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耕啊,李耕啊,這麽出名的大畫家都不知道啊?南李北齊,南方李耕,北方齊白石。
李 耕:
李耕(1885-1964),字硯農,原名李實堅,號壹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號菜根精舍。
出生於仙遊縣度尾鎮中嶽村壹個民間繪畫世家,生前系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文史館員等。
擅長古典人物、山水花鳥畫,兼通書法、詩文、金石、雕塑、弦琴等。
其畫氣勢雄健,揮灑自如,形成“李耕畫派”。
有“南李北齊”之稱。
1925年,《彌勒佛》等作品參加“東南五省畫展”,被評為第壹名。
同年,與名書畫家李霞、陳子奮等在福州創辦福建省現代史上第壹個藝術團體----龍珠畫社。
1928年,《彌勒佛》、《東坡笠履圖》、《秋雨歸帆》等作品在中法繪畫聯展中被評為第壹名,徐悲鴻為此在《申報》發表畫評:“有以奇拙勝者,首推李君耕,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
”。
1959年成立李耕國畫研究所,自任導師,培養出壹大批國畫人才李耕先生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壹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福建省人民 *** 為弘揚仙遊畫派藝術,同年批準在我縣成立了李耕國畫研究所,對仙遊畫派創作技法開展研究,培養了壹批國畫藝術人才,其入門弟子有蔣金讀、陳毓和、孫仁英、李樸、周秀廷等。
1960年,李耕先生與陳子奮、李碩卿在北京舉辦福建省著名畫家聯展,深受好評;同年為人民大會堂國賓廳繪制了巨幅屏風畫《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遐齡》等作品。
先後多次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舉辦李耕作品展,出版有《李耕畫集》、《仙遊畫家》、《李耕畫錄》、《五百羅漢圖》等畫集。
生前曾把自己長期珍藏的作品三百二十幅獻給國家。
2001年作品《春夜宴桃李園》入選《百年中國畫展》,並選登《百年中國畫集.優秀人物畫作品選20幅》,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作品《達摩》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蔡若虹題贊:“李耕是我國畫壇首屈壹指的大師,畫技獨特,自成壹派”,李耕藝術是“國之瑰寶、畫壇之光”。
改革開放以來,仙遊縣知名畫家陳毓和在新加坡舉辦畫展、李耕國畫研究所在廈門舉辦畫展、李耕後代李樸在濟南舉辦畫展,孫仁英分別在廈門和北京舉辦畫展,受到了專家的贊賞。
2.另外,在古代,還有蔡襄,除了是位有名的大臣,還值得壹提的是他修了泉州著名的洛陽橋和他的書法等。
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興化路仙遊縣(今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縣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 *** 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
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的南北交流,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
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壹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
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壹體。
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壹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蔡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
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壹。
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
””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
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
”(《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
”(《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 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壹家。
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編輯本段]宋 史·蔡襄傳
《宋 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壹,仁宗尤愛之。
”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
”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
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後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
儒者之工書,所以自遊息焉而已,豈若壹技夫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
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 ,所以傳世作品較少。
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壹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
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
不是壹個開宗立派的大師。
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壹籌。
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
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壹座技巧的橋梁。
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禦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巖”等珍品。
3.
鄭僑
〔宋〕字惠叔,號回溪,興化(今福建莆田仙遊)人。
狀元,官至參知政事,贈太師,封郇國公。
謚忠惠。
善行草,著書衡。
作有《書史會要》.
鄭僑(1144—1215),字惠叔,號回溪,興化府福興裏萊溪村(今福建省仙遊縣象溪鄉雙桂村)人。
鄭樵從子。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己醜科狀元,授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
光宗、寧宗兩代國師,升任吏部尚書及參知政事(副宰相)。
耿直敢諫,體恤民情,多次奏請朝庭賑災減賦。
工書法,尤擅長行書。
幼時聰慧,勤奮好學。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任校書郎,奏除江右稅外所取米百萬斛。
旋轉著作郎兼國史院實錄院屬官,並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講東宮。
淳熙八年(1181年)任常平官,皆有政聲。
淳熙十四年(1187年)任起居舍人兼左庶子,兼代理給事中。
淳熙十六年(1189年)出使金國,金人以其國主有病為由,令其到合門投遞國書,遂據理力爭,終使金人以禮相待,完成了使命,受到全國上下的贊揚。
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趙汝愚、韓侂胄等發動政變,擁趙擴為帝,是為寧宗。
時以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
時韓侂胄弄權,朱熹進諫,寧宗不理。
韓侂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學為“偽學”,朱熹被罷黜。
便四次上疏,忤怒了韓侂胄。
在壹再要求下,光宗準其再次外任,以顯謨閣學士出知建寧府,後又移知福州府和建康府。
所至之處,均針對當地情況,或認真救荒,或疏請蠲賦、招商,為各地做了好事。
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寧宗即位後,被召為吏部尚書;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
慶元元年(1195年)又拜參知政事;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進知樞密院事。
上疏請留朱熹,但不被采納。
因此進知樞密院事才3個月,便上章求退。
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遂以資政殿大學士再次知福州,辭行時再次向寧宗進言:“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
”後來寧宗要其移知建康府,堅辭不赴,遂以原官提舉洞霄宮。
又連續3次上疏告老。
嘉泰元年(1201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
在朝以不欺事君,以無我議政而聞名,大節為世人所推崇。
工書法,尤其擅長行書,壹生著述頗豐。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病逝,終年71歲。
寧宗聞訊,封贈太師、邠國公,謚號忠惠,葬永福縣。
著有《歷官表奏議》壹卷,《書衡》3篇,《西垣詞稿》10卷、《錦機詩話》、《鄭魯公詞草》、《鄭忠惠遺文》等傳世。
4.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遊縣人。
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
16歲始以賣畫為生。
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
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壹時。
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
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
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壹家”。
5.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遊縣人。
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
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
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臺灣等。
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
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
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
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
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