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夾
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
語文 數學
英語 科學
音樂 體育
美術
信息技術
思想品德
語文 數學
英語 歷史
地理 物理
音樂 體育
美術 化學
生物 日語
俄語
歷史與社會
信息技術
思想政治
語文 數學
英語 歷史
地理 物理
化學 生物
日語 俄語
音樂 體育
美術
數學B版
信息技術
教師中心 學生中心 活動中心 《人民語文》網刊 欄目地圖 中語論壇
當前位置:首頁>>初中語文>>教師中心>>個人專輯>>教師專輯>>張國生>>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張國生
教學目的:(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教學重點:課文閱讀。
教學難點:課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題的確定。
教學時數:3課時。
預習質疑
壹 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打開自制教學軟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箏曲《櫻花》的伴奏下介紹:
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師 ;敘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魯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譯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魯迅意見,問 他選哪些文章才好。魯迅回答:“壹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聽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時委托增田涉先生代為尋找。第二年,《魯迅選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樣書,魯迅再次問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說沒有打聽到。魯迅先生嘆息說:“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藤野先生》的主題的理解是淺陋的,甚至是錯誤的,包括各種教輔資料和《教師用書》,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把半個多世紀的錯誤糾正過來。借此,還可培養同學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 預習課文
1.朗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標出生字詞和不懂的地方。
2.給生字註音:驛站 教誨 瞥見 畸形 不遜 詰責 匿名 杳無消息 油光可鑒 爛熳 蘆薈 挾著 芋梗 宛若 緋紅 深惡痛疾 系住菜根
3.整體理解課文,填空:《藤野先生》選自《 》 ,體裁是 。
4.按照時間和地點的轉移,本文可分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達對 的厭惡;
(2)在 ,回憶與 的交往;
(3)在 ,表達對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問,特別是“無疑之疑”。
閱讀課文
壹 教師導讀課文第壹部分——在東京。
1. 指名朗讀,正音。欣賞富士山、上野公園、櫻花盛開的圖片。
2. “無非”是什麽意思?表現作者什麽感情?——只不過,表達作者對東京的失望情緒。
3. 理解作者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的藝術匠心:
提問: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麽特點?——抓住了“盤著大辮子”的特點。
為什麽抓這個特點?——因為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分對清王朝的態度。
教師介紹當時關於辮子的知識:
在清朝以前,我國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投影以上文字),所以,頭發終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歲舉行冠禮之後,把頭發束在頭頂,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後,強制推行清朝法式:將前額頭發剃掉,後面留起辮子,當時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投影以上文字)之說。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例如魯迅,率先把辮子剪去。所以當時僅憑辮子就可以辨別對清王朝的態度。也有的辮子剪掉後又後悔了,就續壹條假辮子。魯迅小說《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就是這樣。還有壹種是革命來了,就把辮子盤在頭頂,用壹根筷子別住;革命失敗了,就放下來。阿Q就是這樣。
為此,魯迅還寫過壹篇《頭發的故事》(後附)。
“清國留學生” 辮子盤在頭頂,說明什麽?——留著辮子,不肯剪掉,說明他們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黨;而辮子盤在頭頂,又說明他們追求時髦,顯示自己贊成“維新”。壹旦維新失敗,還可以把辮子放下來,表示自己是保皇派。總之,不倫不類,不土不洋,是首鼠兩端的兩面派。
教師評:魯迅抓住“盤辮子”的特點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實際上是在畫他們的靈魂。他以極簡練的語言表現了極深刻、極豐富的內容,真是大師,大手筆!
4. 理解作者語言修辭的藝術:
“形成壹座富士山”運用了什麽修辭手法?有什麽表達效果?——比喻。有嘲諷意味。
如果有學生認為是誇張,則作如下說明:用此比喻,既表現了它的高,又表現出它的形狀。若說是誇張,則誇張過分,誇張不當。因為誇張的修辭方法要求,既要明顯地說大話,又不能誇大得不著邊際。魯迅先生就舉過壹個例子: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誇張;說“廣州雪花大如席”,則誇張不當。
“油光可鑒”是什麽意思?——“油光可鑒”是說頭發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
“鑒”是什麽意思?什麽詞性?——鑒,原意是鏡子,這裏用作動詞,意思是照鏡子。
小知識《“鑒”和“監”》(可作為“語文環境”寫在黑板報上):“監”,甲骨文寫作“ ”,金文寫作“ ”,像壹個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鏡子”,引申為“鏡子”。後來有了銅鏡,“監”又寫成了“鑒”。
“標致”是什麽意思?在這裏是什麽修辭手法?表達什麽感情?——原意是漂亮,這裏是反語,用於諷刺,表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
將“成群結隊”和“實在”刪去好不好?為什麽?——不好,因為“成群結隊”表示“清國留學生”逛公園、賞櫻花的人很多;“實在”對“標致”起強調作用。刪去後削弱了諷刺的力量。
“精通時事”在這裏是什麽意思?——指了解許多無聊的事,也是諷刺說法。
5.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魯迅為什麽厭惡和嘲諷“清國留學生”?——魯迅是抱著“科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留學的,但是,這些“清國留學生”置國破家亡於不顧,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打著“維新”的旗號,卻又忠君保皇,不學無術,所以魯迅厭惡他們。
提供參讀材料《自題小像》(見課本26頁),印證以上觀點: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將此詩譯成白話詩(投影):
祖國啊,我的心靈無法逃脫丘比特的神箭,
雖然妳風雨飄搖,像夜晚壹樣黑暗。
即使妳並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將壹腔熱血向妳奉獻!
