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與攻。所謂兼愛,要求君、父、子、兄四者同時相愛,“愛人若愛己”,認為社會上強扶弱、富藐視貧、貴賤自傲、自卑等現象,都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而造成的。
2田誌明幽靈。宣揚天命鬼神迷信是墨家學說的壹大特色。墨子認為,天有意誌,不僅決定著自然界的星宿、季節、寒暑的運動和變化,而且支配著世間的政治。因為“天深愛民”,君主違背天意就會受到天罰,反之就會受到天罰。對於鬼神,墨子不僅相信它們的存在,而且相信它們會對地球上的君主或貴族進行善賞惡懲。
③尚同商縣。尚同要求人民與天子平等。墨子認為,君為國之賢者,民當以君之是非為是非。他也認為了解上面的情況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獎善懲惡。尚賢要求君主啟用尚賢,即任命賢者,革除腐敗。墨子非常重視尚賢,認為尚賢是政治的根本。他特別反對君主利用骨肉至親,而對於聖人則不計較出身,提出了“官無常貴,民無終基”的觀點。
4省錢。節儉是墨家非常強調的壹個觀點。他們抨擊君主和貴族的鋪張浪費,尤其反對儒家所看重的長喪重葬的習俗。認為君主貴族應該像古代大禹壹樣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墨家也應該在這方面有所實踐。
哲學和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在認識論方面。他把“耳目之真”的直接感覺體驗作為理解的唯壹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存在與否應該基於每個人的所見所聞,而不是個人的想象。墨子從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出發,提出了檢驗知識真假的標準,即三表:“知識的起源在於古聖君之事”,“人民耳目之真在下處察”,“棄(興)刑政,察民利在國”。墨子將“事”、“實”、“利”融為壹體,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力圖消除個人主觀偏見。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了“不以名取之,以名取之”的命題,主張以實取名。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略了理性知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官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鬼神之物,聞其聲”為由,斷定有鬼神。
墨子的世界觀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他壹方面強調“非命”和“尊力”,認為決定人的不同經歷的不是“命”,而是“力”。另壹方面,墨子肯定了“天之”和“鬼”的作用。他把“天”描述成壹個有意誌的人格神,宣揚“順從神的意誌者”,“必有賞賜”。“違背上帝意誌的人”將受到懲罰。他認為“相親相愛,互惠互利”就是“順從天意”,“反惡相偷”就是“違背天意”。
在政治上,墨子提出了“兼愛”、“互不侵犯”、“尚賢”、“尚同”、“儉用”、“儉葬”、“非樂”等思想。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與眾不同”,“不攻自破”是他的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相親相愛,互惠互利”,社會上就不會有國與國之間的欺淩、傲慢、無知和相互攻擊。他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發動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和普通風俗習慣中的奢侈享樂。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民不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到各級酋長,都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來充當;而百姓要服從陛下,這樣才能分享人間的義。
邏輯思維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創者之壹。他有意識地廣泛使用邏輯推理的方法來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和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壹次提出了論證、範疇、理由等邏輯概念。並且要求把辯論作為壹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指的是辯論技術,但它是建立在知類(事之類)知理(根據和理由)的基礎上的,所以屬於邏輯類比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形態”不僅僅是言論的思想標準,還包含著說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用類比來揭露敵人的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發展了重視邏輯的傳統,後期墨家建立了中國古代邏輯的第壹個體系。
工作
墨子墨家著作匯編,西漢時由劉向編成七十壹篇,六朝以後逐漸失傳。現在的《道藏》五十三本,原本是翟墨寫的,但也有墨子弟子和後來墨家的著作,是現在研究墨家的主要史料。《墨子》壹書按內容可分為五組:墨子早期七部著作,從親儒到三辯,前三部夾雜儒家學說,應該是墨子早期“師從儒家,受孔子教”的痕跡;後四章主要是關於尚賢、尚同、天誌、節儉、非樂等理論。從商到費儒夏的二十四篇文章為壹組,系統地反映了墨子的“兼愛”、“非攻”、“尚現”、“尚同”、“節儉”、“節葬”、“非樂”、“誌”、“鬼”、“非命”十大命題。《庚戌至公伯五篇》是墨子言行錄,體例與《論語》相似,由墨子弟子編撰,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壹手資料。以下至後二十篇(含九篇佚文)《備城門》專門論述守城技巧和城防制度,與秦相近,為戰國時期秦國墨家所撰,是研究墨家兵書的重要材料。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把該學派的著作編成《墨子》壹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經辯》。
墨子內容廣泛,包括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是研究墨子及其後期研究的重要史料。西晉時,陸勝和樂毅都對《墨子》進行了評論,可惜已失傳。如今,孫詒讓的《墨子閑散》和《儒林外史集成》收錄的版本頗受歡迎。
