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從於丹到孟漫,國學大師變成了文化小醜,對名利的追求註定不會長久。妳同意嗎?

從於丹到孟漫,國學大師變成了文化小醜,對名利的追求註定不會長久。妳同意嗎?

很多人喜歡國學。於丹先生和蒙曼先生都提倡中國研究。他們在壹些文化節目中出了名,讓人記住了他們。但在某些場合又有不同意見,讓人覺得名不副實。終於,他們離開了我們的視線!

壹、從紅極壹時到形象崩塌

北師大教授於丹擅長主持,而非文化解讀。然而,她因對《論語》的詮釋而走紅。於丹用現代思維方式解讀《論語》,讓大家耳目壹新。

這種感覺和《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是壹樣的。讓人覺得很有趣,願意去讀。

於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中談到了侃侃,令人驚嘆。每個人都非常關註這個節目,這讓於丹老師感到了激情。她不僅出書,還到處演講。這些開銷遠遠超過了她作為壹名教師。也許正是這段經歷,讓她覺得與眾不同。她不再是壹名教師,而是壹名商人。

作為壹個商人,妳必須獲利。妳在北大演講,只是給學生講壹些雞湯,引起學生的不滿。這是於丹老師沒有想到的。

在商業環境中,可以說是雞湯,雖然這些雞湯,對某些人來說,是有毒的。於丹老師認為這樣的解釋沒有問題。

讓她受到質疑的是她的行為。在英國住酒店時,她對酒店不滿意,要求更換。換了好幾家酒店,她生氣了,罵助理和翻譯。這件事被曝光了。

很多人沒想到,壹個溫柔的女人會當眾罵人,即使助理做錯了,也不能罵臉,因為這樣會讓她尷尬。

作為壹個文人,素質應該很高,不應該有這種不雅的行為。看看郭德綱。謠傳他和王夢婷有關系。盡管此事遭到王夢婷的駁斥,郭德綱沒有做出回應。他剛剛在社交網絡上寫了壹句話:大年初五,掐小人嘴。

面對別人的詆毀,他無意爭辯,也不想多說。就這樣表達妳的態度。他沒上過大學,但很有文化。

於丹老師是個有文化的人,但她的行為沒有文化。可能當時我是生氣了,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損害了我的形象。於丹老師沒有在公開場合解釋這件事,可能在大學教書育人,但她的做法與《論語》中的告誡相悖。

不僅是她,還有孟男小姐。孟漫老師講課風格不壹樣。她在《百家講壇》的講課是以問題為導向,然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引起* * *聲。

第二,從讀者到神壇。

萌漫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從小教育的很好。她每年都會給自己列壹個50本書的清單,經典的書她也不會放過。

也正是這些閱讀沈澱了她的文化素養,也正是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講壇》中,她先談到武則天,拋出各種問題,然後進行解讀。很多人聽了之後覺得很有意思。

因為《百家講壇》不僅是給學生看的,也是給各行各業的人看的。她用幽默的語言傳播歷史知識,讓大家耳目壹新。

她講課時,幾乎座無虛席。她成了《百家講壇》的著名講師,這也讓她出名了。很多節目都邀請她現場評論,包括《中國詩詞大會》。

在這個文藝節目中,孟漫女士也點評得很好,讓大家在欣賞她優秀作品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她的幽默。但是,她在評論“本雅明”的時候出現了壹個問題。

她說“同情農民”是種莊稼有錯嗎?除草的時候是中午。這個除草應該是除草,好像和種莊稼不太搭。也可以說種莊稼包括播種和除草。

但是,《春夜喜雨》的感官解讀是四川人吃火鍋,有點牽強。雖然四川人喜歡吃火鍋,但是《春夜喜雨》給人的感覺是作者對世界的關註,這是壹個比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對五壹巷的解讀有點過了。"在舊社會,王謝顏,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只燕子飛到了變化之家。

劉禹錫所處的環境不是社會變革,而是亂世。他主要表達的是舊豪門隨著人事的變化而消失的過程,這與變化有關,但不是變化之家。

大家對孟漫老師的崇敬之情降低了,覺得她對詩歌的解讀讓人流口水。文化解讀可以口語化嗎?可以,但是太口語化的話就有點俗了。

孟漫老師的人氣逐漸下降,大家對文化人的認識有所提高。作為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做出了壹些貢獻,但降低了文化知識水平,很多人不喜歡。

文化解讀因人而異。不能因為滿足了壹部分人的審美趣味,就認為大眾也有同樣的審美趣味。他們的行為,被人唾棄,可想而知。

第三,對文化的理解因人而異,不能強求。

於丹先生和蒙曼先生,他們對文化的解釋沒有太大問題。也許是他們名氣太大,大家對他們的期望太高。他們不允許有任何瑕疵。當他們出現問題的時候,所有人都無法容忍,最終跌落神壇。

有人說,互聯網時代,知識是壹視同仁的。也許吧,但是妳需要有相關的文化儲備。於丹和蒙曼有很好的文化儲備,能解讀很多文化知識,但對大眾的認知有偏見,不壹定能理解。

例如,馬未都曾經說過,在我的床腳邊如此明亮的光線不是我們熟悉的床,而是Mazar-e-Mazar。這讓很多人疑惑,當時老師是不是在騙自己?

不僅如此,司馬光還砸了罐子。很多人認為這個罐子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但馬未都先生說,根據出土文物來看,壇子只出現在南宋,北宋應該是骨灰盒。有個成語叫“請入甕”!

這些知識需要相當的文化儲備,但不代表不了解就看不懂。雖然像於丹和蒙曼這樣的文化人有他們自己對文化的解釋,但成千上萬的人願意自己解釋文化知識。

有人會說,沒有文化儲備的解讀,可能是基於文學的希望。錯了就不怕,不丟人。大家自己指出來改正,也是壹種促進。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文化知識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如果於丹和蒙曼能很好地詮釋文化,讓我們去欣賞,那就好了。

但是他們選擇了口語化的解讀,說了壹些不太對的話,有點誤導。至於他們會不會私下道歉,我不知道。

許多人認為於丹和蒙曼形象的崩潰實際上是他們對知識的誤解。如果普通人誤讀了,也是可以的。但他們不能,因為他們的形象是文化的傳播者。

他們應該有壹顆虔誠的心去學習文化知識,有壹顆踏實的心去傳道授業解惑,而不是為了壹時的名利。希望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傳播更多有價值的知識!

寫在最後:

文化人講文明話,做文明事。於丹老師言行不壹,導致形象受損;孟漫老師對詩歌的解讀有瑕疵,讓她跌落神壇。這麽有名的文化人都會犯錯,何況我們普通人。

了解文化,學習知識,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讓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不為成名,也不為做文化小醜,妳怎麽看?

  • 上一篇:上海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哪裏是吃飯的好地方?
  • 下一篇:墨子的理論和思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