6. 理解與題目和中心的關系:
這壹段並沒有寫藤野先生,是否離題?——不離題。這壹段有兩個作用:第壹是交代離開東京的原因,引出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個,學了後文才會知道。
二 閱讀“過了壹星期……我心裏自然記得的”。
(以下三個文段閱讀題既可以作為課堂練習,也可以布置為課後作業):
1. 概括這兩個事例,寫成小標題:——(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
2. 文中的 “講義” 有哪兩個意思?——前者指講課內容,後者指課堂筆記。
3. “我”為什麽“很吃了壹驚”?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因為看到藤野先生親自給“我”這個外國學生改講義。
4. “我”為什麽“不安和感激”?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不安”是因為講義中有那麽多的脫漏和錯誤讓先生費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熱情關心。
5. 把“都用紅筆添改過了”的“添改”改為“修改”可以嗎?——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費神。
6. 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是否偶壹為之?請從文段中找出根據。——不是。有兩處可證明:1. 藤野先生要求每壹星期送給他看壹回;2. 這樣壹直繼續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7. 填空:藤野先生給作者改講義改得十分認真,其中
最能表現改得全面的詞語是——“從頭到末”;
說明改得細致的詞語是 ——“不但……連……壹壹” ;
說明改得及時的詞語是——“第二三天便還我”。
8. 藤野先生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他什麽思想品質?——認真負責。
9. “實物是那麽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 ,又反映了他對科學問題的 。
10. 投影圖片:藤野先生為魯迅改正的講義。
三 獨立閱讀“有壹天,本級的學生會幹事到我寓裏來了……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1. 解釋詞語:
正值 不遜
匿名 詰責
2. “愛國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號表示 。
3. “愛國青年”寫給魯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內容是 。
4. “幹事卻又竭力運動”的“運動”在這裏是 的意思。
5. 對“中國是弱國……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確理解是 。
6. “影幾片時事的片子”的“影”是 詞,意思是 。
7. “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的“中國人”指 的中國人和 的中國人。
8. “他們拍掌歡呼起來”的“他們”是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們”是 。
9. “嗚呼,無法可想”是對 無可奈何的慨嘆。“特別聽得刺耳”是因為 。
10.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 。概括地說,“變化”的原因是 。
11. 這個文段既表現了日本“愛國青年” 、 的思想和對中國人的 ,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強烈的 精神。
三 獨立閱讀課文結尾兩個自然段(可布置為作業):
1. 第壹段中,熱情贊頌和高度評價藤野先生的語句是 和 。
2. “小而言之”意思是 。
3. 結尾壹段,作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行動有三:(1) ;(2) ; (3) 。
4. “良心發現”指的是 。
5. “正人君子”是諷刺那些 的文人。這是運用 的修辭方法。
6. “深惡痛疾”是 短語;“良心發現” 是 短語;“增加勇氣”是 短語;“黑瘦的面貌”是 短語。
五 進壹步深讀課文,研討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和本文主題。
1. 本文的特點之壹是“選擇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請大家完成課後練習壹:填表,說明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藤野先生什麽思想品質。
2. 提供“教師教學用書”的答案,討論:這個答案正確嗎?
序號
事例
思想品質
1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2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3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4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3. 啟發質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讀書無疑者須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
陸九淵:“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要為學生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
本校校訓:明理,創新。
4. 指導質疑,鼓勵創造。(1)典型事例是四個嗎?答案:不是,應是5個,還有“惜別”。(2)藤野先生的品質僅僅是“認真負責”之類嗎?答案:不是,應是某種更高尚、更感人,更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作者在後文說:“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壹個”,他“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僅僅是認真負責之類,不能稱為“偉大”。(3)藤野先生是否對每個學生都如此“認真負責”?答案:不是。只是對魯迅壹人,因此還引起了其他學生的懷疑。(4)說藤野先生“不懷民族偏見”準確嗎?答案:不準確。只要他不象“愛國青年”那樣歧視魯迅,就是“不懷民族偏見”了。他對魯迅不但不歧視,反而比對日本學生更關心,更熱情,更優待。
5. 提供參讀材料——當代研究魯迅的專家、上海華東師大教授、博士王曉明先生《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第3章《離鄉者的悲哀》(節選),投影:
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正是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又剛剛在甲午海戰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彌漫著壹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報紙就公開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為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產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因此,魯迅在這個時候去日本留學,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種種歧視和輕蔑。他走在東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罵。妳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間,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視和輕蔑中間,請想壹想,壹個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怎麽能忍受這樣的處境?