現存的《墨子》五十三篇,是墨子及其各代弟子逐漸補充的,是研究墨子和墨學的基本材料。其中《尚敬》、《夏靜》、《經說上》、《經說下》、《大曲》、《小曲》等六篇,壹般稱為《莫箐》或《墨辯》,側重於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它們被稱為晚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壹,另外兩個在古希臘)它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古籍中,如《新序》、《屍解》、《晏子春秋》、《韓非子》、《魯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宮中舊事》、《神仙傳》等。西漢劉向《韓曙文藝錄》將散見於《墨子》的文章收入其中。* * *七十壹。到宋代時只有60篇,目前只有53篇,已佚18篇。其中《節儉》第二部,《節儉與埋葬》第壹、二部,《明鬼》第二部,《飛躍》第二部,《費儒》第壹部均有遺失。除了這八個部分,其他十條全部丟失。在這十篇文章中,只有詩歌是正義的。
《墨子》這本書既不是壹個人寫的,也不是壹蹴而就的。壹般認為《墨子》是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寫的,用來描述墨子的言論。
按照梁啟超的分類,墨子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類。
第壹類:親士、修身、正染、易發、七疾、辭國、三辯。
這種雜有名家之言,夾雜雜家之言。比如《家》篇裏的《》?犯錯者必先敗,犯錯者必先敗。“甘井先竭,木先伐”和“太盛不可守”都出自道教的語言。“修身”二字是儒家的說法。《染》中“染淡了就是淡了,染黃了就是黃了”的嫌疑,是因為名家的本性。“易發”壹詞被懷疑是法家之言,純屬子虛烏有。後四篇是墨家論綱,可能是墨家論綱。
第二類:尚賢、尚同、全愛、非攻、節葬、天庭錄、鬼、不吉利、不吉利、喪事。
這壹範疇代表了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第壹部《非攻》和第二部《非儒》外,所有的文章都有“墨子子曰”二字,認為是墨子的弟子寫的墨子的話。
第三類:《經》、《經說》、《大曲》、《小曲》上下篇,共六章。
這種被墨家對待的人,叫做墨家辯,也叫墨經。這六篇很難翻譯,古語多,論點深刻,還夾雜著簡單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理論,光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真的很難懂。這個範疇是墨子的精髓。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文章是翟墨寫的。而孫詒讓認為是後墨家學者寫的。孫詒讓所依據的壹個原因是,公孫龍與墨子所處的時代不同,公孫龍在墨子身後,不可能有強白石論。
第四類:庚戌、歸義、孟珙、陸溫、公伯等。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所記。也是墨子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是守城。分別是十壹條:準備城門,準備高面,準備雲梯,準備水,準備突然,準備山洞,準備蛾伏,迎敵殿,旗,令,雜衛。
這種可以說是墨家的兵法。墨子主張不攻,重在守,十壹條都是重在守的方法。墨家兵法是墨家弟子發展出來的。這十壹條中有很多古字,古代兵法中也有很多字,很少翻譯。
這本書的風格樸實無華,但它的壹些內容卻被打了折扣,以至於兩千年來很少有人關心它。直到近代,有學者細讀這部古書,才發現墨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討論了光學(光沿直線傳播,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的壹些成像情況,特別是光通過針孔可以形成倒像的理論)、數學(圓的定義已經得到科學討論)、力學(力與重量的關系已經提出)等自然科學。可惜這門科學,然而這個發現震驚了當下的學術界,讓現代人對墨家乃至百家爭鳴刮目相看。
貢獻和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中解放出來的小生產階級的兩重性。其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被後世唯物主義思想家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被秦漢以後的神學家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
1.宇宙學
墨子認為宇宙是壹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部分從這個統壹的整體中分離出來,都是這個統壹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整體包含個體,整體由個體組成,整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種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壹步建立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他把時間命名為“久”,把空間命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是指古今所有的時間,“宇”是指東西南北所有的空間,時空是連續的。在給出了時間和空間的定義後,墨子進壹步討論了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他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限的,而對於某些人來說,時空是貧乏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素組成的。他把時空元素定義為“開始”和“結束”。“開始”是最小的時間單位,“結束”是最小的空間單位。這樣,時空就是連續無限的,而這個連續無限的時空就是由最小的單元組成的。在無限中有有限,在連續中有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理論。他統壹並聯系了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他認為,在連續統壹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時間上的差異和空間上的位置遷移。沒有時序和位置距離的變化,就沒有運動,沒有時空的簡單運動。
墨子對物質的起源和屬性也有精辟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物質的起源是“生於無”(老子第1章)和“萬物生於有,萬物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最早起來反對老子的這個觀點,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思想。他指出“無”有兩種,壹種是過去有而現在無,比如壹只滅絕的鳥,不能因為它已不存在而否定它為“有”;壹種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比如天崩地裂,是不存在的“虛無”。原本不存在的東西不會生出“妳”,原本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東西也不是從“無”中生出的“妳”。可見“妳”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壹步闡述了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妳不會知道石頭的硬度和顏色,如果沒有太陽和火,妳不會知道熱量。換句話說,沒有實物,屬性就不存在,屬性是實物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感知物質的屬性,是因為有實物的客觀存在。
