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31年生於廣東省普寧縣,
1953年起即師承劉傳從事石灣陶藝創作,曾任石灣美術陶瓷廠副廠長兼創作室主任,
1988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多次隨國家美術家代表團出訪波蘭、匈牙利、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退休後創辦“陶花源陶藝創作室”,繼續從事陶藝創作。
作品簡介:51年來,他創作了許多陶塑作品,代表作有《唐太宗》、《詩聖杜甫》、 《棄官尋母》、《桂酒獻擎天》、《塔吉克姑娘》、《絲綢之路》、《文姬歸漢》等;不少作品獲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中國工藝珍品獎等獎項,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
人生格言:藝術家心中要記住人民,奉獻是人生的目的。
發展傳統 開拓創新
劉孟涵(石灣陶藝收藏家協會秘書長):莊稼曾就讀於師範美術系,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到石灣,上世紀50年代在藝壇初露頭角時,作品難免有些“洋氣”。組織指派他拜劉傳為師,旨在搶救和恢復民間傳統藝術。莊稼不負重托,刻苦鉆研,終成大師。他塑造的氣宇超凡的《唐太宗》和深沈激越的《詩聖杜甫》,被公認為20世紀石灣陶藝的經典之作。
莊稼堅信“傳統是活著、發展著的。”他堪稱開拓石灣陶塑現代題材的先驅。上世紀60年代創作的《塔吉克姑娘》,造型簡潔概括,采用高科技的結晶釉,既有石灣韻味,又充滿時代氣息;70年代以壹尊《試針》,享譽大江南北;晚年塑造的《芭蕾之詩》,標誌著藝術創新又登上了新的臺階。
“多琢磨,多嘗試,做到老,學到老。”年過70歲的莊稼大師,至今作品和人壹樣,充盈著如火的熱情和青春的活力。
年屆73歲高齡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莊稼,剛剛完成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而創作的陶塑作品《偉論興邦》,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另壹巨制的構思創作中。“我的願望是完成畢生想做的事情,回報國家。”莊稼大師正以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的諾言。
現在
奉獻社會,讓藝術回歸人民
日前,記者來到石灣鎮弼塘鄉工業區“陶花源陶藝創作室”,拜訪了莊稼大師。這個由大師退休後創辦的陶藝創作室,沒有紅墻綠瓦、豪華庭園,但有恬靜、簡樸的工作環境,四周擺滿了大師的陶塑作品、書畫名家題辭和大師與家人的合影。
“退休後,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創作,目的是奉獻社會,讓藝術回歸人民。”大師深有感觸地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藝術應是人民***同擁有,但高檔的藝術品壹般老百姓買不起,有價值的陶塑原作只能被有錢的收藏家買走,常常深藏不露,普通百姓無緣見面。比如,自己以前在企業創作的作品,往往剛出窯,還來不及拍照片就被收藏家取走了。因此,藝術回歸人民的最好方式是把作品放在博物館,讓群眾隨時都可以欣賞。所以,我1993年從石灣美術陶廠退休後,就創辦了‘陶花源陶藝創作室’,決心把自己創作的部分陶塑作品捐贈給博物館長期保存展出。”
十年耕耘,成果豐碩。莊稼大師對記者說,至今,他捐贈給各地博物館的陶塑精品和原作已超過200件,全部是他退休後創作的力作。其中,向廣州藝術博物館捐贈了《文姬歸漢》等作品43件;向石灣博物館捐贈《唐太宗》等作品22件;向家鄉普寧市藝術館莊稼專館捐贈價值超過100萬元的作品40多件。
談起這些事,莊稼大師開心地笑了。他告訴記者,社會沒有忘記他的奉獻,去年他有三大喜事: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民間藝術委員會頒發的最高獎項“突出貢獻獎”;榮獲佛山文聯頒發的“最高成就獎”;榮獲普寧市政府頒發的該市最高獎項“鐵山蘭花獎”。
年過七旬的莊稼大師雖然身體不好,但壹投入藝術創作,就會進入忘我的境界。與他朝夕相處的愛人、作家關健兒告訴記者,大師的生活除了“公仔”還是“公仔”,他不屬於自己、不屬於家庭、不屬於我,只屬於藝術。幾十年來,他創作了數以百計的陶塑作品,但日常生活常識卻很少註意,以致常常鬧笑話。比如,他用電風扇不會調快慢檔,關風扇時只好將電插頭拔掉;記電話號碼最怕長數字,很怕打手機。
莊稼大師對生活要求不高,對創作卻十分嚴謹。為了突破石灣公仔造型“上輕下重”的傳統,他經過10多次的實踐試驗,找到了最佳的支撐點,成功創作和燒制了表現少女足尖獨立,婀娜多姿地跳《天鵝湖》的新作《芭蕾之詩》,開創了石灣人物陶塑依靠單腳支撐全身的先例。
談及今後的打算,莊稼大師深情地說:“藝術是屬於國家和人民的,我希望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為石灣陶藝的發揚光大付出畢生精力!”
