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宋代五大名窯 八大窯系和六大窯系關系問題

宋代五大名窯 八大窯系和六大窯系關系問題

壹、 宋代瓷業的昌盛

宋代瓷業的振興,是由於國家減輕了賦稅,使人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比較安定,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促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商品經濟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出現了許多商業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和集鎮。宋代許多瓷窯集中地自然形成商業繁榮的集鎮,如河南登封曲河宋代窯址附近發現的清代碑記說:“嘗就裏人偶拾遺物,質諸文獻通考而知,當有宋時窯場環設,商賈雲集,號邑巨鎮。”登封曲河窯場如此,其他瓷窯集中地也可推想而知,如鶴壁集窯、神垕鎮窯、新安縣城關窯等,大凡繁華的集市周邊均設窯燒造瓷器,集市成為商賈雲集、瓷器集散地。至於北宋的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與南宋的臨安(今浙江杭州),既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有是最大的消費城市與商業貿易中心,人口逾百萬之眾,除了當時的商行、貨棧,茶坊、酒樓與瓦舍、勾欄到處可見。

宋代社會經濟關系的改進,減輕民眾負擔,提高了生產情緒,促使生活方式的變化和文化素養的提高。對瓷業的發展導向,提出了新的需求,它不僅要生產廣大人民日常生活必須用瓷,其重點還得提高制瓷的質量與工藝技術,生產滿足皇宮、貴族、官僚、富商大賈裝點豪華的居室,產品美觀、實用,又具有觀賞、收藏和藝術陳設價值的瓷器。如歷史鑒賞與收藏家所盛贊的宋代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這些名窯生產的瓷器,也主要是供觀賞收藏用的陳設高檔藝術品。宋代的茶坊酒肆,均選用潔精的名瓷器皿,飯店選用耀州窯青瓷碗,飲食擔子也用定州窯的瓷瓶,在民間流行瓷枕作睡具,婦女化妝多使用瓷制香料盒或脂粉盒。尤其宋代鬥茶風盛行,上自帝王,下到文人學仕和雅興百姓,皆以鬥茶取樂,以鬥茶聊天,作為勝敗論爭的壹種娛樂方式。鬥茶使用的黑釉茶盞,在宋代各地窯址中皆有發現。可見當時瓷業的振興,壹方面為滿足宮廷貴族等上層人士高尚的藝術追求,同時也適應了當時的習俗時尚與瓷器的普及,盡到了最大的努力,滿足了社會各方面的客觀需求,從而得以興旺發達。

二、 五大名窯的興起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產品多樣,富於裝飾,技藝嫻熟,工藝精細。瓷藝薈萃,相互促進,爭芳鬥艷,獨具風韻。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繼承傳統,勇於創新,進而出現了激烈的競爭局面,並形成八大窯系。大江南北,各地窯口競相仿制。由於北宋皇宮的特殊需要,選定工藝精湛,技藝超群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由宮廷直接壟斷或派職官進行監燒,專為宮廷顯貴燒制禦用品,更由於宮廷的賞識與寵愛,又將這五大名窯的產品作為官窯產品,為了顯示皇宮的獨尊,有的產品甚至禁止在民間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廣為流行的商品瓷器,壹旦被宮廷壟斷後,則成為皇宮禦用的工藝美術陳設品,民間禁用。五大名窯的出現,充分展示了我國北宋時期陶瓷發展歷史,跨進了繁榮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窯:因產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尋,汝官窯已在河南寶豐縣清涼寺村(宋時寶豐歸汝州管轄)找到。汝窯以產青瓷著稱,土質細膩,胎堅細蜜,釉色潤澤,釉中和瑪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蝦青,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也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贊美。汁水瑩厚,有如堆脂,視若碧玉,扣聲如磬 ,汁中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底上有細小支釘痕。汝窯分為汝官窯(專為宮廷燒制禦用汝瓷)和民窯(即臨汝窯)兩部分。民窯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富於裝飾,藝術性強,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堅固耐用,備受青睞;而宮廷用瓷則造型秀麗,工藝精細,瑪瑙為釉,釉色蘊潤,胎呈香灰,滿釉裹足,開片密布,高雅素凈。

汝窯是北宋後期元祐至崇寧間20多年裏為宮廷燒制禦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盤、碗、碟、洗、尊、盞、托、水仙盆等。盤、洗、碗多為圈足外卷,足底有3-5個支燒痕。碗是蓮花式,較深,是宋代較為盛行的註碗形式。盤有花口、圓口、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盤是較為獨特的器形。瓶:有紙槌瓶、長頸瓶、長頸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盞托為方花瓣式,水仙盆為橢圓形。