2.數學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理性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壹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是高度抽象和嚴謹的。
墨子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包括:
關於“時代”的定義。墨子曰:“雙是二。”(《墨經上》)即原數加壹次,或原數乘二次,稱為“次”。例如,兩英尺是壹英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曰:“平同高。”(墨家之書)即同高,謂之“平”。這和歐幾裏得的幾何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共垂線相等”有著相同的含義。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同正相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互相比較,正好是壹壹對應,完全相等,稱為“等長”。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曰:“中國人,同長。”(《墨經上》)這裏的“中”是指物體的對稱中心,即物體的中心是與物體表面距離相等的點。
關於“人工智能”的定義。墨子曰:“嘿,壹個中國人壹樣長。”(《墨經上》)這裏的“呃”字是壹個圈。墨子指出,圓可以用圓規畫,也可以用圓規檢查。圓規在墨子之前已經被廣泛使用,但給出圓的精確定義是墨子的貢獻。墨子對圓的定義和歐幾裏得《幾何》中的定義壹模壹樣。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用直角尺的“矩”可以畫出正方形並加以檢驗。
這也符合歐幾裏得幾何中對正方形的定義。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分線是直線。三點式* * *線作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被廣泛用於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繪專著《列島計算》中,曾用三點* * *線測量高度和距離。漢代以後,弩機上的“望山”瞄準鏡也相應發明。
墨子把點、線、面、體分別稱為“端”、“尺”、“面”、“體”,並給出了各自的定義。他還指出,“端”並不占據空間,是壹個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這與古希臘的原子論相似。
此外,墨子還討論了十進制數值系統。中國早在商代就廣泛使用十進制記數法,墨子是第壹個總結和闡述價值體系概念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不同位數的數字有不同的值。比如在同壹個數字上,壹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字上,壹可以大於五。這是因為在同壹個數字(單位、十位數、百位數、千位數...),五包含壹,當壹在更高的數字上時,又反過來包含十進制的發明,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壹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朝的數制比同時期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數制更先進、更科學”,“沒有這個十進制,幾乎不可能有我們現在的統壹世界”。
3.物理性質
墨子對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力學、光學、聲學等多個分支,給出了許多物理概念的定義,做出了許多重要發現,總結了壹些重要的物理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也,令人激動。”換句話說,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了壹個例子來說明,說這就像從下往上提重物壹樣,只能因為作用強大才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受力時,也會產生反作用力。比如兩個質量相等的物體碰撞後,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個物體質量相差很大,質量大的物體碰撞後不會移動,但反作用力依然存在。
然後,墨子給出了“動”和“停”的定義。他認為“動”是因為推,“停”是物體經過壹定時間後運動狀態的結束。墨子雖然沒有明確指出運動狀態的終結是由於阻力的存在,但他認識到物體的運動狀態不可能在外力消失後永遠存在。
關於杠桿定理,墨子也有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平衡木會平衡的原因是“標”短,“標”長。現代科學語言中,“本”為重臂,“標”為力臂,力學公式為力×力臂(標)=重量×力臂(本)。現在人們普遍習慣稱杠桿定理為阿基米德定理。事實上,墨子比阿基米德早200年就提出了杠桿定理,所以稱之為墨子定理是公平的。此外,墨子還對杠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壹系列研究。,這裏就不贅述了。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壹個進行光學實驗,系統研究幾何光學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那也不為過,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中所說,墨子對光學的研究“早於我們所知的希臘”,“比不上印度”。
墨子首先論述了光影的關系。他仔細觀察了運動物象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物不動”的命題。也就是說,當壹個運動的物體從桌子上看自己的影子時,它也在和物體壹起運動。其實這是壹種錯覺。因為當運動物體的位置移動時,它前壹刻形成的圖像已經消失,它位移後形成的圖像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來的圖像移動到了新的位置。如果原像沒有消失,它會壹直存在於原來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見圖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圖像隨著物體的運動而不斷、不間斷的生與死所形成的,而不是圖像本身的運動。墨子的命題後來被名家繼承,由此提出了“鳥影未動”的命題。
隨後,墨子還討論了物體的本影和次影的問題。他指出,如果光源不是點光源,物體會因為每個點發出的光反復照射而產生本影和輔助陰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僅出現本影。
接著,墨子進行了針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當光穿過壹個物體,再穿過壹個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的上部成像在底部,物體的下部成像在頂部,所以形成的像是倒像。他還討論了圖像的大小與物體傾斜和光源距離的關系,指出物體傾斜或光源遠時陰影長而細,物體直或光源近時陰影短而粗。如果是反射光,物體和光源之間就形成了陰影。
