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戲劇是壹門綜合藝術,戲劇、導演、表演、美、燈光、批評應該缺壹不可。更不可或缺的是接受這門藝術的對象——觀眾。當然,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戲劇的因素更少。戲劇之所以幾百年來在歐洲經久不衰,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戲劇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觀眾,壹代又壹代的思考與娛樂的有機結合促進了戲劇的發展。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中國的戲劇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宣彤二年(1910),傳入遼寧。
宣彤二年,同盟會成員劉壹舟(木鐸飾)從關內來到遼陽,演出新劇《哀江南》、《大陸春秋》。同年5月赴奉天,與戲曲藝術家丁香、杜雲卿聯手,先後在明升茶園演出了抨擊封建專制的新劇《國會之血》。日本領事館對此提出抗議,奉天市政當局屈服於壓力,下令禁止演出。民國元年(1912),上海團團員苗天宇、馮迪漢率團到遼陽市廣德茶園(遼陽大觀樓)演出《波蘭亡國悲劇》、《民國之魂》等劇目。話劇傳入遼寧後,全國各地的戲迷組織話劇演出。民國五年(1916),大連的宸妃和發起組織了壹個劇社,並任社長。其成員大多是來自城市的商人和各行各業的報紙和學校的文化人物。演出的劇目有滑稽劇《醉翁之意不在酒》、《青樓妓女》、《湘江淚》、《暴力回頭》、《同父異母兄弟》等。11 (1922)撫順基督教青年會附屬小學在撫順西劇場演出《惡婚》《謀反案》。
14年,歐陽予倩赴大連、沈陽等地,向當地劇壇和喜歡新劇的青年人進行通俗藝術講座,傳播現代戲劇。沈陽市黨員地下工作者張光啟(女)和女師生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組織的話劇團,演出《秋瑾與徐錫麟的故事》、《孔雀東南飛》、《誰的罪》、《求婚》等劇目。歐陽予倩和張光啟還同臺表演了《富貴人家的扇子》和《回家後》。同年2月,應大連中國青年協會的邀請,歐陽予倩作了“中國戲劇改革之路”的講座。遼寧各地都組織了業余戲劇團體,演出非常活躍。65438+2005年2月,大連市正式成立艾米劇社。這是遼寧省第壹個正式的話劇團,團長是馬殿元,副團長是,導演是陸。16 (1927)年5月,愛美劇社受中國基督教青年會邀請,為籌備平民教育基金,在基督教青年會禮堂(在今天的民主廣場)演出,上演了《千年遺憾》等反映家庭與社會矛盾的戲劇。65438+2008年9月,車組織“奉天學生平民服務團”在奉天郊區漢屯演出《改良醫院》《盲道》等劇目。
民國20年“九壹八事變”後,日偽當局頒布《文藝方針》實行文化專制,遼寧剛剛興起的群眾戲劇熱潮受到嚴重打擊。然而,在中國* * *制作方的領導和影響下,壹些民間戲劇團體繼續頑強存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夏天,金善龍、楊若竹、王宗仁等人創辦了沈陽業余話劇團,上演了丁西林的十幕話劇《厭倦了沒有老婆》。後該劇團與奉天劇團合並,更名為國際劇團,由李喬、金善龍擔任導演,先後在石楠國際劇院(現遼壹劇院)演出《屠夫》、《塞上之火》、《深夜》、《生命線》等劇目。之後,莊河縣女子民族高中演出了《和諧的家庭與家園》,本溪許自編自演了話劇《愛情三部曲》,鞍山進步作家嚴力夫組織多聲部話劇團演出了話劇《警惕》。
