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佛頂骨舍利的其他舍利

佛頂骨舍利的其他舍利

佛教誕生在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曾是古印度的壹位王子,29歲時舍棄奢華生活出家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悟出了人生真諦,創立了佛教,被尊為佛祖。公元前486年,80歲的釋迦牟尼在北部印度壹個樹林中去世,弟子們哭泣著將他的屍體焚化,焚化後的屍骨結晶體和未燒盡的遺骨,被稱作舍利,由他的親屬和弟子們作為聖物收藏起來。釋迦牟尼死後250多年後,古印度壹位偉大的國王——阿育王統壹了部族紛爭的印度。這位晚年皈依佛門的國王,為了傳播佛教,將佛祖留下的舍利收集起來重新分成若幹份,送往世界各地,建塔供奉。據說,這些舍利的壹部分傳到了中國,中國各地便有了佛教舍利塔,而法門寺塔就是其中的壹個。

世尊佛陀將涅般前的事跡都記載在《大涅般經》,經中敘述了佛陀涅般的經過,其它相關經文包括了《大善見王經》等經書。

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庫系那拉(Kusinara)涅般。當時佛陀的聖骸供十方眾生瞻仰了六天後,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凈水熄滅,火化處被受守護七日。這七內佛陀十方眾生都前來火化處朝拜。

火化之後的佛陀舍利子經由香性之婆羅門分給以下的八個國王:1. 拘屍那城、2. 摩羯陀國、3. 毗舍離國、4. 迦毗羅衛國、5. 遮羅頗國、6. 羅摩伽國、7. 毗留提國、8. 婆羅國。

香姓婆羅則保留下來用於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獲得佛陀舍利子的國王後來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養這些佛陀舍利子。神聖的釋迦牟尼佛舍利子及有關宗教聖物,可分三大種類:

1: 真身舍利。這是由佛陀的肉身火化之後遺留下來的舍利,它包括了佛牙舍利,發舍利,骨舍利等。

2:法身舍利。這佛陀遺留下來的聖物,他包括了佛陀的缽,菩提樹等。

3:影骨舍利。這是由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而成的舍利,它也受到佛徒的尊崇。‘影骨舍利’包括了佛像。

根據 Maying Relics and Ven.Kondana 記載更詳盡的信息:佛陀真身舍利子又可分為兩大類,壹種是Sambhinna 舍利子較易破碎的舍利子;而另壹種是不易破碎的Asambhinna 舍利子,其中不易破碎的舍利子又可分為七種不同的舍利子。如下:

1、佛陀神聖之頭部舍利子。體積尺寸:1mm ~ 4mm 左右,色彩:祖母綠、鉆石、紅寶石、菊色、琥珀等(即所謂的七彩舍利子)。

2、四種 佛陀佛牙舍利子。

3、兩種 佛陀鎖骨骨舍利子。

這七種舍利子皆不容易燒毀及破碎,它們被熱心虔誠佛陀弟子供奉於全世界各地寺院、皇宮、信徒的舍利佛塔精致舍利盒(塔)之中。

光明舍利子

1. 佛陀頭部舍利子:根據宗教上佛陀之頭部舍利子最初是在巴利的Unhisa,但現在供奉於斯裏蘭卡的Sinhalese島上。

2. 佛陀左鎖骨舍利子:供奉在婆羅賀摩(婆羅門)。

3. 佛陀右鎖骨舍利子:供置在斯裏蘭卡(新哈裏斯島)。

4. 佛陀上右部佛牙舍利:供置在Tavtimsa提婆(印度教)世界裏。

5. 佛陀上左部佛牙舍利:供置在Bhogavati 的旋動的Drag-snakes(舍利塔)中。

6. 佛陀下右部佛牙舍利:原本供置在甘地哈拉政府中心,但現在供置在中國。

7.佛陀下左部佛牙舍利:供置在(Kalinga Division)卡林加政府即後來之新哈裏斯島。

佛陀舍利子除了以上的種類之外尚有肉身舍利子、血舍利子、骨舍利子,經過仔細確認後證實***有18Pyis(Pyi的單位為:以手抓拿起來壹把為1 Pyis)之多,但據 Ven/Ledi Sayadaw 證實,佛陀舍利子***有32 Pyis之多。

大型佛陀舍利子有10 Pyis(尺寸有如豆類般大小)其來自神聖佛陀的肌肉部份,黃金顏色。中型佛陀骨舍利子有10 Pyis(尺寸有如去了殼的米粒壹般)來自佛陀神聖的骨骸部份,顏色是銀白珍珠色彩。小型佛陀血舍利子有12 Pyis(尺寸有如芥末種子壹般)來自佛聖佛陀之血的部份,紅茉莉花顏色帶有點淡紅。小型佛陀頭部七彩舍利子,來自佛陀的神聖頭部部份,其顏色有透明晶體像鉆石、祖母綠色、琥珀色、紅寶石色、藍寶石色等,有些顏色則淡壹點。

(1)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遺體,後者指火葬的遺骨。此說出自《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或謂將遺骨全部納於壹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反之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壹稱分身舍利)。