尤為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壹系列幾何光學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形成的像大小相同,遠近對稱,但左右顛倒。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面鏡互相照射,就會發生反復反射,形成無數的影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內形成壹個正像,離“中”壹段距離的正像較大,離“中”壹段距離的正像較小,在“中”的正像與物體壹樣大;在“中間”之外,圖像是顛倒的,近的“中間”圖像大,遠的“中間”圖像小。凸面鏡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裏的“中心”是球面鏡的中心。雖然墨子壹直分不清中心和焦點的區別,混淆了中心和焦點,但他的結論與現代球面鏡的成像原理基本壹致。
墨子還研究了聲音的傳播,發現井和罌粟花可以放大聲音,並巧妙地加以利用。他曾經教過學生,在守城的時候,為了防止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30尺挖壹口井,井裏面放壹顆大罌粟。罌粟口用薄牛皮繃著,讓聽力好的人趴在罌粟上聽,從而知道敵人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在哪裏,做好防禦敵人的準備。雖然當時墨子還無法理解聲振的機理,但這種禦敵之法卻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內涵。
4.機械制造
墨子是機械制造的集大成者,他在這方面的天賦和造詣,在楚攻宋時如公敗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花了三年時間研制出壹種會飛的木鳥。他還是制造車輛的專家,不到壹天就能造出壹輛載重30石的汽車。他造的車速度快、省力、耐用,受到當時人們的贊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對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工程建築的制造技術幾乎了如指掌,有很多創造。在《墨子》中,他詳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和各種攻防器械的制造技術,水道。他所談到的這些儀器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影響很大。
5.哲學方面
墨子的哲學成就最突出的是認識論和邏輯學,他的貢獻是先秦其他哲學家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聽知、說知和知親。他把聽到的東西分為道聽途說和親道聽途說,但在墨子看來,無論是道聽途說還是親道聽途說,部裏都不應該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整合,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強調要“聞而得其意”,即在聽而承之後,要在他人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考察,然後繼承和發揚。
墨子的“知”包含了推理和考察的意思,指的是通過推理獲得的知識。他特別強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可以從已知的知識中推斷出未知的知識。如果已知火是熱的,則推斷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規可以畫圓,推斷所有的圓都可以用圓規測量。可見,墨子的知識和學問不是被動地、簡單地接受,而是包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
除了聽和說知識之外,墨子非常重視親身認識,這也是墨子與其他先秦諸子的壹大區別。墨子說的知心,是自己經歷得來的知識。他把知心的過程分為三步:考慮、聯系、理解。“煩惱”是人對求知的認知能力的狀態,也就是心靈的開始,對心靈感興趣,尋求某種東西。但是光靠思考可能得不到知識。比如睜著眼睛看異物,不壹定能識別出異物的真實形象。因此,需要“接收”知識,讓眼、耳、鼻、舌、體等感覺器官與外物接觸,感知外物的外在性質和形態。但是,“接收”的知識還是很不完整的知識,只能獲得事物的表面知識,有些東西,比如時間,感官是感受不到的。因此,人類感官所獲得的知識仍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必須對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整合、整理、分析和推斷,才能達到“明了”的知識境界。總之,墨子將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在認識論領域獨樹壹幟。
墨子也是中國邏輯的創始人。他把邏輯稱為“辯論”,並把它視為“辨同異、辨是非”的思維規律。在他看來,人用思維去理解現實,做出的判斷無非是“相同”或“不同”、“是”或“否”。為此,首先要建立壹個區分異同、是非的規則,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和判斷。合則“是”,不合則“否”。這種判斷是“不可或缺的”。人是用思維來理解事物的,對同壹件事做出的判斷要麽是“是”,要麽是“不是”。沒有第三種可能,不可能既是“是”又是“不是”,也不可能既是“是”又是“不是”或者兩者都是。用現代邏輯術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諧不矛盾的法則。
基於這壹思維規律,墨子進壹步確立了壹系列思維方法。他把基本的思維方法總結為“寫生萬物之性,議求組字之比。”舉出例子,用文字表達想法,說出原因。按類取,按類給”(“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探索客觀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系,並探索反映這種必然聯系的形式,用“名”(概念)、“詞”(判斷)、“說”(推理)來表達。按類取,按類給”,相當於現代邏輯的類比,是壹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了多種推理方法,如假言、直言、擇言、演繹、歸納等。,使墨子的論證形成了壹個有序而系統的體系,在古代世界獨樹壹幟,與古希臘邏輯學、古印度解釋學並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墨子深厚的科學造詣和偉大的成就,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之壹。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的理性之光,幾乎隨著墨學的衰落而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註重實用,忽視理性探索,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壹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