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傳奇黃君孟墓:2千年前貴族女子黑發如雲,老公寵妻隨葬國寶古董

傳奇黃君孟墓:2千年前貴族女子黑發如雲,老公寵妻隨葬國寶古董

壹座偶然發現的春秋時期古墓,距今已有2600多年,在堆滿的青銅器和玉器中,竟躺著壹位滿頭秀發的貴族女子,梳著當年下葬的華麗發型,仿佛在等待今人的喚醒。

如果妳看見這壹幕,是不是要驚呼不可思議?

而這壹切,真切地發生在1983年4月10日,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寶相寺壹帶,當地農民為磚瓦廠取土時,壹座古墓突然出現。

很快文管部門來到現場搶救性發掘,就這樣,壹座不見史冊的春秋時期國君夫婦墓重返人間。

這就是出土文物極具傳奇色彩的冷門古墓——黃君孟墓,關於它的諸多神奇,阿倫為您解讀。

經過考古發掘,黃君孟夫婦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夫婦2人都是內槨、外槨、內棺在內的3重棺。

在墓室裏,***清理出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竹木漆器、絲織品殘片等200多件珍貴文物。

根據其中青銅器上"黃君孟"、"黃子作黃夫人孟姬"之類的銘文,考古學家斷定了兩位墓主人的身份,即黃君孟和黃君孟的夫人孟姬。

黃君孟,顧名思義曾是春秋時期諸侯國黃國的壹位國君,按當時的傳統,黃夫人孟姬應當來自同姓諸侯國,也是壹位貴族之女。

冷卻的銘文掩蓋了曾經鮮活的姓名,消失於浩瀚的 歷史 。

雖然黃君孟和黃夫人下葬年月不明,我們在史書上也找不到他們的任何信息,但幸運的是,史籍的角落裏留下了壹點黃國的記載。

黃國為周代贏姓諸侯國,位於江淮之間,大約為今天的河南潢川境內,至今潢川縣西北仍殘存黃國故城遺址。

此外,黃國曾被封為子爵,所以國君自稱為"黃君"或"黃子",在史書上現身於春秋五霸尚未冉冉升起的春秋早期。

在那個時代,伴隨著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陽,天下進入禮崩樂壞、瓦釜雷鳴的春秋時代。

諸侯群起爭霸的烽煙中,黃國作為壹介小國,自然勢單力薄,於魯僖公12年(公元前648年)被極力向北擴張的楚國所滅。

如此看來,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墓葬,卻能出土出如此豐富的隨葬品,這些已經足夠讓人驚喜,而黃君孟夫婦的墓葬和出土陪葬品,則讓他們千年前的生活變得更加鮮活。

雖然黃君孟僅僅治理著羸弱小國,實力有限,但他傾盡所有,給了孟姬最深沈的愛情,也給了她壹個夢幻般的葬禮。

為什麽這麽說呢?

首先,兩人的葬制埋藏著他們橫亙千古的愛情密碼。

與很多隨葬姬妾的春秋古墓不同,黃君孟夫婦墓是在壹個墓壙 kuàng裏並排放置了兩人的棺槨,完美印證了這壹時期《詩經》裏歌詠的愛情最高境界:"同穴而葬"。

這句詩的意思是:活著不能在壹起,就讓我們死了埋在壹起,如果我說的話妳不信,就讓太陽來作證吧!

到了後世,這句古樸的愛情誓言還在文學上催生了"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等等充滿詩意的表達,見證了無數愛侶的生離死別。

此外,雖然黃君孟貴為國君,但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老婆黃夫人的隨葬品甩了他幾條街。

比如黃夫人棺中隨葬物***169件,其中貴重的玉器為131件,占了絕大多數,而黃君孟的棺槨裏隨葬品僅僅70件,玉器只有54件,還不到夫人擁有的壹半。

從青銅器來看,黃夫人隨葬了22件精品,很多還銘刻著黃君孟為她制作的銘文:"黃子作黃甫(夫)人行器,則永寶。"

而黃君孟自己只有14件青銅器。

除了傾盡所有給老婆陪葬最多、最好的寶貝,更加令人動容的是,從棺槨疊壓的順序看,黃夫人先於黃君孟下葬,因此她的棺槨和隨葬品應該都是黃君孟親自督造。

在她死後的歲月裏,黃君孟很顯然並沒有在妃嬪的溫存裏忘記她,而是當走到人生盡頭之際,選擇與她葬在了壹處墓穴,依偎著沈入黑暗的永夜。

從這些我們能看到,自古成王敗寇,雖然 歷史 不會為小國國君黃君孟專案記錄,但2600年後他們夫婦墓葬的細節,流露著逝去千年的脈脈溫情。

黃君孟夫婦墓出土了眾多精 美文 物,最值得壹提的是其中的精品玉器和青銅器。

玉器作為周代隨葬品最常見的品類之壹,黃君孟夫婦的隨葬玉器卻與眾不同。

它們不光代表著冰冷的禮儀,大多數還是夫婦倆生前擁有的私人物品,既代表了江淮壹帶玉器制作的極高水平,還透露了他們日常生活的種種線索。

比如說,黃夫人作為國君夫人,雖然黃國國力有限,但她心水各類精巧妝飾。玉器是她最愛的私人配飾。黃夫人棺槨裏,精美的玉器有的放在頭邊,有的在胸口,還有很多環繞在腰間。