汝窯器物胎較薄,質地細膩,呈香灰色,修坯精細壹絲不茍。

2) 鈞窯:因在河南禹州城內古鈞臺附近設窯燒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點:造型端莊,胎質細膩,堅實致密。扣之其聲,圓潤悅耳,萬紫千紅。入窯壹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鈞瓷的造型除碗、盤器皿,還有壺、罐、爐、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別在鈞臺窯出土的多種宮廷美術陳列品和各類花盆、盆奩兒、尊、爐、瓶、洗及文房四寶等。

鈞臺窯經考古鉆探、發掘證明,該窯址總面積為36萬多平方米,***分四個不同品種的燒造區,即白地黑花瓷、青瓷與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鈞窯燒造區。這裏的鈞瓷純屬為北宋宮廷燒制禦用品窯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鐵足,芝麻醬底,窯變美妙,紅紫相映。開片密布,釉層蘊潤,做工精細,胎堅致密。有蚯蚓走泥紋者尤好。鈞窯的花盆及盆奩兒,為了適應北宋皇宮的設計需要,盆及盆奩兒同號配套,在底部均刻有壹至十的漢字號碼,壹號最大,十號最小,以次遞減,形成了鈞瓷獨有的特點。

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爐、缽、碗、盤、瓶、出戟尊等。以銅金屬為著色劑的乳濁釉通稱鈞釉,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入窯壹色 出窯萬千”。鈞窯釉料配方壹致,由於入窯的前、後、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窯後產生各種意想不到的絢麗多彩的顏色,為以後花釉、彩瓷開辟了道路。鈞窯另壹個特點是坯胎在燒窯過程中,在低溫時發生裂紋經高溫時釉藥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補裂紋而形成蚯蚓走泥紋。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隨之帶走大批北方各種手工藝工匠,從此宋鈞壹厥不振。但在宋鈞盛名影響之下,民間於戰亂之後為了生活,各地借宋鈞之名恢復了鈞窯原始時期的青器—元鈞。與宋鈞相比大為遜色,偶爾也見有帶紅紫斑壹類的瓷片,是有意識的在青釉下塗壹塊紅銅釉。燒出後雖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滿全身,更沒有象宋鈞那樣絢麗多彩的窯變顏色。故有人對元鈞的天青釉和紫斑進行化學分析表明,這兩種釉色化學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則僅0.098%,這也說明鈞釉紫斑是有意識塗上去的。如此壹類的鈞窯遺址僅禹縣境內就有九十六處之多,至於臨汝、郟縣、登封、寶豐以及洛陽以西的新安縣,黃河以北的湯陰、鶴壁、安陽等地相類似的瓷片相當普通。此種元鈞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較簡單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較厚、笨重粗糙,內含雜質較多。燒成後胎內有夾砂或氣孔現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黃白色、黃色、黃褐色、橙黃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為主,如盤、碗、碟、板沿洗、缽缸之類的器物較多。施釉薄厚取決於上釉技術和生胎的強度,壹般說元鈞釉厚施釉二、三遍,燒成後大多釉垂如蠟淚。有時造成釉內含氣泡較多,或有沒有燒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遺留在釉內形成的斑點。更由於爐溫掌握的晶徹的珠光釉,時而因溫度不足或溫差不壹,使之釉面顯藍灰、青灰、豆青、灰綠或煙薰發黑等色調。雖有天青、天藍、月白、紫紅斑等釉色,但極艷麗細膩,瑩潤的已不多見。制法上元鈞與宋鈞也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宋鈞多采用支燒滿釉、器底遺有細小支釘。元鈞則采用疊燒,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飾不甚規整,底足削旋時由於刀具斜放底足中間往突出乳突,足裏外撇,底心較薄,是元代鈞窯突出的特點。

3) 官窯:據宋?葉寡《坦齋筆衡》記載:“北宋大觀間,汴京自置窯燒造,名為官窯。”官窯又可分北宋(汴京今開封)官窯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內司窯、郊壇下官窯。北宋官窯窯址已深埋地下7米無法尋找,而南宋官窯窯址經考古發掘已在杭州烏龜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窯由於直接受到汝窯的影響,雖然當時的汴京(今河南開封)地處豫東大平原,當地並無瓷土、釉藥原料,也可以從汝州、禹州等地運去原料,然設窯燒造官瓷,當然也離不開汝州工匠們熟練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窯三足弦紋爐與北宋官窯的沖耳三足爐,二者釉色極相似,不僅風格雷同,甚至壹脈相承。

