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壹座鐘靈毓秀的山峰在此矗立。
大山陡峭,河谷圍繞,山脊上溝壑縱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此山的名字叫做 “荊山”。
湖北多山,武當山、大洪山、九宮山都是天下名勝。但在群山圍繞之中,之所以荊山的名字格外亮眼,是因為這裏曾經誕生過壹塊石頭。
有人可能會問,這有什麽稀奇的?大山不就是由石頭構成的嗎?
這塊石頭當然不是普通的石頭,它的名字叫做“和氏璧”,而“和氏璧”,正是傳國玉璽的前身。
第壹個得到“和氏璧”的人,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卞和。
小卞同學壹看這石頭不壹般,撿到之後立刻進獻給當時的楚國國君楚厲王。
但當時的“和氏璧”外表看起來只是壹塊平平無奇的石頭。楚厲王是個外行,拿起石頭左看右看,沒看出什麽稀奇。
他壹尋思,這是來詐騙的啊,欺負我孤寡老人啊。於是把卞和的左腳給砍了。
楚歷王去世,楚武王登基。被砍了左腳的卞和鍥而不舍,壹瘸壹拐的又來進獻玉石。
楚武王比楚厲王還外行,看了壹會也沒看出門道,他壹尋思,咋的,詐騙壹次沒夠還來第二次?於是把卞和的右腳也給砍了。
可憐的卞和失去雙腳,爬出了楚國的宮殿。
白駒過隙,歲月輪轉。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登基。卞和終於等來了壹位專業的玉石鑒定專家。
楚文王聽說卞和整日抱著玉石在荊山腳下哭泣,眼淚流幹了,就泣血淚。
小楚同學壹看這肯定是有天下奇冤啊。於是派遣使者問卞和妳這是咋的了,哭啥啊。
卞和說了這麽壹段令人悲憫感傷的話: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我不是因為自己遭到如此殘酷的刑罰而哭泣,我是為了這世上沒有真正識得寶物的人而哭泣。
楚文王震驚了,他令人取回玉石,擊碎外表的石塊,這才露出裏面晶瑩剔透,舉世無雙的壹塊玉來。
楚文王再次震驚,但也覺得自己前邊兒那兩位辦事辦的太不地道了,為了寬慰卞和,楚文王摘了卞和名字中的“和”字,將玉石命名為“和氏璧”。
讓我們記住卞和這個名字,也讓我們記住他百折不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氣。
他是壹個耿直的人,也是壹個勇敢的人。
他是那個時代裏,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真理而不顧壹切的人。
“和氏璧”成了楚國的心頭肉和香餑餑,楚國上下都拿這塊玉石當寶貝。
寶貝要用在刀刃上,趙國和楚國聯姻,楚國壹高興壹沖動,把“和氏璧”送給了趙國。趙國這回可美了,有事沒事就拿出來顯擺。這壹顯擺倒好,讓七國之中的老大哥秦國註意上了。
秦國財大氣粗,表示我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趙國壹聽挺靠譜,安排人帶著“和氏璧”就出發了。出使秦國的人當時平平無奇,但在不久之後,他將成為名動天下的人物。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藺相如。
藺相如到了秦國,發現秦王挺不要臉,當初說好壹手交城,壹手交玉,到了秦國就變卦了,不想給城池,還想強奪“和氏璧”。
藺相如表示:都別動昂,誰敢動壹下,我就先把玉撞碎在柱子上,然後我再壹頭撞死在朝堂上。
秦國慫了,秦王也慫了,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大搖大擺的離開了秦國,“完璧歸趙”的故事由此流傳。
詐騙不成反被震懾,秦王嬴政表示:趙國妳給我等著,這事兒不算完!