過去
藝文俱進碩果累累
從藝51年來,莊稼大師藝文俱進,不僅創作出眾多名揚中外的陶藝珍品,先後參加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展銷活動;而且著述頗豐,發表了《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等壹批學術論文。由於藝術成就卓著,1988年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文化知識是藝術之母,只有文化知識紮實,藝術家才能升華藝術,在創作上取得突破。”談及自己的成果,莊稼大師深有體會地說。
出生於廣東省普寧縣的莊稼從小喜歡畫畫,1949年秋他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便投身革命,從事部隊美術活動和舞臺美術工作。1953年,為恢復和發揚石灣陶藝,莊稼被派入石灣拜著名民間藝人劉傳為師,肩負著搶救民族遺產的重任,從此開始了陶藝創作生涯。在陶藝名師的指導下,他如癡如醉地迷上了“石灣公仔”,從潘玉書、劉傳、陳渭巖、潘跌逵等陶藝大師造詣精湛的作品,到無名藝人信手捏來的粗獷潑辣之作,都成了他臨摹、揣摩的對象。這些來自民間藝術的精靈,鉆進了他的心扉,烙刻在他的腦海,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很快便顯露出藝術才華。1954年,他創作的陶塑作品《七仙女》被送到莫斯科參加“世界青年美術展覽”,受到國際藝術界好評;1960年,他和劉傳壹起被邀請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講課,登上了最高學府的講壇,這壹年他才29歲。
然而,在陶藝創作上初露鋒芒,並沒有使莊稼沾沾自喜,他感到自己的作品還型不達意,感染力不強,原因是生活來源不豐富,藝術修養不足。於是,他積極深入生活,博覽文學藝術名著、古今中外畫家和雕塑家的文章及作品,貪婪地吮吸文化藝術營養。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開闊了他的視野,升華了他的藝術,形成了自己取材廣泛、寓意深長、典雅傳神等藝術特色,陶塑力作源源問世。其中,作品《唐太宗》獲全國第六屆美展優秀作品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詩聖杜甫》、《棄官尋母》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被評為中國工藝珍品,入藏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漢武帝》、《升平樂》由中國歷史博物博收藏;1997年3月,中央電視臺在“東方之子”專題節目中,介紹了他的藝術成就。
淵博的文化知識,提高了大師的理論水平,藝術論著頻頻發表。1997年,國家有關部門把撰寫《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陶瓷雕塑分集專論《二十世紀的中國陶瓷雕塑》的重任交給了莊稼。這篇專論內容涉及我國陶瓷雕塑的歷史淵源、近百年的發展概況和藝術成就、各大陶瓷產區的風格和藝術特色,知識面廣、寫作難度大。博學多才的莊稼大師臨時放下手頭的陶藝創作,日以繼夜搜集整理資料,投入寫作,歷時壹年半,圓滿完成了長達壹萬多字的專論,真實準確地概括了我國陶瓷雕塑的發展史,受到了廣泛好評。“這是我壹生中花費精力最多、時間最長、最難忘的寫作經歷。”談起這篇得意之作,莊稼大師開懷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