成人物、鳥獸、花草等形象嵌在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的裝飾技法。平漆之後,而飾以彩色,則有描漆、彩漆、漂霞妝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飾以金的,則有砂金、描金、灑金、塗金、泥金、貼金等名目,細按其各名稱,自可推想其制法不同。總之,漆器之中,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故歷代均努力制作。宋人雕紅漆器,如果宮中用盒,多用金銀為胎,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臺、花草等圖畫,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筆畫。 有錫胎者,有□地的,有紅花黃地的,有五色的,刻法深淺隨妝露色,如紅花綠葉、黃心黑石之類,奪目可觀,但傳世者很少,現在不容易看到。又有用朱為地,刻十錦花草,用黑為面,刻各種花草、錦地壓花,紅黑可愛,然多為盒類,盤匣次之。盒則有蒸餅式、河西式、簾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蛋式,大則幾尺,小則幾許,兩面俱有花紋。盤則有圓者、方者、腰樣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絳環樣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則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的水平。曹昭《格古論要》:"螺鈿器皿,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宋朝內府中物及舊做者,但是堅漆或有嵌銅線者甚佳。元朝時富豪不限年月做,造漆堅而人物可愛。" 有張成、楊茂二家,技擅壹時,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點螺: 點螺漆器是我國傳統工藝品。1966年北京元代遺址出土壹件漆盤殘片用螺片鑲嵌廣寒宮。明代是點螺漆器的盛期,工藝水平已達到相當精湛的程度。用貝殼、夜光螺等為原料,精制成薄如蟬翼的螺片,再將薄螺片“點”在漆坯上,故名“點螺”。因點螺用料較壹般螺鈿鑲嵌為薄,而且軟,故又稱“薄螺鈿“和”軟螺鈿“。現在揚州等地,仍有點螺漆器生產。 金銀平脫: 將金銀薄片刻制成各種人物、鳥獸、花卉等紋樣,用膠粘貼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幹燥後,全面髹漆二三層再經研磨顯出金銀花紋,使花紋與漆底達到同樣平度,再加推光則成為精美的平脫漆器。金銀花紋面較寬的地方還可以雕刻細紋,但不能刻透金銀片。這種裝飾法,精細費工,材料高貴,但金銀寶光與漆色的光澤相互輝映極為華麗,是十分貴重的漆器。《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跡》、《太真外傳》、《唐語林》等,都有關於唐玄宗、楊貴妃賜給安祿山的各種平脫漆器名目的記載。 堆漆: 不用漆灰而用不同於地漆色的漆制作花紋的壹種髹飾技法。現作堆漆可有膠制材料,可貼金和塗彩,含義較為廣泛。 雕漆: 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我國雕漆始於唐代,歷史上以元代嘉興西塘的最為著名,現代主要產地有北京、揚州、天水、徽州等。雕漆大多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雕漆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壹二百層,是待半幹時描上畫稿,施加雕刻的壹種髹飾技法。壹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 斑漆: 斑漆是兩晉南北朝漆飾的壹種技法,古時用它作為車乘的裝飾。此法因系用兩種以上色漆,互相交錯,呈現各種花紋,猶如動植物上面的斑紋而得名。《髹飾錄 坤集 復飾》:“細斑地諸飾”。楊明註:“所列諸飾,皆宜細斑也,而其斑黑、綠、紅、黃、紫、褐,而質色亦然,乃六色互用,又有二色,三色錯雜者,又有質斑同色,以淺深分者”。這似與斑漆相仿。另外,用單色漆顯出深淺不同斑紋,也有叫斑漆的。 填漆: 《遵生八箋》:"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畫------"《帝京等物略》,填漆刻成花鳥,彩填稠漆,磨平如畫------"這種堆刻後填彩磨顯出花紋來的髹飾技法稱之為"填漆"。 平漆: 以漆漆物,並沒有其他手續,稱為平漆,最先漆物,只這壹種方法,平易簡潔,制作精良的,也非常可愛。所以現在多用這種方法。 戧金: 器物上既塗以漆,等幹固後,再以針刻刺圖樣,然後用金屑撒於罅中使之平,稱為戧金。撒銀屑的,稱為戧銀。據說戧本古創字,俗讀鏘去聲,是器物上飾金的方法。據《丹鉛總錄》載,唐《六典》十四種金,有創金壹法,吳偉業有《宣宗禦用戧金蟋蟀盆歌》,明時創金極有成功,故名器很多。 堆紅: 漆器的面堆成種種花紋,覆以朱漆,稱為堆紅。《格古要論》謂,假剔紅用灰團起,外面漆上朱漆,稱為堆紅,又叫罩紅。中國古代漆器源流中國現代考古發掘實物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使用天然漆的國家。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了木胎塗漆(自然生漆)碗。夏、商、西周三代已逐漸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使用色料調漆。人們不斷熟悉、了解漆的性能,改造、利用漆所特有的經久耐牢、不退色、不怕潮濕、鮮亮美觀等性能,為美化自己的生活服務。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在對漆器胎質的選擇、制作,對色漆的調配、使用,對漆器紋飾的繪制組合等等方面,積累了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把漆器制作發展成為壹門專門的工藝,並達到很高的水平,形成為中國所特有的漆器工藝。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漆器工藝品。 商周時代有專門的皇家漆園,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私家漆園,賦稅為1/4,高於其它所有生產項目的稅收比例,這可以看出當時漆器生產的紅火。有名的道家哲人莊子作過宋國的漆園吏,秦律有專門管理漆園的條款,這些都說明漆器生產在上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青銅器用量極大的情況下,漆不啻為壹種調濟和補充,而且有銅器不可替代的作用。銅器剛鑄成時金光耀眼,但大件銅器分量重,搬運不便,而漆器則顯得輕便,高貴典雅。從《周禮》壹書可知漆器在當時的使用範圍是相當廣泛。商周時不僅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並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使漆器的天地更為廣闊。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壹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新石器時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層出土壹木碗,造型美觀,內外都有朱紅色塗料,色澤鮮艷,它的物理性能與漆相同。