另外更有趣的是,這對夫婦還是2600年前的收藏家,熱衷收藏玉器古董。

從雕工、用料和風格來看,墓裏的壹些玉器珍品並不是春秋時代的物品,而是來自於更古老的時代。

首先是這件圓雕玉人頭,實際上來自新石器時代的石家河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

換句話說,即使在黃君孟夫婦生活的時代,這件玉人頭也是壹件2000多年 歷史 的古董。

只見這件玉人頭戴著覆舟式的冠飾,長著梭形眼睛和壹個蒜頭鼻,耳朵上掛著壹對耳環,還由頂到底鉆了壹個小孔,應該是為了方便佩戴。

讓我們與壹件石家河文化玉人頭細作比較:

可見無論造型、雕工,還是玉人戴著的壹對耳環,黃君孟玉器和它基本壹模壹樣,另外更加巧合的是,這件上下同樣鉆有小孔,用途也應是壹樣。

事實上,這種戴耳環的玉人頭在龍山-石家河文化時期最為盛行。石家河文化持續時間約為公元前3000年-前1900年,晚期從新石器時代逐步過渡到青銅時代,以雕琢精美的玉器聞名,是我國長江中遊地區文化遺存的代表之壹。

在石家河文化之後,戴耳環的玉人頭作為玉器的壹種品類,雖然依舊發展,但已不可同日而語。進入春秋時期後,風格、紋飾及雕工更是從寫實轉向了抽象圖案。

除了收藏古董,黃君孟夫婦還熱愛翻修老物件,墓中出土了多件改制後的古玉。

比如這對罕見的人首蛇(龍)身環形玉佩。

這兩件造型怪異的玉佩,直徑約3.8厘米,玉質青中泛灰,有隱約的褐色斑點,應為壹塊玉料切割制作。

側面來看,玉佩呈現出人頭蛇(龍)身的形象。在巨大的頭顱下,尾巴向後蜷曲,尾尖基本碰到頭頂,另外用陰線和陰起陽文的刻工,雕琢出人頭的五官和頭發。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兩件玉器上的人臉也有差別,壹件是頭戴冠,另壹件則是長發。這1男1女,表現的應該是早期的伏羲、女媧崇拜。

這對玉器在春秋玉器中非常罕見。

之所以特別,那是因為:首先風格太"混搭",既有春秋時期流行的陰刻龍紋,又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的人首蛇(龍)身造型。

另外,墓裏出土的其他春秋玉器都是陰線刻的紋飾,而人首蛇(龍)身環形玉佩卻用淺浮雕塑造出了人臉面部和頭戴的裝飾。

因此,這副玉佩應是首創於新石器晚期龍山-石家河文化,當時的面部刻有棱形眼和耳環,千年後到了黃君孟夫婦的手裏,他們讓工匠在玉佩上加了陰刻龍紋。

出現這種風格上的差異,大概率是因為春秋時期的玉工不熟悉史前 社會 流行的人面紋飾,只能在改造時加入當時流行的花紋。

而作為這些古董的主人,黃君孟夫婦顯然擁有不俗的藝術品味,除了上古時代的古玉,他們還熱衷於商朝與西周時代的玉器。

比如這件虎形玉佩,長12.5厘米,寬6.2厘米,玉質微微泛青,刻畫了壹支低頭弓背的猛虎形象,虎身壹面通體刻滿花紋,另壹面則光滑無痕,在嘴巴和尾巴的地方各有1個圓孔,也是方便穿戴。

這件玉虎就是改雕自商朝晚期或西周早期的古玉。

首先玉虎眼睛為"臣"字形,具有鮮明的晚商風格,另外虎身的刻紋並不連貫,而是中斷在虎身中央,可見春秋時期的玉工在拿到老物件後,很是費了壹番心思琢磨雕琢的圖案。

與此同時,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銅器,包括青銅鼎、壺、豆、盤、匜 yí等等。

這些青銅器靈動而精美的風格,讓今天的人們彌補了對黃國藝術的認識,如今已被作為春秋時期江淮地區的青銅器標準之壹,還曾入選《中國帝王文物展》,作為國寶級文物赴美日等國展出。

