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的成就。
姚先生的成名始於李自成,通過他得到茅盾的推崇,逐漸成為壹位著名的作家。因為《李自成》的成功,姚從小的透明壹下子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他也越來越洋洋自得。
就姚本人而言,在他的歷史小說《李自成》中,重新呈現了明末起義前後的時代圖景,既涉及到社會各階級的生活狀況,也展現了生活在不同階級的人們的生活狀況。這部通過宏觀格局展現封建時代特征的小說,成為當時轟動壹時的文學作品。
姚的成功使他甚至忽略了《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他說羅貫中是個不折不扣的主觀主義者,不懂唯物、歷史、藝術的本質,《三國演義》在他眼裏是四大名著難。在他眼裏,《紅樓夢》就是壹個貴族家庭的生活史。曹雪芹沒有描寫當時的官方事件,也沒有涉及宮廷生活。壹切都是圍繞賈府寫的。
自己寫的《李自成》是壹部開創性的小說,《紅樓夢》很難和《李自成》相比。此外,姚甚至說:“我以後寫小說的人都向我學習”。按理說,姚雖然在文學上有所建樹,但為什麽非要和郭沫若先生這種文學巨匠壹爭高下呢?
矛盾的原因
令人驚訝的是,在1930,姚最喜歡的書是郭沫若先生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他甚至自稱是郭沫若的關門弟子。1979年,姚參觀郭沫若故居,寫了壹首詩,詩中用了“敬”、“才”和“才如泉湧”等詞。
姚青年時期對郭沫若非常尊重,姚對郭沫若的偏見是在晚年。根本原因是他們對李自成和明朝滅亡的看法不同。不可否認,姚對歷史有很深的研究。為了完成《李自成》壹書,他閱讀了大量史料,完成了這部巨著。因此,姚常常認為自己是壹個歷史學家,後來他常常說自己在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他認為自己在歷史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郭沫若曾經發表過壹篇文章,題目是《三百年祭》,後來姚為他的文章寫了壹篇評論,就是他在《文慧月刊》上發表的《評《三百年祭》。在評論中,他幾乎全盤否定了郭沫若的文章,說它極不嚴謹,甚至是沒有價值的“廢文”。
後來郭沫若的這篇文章真的被認為是當時有影響的文章,被當作“整風文件”。這篇文章是壹篇好文章,但是它確實有壹些問題。比如他把壹些民間傳說當成歷史上的真人,甚至寫成決定歷史勝負的關鍵人物,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
李自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自負和腐敗,崇禎是種族罪人。這是郭沫若當時的結論。顯然,他的斷言有些武斷。基於此,姚會批評郭沫若,說他寫作時無視史實,僅憑主觀臆斷表達個人觀點,與嚴肅的歷史科學方法背道而馳。而姚認為這是不對的,他明確反對郭沫若。
事實上,李巖壹直以來都備受爭議,甚至有壹本書《李巖質疑》專門論證李巖不存在。但郭沫若相信李巖真的存在,在他的《沈嘉三百年祭》中對他傾註了大量筆墨,也寄寓了強烈的感情。他認為李巖的悲劇是由崇禎和牛金星兩個種族罪人造成的。在姚看來,那些借古史諷刺現代社會的作品,只能稱之為宣傳品,真正能流芳百世的,是反映史實的史學名著。
姚,這才容易折。
姚對的批評並非空穴來風,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個人主義,他有點偏激。郭沫若關註李巖,只是為了說明社會發展需要有識之士。他的文章裏不僅有歷史故事,還有壹些深刻的含義。但姚的小說表現的是農民英雄,甚至把他們誇大到“神”的地步,甚至脫離了歷史本身。
姚本質上只是壹個小說家,與歷史學家還有很大差距。但他剛愎自用,自以為進入了歷史領域,所以郭沫若的成就讓姚想和他壹爭高下。所以他批評郭沫若不是歷史學家,甚至不是作家。
除了李自成,還有姚撰寫的學術著作,如《明初錦衣衛》、《崇禎皇帝傳》等。這真的說明他對歷史研究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也確實研究過明朝的歷史,但是和真正的歷史學家相比,他真的是不合格的。
但郭沫若不壹樣。他在歷史研究方面名列前茅。郭沫若是甲骨文和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領軍人物。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說,能繼承王國維,做出開拓性貢獻的,只有郭沫若。就連姚十分鐘愛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壹書,也是馬克思新史學派研究中國奴隸社會的開山之作。
郭沫若的成就是眾所周知的,否則他也不會在1948當選為我國的院士。小說不等於歷史。姚太自鳴得意了,以為化幹戈為玉帛就能超越郭沫若,其實只是個笑話。
姚對郭沫若的看法的確是幼稚的。也許是他年輕時的偶像無法認同他的觀點,所以他特別想證明自己。卻忽略了郭沫若先生對歷史風貌的獨特見解和他在文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也許它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完美,但它的成就是不可否認的,姚對的全盤否決確實有失偏頗。作為壹部文學作品而非歷史專著,其政治意義大於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