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3日,元氏縣城宣告解放,百廢俱興,教育開始發展。1949年元氏縣成立四所高小,設在文廟內的第壹高小,簡稱“壹高”,就是元氏壹中的肇始。
1951年元氏縣開始恢復初中教育,在元氏師範開設初中班。1952年春初中班由元氏師範遷到“壹高”。是年9月2日“壹高”停辦,原初中解散,重新正式招四個班,校牌改為“元氏縣初級中學”。學校只有壹排舊式平頂教室四所,學生宿舍設在北邊低矮的民房內。
1953年新蓋兩個教室,暑假招兩個班,上級派來校長彭敬之,這是元氏壹中歷史上第壹位校長。
1956年暑假,招兩個高中班,學校改為元氏中學。由於學生增多,在舊城東南隅,將水坑填平,在壹片廢墟上修建了田徑場。
1958年學校為擴大規模,將學校周圍的民宅全部買下劃歸學校,但在1961年反對“壹平二調”時,均又被歸還原主。
1959年5月1日,在元氏中學田徑場上召開了元氏縣第壹屆體育運動會。但在三年困難時期,學校開始“勞逸結合”,體育課停上,田徑場種地,體育器材入庫。壹直延緩到1962年底,體育課才得以恢復。
1960年,高中4班學生何少存在大學畢業後歷任河北交通廳廳長,河北省副省長,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等職。1963年高中12班學生劉青誌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任航空學院教授,授少將軍銜。1965年高中18班學生尹孟銀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文革前元氏初中班排到了54班,高中排到了24班,文革中各班級按軍事編制(營連排),學校名稱也經過幾次變動,由元氏中學改為五七學校,1976年改為五七大學,1978年將學校改為元氏壹中,壹直延續至今。
1984年12月,胡成元任元氏壹中校長兼書記,1985年教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每年高中招八個班,教學質量年年提高,很快便跨入全地區先進行列,並連續數年高考成績獲全地區榜首。1988年高考薛風敏獲全省外語類狀元,為校爭了光。從1989年開始高中各班開始以年號編級排班,當年高中最後壹個班為115班,初中為21班,畢業後不再招初中生。
1991年五層公寓竣工使用,1993年實驗樓投入使用,盡管學校建設盡量完善,但受條件限制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作為壹所重點學校已漸漸地不附合重點中學的要求,需要搬遷。
1998年耿瑞甫任校長期間,作了大量的工作,終於在2002年6月17日實現了新校區建設工作的奠基儀式,為以後的搬遷打下了基礎。
同年胡聯彬任壹中校長,於2003年9月22日實現學校的整體搬遷工作,這樣元氏壹中告別了半個多世紀在文廟辦校的歷史,搬到城北文化路西端新校址,學校占地150畝,建築面積5.72萬平方米。2003年10月通過了河北省教育廳“省級示範性高中”驗收。
由於種種原因,元氏壹中在整體搬遷後遇到了空前的困難,高考成績連年下滑,學生大量流失,引起全縣人民的關註。2007年縣委縣政府面向全縣公開招聘校長,2007年6月4日,原教育局副局長張增彥同誌走馬上任。張校長帶領新領導班子,面對壹窮二白,內憂外患的局面,提出了“我們的決心就是我們的資源,我們的信念就是我們的未來”的口號,決心“不負全縣重托,再鑄壹中輝煌”。
短短四年的時間,壹中迅速從困境中崛起,浴火重生,學校面貌煥然壹新,各項事業全面快速發展。高考成績從2008年開始捷報頻傳、連創新高。2011年高考,全面告捷,再創歷史新高:本壹上線52人,本二上線260人,本科上線人數1038人。應屆生本二上線人數是去年的2.3倍,其中全縣理科狀元、六縣聯合體第壹名——張鵬飛,以應屆生身份考取了664分,被哈工大本碩博連讀班錄取。石家莊高中教學會議上,學校獲得了全市高中“教學進步獎”,並取得高考標準分差全市縣中第三名的好成績。
2011年3月,學校成為教育部重點課題“全員育人導師制,三大步勵誌教育”的實驗學校,“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的理念為學校管理開創了嶄新的局面。勵誌教育取得的成果吸引了縣內各初中學校、五縣聯合體學校、兄弟縣教育系統、外省市學校赴學校參觀取經。在石家莊市管理質量年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我校和石家莊市二中、正定中學壹起代表高中組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
學校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的教學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堅持“加強集體備課,打造高效課堂”的理念,三下洋思取經,四進衡水學習,與正定中學結為手拉手單位,到銀川壹中學習新高考經驗,聘請名師到校傳經,五縣賽課實踐理念。集體教研、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提高課堂效率。“激勵從候課開始,激趣體現在導入,激情貫穿於始終,反饋貴在及時”的思路日漸成熟,壹批批教學骨幹、教壇新秀脫穎而出,為教學成績的提高和新課改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證。
2012年是元氏壹中六十周年華誕,敬請曾在元氏壹中學習和工作過的海內外校友親臨現址,***享盛舉。攜學友同憶芳華歲月,與母校***繪錦繡前程。
2013年的高考又獲歷史突破,實現了應、往屆“雙二百”的目標。本壹上線119人,本二上線470人,本三上線1329人,均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