北宋官窯的原料也非常講究,均選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陳留、鈞州等地,所以馬祖常詩雲:“貢篚銀貂金作籍,官窯瓷器玉為泥。”官窯產品胎骨有白、灰、紅等色,白的含有鐵質的黑釉護胎足,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綠等,其釉薄如紙,釉內呈現冰裂、蟹爪、梅花和開片等紋樣,也有作鱔魚血狀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絲鐵線兩種大小不同的開片,成為北宋官窯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爐、瓶、壺、尊、碗、盤、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窯

公元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把都城由汴京(開封)遷到了浙江臨安(即杭州)建都,史稱“南宋”,在北宋南遷時,壹些制瓷工匠也相繼遷到南方,這時北方壹些瓷窯逐漸衰落,甚至停產,而南方制瓷業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南宋遷居臨安後,在鳳凰山下設窯,稱修內司官窯—也稱內窯。後來又在烏龜山下的郊壇另設新窯,稱為“郊壇下官窯”。以上兩個官窯統稱“南宋官窯”。

修內司官窯:至今沒有發掘僅據曹昭《格要論》記載,“官窯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壹,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類似,有黑土色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無紋路。”

郊壇官窯:在今浙江省杭州烏龜山。上世紀50年代起作了多次發掘。發現了窯爐、窯具及瓷器碎片。

胎質:有黑灰胎和黑褐胎兩種、胎薄者施釉較厚。

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黃色、油灰色、釉面有開片紋,紋片較大,有冰裂紋。

造型有:盤、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傳世品有方、圓、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貫耳、膽式弦紋瓶。葵口花式盤、葵口圓口碗、盞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鐵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釘支燒,洗有5-8個支釘。少數器物從造型和釉色,紋片都與哥窯難以區分。官窯制品明、清禦窯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質量最好,有達到亂真的程度。

4) 哥窯:產自浙江龍泉,相傳古代章生壹、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燒瓷謀生,而且都比較成功,然章生壹燒制的瓷器更為名貴,更得到社會各界的贊賞與青睞,榜上有名,既稱哥窯,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多種色調。黑灰胎有“鐵骨”之稱。其釉為失透的薄乳濁釉,以灰青為主,還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黃、淺青等色。器表紋片裝飾,大小有別,有的大紋片呈現黑色,而小紋片呈現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美稱。但也有純小開片紋者,紋片全部呈現黑色,世稱“百圾碎”為其綽號。傳世的哥窯器造型有:各式瓶、爐、碗、盤、洗、碟和罐等。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砂胎之別。

哥窯列為宋代名窯,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明初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彜譜》壹書:“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列名於宋名窯汝窯、官窯之後,鈞窯、定窯之前,可見哥窯已被當時認定為宋窯,並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對象。然而由於它的傳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貴。更由於傳世少,稀有難得,到元末曾壹度出現仿燒。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雲:“舊哥哥窯出(指出產某地,產地待考),色青濃淡不壹。也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也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舊哥哥窯當指宋代哥窯,而從元末已出現的仿哥窯則為新哥窯。《格古要論》沒有說明哥窯與弟窯之關系。《浙江通誌》中第壹次出現了章生壹、章生二各主壹窯場的事。哥窯生產開片瓷,弟窯生產不開片瓷的龍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窯場進行大規模調查和發掘,沒有發現單獨生產哥窯的窯址。而釉面布滿開片的哥釉瓷是龍泉青瓷中部分窯址的壹種產品,很有特點,生產作坊也不是壹個獨立的瓷窯體系,後人錯誤的把它分為哥窯、弟窯兩個窯系。明清以後景德鎮有專仿哥窯的產品。

5) 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瓷村。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發展於宋,延續燒瓷至金、元時期。唐代始燒白瓷、黃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窯影響,有玉壁底碗、註壺、瓶類等器形。宋代定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燒制碗、盤、盞、盒、壺、瓶、枕等類器物,以白釉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白釉、褐花等品種,白釉器胎白堅硬,薄胎、釉白中泛牙黃色,因覆燒而形成形成無釉的蕓口,釉流有淚痕。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遊鴨、嬰戲、鴛鴦等。北宋晚期壹度為宮廷及官府燒制瓷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壹批定窯龍紋盤、碗、既專為皇室燒造,有些器物入宮後刻“風華”、“壽華”、“禁苑”、“德壽”等宋代宮殿名稱。窯址出土白瓷標本刻有“官”、“新官”、“會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識,顯然是為官府或某些機構而燒制。定窯黑釉,釉色黑如漆。醬釉器有內白釉外醬釉的復合釉。綠釉標本發現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窯印花白瓷及覆燒方法影響壹批瓷窯,如河南鶴壁、山西介休、霍縣、陽城、盂縣、平定、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都摸仿定窯白瓷,形成以定窯為中心的定窯系。霍窯仿定產品有土定之稱;景德鎮仿定有南定之稱。明、清景德鎮仍有仿定窯的器物。

