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佛門典籍都有哪些,說的全面壹點。

佛門典籍都有哪些,說的全面壹點。

佛教的典籍稱為三藏,也就是《律藏》、《經藏》、《論藏》。

《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aka,是世尊為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誡和生活的規則。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緬甸的傳統就分為五大冊。

第壹冊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羅夷。

第二冊叫做《巴吉帝亞》,波逸提。

第三冊叫做《大品》。

第四冊叫做《小品》。

第五冊叫做《附隨》。

其中的《巴拉基咖》跟《巴吉帝亞》這兩冊,又稱為《經分別》,Sutta- vibha?ga。它這裏講到的經主要是指《戒經》——《巴帝摩卡》,就是《比庫巴帝摩卡》,《比庫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羅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它是詳細的解釋它的開、遮、持、犯的。

那《大品》跟《小品》呢?《大品》壹***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來是二十二篇。這個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譯成什麽?犍度,或者翻譯成揵度。

《經分別》,就前面兩冊註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規定不能做的。例如說,不能挖地,不能損壞植物,不能在非時食,不能夠接受金錢,這些是側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跟《小品》,是側重在“作持”,就是應當做的。“止持”就是說了不能做,妳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妳要去做,妳不做了犯戒,它的差別在這裏。例如在《大品》裏面有個叫《大篇》的,它就講到了如果人要來求出家,妳要如何給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麽樣?然後受戒的程序又是怎麽樣?等他受戒了之後,又要怎麽樣去教導他,然後,當他離開了戒師,又要怎麽樣去尋找依止師。又講到了《誦戒篇》,就講到應該如何誦戒;《安居篇》,《雨安居篇》就講到了在雨季的時候應該如何入雨安居。這些都是僧團運作的規範。

第五冊叫作《附隨》(parivāra),《附隨》也等於現在所說的附錄,壹***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前面所講到的戒的內容。

《律藏》是壹切比庫跟比庫尼都應當認真地學習、仔細地研讀,並且確實的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經藏》,《經藏》,巴利就叫Suttapi?aka,是世尊以及聖弟子們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經藏壹***有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長部》(D?ghanikàya) ,?是指:這裏的長是篇幅的長,它是收錄篇幅比較長的經典,壹***收了三十四部經。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錄的篇幅,經文篇幅不長不短,是中等,壹***收錄了壹百五十二經。

《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這裏的相應是按內容的分門別類,也就是,例如講到五蘊的編在壹起,講到六處的編在壹起,講到十八界的編在壹起,講到四聖諦的編在壹起,講到緣起的編在壹起,講到八聖道的編在壹起。它是按內容而編在壹起,壹***有五十六個相應,收錄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經。

《增支部》(A?guttaranikàya),這裏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ga,是指“支”,也就是壹項壹項增上、增加。增支的編輯方法就好象法數,凡是佛陀所講到的壹法將它編在壹起,二法編在壹起,三法編在壹起。例如講到二法,就講到有止、觀,所以這個有二法;名與色這個是二法。講到三法,例如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三法;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是三法。就從壹法壹直編到十壹法,所以《增支部》有十壹集,就是把佛陀所講的跟法、跟數目有關的經文編在壹起,壹***收錄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經。

《小部》(Khuddakanikàya?),這裏的小並不是篇幅小的小,而是指內容很龐雜,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經典都收錄在這裏面。比如說《法句》,《法句經》Dhammapada,如果要編在前面的四部的話,它不知道要編在哪裏,所以就收錄在《小部》。《小部》壹***有十五部,它們分別是《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經》、《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在緬甸又再加上了《彌林達問經》、《導論》跟《藏釋》,成為十八部。《小部》是經藏五部當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屬於前面四部的,都歸於《小部》。

我們再看《論藏》。論,它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aka,這是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地分類與詮析。這裏講到的abhidhamma,我們翻譯為“阿毗達摩”。abhidhamma是什麽意思呢?它是壹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是指壹切,例如我們說的壹切諸法;有時候是專指有為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有時候是指法處,有時候又專指善法,有時候是指現象、事物,有時候又專指佛陀的教法。在這裏,法是專指究竟、真實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論藏》,在上座部佛教壹***有七部論,稱為南傳七論,或者上座部七論。它就是,第壹是《法集論》(Dhmmasa?ga?)或者又稱為《法聚論》。dhamma,是法,就是諸法,特指種種究竟法。sa?ga?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壹起的意思。這部論是整部《論藏》的根源,它很廣泛地討論了種種究竟法。

第二是《分別論》,這裏的Vibha?ga,是指分別、解釋的意思,在這部論裏面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跟問分,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裏面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後再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地抉擇。

第三是《界論》(Dhàtukathà),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壹切法。

第四是《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這裏面就討論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人。

第五是《論事》(Kathàvatthu),這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才由摩嘎離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駁斥當時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種種邪見,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裝成僧人混進佛法,他們把很多的邪見也帶進來,於是摩嘎離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結集的時候,就造了這部論,專門來破斥種種的邪見。

第六是《雙論》(Yamaka),它的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壹對壹的方式來討論,比如是否壹切法都有善因,是否壹切善因都是善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問,就是壹對壹對的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第七是《發趣論》(Pa?hàna),這部論在《論藏》裏是最重要的,傳統上稱它為《大論》(Mahà- Pakara?a),這部論跟前面六論稍微有點兒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分析諸法的名相,而這部論是用二十四緣的方法來貫穿壹切諸法。緣就是關系、條件,把前面所講的法貫穿在壹起。如果我們把前面這六部論所討論的法比喻成珠寶,那《發趣論》就用二十四緣這條經線把所有這些法貫穿在壹起。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這部論是最能夠證明佛陀具有壹切知智的。因為這部論非常復雜,必須得先透過,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於組織法,前面的屬於分析法,這個是屬於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裏面所討論講到的法都整理、統合起來。

  • 上一篇:沒人能給的愛,才值得收藏。
  • 下一篇: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的館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