這壹時期,偽政權建立了大同劇團(長春)、哈爾濱劇團、奉天協和劇團三個皇家劇團,都隸屬於偽滿協和會。“奉天協和劇團”成立於2000年9月27日,成員100多人,“肩負著完成協和文化的偉大使命”。主持人(偽滿洲國戲班協會主席)、芮和都是日本人。於6月165438+10月舉行,劇目為《夜色中的歌聲》。28年6月,第壹次大演出,劇目有《東宮大佐》、《在牧場》;同年6月5438+2月舉辦巡回高校演出,劇目有《從軍》《熱血賽道》等。這些戲都是歌頌日本侵略者的。到民國30年底,劇團創作演出了20多部劇目。民國30-32年間,劇團在東北各大城市演出過《雷雨》、《萌芽》、《性感魔鬼》。31 (1942)年,蘇聯著名話劇《怒吼吧,中國》在奉天上演,揭露了英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歷史。日本人表演這部劇的初衷是宣傳英美列強侵占中國的罪惡,激起中國人民對美英帝國主義的仇恨。然而事與願違,激起了觀眾對侵華日軍壓倒性的仇恨,群眾爭相觀看,上座率空前。這大大嚇壞了日偽統治者,立即下令停止演出。此外,日偽還在遼寧各大城市組織劇團為日寇服務,如協和劇團(大連)、協和博物館劇團(安東)。“八·壹五”時期東北光復後,這些劇團相繼解體。
解放戰爭初期,中國* * *生產黨向東北派遣了大批革命文藝工作者,並在遼寧成立了壹些文化藝術團。這些文藝團體所到之處,表演文藝節目,做群眾工作,幫助當地積極建立文化藝術團體和隊伍。編導演出了大量現場新聞劇和短劇,為東北和遼寧新劇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沈陽、大連、安東等地也形成了壹些民間戲劇團體。他們是自負盈虧、自願組合的民營專業劇團,如大連東藝劇團、光復劇團、中青劇團、遼東劇團、大連劇團、中蘇友好劇團等,先後演出過《夜還年輕》、《血債》、《海棠》、《雄渾山河》。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所屬的“政治工作隊”和國民黨經營的壹些戲劇團體,壹度在遼寧各地特別是各大城市的戲劇舞臺上獨領風騷。他們在沈陽、大連、安東等地演出了《田字壹號》、《野玫瑰》等反動劇目,還演出了《雷雨》、《日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省所有城市都建立了劇院和劇團。幾十年來,戲劇事業發展迅速,培養了壹批在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演員。
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它最早出現在辛亥革命前夕,當時被稱為“新劇”或“文明劇”。新劇在辛亥革命後逐漸衰落。五四運動後,歐洲戲劇傳入中國,中國現代戲劇興起,當時稱為“美劇”、“白劇”。1928年,洪深提出將其命名為劇。它通過人物的性格反映社會生活。戲劇中的對話是精煉的口語,必須是個性化的、自然的、精煉的、生動的、優美的、有表現力的、通俗易懂的、群眾能接受的。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館》和曹禺的《雷雨》都是中國著名的戲劇。
戲劇是本世紀初從國外傳入中國的。65438年至0907年,從中國留學日本東京的曾小谷,改編自壹部美國小說《黑奴籲天錄》,這是中國早期戲劇的第壹個劇本。現代著名戲劇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漢和老舍。
[編輯本段]功能
戲劇藝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壹,舞臺。古今中外的戲劇表演都是借助舞臺來完成的,舞臺有多種風格,目的有二:壹是方便演員表演劇情,二是方便觀眾從各個角度欣賞。