三、 八大窯系的形成

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鼎盛階段,它為我國古代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可謂百花盛開、群芳爭艷,名窯叠出,窯系形成。陶瓷界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基本面貌。官窯林立,民窯四起,新產品層出不窮。根據各種生產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技法的不同,除了上述“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並列的,還形成了八大窯系。北方地區有:定窯系、磁州窯系、耀州窯、鈞窯系;南方有泉龍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越窯系、建陽黑釉瓷窯系等。

同壹窯系生產相同的品種,但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如定窯系以薄胎白釉產品為主流;耀州窯則以青釉刻、劃花品種為特點;鈞窯系以鈞紅、天藍釉為特點;磁州窯系以白地黑花為主;龍泉窯系以翠青釉取勝;景德鎮窯系以青白瓷為特點。同壹窯系又各有多種產品,如定窯系除印花白瓷,尚有黑釉、紫釉、綠釉、等品種,形成了黑定、紫定和綠定等獨特的風格。而磁州窯系,除了白地繪黑花,還有珍珠地劃花,白釉剔花,劃花,刻花,宋三彩與宋加彩及其絞胎、絞釉等多種工藝的新品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各窯系的產品種類和裝飾藝術及圖案內容。

(1) 定窯系:是北方重要瓷窯體系之壹。定窯因刻花、劃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創覆燒工藝而著稱,影響極大,波及很廣,各窯競相效仿。宋室南遷,曲陽的工匠也隨之南選,將定窯的先進工藝帶到景德鎮,曾對當地瓷業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定窯在北方受影響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陽城、介休、霍州窯,北京的龍泉務窯,赤峰缸瓦窯河南的鶴壁集窯等,南方地區除景德鎮窯尚有江西的吉州窯和四川的彭縣窯等。定窯系以燒白釉印花為主,兼燒黑、醬、綠釉以及白釉剔花瓷,並以曲陽為中心,產品質量居各窯之上,也最具代表性,產品以折腹盤、碗為大宗。北宋前期為定窯的鼎盛期,胎薄質細,釉層勻凈,工藝精細,光潔潤澤,並采用刻花、劃花和印花技法,構圖嚴謹,題材廣泛,圖案豐富,線條流暢。其中有花卉、動物、人物、禽鳥及嬰戲圖等,尤以孩兒枕為其代表作品。定窯的覆燒工藝為首創,對全國各地瓷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得以迅速推廣,河南的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都發現了大量的覆燒墊圈窯具,就是證明。

定窯創燒於唐,盛燒於宋,尤其定窯的印花技術廣為傳播,有的摹仿器形,有的摹仿紋飾,有的則摹仿釉色,有的摹仿燒法,直到金元時期還在繼續效仿,其結果形成了以定窯器為中心的定窯系。

(2) 磁州窯系: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之壹。它的產品氣勢磅礴、畫技熟練流暢、圖案豐富,品種多樣,深受民間歡迎。裝飾以白地黑花、剔花、劃花、刻花、褐彩等多種技法,內容和題材更是豐富多彩,有花卉圖案、禽鳥遊魚;有人物風景、詩詞歌賦;有吉祥語、姓氏銘記。為招徠顧客,各窯都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磁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居群窯之首,畫法流暢,壹氣呵成,剛健挺拔,頗具北國雄風。修武當陽峪窯以剔花、劃花見長,利用化妝土形成多層次的色彩對比,技法嫻熟,紋飾活潑,別具神韻,其絞胎更是工藝獨特,圖案清新,有的組合為花朵盛開,還有的猶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開屏。登封曲河窯則以珍珠地劃花見長,將金銀器的鉆花技法移植運用到制瓷器上,獨具風采。禹州扒村窯也以白地黑花見長,粗料細做,畫風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鐵、白如玉、紅如珠、綠如翠,綠釉紅彩,恰似萬綠叢中壹點紅,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傳為佳話。山西介休窯則以黑釉剔花構成自己的雄渾風格。江西吉州窯盛燒於南宋,融磁州窯和建窯之長於壹體,其畫風既有北國之雄姿,又具有南國的精巧細膩,更創壹種剪紙貼印花技術而聞名於天下。

磁州窯以濃厚的地方風味,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影響大江南北,頗受人們喜愛。宋、金、元、明、清、盛燒不衰,除北方外,連廣東、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也受其影響,從而形成了壹個龐大的磁州窯系。

