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辭海釋義:簡稱“國畫”。反映中國美術傳統(文化)特色的畫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在世界美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超越形似而重在傳神,以鉤皴點染、枯濕濃淡、疏密繁簡、計白當黑等表現手法描繪圖像景物,結構布局不拘於焦點透視,講究色、墨、空與點、線、塊的變化對比。與書法、篆刻乃至詩詞藝術的緊密結合,也是中國畫的壹大特色。
?文化自信,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政黨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確認、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所具有的文化優勢的充分肯定,以及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創造力的堅定信念。
中國畫的本質是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因此,“言誌、抒懷”是中國畫表現的中心;中國畫非常強調意境。我贊同程大利先生總結得出中國畫兩大功能:1、養心修身之術 ,2、知世悟道之功;只不過:他對大眾提出了壹個門檻的要求大眾必須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國畫,中國畫,無論創作者還是欣賞者,它使人進而進入壹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當然它遠離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它是通過內省而達至善;欣賞者與創作者都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進入中國畫。
中國傳統文化被稱為“包子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遠、隱含不露、壹字多義等等,需要傳統文化的厚積薄發,而中國畫就是這樣的載體;傳統文化藝術是豐富、多樣的,使我們“望洋興嘆”;前人給我們留下巨大的歷史文化、書畫資源寶庫,我們應當傳承與發揚光大。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不象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壹方面,君子應當多才多藝),在此,用意是不拘泥於對“術”和“技法”,不要過分看重外表;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造就中國文化的頂峰之態,也為中國的美學貢獻多多。宋徽宗趙佶在書法、繪畫、詩詞等方面的藝術成就卻是不可否認的,有“書畫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稱號。創立了“中國畫的詩情畫意”標準形式——集詩書畫於壹體,自此成為了中國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
蘇軾說:“繪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繪畫如果以畫得“形似”而判定好與壞,他的見識與兒童壹樣)。歷代畫論稱之為“標格特出”或“標致特出”(含義是“典雅的風貌刻畫或模仿得突出”),人們壹看,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這與是否工筆或寫意無關,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是效果,浸透著精神內涵的壹種效果。仇英畫得雖好,但不能稱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
陳老蓮是“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也是“逸”。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折扣。
? “缺乏恒定標準的東西不易說清,價值自然無法判斷。且不說“當代藝術”本身的價值,就“當代藝術”的收藏而言,也是件尷尬事。”(摘自:《林木·“當代藝術”的強大與尷尬》)
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和托物言誌,借物抒懷的精神追求。針對現在“千人壹面”,以技求技、只見技法,不見思想(借物抒懷、托物言誌)舍本求末狀態,我們必須這樣思考:學書法的人,書法學習、模仿王羲之的,寫得非常好,甚至與王羲之壹模壹樣,他不能稱為“書法家”;為何?因為,藝術也是“專利品 ”,很講究原創;這原創性是唯壹的,不是工藝品,工藝品可以復制;只要是看得美觀、細膩、真實,可以無限量地復制;而藝術品就不同了,眾所周知,吳道子、
巨然、
馬遠、
夏圭
等古代畫家,黃賓虹、
傅抱石、
李可染、
陸儼少、
張大千
等近代畫家都有獨特的繪畫風格;人們提到吳道子,我們就知道什麽是“吳帶當風”;提到馬遠、夏圭我們就知道什麽是“馬壹角與夏半邊”;提到傅抱石我們就知道什麽是“抱石皴”;提到李可染我們就知道什麽是“濃重渾厚,深邃茂密”……;我希望今後,提起顧紹驊就知道什麽是中國畫的詩情畫意”和“顧氏破體書法”了;這是因為,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必須留下自己的特性與痕跡——創造自己的歷史。
西方繪畫進化理論是壹種從思想上根本地解除中國人自尊,嚴重損害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錯誤理論。但由於此種理論打著“科學”的幌子,至今沒人敢對它吱聲!這讓我想到100年前“五四”前後“科學”那種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20世紀20年代初,胡適就說過:這30年來,有壹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與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沒有壹個自命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毀謗“科學”的。100多年過去了,今天還是如此!”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衰落了,美國強大了,什麽都強大的美國,藝術卻比不上歐洲,而且將永遠比不上。但財大氣粗,美國人不服氣了。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政府讓中央情報局來策劃壹個“美國藝術”,即讓與歐洲藝術不同性質、不同標準、不具可比性的“抽象表現主義”來充當“美國藝術”的範本,後來再動用美國的經濟、政治實力讓美國藝術家勞申伯格的物品復合的波普藝術在1964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獲大獎,並由此宣布“世界藝術中心已從巴黎移到紐約”!(摘自:《林木·“當代藝術”的強大與尷尬》)
? 任何情況下,總是“適合自身發展的,才是最好的”。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任何先進經驗的借鑒必須有度,否則會本末倒置;中國畫的發展也壹樣,我們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以作品的思想內涵為重點,“思想品格是藝術的生命”以詩情畫意為貴。汲取西方繪畫的“光影效果”,僅限於技法的修飾上借鑒,而主題、整體風格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是絕然不同的,壹味追求西風東漸?會“丟西瓜撿芝麻”,走向歧途。
?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在於自身;外來文化,只能是參考借鑒;如果“本末倒置”?便喪失其存在的價值!郎世寧的繪畫是典型的中西結合,他的作品康熙看後,把宮廷畫院院長鄒壹桂找來,讓他品評。鄒壹桂看後說:“工則工矣,不入品評。”意思是說,畫得很像、很細,但是不值得去品評,也可理解為不能品評(郎世寧的作品因為缺乏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而不能成為好的中國畫)。
如今,隨著我大中華的全面復興,中國文明將統壹全球!(湯恩比? 預言)無論是西方文化藝術還是東方文化藝術,最終目的就是要“養心”!教化人:積極進取,弘揚真善美;而中國畫具有“先天優勢”,那就是:中國畫的本質是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所以,顧紹驊的藝術思想提出:中國畫的發展必須依照“中國方式”——集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詩、書、畫)為壹體的觀點——“詩情畫意”是中國畫的靈魂和中國畫發展方向;同時,也是世界美術作品的發展方向!我相信:隨著新時代大中華的國力的全面提升、復興中華,國家註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書畫事業也將迎來壹次飛躍性突破!人們崇尚的是“詩情畫意”的養心藝術品,而不是除了壹覽無余的直白表現外,沒有人文性、思想性,只有“看圖識字”的功能,冷冰冰的“機械制圖”或者數碼照片什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