魯迅見到的許多留學生,偏偏又是那樣不爭氣,非但不從日本人的輕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動力,反而以自己的種種乖行,不斷地證明那輕蔑的正當。就以與魯迅同住的留學生來說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響,塵土飛揚地學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裏新老客戶循序洗澡的慣例,搶先鉆近洗澡間,把水潑得四濺的。在這樣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討厭,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壹面是日本人的輕蔑眼光,壹面是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醜態,難怪魯迅壹拿到修習日語的畢業證書,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臺去。
仙臺又怎樣呢?在仙臺醫學專科學校裏,只有魯迅壹個中國人,那些討厭的同胞的嘴臉,自然是可以免見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在仙臺同樣很盛。仙臺報紙上的辱罵中國人的言論,壹點都不比其他地方溫和,魯迅所在的那個班的學生中,也同樣有對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飾的人。他學習成績中等,便有同學以為是得了老師的暗中幫助,於是托詞去檢查他的筆記,甚至寫信向他發出威脅。課間放電影,映到日本軍人揮刀砍殺中國人,而圍觀的其他中國人壹臉麻木的時候,也有同學大聲地議論:“只要看中國人的樣子,就可以斷定中國是必然滅亡……”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這樣傲慢,魯迅初到仙臺,就有教員熱心地張羅食住,任課的教授當中,更有藤野嚴九郎那樣滿懷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學中,也有好幾位不滿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別站出來替魯迅辯護。但是,盡管如此,這些事情仍然給魯迅非常強烈的刺激……
6. 得出結論,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質是: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與尊重。這,是比“認真負責”之類更難能可貴、也更使魯迅感激和終生懷念的品質。“認真負責”之類,失之淺陋。因此,方才的表格應改成(投影):
序號
事例
思想品質
淺層的
深層的
1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與尊重。
2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嚴格要求
3
關心解剖實習
熱情誠懇
4
了解女人裹腳
求實精神
5
惜別
友好與尊重
7. 提供參讀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謹憶周樹人君》,印證以上觀點: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後,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作“豬頭三”。在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中也有這樣的壹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阪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壹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
教師評:藤野先生對本文的理解,應該是有權威性的。從他的文章中,不僅能證明他“看重中國人”,還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時學習漢文,受過中國文化的熏陶。
六 研討課文其他內容與主題的關系,進壹步理解本文主題。
1. 藤野先生的品質是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和尊重,那麽,本文又滲透著魯迅先生什麽思想感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本文的暗線;明線是寫藤野先生。
2. 具體說明哪些事例滲透著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1)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2)只記得“水戶”、“日暮裏”兩個地名;(3)對艱苦的生活不以為意,發奮學習以救國;(4)對“愛國青年”的憤怒;(5)棄醫從文。
3. 為什麽寫只記得兩個地名?——“日暮裏”——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水戶”——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後曾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事敗後長住日本講學。他是浙江余姚人,離紹興很近,可謂魯迅先生的“同鄉”,魯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現自己的愛國主義感情。
4. 再次概括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說明寫這壹內容的目的。——看電影事件使魯迅先生認識到:醫學救不了中國,要救中國,首先要改變人們的精神,而改變人們的精神,首推文藝,因此棄醫從文。寫這壹內容的目的是反襯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
5. 寫“愛國青年”是什麽目的?——反襯藤野先生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和尊重;反襯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
6. 寫其他教職員對魯迅先生的關心是什麽目的?——正襯藤野先生的品質。這些人關心魯迅,只是“物以稀為貴”,不是尊重。
7. “惜別”時,藤野先生“似乎想說話”,但為什麽“竟沒有說”?——尊重魯迅的人生選擇。
8. 歸納本文主題:1. 表現藤野先生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和尊重;2. 抒發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七 填表,理解本文語言強烈的感情色彩。
描寫對象
作者態度
典型詞語
藤野先生
感激,熱情贊揚, 收藏講義,寫文章懷念
最使我感激,給我鼓 勵……是偉大的
“清國留學生”
厭惡
實在標致極了
精通時事
“愛國青年”
義憤,因此棄醫從文
刺耳
麻木的國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酒醉也似的喝彩
嗚呼,無法可想!