不久之後,秦國發動戰爭,把戰國時期的六位小老弟依次按在地上壹頓拳打腳底,趙國也不能幸免,國破人亡,“和氏璧”終於落入嬴政手中。
秦國橫掃六合,席卷八荒,統壹華夏大地,嬴政也當上了秦始皇。他讓丞相李斯找人把“和氏璧”雕刻成壹枚玉璽,並讓當時的著名雕刻藝術家在玉璽底兒上刻下了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個大字——“和氏璧”就此消失,“傳國玉璽”正式登場。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 既然上天讓老子當皇帝,那麽我就應該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讓國家繁榮昌盛。
傳國玉璽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成了中國 歷史 上歷代正統帝王的專用信物。反而言之,任何當了皇帝卻沒有傳國玉璽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是不合法的。
也許是有心之為,也許是無意之舉,第壹次問世的傳國玉璽已經說明了壹個深沈又簡單的道理: 那些不善待黎民百姓,使國家衰敗的人,是不配當皇帝的。
秦始皇喜歡 旅遊 ,壹天到晚沒事就是個四處跑,他曾乘船泛舟洞庭湖上,還沒等開始乘風破浪,壹陣大風刮來,馬上就要把船掀翻。
洞庭湖水深千尺,秦始皇可不想喝個水飽。他掏出隨身攜帶的傳國玉璽,壹把投入湖中,希望海神河神湖神各種神可以饒他壹命。
從秦始皇的這個舉動中我們可以看出, 作為制造和開發出傳國玉璽的秦始皇,其實有可能並沒有把這玩意兒當什麽重要的東西, 後世的帝王之所以瘋搶,是因為這玩意是“秦始皇版本限定款”,可遇不可求。
傳國玉璽掉入洞庭湖中,整整沈寂了八年。八年之後,有人從湖中撈出,又奉回秦始皇手中。
但很顯然,秦始皇和秦朝的命運沒有傳國玉璽長。
秦末,朝廷暴政,群雄起義,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走馬燈壹樣對秦朝壹陣猛錘,秦朝滅亡。傳國玉璽落到了秦末亂世最後的勝利者漢高祖劉邦的手裏。
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東西兩漢對玉璽的記載中明確的寫到:傳國玉璽的字跡為: “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誰把字給改了?不知道。
怎麽把字給改的?不知道。
是不是史料記載有錯誤?不好意思,就是這麽記載的。
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想要把老劉家這幫哥兄們按在地上摩擦,然後篡漢自立。
想當新皇帝,傳國玉璽必不可少。
王莽的弟弟王舜二話沒說就往皇宮跑,搶唄!當時的玉璽在太後王政君手裏,王政君壹看妳們這也太不要個face了,不給就搶?這位太後也是個暴脾氣,拿起玉璽往地下狠狠壹摔——玉璽摔掉了壹個角。
這可把求玉璽心切的王莽心疼壞了,他讓工匠好壹頓修補,最後用黃金把缺的壹角給補上了。
他必須要得到玉璽,也必須修好玉璽。因為沒有玉璽,王莽就相當於壹個沒有身份證的人,幹什麽都不方便。
王莽有了玉璽,掏出來給群臣壹看,這才服眾。
老老實實當了幾年皇帝。可常年在河邊走,哪兒有不濕鞋?王莽壹個沒註意,被起兵反抗的禁衛軍校尉公賓偷襲, 王莽大意了昂,沒有閃,兵敗被殺。
玉璽重歸老劉家手裏。更始帝劉玄、建世帝劉盆子、光武帝劉秀接連做了玉璽的主人。
眨眼就到了東漢末年,宦官亂政。大將軍何進受不了了,堂堂皇漢國祚,竟然讓壹幫太監騎在脖子上拉屎?他誅殺宦官,漢廷之中亂作壹團,太監也跑了,皇帝也丟了,玉璽不知所蹤。
到了漢獻帝劉協當皇帝時,好死不死董卓又開始禍亂朝綱。董卓肥頭大耳,天下群雄肯定不能讓他撿便宜。諸侯起兵討董。長沙太守孫堅 (孫權他爹) 直搗洛陽,發現洛陽城南壹個叫甄宮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壹般啊,五色祥雲籠罩,壹看就是塊風水寶地。孫堅帶人壹頓搜,發現甄宮裏有口井,井裏有個跳井溺死的宮女,宮女脖子上拴著個盒子。打開盒子壹看,不是別的,正是傳國玉璽。
孫堅這算是撈著寶貝了,他把玉璽交給妻子吳氏 (不是吳國太,吳國太是三國演義裏虛構的,真實 歷史 上並不存在) ,以為萬無壹失,沒想到沒兩天吳氏被南陽袁術給抓走了,順帶著,玉璽就到了袁術手裏。
當時雖然群雄割據,互相不服,都想自己成就壹番功名霸業。但漢廷猶在,誰也不敢率先自立。沒想到老袁同學得了玉璽,智商開始大幅度下降,他壹尋思,現在 玉璽在手,天下我有啊。 於是宣布稱帝建國。
群雄諸侯正看袁術不順眼呢,這回終於有了收拾袁術的理由——大漢未亡,妳建國自立,那就是亂臣賊子。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大家壹哄而上,袁術死了。
那玉璽落到誰手裏了?,落在了壹位狠人手裏,這位狠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在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這把曹操算是幹著了,左手挾天子,右手挾玉璽,把當時的各路諸侯安排的服服帖帖的。曹操還算是個厚道人,臨死也不過是個“魏王”。但他兒子曹丕壹上臺,情況就不壹樣了。
曹丕廢獻帝,代漢自立,國號大魏。
他看著父親留給他的傳國玉璽,越看越不順眼,是哪兒不順眼呢?