(2)身骨(生身)舍利與法頌(法身)舍利二種。《浴佛功德經》以佛之遺骨為身骨舍利,稱佛所遺之教法為法頌舍利。此種舍利顯示佛滅度後,佛所說教法與戒律之永住於世,可為眾生之依止,故相對於身骨舍利而稱之為法頌舍利,或略稱為法舍利。

(3)骨舍利、發舍利、肉舍利三種。《法苑珠林》卷四十謂骨舍利為白色,發舍利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

後世所謂的舍利,為小豆大之粒狀,其質堅實,稍有光澤,多被安置於小塔而受供養。壹般相信佛之遺體火化之後,悉成小粒狀,而且質堅,錐打不碎。然如系佛弟子的舍利,則錐擊便破。不過,近世在印度發現的八分佛舍利之壹,則如通常人骨被火燒後之狀,既非粒狀,亦不堅實。古來亦流傳佛之頂骨、牙骨、指骨等物普受信徒禮拜。由此可知,除粒狀舍利外,亦有其他佛遺骨流傳。又,安置佛舍利的寶塔,稱為舍利塔,亦稱舍利浮圖。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為舍利瓶。供養佛舍利的法會,則稱舍利會。

依《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所述,釋尊於拘屍城雙樹間般涅盤後,佛舍利八分。由八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另據《阿育王傳》卷壹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搜集佛遺存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之。

佛教徒對於佛之舍利,存有難逢難遇之想,故願意恭敬供養。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舍利,即如同禮拜佛成道的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事之意趣,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金光明經》卷四〈舍身品〉雲(大正16·354a)︰‘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謂(大正25·480a)︰‘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除上文所載之阿育王集佛舍利盛於八萬四千寶篋,建立八萬四千塔之外,其他各地亦有供養舍利的情形。如《高僧法顯傳》師子國(錫蘭)條載,該國王城中有佛齒精舍。《大唐西域記》卷十壹僧伽婆羅國(錫蘭)條說,王宮之側有佛牙精舍。《高僧法顯傳》載,那竭國界醯羅城中有佛頂骨精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玄照條載,玄照曾至迦畢試國禮拜如來之頂骨。《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載,玄奘回國時請得如來之肉舍利壹百五十粒攜回。《宋高僧傳》卷壹載,義凈歸朝時攜回舍利三百粒。

關於佛舍利之靈驗事跡,古來即有流傳,而且由於至誠心而感得佛舍利的記載亦屢有所見。依《高僧傳》卷壹〈康僧會傳〉所述,吳主孫權原不信佛教,嘗召康僧會問佛教靈驗之事,僧會乃請期三七日,感得舍利,五色光炎照耀,孫權令力士以砧擊之,砧俱陷而舍利無損,孫權乃大為嘆服。關於此等事例,《三寶感通錄》、《廣弘明集》與《法苑珠林》等書皆有記載。

唐朝,長安城外法門寺(原稱阿育王寺)所供奉的佛舍利,頗得朝野之尊信。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韓愈上‘諫迎佛骨表’,謂不可將夷狄之人(佛)之枯骨奉入宮禁,宜付諸水火而根絕之雲雲。帝見表大怒而貶之為潮州刺史,且命張仲素撰佛骨碑。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令陳留再建八關寺靈感塔,安奉佛指舍利,帝自制發願文奉迎之。其後,對舍利之崇敬依舊盛行。

此外,記述荼毗高僧而獲舍利者亦為數不少。《宋高僧傳》卷七〈希圓傳〉載,希圓寂後,荼毗其遺體,得舍利七百余粒;同傳卷七〈玄約傳〉述及收得玄約之舍利數百粒。

涅盤荼毗雲:佛化即盡,而現滅度,在拘屍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邊,雙林樹下,北首面西,枕眩疊足。(北首以北勝故,北方法久久不滅;面西臥,為欲滅除驕慢恃力念故)菩薩處胎經雲:佛滅度後,有舍利八槲四鬥。八國王各嚴四兵來爭,乃至天龍八部皆與奪心。時有智臣告曰:諸王若爭,須有勝負。如來舍利不成利益。我當分為三分:壹分奉諸天,壹分與龍神,壹分分八國。由是眾心悅隨;各將金壇盛貯,迎歸本國建塔供養。經壹百年,有鐵輪王名阿恕迦,華言無憂,堪稱阿育,是阿奢世王之孫也。發五天諸塔,並取龍宮會利,使鬼王碎七寶末,壹夜造成八萬四千所。塔既成就,有羅漢名耶會,舒五指輪,放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備隨壹光盡處,安置壹塔。南瞻部洲界內,今華夏天下,分得壹十九所。法門寺為五也。又舍利者,具足雲:設利羅,此雲身界或雲大都,此雲體為佛身體,無量功德所熏修故,舍身受身,非壹非二,今當為汝說壹形法。非安穩故,為諸人天樂著色身,示無常力不可轉故,十方諸佛不入涅盤。除為調伏眾生,示觀滅度。息用名滅,非斷滅也。

  • 上一篇:手抄報的題目以唐朝為專題(急!!)
  • 下一篇:借書的四字成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