大多數隨葬的青銅器都刻有銘文,基本是黃君孟為夫人或為自己制作的說明,讀來通俗易懂。

如"黃君孟自作行器"、"黃子作黃夫人孟姬行器"之類。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這件"翹尾巴"的青銅器——"黃夫人"甗yǎn形盉hé。

甗形盉,顧名思義,就是器型形似甗的盉,相對稀少。

甗是先秦時期的蒸煮用具,功能約莫等於現在的蒸鍋。

而盉則是青銅時代用來盛酒的器皿,器型往往為圓口深腹,下有三足或四足。

當時釀酒技術不成熟,酒水往往濃淡不壹,充滿智慧的古人就用盉來兌水,調節酒味的濃烈程度。

這件黃夫人甗形盉,既是壹件小巧精美的調酒神器,又代表了春秋時期南方出現的新器型,別致而靈氣。

通高18.5厘米,口徑11厘米,腹徑15厘米。整體器型上,為平頂蓋,獸頭形狀的水口,腹部內收,中間則是圓形無孔箅bì,也就是仿造的蒸屜。

這件器具最有特色的"萌"設計,在於後面驕傲翹起的鋬手,像壹個翹起的尾巴。

讓整件甗形盉看上去像壹只搖尾乞求的汪星人,也許正在勸主人少喝壹點。

這件盉也是由黃君孟為夫人特地制作,口沿刻有16字銘文:

這句銘文用今天的話翻譯,就是我黃君孟特為老婆做了這件隨葬品,希望她既能享受福報,又能子孫安好。

在春秋時代,霝冬(令終)是壹個習慣用語,"令"的意思是美好,因此指的是善終。

而霝後(令後)則是祝福女子能有命運安好的後代,相對不是特別常見。

很可能黃夫人至死未能有生育,於是哀傷的黃君孟把這句銘文刻在夫人的隨葬之上,將對愛妻深深悼念化作另壹個世界的祝福。

這份被黃土埋葬的深情,千年之後仍感動人心。

讀到這裏也許妳想問,這位黃夫人孟姬,既有國君老公的寵愛,又有高貴的貴族身份,作為壹枚妥妥的名媛,她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不幸中有萬幸。雖然2600年歲月帶走了黃夫人的容顏,但她的壹頭秀發卻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極為珍貴的春秋時代貴族發型實例。

用今天的眼光看,黃夫人孟姬是位走"高級風"路線的貴族名媛,她的發型雖然看似簡潔,細節卻暗藏華麗的貴族品味。

復原整理後可見,她用絲線將頭發編成了8條小辮子,然後紮成偏左高髻,發髻上斜插了兩個木簪固定,佩戴著102件隨葬玉飾。

可見黃夫人不但富有藝術天賦,還是當時公認的美人。春秋時代,對美人的定義之壹就是頭發濃密,正如《詩經》曾贊嘆:鬒發如雲,不屑髢也。

這句詩應該說出了黃夫人的心聲:假發髻我需要用嗎?看這秀發濃黑,是不是像極了天上雲朵!

而在春秋時期的貴族文化中,黃夫人心儀的這種偏移高髻曾廣泛流行,還直接影響了戰國時代的發型潮流。

比如在山東章丘女郎山的戰國齊國墓,曾出土26個精美的舞樂陶俑,其中的20個女陶俑都梳著同款的偏移高髻。

烏雲高挽,巧笑倩兮,千年風韻如微風襲面,擁有令人沈醉的魅力。

公元前648年夏天,因壹心與齊國結盟而不願向楚國低頭,在楚兵的刀鋒下,小國黃國消失於春秋 歷史 的星夜。

黃國滅亡後,遺民以國為姓登上 歷史 舞臺,戰國時期就曾出現春申君黃歇等風雲人物,如今江夏黃氏遍布世界,雖然身處天涯海角,但都以黃國國君為祖先,銘記著黃國故城的祖籍。

而充滿傳奇色彩的黃君孟墓,雖然被壹抔黃土靜靜掩埋了2600年,但無論是獨特的葬制、精美的隨葬品還是黃夫人的發髻,無疑都是 歷史 遺留的珍寶。

可以說,它們起到了極大的"補史"作用,既讓今人得以飽覽消失史冊的黃國貴族文化,還是研究春秋時代文物與 社會 轉型的重要物證。

除了黃君孟墓,黃國的其他考古發現也在漸漸增加著人們對它的認識。比如隨後發現的春秋早期黃季佗父墓等等,出土了黃太子伯克盤和黃父盤等黃國遺珍。

驚濤滾滾,烽火江山,消失在 歷史 煙塵裏的黃國,用這些留給世人的寶藏,喚醒了壹段沈睡的 歷史 ,點亮了中華文化星河裏壹顆閃亮的星辰。

凡是過往,皆能打開序章!

近期分享連載中:

這座王陵不簡單: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選國寶

  • 上一篇:代李敬業討武曌檄的註釋譯文
  • 下一篇:妳會如何描述人間煙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