(3) 耀州窯系:耀州窯位於陜西銅川市,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該窯始燒於唐代,以白瓷、黑瓷、青瓷及素胎黑彩瓷為主,也兼燒唐三彩。中經五代,到了宋代改燒青瓷為主,以刻花、劃花、印花青瓷盛極壹時。北宋中期曾為皇宮燒造貢瓷,其造型、紋飾大多與定窯相似,然而釉色有別。刻花技法嫻熟,略勝定窯壹籌。圖案豐滿,立體感強,頗具藝術魅力,對其它各窯產生了重大影響,形成了壹個以耀州窯為中心的耀州窯系。其中波及到河南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州鈞臺窯、內鄉大窯店窯、魯山段店窯、新安城關窯和安陽善應窯等,它們皆有印花青瓷產品的出現。然河南各窯的產品釉色偏綠,而刻花淺,施釉後凸凹不明顯,花紋疏密有致,不及耀州窯圖案豐滿,紋飾繁密,具有其明顯的地方風格。廣州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容縣窯,為了適應當地和外銷的需要,也仿燒耀州窯風格的產品。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的青釉,使用氧化銅燒成綠色,有別於耀州窯和北方青瓷采用鐵的還原釉。但其色彩、造型、紋飾均與耀州窯相類似,仍屬於典型的耀州窯系的青瓷系列。

(4) 鈞窯系:鈞瓷創燒於唐,盛燒於宋,復燒於金元。銅紅釉的燒成乃鈞窯之首創,復雜的窯變機理,形成鈞窯紅紫相映,絢麗多姿,窯變美妙,艷美絕倫的藝術風格。鈞瓷從創燒以來,原為民間生產日用生活器皿,由於造型端莊,胎堅致密,工藝講究,釉層蘊潤,窯變多樣,五彩繽紛,備受民間所青睞,更受到北宋皇帝的賞識與寵愛,到了北宋晚期被宮廷壟斷為官窯,在禹州城北門裏古鈞臺附近設窯,專燒禦用品,並派職官監燒,凡不合格者壹律砸碎就地深埋。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對鈞瓷藝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對周邊地區的窯口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宋金對峙,北宋南遷,官辦的鈞窯停燒。然而鈞窯器的燒制技術仍廣為流傳,各地競相仿制,金元以來鈞瓷生產達到了復蘇的程度,以河南禹州為中心,形成了壹個龐大的鈞窯系,遍布北方四省(區)河南、河北、山西和內蒙古的呼和浩特等27個縣、市,並以河南為最。江南地區仿制鈞窯也蔚然成風,如浙江、江西、江蘇、廣東和廣西各重要產瓷區域都在仿制,燒制出各具特色的仿鈞作品。在江蘇宜興窯、廣東石灣窯以及江西景德鎮窯等燒制的低溫釉藝術陶瓷的窯口,所仿作品世人往往都冠之壹個“鈞”字,如宜興窯的釉陶稱為“宜鈞”或“坭鈞”,廣東石灣窯仿鈞作品稱“廣鈞”,而景德鎮窯瓷器上的低溫釉裝飾則稱為“爐鈞”加以區別。各窯的仿制,既保留了鈞瓷的傳統工藝,又各有創新。鈞窯窯變奇特的魅力影響之大,波及之廣,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稱雄於其他四大名窯之上,至今鈞瓷生產仍延續不斷,加之先進科學的介入,可謂仿古創新,再現輝煌。

鈞瓷文化更是內容豐富,涵蓋面廣、風格獨具,在中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大放異彩。中國鈞瓷集科學技術、工藝美術、釉面裝飾、造型藝術、東方美學及其華夏民族的優秀氣概等方面,因而它不僅被北宋宮廷所青睞,還博得了古今中外專家、學者及廣大社會各界鈞瓷愛好者的贊賞與珍藏。

(5) 龍泉窯系: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繼承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的傳統,集三家之長,燒造出釉色純正,造型優美的青瓷。到南宋時已達鼎盛,尤以梅子青和粉青稱雄壹時。南宋時應皇宮貴族需要,也燒造仿官窯產品。梅子青釉有同汝窯釉色類似的美感,釉質渾厚如玉,色如翡翠,又似藍空映照下的淡綠湖水。然而由於梅子青釉燒造工藝極為復雜,要多次掛釉,多次燒成,又要白胎映襯,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種名貴的產品,僅南宋燒造,傳世甚少,愈加珍貴。元明兩代仿燒不斷,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全部廢止。

  • 上一篇:Helena公主的生平記事
  • 下一篇:對哆啦A夢的了解,妳有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