曹丕靈機壹動,叫人在玉璽身上刻下幾個字: 大魏受漢傳國璽。
這幾個字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這個玉璽是大漢授予大魏的,可不是俺們搶過來的。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大魏風光沒兩天,又讓司馬家族拆了壹塔,偷了基地。玉璽又歸晉國所有。
傳國玉璽開始了它顛沛流離的歲月。
誰都想得到它,因為他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征。
誰都想擁有他, 因為似乎擁有它,就能擁有整個天下。
下面請看傳國玉璽 旅遊 計劃表:
前趙政權烈宗劉聰對著晉朝壹頓組合拳,從晉懷帝司馬熾手裏搶走玉璽。
後趙政權高祖石勒出其不意,壹腳把前趙踹了個半死,玉璽也歸石勒所有。石勒更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他壹看之前魏國的曹丕都刻字了,俺也刻, 於是命人在玉璽左側刻下“天命石氏”四個大字,意思很簡單,就是上天讓我當皇帝,義不容辭,沒辦法。
後趙完蛋,冉魏政權冉冉升起,玉璽沒在冉魏手裏待兩天,又被東晉政權的將領給騙走了。
到了南朝,宋、齊、梁、陳四位小老弟,依次開了傳國玉璽的會員卡,但沒想到是體驗卡,玩兩天就過期了。隋文帝楊堅壹統華夏,玉璽又到了大隋的手中。
曇花壹現的隋王朝沒等在玉璽上刻字,國家就讓隋煬帝楊廣玩了個底兒掉。隋朝覆滅,隋煬帝領了便當,但是皇帝妻子蕭皇後卻帶著玉璽逃入茫茫大漠。傳國玉璽落到了匈奴勢力的手裏。
大唐盛世開篇,李淵狗頭保命,傳位李世民。此時的大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要糧食有糧食,要兵馬有兵馬。李世民表示: 我現在萬事俱備,只欠玉璽。
但玉璽已經落入大漠孤煙,何處去尋?沒辦法,李世民同誌創造性的自己造了壹堆贗品玉璽,壹來沒事把玩,二來安慰自己,三來圖個樂子。
李世民釋然了,有沒有玉璽我都是皇帝,無所謂了。
李世民表示:我李世民就是死,死外面,從這跳下去,也不會再惦記傳國玉璽這個事。
但皇帝不急大臣急。唐朝名將李靖出征匈奴,迎回蕭皇後,玉璽也跟著回來了。
李世民當即表示:真香。
盛世轉眼到,末世轉眼來。
唐朝末年,群雄再壹次並起,大將朱全忠廢唐哀帝,建立後梁,玉璽歸後梁所有。
後梁覆滅,後唐建立,玉璽歸後唐所有。
後唐沒幹兩年,也瀕臨倒閉,但當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比較極端,壹看國家完蛋了,收拾行李包裹,帶上李氏親族,直接在玄武樓燒了壹把火——自焚了。
熊熊烈火,燃盡千古帝王遺恨,燒盡 歷史 滾滾紅塵,順帶著也把傳國玉璽搞丟了。
這回沒辦法了,不講武德的李從珂同時違反了 遊戲 規則,自己當不成皇帝了,玉璽還不想給下壹位。後晉的皇帝們沒辦法,還得致敬李世民,自己造吧。
這就導致從後晉到後周,大家用的都是假冒偽劣的贗品玉璽。就連宋朝建立,到了宋仁宗當皇帝的時候,也得自己親自動手,拿贗品玉璽當國寶。
這種情況壹直維持到了宋哲宗時期,壹位熱心的朝陽群眾在農田裏發現壹枚玉璽,上繳國家之後。朝廷十三位大師級文玩玉石鑒定專家聯合鑒定,最後得出結論:沒跑了,這就是當時秦始皇造的傳國玉璽。
大臣開心,皇帝滿意。但是老百姓根本不買賬,大家認為,這是大宋朝廷搞的壹出轟轟烈烈的造假大戲。
人們對這枚傳國玉璽的真實性大大存疑。
這也不怨老百姓,因為傳國玉璽丟了很多年了,那玩意兒不是大理石,說運壹卡車就運壹卡車,哪兒有那麽容易找到?