第二,直覺。戲劇首先是通過演員的手勢、動作、對話、獨白等來表現的。,直接影響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化妝、服飾等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讓觀眾直接觀看劇中人物的外貌特征。
第三,全面性。戲劇是壹門綜合藝術,其特點是需要和改編在舞臺上塑造特定的藝術形象,直接向觀眾展示社會生活場景。
第四,對話。戲劇不同於其他戲劇,它通過大量的舞臺對話來表現情節、刻畫人物、表達主題。其中有人物的獨白,也有觀眾的對話,戲劇內容是在特定的時空裏完成的。
[編輯本段]經典曲目
該劇的經典劇目主要有《黑奴籲天錄》(作者:曾小古、李叔同)、《名牌之死》(作者:田漢)、《年終奮鬥》(作者:方誌敏)、《終身大事》(作者:胡適)、《大黃蜂》(作者:丁西林)、《捕虎之夜》(作者:胡適)。《日出》(作者:曹禺)、《原野》(作者:曹禺)、《上海的屋檐下》(作者:夏衍)、《上海的夜晚》(作者:於玲)、《銀幕背後》(作者:歐陽予倩)、《放下妳的鞭子》(作者:陳麗婷)、《北京人抓小夥子》(作者:陳格、、戴碧香等)。)、雪災夜歸(作者:吳祖光)、宣傳地圖(作者:陳·)、桃花扇(作者:·)、龍須溝(作者:老舍)和馬蘭花(作者)赫哲族的婚禮(作者:吳白新)、在寂靜的地方(作者:宗福賢)、大風之歌(作者:陳·)、陳毅市長(作者:沙·)、松贊幹布(作者:黃智龍、次仁多吉、次仁在洛桑)、風雨後來的故人(作者:白風夕)、 《死人訪活人》(作者:劉樹剛)、《狗的涅槃》(作者:劉錦雲)、《北京是北大荒》(作者:楊·)、《天下第壹樓》(作者)北京大叔(作者:鐘潔瑩)、《立秋》(作者:姚寶軒、))、《黃圖歌謠》(作者:孟兵)、《有壹種毒藥》(作者:萬芳)和《暗戀桃花源》(作者:賴聲川)。
[編輯本段]戲劇史料
賈·
早期話劇辛亥時期和港臺演出的史料很難收集,但這兩項與中國話劇史密不可分:我的話劇史料收集最有突破的是辛亥時期和港臺,最值得“大書特書”。
抗戰勝利後,香港出現了地下黨領導的中原劇社。這個劇社由東江縱隊魯迅藝術團、藝術學院、藝術協會和新中國話劇團四個團隊組成。這個劇社經常以低廉的票價接觸普通人。曾演出張敏、曲白音導演的《晉升圖》、《以身作則》。
1948年夏天,在夏衍、邵全磷的倡議下,歌劇《白毛女》由建國劇社、中原劇社、中國音樂學院聯合赴港演出。這是香港首次在解放區演出大型歌劇。當時香港政府的“政務司”負責審核劇本,發放演出許可證。為了爭取審批,除了派人打通內部關系,並強調《白毛女》是壹部描寫“白毛仙”的傳奇劇,被批準上演。演出結束後,港九座無虛席,部分觀眾從澳門、新加坡趕來看劇。因為影響大,演出時國民黨多次派特務和打手鬧事。國民黨的報紙《民族日報》有壹個醒目的標題:“八路軍(飾演兒的演員)妓女李蘆玲潛入香港擾亂人心,宣傳* * *黨...然而,因為當時的州長和他的隨行人員看過這場演出。香港政府批準了演出,特別是觀眾熱情高漲,港九各界人士支持白毛女的演出,但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和幹擾失敗了,白毛女在香港的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當時香港的社會是弱肉強食,是冒險家的天堂:社會風氣就是顯赫的人受歡迎。為了阻止反動派的批判,演員們找了壹位老太太幫忙。這個人就是連姜宋孔陳四大家族都怕的何香凝先生。
《白毛女》演出結束後,何香凝先生特意邀請所有演員到九龍港淺水灣海濱吃海鮮大餐,慶祝演出成功。
當時身在香港的郭沫若先生為《白毛女》的演出做了壹個“悲劇性的解放”,指出《白毛女》的故事是在解放區廣為流傳的抗日戰爭中的壹個事實。毫無疑問,劇本《白毛女》的制作和演出標誌著悲劇的解放。這是人民解放的勝利,或者說是勝利的前奏。