江蘇吳江梅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棕色彩繪陶器,經初步試驗棕色物質為漆。在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約3400——3600年。 商周時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發現有壹面雕花、壹面塗朱的木槨板印痕,河北藳城臺西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中,有的雕花塗色加松石鑲嵌。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還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可見商代的漆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戰國時期的漆器: 戰國的漆工史上是壹個有重大發展的時期,器物品種及數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裝飾技法上均有創新。出土戰國漆器的地區很廣,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的彩繪神怪龍蛇及狩獵樂舞的小瑟,隨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鴛鴦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鳥獸盤結而成的采繪透雕小座屏,堪稱這壹時期的代表作。。 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漆器: 西漢漆工藝基本上繼承了戰國的風格,但有新的發展,生產規模更大,產地分布更廣。出現了大型器物,如直徑超過70厘米的盤,高度接近60厘米的鐘等。同時能巧妙地把若幹小件組裝成壹器,如盒內裝6具順疊、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單層或雙層的漆奩,內裝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狀的小盒等。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質堆寫成花紋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其間用金或銀箔嵌貼鏤刻的人物、神怪、鳥獸形象,並以彩繪的雲氣,山石等作襯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漢漆器多刻銘文,詳列官員及工匠名。東漢魏晉南北朝期間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顯得十分稀少,這與葬俗的改變有壹定的關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工藝超越前代,鏤刻鏨鑿,精妙絕倫,與漆工藝相結合,成為代表唐代風格的壹種工藝品,夾綻造像是南北朝以來脫胎技法的繼承和發展。剔紅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現。 宋元時期的漆器: 兩宋曾被認為是壹色漆器的時代,但發掘出土許多有高度紋飾的兩宋漆器,改正了過去的認識。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真珠舍利經幢,底座上的狻猊,寶相花,供養人員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點是堆漆肥厚,用藏鋒的刀法刻出豐碩圓潤的花紋。大貌淳樸渾成,而細部又極精致,在質感上有壹種特殊的魅力,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張成造桅子紋剔紅盤,楊茂早觀瀑圖方剔紅盤,安徽省博物館藏張成造烏間朱線剔犀盒等。 明清時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為14類,有壹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 壹色漆是不加任何紋飾的漆器,宮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壹色漆器或有紋飾的漆器上罩壹層透明漆。明清宮殿中的寶座、屏風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調色描繪及用油調色描繪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見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萬歷龍紋藥櫃。堆漆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黑漆雲龍紋大櫃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幹後磨平的方法來裝飾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來即廣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紋裝飾漆面,花紋之上還加熗金,是壹種絢麗華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數量較多的壹種,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嘉靖龍紋方勝盒。明清的螺鈿器厚、薄並存。憹螺鈿至17世紀時有了進壹步發展,鑲嵌更加細密如畫,還采用了金、銀片,如故宮博物院藏的嬰戲圖黑漆箱、黑漆書甲及魚龍海水長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層刷不用色漆,最後磨平,形成壹圈圈的色漆層次。剔紅是明清漆器中數量最多的壹種,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層朱漆積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碩圓潤的風格,宣德以後,堆漆漸薄,花紋漸蔬,至嘉靖時磨工少而棱角見,至萬歷時刻工細謹而拘斂。入清以後,日趨纖巧繁瑣。剔犀通稱“雲雕”,是在胎骨上用兩三種色彩有規律的逐層積累,然後剔刻幾何花紋。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減地,而後著色,用來裝飾大而平的漆面,常見的實物是屏風和立櫃。宮廷用具多用熗金,明魯王墓中發現的蓋頂雲龍紋方箱是明初熗金的標準實例。百寶嵌是用各種珍貴材料如珊瑚、瑪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鑲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紋圖案,明代開始流行,清初達到高峰。雕器的相關著作《髹飾錄》明·黃成 《髹飾錄解說》王世襄 《漆書》朱啟鈐 《漆工資料》沈福文 《漆器工藝技法擷要》沈福文 《北京雕漆》畫冊李壹之 《中國雕漆簡史》李壹之 《北京壹寶——雕漆》李壹之 《揚州漆器史》張燕 《髹飾錄圖說》張燕

  • 上一篇:2021-06-23
  • 下一篇:壹篇以種子為主題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