到北宋年間,傳國玉璽這個事飽受朝野爭議,當時的皇帝宋徽宗實在受不了輿論壓力,幹脆自己壹口氣又造了十枚玉璽出來。
老百姓這時候又出來了,大家笑話小宋同誌畫蛇添足,凈整沒用的。
但他們卻不知道帝王的深意——宋徽宗想淡化傳國玉璽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和唯壹性,想要淡化,多整幾個不就完事了?
“靖康之恥”說來就來,北宋朝廷被金朝軍隊搞了個大搶劫,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雙雙被俘虜, 別說傳國玉璽,就連宮裏老太監的金牙都被搶走了。
傳國玉璽再壹次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
少數民族不認這個東西,對於他們來說,玉璽只不過是壹塊精美的石頭罷了。也許它被放進了堆滿雜物的倉庫裏,也許早就被丟在了路邊。
直到蒙古鐵騎踏平中原,建立浩蕩的大元王朝。蒙古人更不在意這個東西,愛有沒有,我們蒙古貴族照樣吃香的喝辣的。
皇帝不在乎,但當時的丞相伯顏卻非常上心這個事,他發現市集之中居然有人公開叫賣失傳已久的傳國玉璽。
此玉璽是真是假? 歷史 沒有記載。但無論是真是假,伯顏都花了大價錢買了下來。
而且,他不僅買了這壹枚號稱的“傳國玉璽”,還把古往今來各種國家政權的山寨玉璽買了個遍。
買下來的目的很簡單,不是為了獻給皇帝,因為皇帝根本不稀罕。
皇帝不稀罕,伯顏也不是收藏家,那伯顏買來幹嘛呢?
他把這些玉璽打碎重鑄,做成了壹枚枚精美的小印章,分發給了元朝的貴族和大臣們。
如果伯顏收上來的傳國玉璽的假的,這事兒也就無可厚非了,但收上來的玉璽如果是真的,那流傳千年的國印便在此時毀於壹旦了。
到後來朱元璋“開局壹個碗”,單排上王者。 大元朝廷見勢不妙,收拾收拾行李就逃遁漠北,朱元璋不依不饒,有事沒事就派兵去北疆大漠痛毆蒙古人,其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看看他們有沒有傳國玉璽,有就給他搶回來。
結果玉璽沒要回來, 崇禎皇帝“結局壹根繩”, 大明覆滅,清朝建立。
清軍遠征蒙古林丹汗,蒙古人壹看這有完沒完了?明朝欺負完了,妳們又來?
清朝態度強硬,把蒙古勢力按在地上,張嘴就要傳國玉璽。蒙古人心裏想這怎麽都要玩意兒啊?我也沒有啊?
清朝表示:IP、IC、IQ卡,統統告訴我密碼!
蒙古人實在沒辦法,從兜裏掏出壹枚玉璽。清軍拿過來壹看,上面寫著“皇帝之璽”。
清朝表示:小老弟妳耍我呢是吧?這是妳們元朝皇帝自己的印章,我要的是秦始皇那枚!
蒙古人:秦始皇是誰?
清朝:......
關於傳國玉璽的線索從蒙古勢力這裏斷了。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個古玩粉絲,傳國玉璽這麽熱門的東西他自然不肯放過,他把當紫禁城的印章挨個看了遍,發現都是贗品,後來疏通黃河,又挖出壹枚玉璽,乾隆壹鑒定,發現還是贗品。
大清壹朝,可謂是“贗品玉璽滿天飛,真品玉璽無蹤影”。
乾隆表示:餵?是315嗎?我要打假!
傳國玉璽徹底消失了,從此之後,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後,再也沒有傳國玉璽的任何消息。
清朝之後,再無王朝。沒有王朝,也就沒有皇帝。沒有皇帝,玉璽也就變成壹個文物。
它再也不能像往昔壹樣號令天下,就算找到,也只能在斜暉脈脈中訴說自己兩千多年來的往事。
它出身名門,美玉所制。是封建時代中獨有的產物。它跟隨皇權,卻不依附皇權,無論是帝王身死,還是王朝泯滅,都不曾更改它的榮光。多少人對它心心念念,多少人對它無法忘懷。多少的 歷史 在它身上壹壹走過。它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下,也代表權力的巔峰和集結。
但它的身上,也有無數的生命隕落,無盡的鮮血流淌。多少人為了它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又有多少國家和政權因為它分崩離析?
它是“傳國玉璽”,它也是滾滾紅塵,悠悠 歷史 最好的見證。
但它早已消失,抑或是毀滅。歲月倥傯,壹切都會在那無盡的時間中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