抗日戰爭時期(1940),滬港粵青年服務團在香港上演夏衍先生的抗戰劇《壹年》(為方便港府審批,劇名改為《燭光之夜》)。導演林飛,演員巴紅,鮑淑英(尹素)和黃漢升。
1946“新中國劇社”(1941)皖南事變後在廣西成立。這個劇社傾註了周恩來的心血。戰時壹直由我黨南方局主辦,演出思想性、藝術性都很高的劇目。應臺灣行政長官邀請,赴臺灣分別演出《鄭成功》、《日出》、《牛郎織女》、《桃花扇》。面對祖國人民帶來的戲劇,臺灣省人民熱烈歡迎新中國劇社。當時的“新中國劇社”消滅了當時中國劇壇的所有領軍人物和所有人才。
新中國劇社的負責人是屈白音。
工作人員名單包括:、朱琳、李蘆玲、戴、、、、許冰夷、晏恭、賈可、王毅、王恭、特衛、查強磷、石巖、張友良、姚平、姜克復、張凱、李八紅、嶽迅烈。
創作藝術家:田漢、洪深。
特別演員:白洋、舒修文、、王、、鄭、。
特別導演:洪深、石東山、司徒惠民、張敏、歐陽予倩、蔡楚生。
特別編劇:田漢、曹宇、楊漢生、夏衍、宋智。
這些人才是新中國成立後戲劇或影視的中堅力量。
[編輯此段]戲劇和歌劇
百年戲劇與戲曲的詩意“聯姻”
張婧
中國戲劇誕生於1907,歷經百年風雨。《雷雨》、《茶館》和《蔡文姬》等經典名著影響了壹代又壹代劇作家。以、許為代表的戲劇導演,在繼承焦菊隱先生“戲劇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將戲劇美學融入戲劇創作,實現了百年戲劇與傳統戲劇的詩意“聯姻”。
“凡聲皆因人心而生,因人心而動,因物而成,因物而動,故曰聲形。”中國的傳統戲曲就像壹個等待女士愛情的古典美人。伴隨著唐式《宋韻》的高嘆低聲,沿著南戲、元雜劇的歷史軌跡前行。是傳統文化的燭光讓戲曲“取形於意”,不求形而求神。虛擬表演,如水墨的縱橫筆觸,哭時的長歌,長袖善舞,“無畫無處不在”;寫意的舞臺簡單空靈,但無花木見春色,無波見江河;唱、讀、做、演,“合忠、孝、義千古,成暫時悲歡離合”,處處體現著戲曲自身詩性的藝術表現和詩性的抒情美。比如京劇《秋江》的“揚帆”壹幕,壹個老人劃著陳妙昌,追著遠行趕考的潘碧正。舞臺上既沒有水,也沒有船,演員的肢體動作表現了這顛簸的場面,時而激流險灘,時而風平浪靜,表演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與傳統歌劇不同,植根於歐洲文化土壤的戲劇無論是從社會生活的角度,還是具體的舞臺場景,都呈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同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的名劇《奧賽羅》中對帆船的表演,在威尼斯小船的處理上可謂極其逼真:十二個人推著巨大的船身,用風扇吹著麻布袋子,模擬海浪聲。現實主義戲劇雖然能讓觀眾產生“走進故事”的心理反應,但過度的堆砌讓有限的舞臺空間缺乏靈動優雅之美,戲劇導演也逐漸意識到現實主義和寫意不應該是截然不同的兩極。
從西方紳士到謙謙君子,戲劇以包容的胸懷從傳統戲曲中汲取養分。焦菊隱先生說:“以戲劇的形式,傳播戲劇之神。”借鑒戲劇不僅是模仿其外在形式,更是“改造”其內在魅力。《茶館》中舞臺調度的曲線美、音準抑揚頓挫的節奏美、人物姿態和走秀的造型美,都是中國傳統戲曲技法的集中體現。此外,在《桑樹坪年譜》中,許導演用宋隊和舞蹈隊的表演展現了工作現場,增強了該劇的寫意性。話劇《千戶燈火》《停電》巧妙運用京劇的“夜深”烘托氣氛;在林兆華執導的《白鹿原》中,陜西秦腔作為背景音樂貫穿始終,實現了地方戲與話劇的完美融合。
戲曲理論家馬說:“實而不虛,則濁;虛而不實,會飄。”相信現實與現實的結合,戲劇與傳統戲曲的詩意聯姻,必將為百年戲劇撐起壹片明媚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