“正人君子”
諷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惡痛疾
八 理解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人物外貌的寫作藝術。
1. 本文寫人物外貌,註意抓住特征,畫出靈魂,因而用極簡練的文字表達了極深刻豐富的內容,例如寫“清國留學生”抓住“盤辮子”的特征。請妳說說,寫藤野先生抓住了什麽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須,戴眼鏡,穿衣模糊,有時忘記帶領結,冬天穿舊外套,寒顫顫的。總之,當時典型的嚴謹治學、生活簡樸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2. 老師總覺得作者寫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為下面壹段文字,可以嗎?
他,既有高倉健壹樣的體魄,又有三浦友和壹樣的相貌。臉色白而透紅,眼睛大而明亮,頭發整齊而又有壹點波浪。他穿著壹套筆挺的西裝,潔白的襯衣上打著壹條漂亮的領帶,皮鞋擦得又黑又亮。壹走上講臺,就用洪鐘壹樣的聲音說:“我,就是藤野嚴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點,象電影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 寫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寫八字須、眼鏡,再寫黑瘦,可以嗎?——不可,應先整體,後局部,這才符合人們觀察和描寫事物的習慣規律。
九 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組織討論。
鞏固深化
壹 歸納知識要點
1. 按拼音寫漢字: téng野先生 yì站 油光可jiàn yì揚頓挫 yóu 言
jī形 jíe責 yǎo無消息
2. 解詞:驛站 教誨瞥見 畸形 不遜 詰責 匿名 緋紅 兼以 客死 猶言 標致 適值 淒然 挾著 掌故 杳無消息 深惡痛疾 抑揚頓挫 油光可鑒
3. 填空:《藤野先生》選自《 》 ,體裁是 。本文“在仙臺”壹段寫了藤野先生 , , , , 五個事例,表現了他
。
二 寫作(或說話)練習
選壹位任課老師,抓住他的特點寫(說)壹段話,不說他是誰,讓大家猜,以猜出者為成功。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3個字概括:高,瘦,黑。這正如他的詩所寫:泥巴浸透的皮膚,小時候就泛著油亮。這套脫不去的黑裝,壹度晾曬在我的心上。(生物老 師)
例文2:
他的臉上總有壹種憂郁,因為他的命運和***和國聯在壹起;他的背有點駝,這是他過久地伏案工作的結果。有人送詩給他:妳的背,象壹座橋,連起通往知識寶庫的大道;妳的背,象壹張弓,壹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語文老師)
三 比較閱讀下面兩段文字
文段: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又穿長衫的唯壹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壹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文段 2
“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實在標致極了。”(略)
1. 文段1出自《 》,體裁是 ;文段2出自《 》,體裁是 。答案:《孔乙己》,小說,《藤野先生》,散文。
2. 兩段文字都是 描寫,文段1描寫了孔乙己的 、 、 和 ;文段2只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著;辮子。
3. 文段1表現了孔乙己 的性格特點;文段2表現了“清國留學生” 、 的性格特點。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學無術。
4. 兩段外貌描寫主要的相同點是什麽?——答案:用外貌描寫表現人物思想品質。或:(抓住特點,畫出靈魂)
四 完成課後其他練習
附:魯迅《頭發的故事》節選
“老兄,妳可知道頭發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古今來多少人在這上頭吃些毫無價值的苦呵!
“我們的很古的古人,對於頭發似乎也還看輕。據刑法看來,最要緊的自然是腦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於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來,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們因為光著頭皮便被社會踐踏了壹生世。
“我們講革命的時候,大談什麽揚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實也不過壹種手段;老實說:那時中國人的反抗,何嘗因為亡國,只是因為拖辮子⑹。
“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洪楊⑺又鬧起來了。我的祖母曾對我說,那時做百姓才難哩,全留著頭發的被官兵殺,還是辮子的便被長毛殺!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只因為這不痛不癢的頭發而吃苦,受難,滅亡。”
兩眼望著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說:
“誰知道頭發的苦輪到我了。
“我出去留學,便剪掉了辮子,這並沒有別的奧妙,只為他不太便當罷了。不料有幾位辮子盤在頭頂上的同學們便很厭惡我;監督也大怒,說要停了我的官費,送回中國去。
“不幾天,這位監督卻自己被人剪去辮子逃走了。去剪的人們裏面,壹個便是做《革命軍》的鄒容⑻,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學,回到上海來,後來死在西牢裏。妳也早忘卻了罷?
“過了幾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謀點事做便要受餓,只得也回到中國來。我壹到上海,便買定壹條假辮子,那時是二元的市價,帶著回家。我的母親倒也不說什麽,然而旁人壹見面,便都首先研究這辮子,待到知道是假,就壹聲冷笑,將我擬為殺頭的罪名;有壹位本家,還預備去告官,但後來因為恐怕革命黨的造反或者要成功,這才中止了。
2005-04-12
下載:
上壹篇《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下壹篇《蘇州園林》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