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壹旦產生,其藝術價值就已經客觀存在,其藝術價值完全取決於欣賞者的審美水平。同壹件作品的藝術價值不變,只是因欣賞者的變化而變化。專業書法家的欣賞是壹個層次,非專業愛好者的欣賞是另壹個層次。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說明,由於審美知識不同、時代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美的欣賞程度是不同的。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所以筆者多年來壹直通過研讀書籍和經典來談壹些關於鑒賞的感受。
第壹,書法藝術不同於自然科學。
書法鑒賞不能像科學壹樣用公式或定義來分析證明。比如1+1的問題只有壹個答案。不管多少人算,結果都是壹樣的,而書法不是。同樣壹幅書法作品,被無數的欣賞者欣賞,得到的藝術感受卻是無數的審美結果,高低參差不齊。
第二,觀眾的審美不同。
在書展上欣賞每壹本書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本不好,那本還可以;這個好,那個不好。就像在夜市吃油炸臭豆腐,喜歡吃的人覺得香,不喜歡吃的人覺得臭,感覺完全不壹樣。這是典型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做出的審美選擇。
簡單來說,書法藝術的欣賞,無非是好與壞、美與醜的問題。如果兩個人各持己見,欣賞同壹幅書法作品,甚至可以因為愛好不同而爭論三天三夜。誰也說服不了誰。愛好和興趣的差異與學識、修養、氣質、環境、地位以及所處的時代有直接關系。
第三,書法藝術的審美領域有很多地方難以分辨。
在欣賞過程中,很難界定審美表現及其傾向。比如豪放粗獷、厚重笨拙、寬廣大方、簡單平淡、緊張雄偉與豪放、圓滑圓滑等等。,這些詞都表示欣賞,導致欣賞的優劣懸殊,欣賞閱讀很難有壹個準確的界限。
第四,由於欣賞者對書法藝術的解讀不同,欣賞深度也不同。
這對觀眾的互動交流非常重要。我們常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再比如看象棋比賽。觀眾可能不理解“精彩”的出現。水平高了,馬上就驚艷了。如果程度稍低,壹定要想清楚了才能理解;而窮人,妳必須看幾步才漸漸明白;觀眾再差,恐怕到最後還是看不懂。再如:宋代蘇東坡曾戲言:“黃山谷書法,如死蛇掛冬樹”;而黃山谷則叫蘇東坡的詞:“叫石破蟾”。他們之間的書法劇的真正含義,壹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另外,最近去了壹個油畫老師家。在關於繪畫的談話中,老公說了壹句很耐人尋味的話:“我都快七十歲了,現在還懂得用顏色。”這句話也讓我思考了壹會兒。試想壹下,從他開始學習油畫的那壹天起,他就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色彩。他到現在都不會用顏色是真的嗎?因此,對書法藝術的理解程度決定了欣賞者的審美水平。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書法藝術的欣賞是因為各種因素而絕對不同的。除了以上因素,是否有壹個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統壹的欣賞標準和原則?我覺得是有的,就像鐘表的鐘擺壹樣,在最大左右擺動之間有壹個相對穩定的空間值,這個空間值是壹個相對公認的標準。
南齊書法家王僧虔曾說:“書法之妙道,精神至上,形質次之,兼得者,能勝古人……”這段話其實揭示了書法創作中形神的辯證關系。形式和質量都是表現在紙面上的審美活動,是物質的、表面的。它包括形式,組成,結構,點畫,墨水顏色,重量,緊急程度,簽名和印章。精神是作者通過形式和質量來表現自己的氣質美,是精神的、自覺的。它包括書法家在創作中傾註的知識修養、心理情感、審美傾向和生動魅力。
下面筆者從形、質、神兩個部分進行詳細分析,以方便老年學生欣賞書法。
首先,形式和質量反映了精神
我們欣賞書法不僅僅是欣賞藝術美,更是欣賞作者創作心態和氣質的自然流露,書法的實際創作,為欣賞者提供壹個交流書法技藝的互動平臺。
1,正式量表的創建和使用要適當。
欣賞壹幅書法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品的形式。尺子用得對不對,會直接向欣賞者反映欣賞是否會繼續。例如,壹個四英尺長的垂直長條非常適合制作垂直橫幅。如果用來創作七言對聯,會顯得紙寬字小,上下對聯主要內容兩側留白較多,與主要內容字的大小不相稱;如果這樣創作五言對聯,審美效果會不壹樣,主要內容和整體尺度會更合適,紙的寬度和字的大小之間的比例也不會失調;如果要創作壹幅七言對聯,上下對聯的寬度要減少5厘米,或者不減少寬度,或者增加同樣寬度的對聯的長度,即在四尺長度的基礎上延長1尺或2尺,這樣兩種長度的創作審美就和原來完全不壹樣了。如果多註意使用彩色宣傳和金色宣傳,其效果會更好。
2、構圖布局要密集
欣賞書法作品,除了形式上的尺度,章法的布局是印象最深的。以六尺條幅的章法為例創作草書。第壹,碑文的行數、間距、長度要根據字數來確定。寫八首五言詩,40字分三行,第三行留半行作為簽字蓋章的位置,再把40字分兩行半作為創作的尺度。既要兼顧留白,又要兼顧疏密,古人雲:“賽馬密不透風,疏而不漏。”這個留白就是整個作品的“通風孔”,就像蓋房子壹樣,門之外壹定要有窗戶,留白就是“窗”。
3.文風的變化要豐富,要有重點。
壹幅書法作品的美醜與其點畫筆法的精細程度有直接關系。筆畫要放到位,收齊,不能有未完成的感覺。它們之間的鉛要自然,線條要健康圓潤,粗細要適中,使筆觸的細微之處更能體現筆法的豐富性,能促進整個線條錯落有序,使結構筆觸的變化各具特色。錯落有致,如扶老攜幼;錯落有致若樓景飛揚;壯闊如壯士之戟;如果妳平和,對老人忠誠;雄強飛龍躍天,虎臥鳳閣;吳清麗淡雅,像壹個遍地散花金花的美少女,這樣的心結能讓觀者著迷。
4、整體墨色變化要自然。
明代畫家董其昌應該是第壹個把墨色的變化引入書法藝術領域並運用自如的人。他成功地將繪畫中的濃淡、幹淡、濃淡的概念運用到書法中,改變了前朝用墨的習慣。濃的部分很濃,淡的部分滿墨,白的部分幹而不燥,讓整個作品回味無窮。董其昌之後,用墨的變化達到頂峰。作為清代的王鐸,他與東施最大的不同是在連體字中使用了墨色變化。他用嫻熟的草書筆法,用筆墨的自然表現來表現個人氣質,從粗筆到白墨,還有筆墨,有骨有肉,使欣賞者順著王鐸的筆法,筆隨龍蛇而去。婉如進入了水墨色彩的詩意。
第二,精神決定形質。
每壹幅書法作品的創作,都窮盡了當時書法家最佳心態的審美傾向,讓欣賞者通過字裏行間的筆墨,領略到書法家的學識、審美魅力和內心情感,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下面從三個方面來談談精神和神韻的欣賞。
1,知識素養
知識和修養的積累是每壹個書法家都必須的,尤其是書法的知識,比如書法文獻學、書法哲學、書法理論、筆墨運用等。,直接影響書法水平的發展。比如欣賞作品時,如果有“硬傷”的錯別字、白字或簡化字、繁體字* * *,其藝術含量就會大打折扣,即使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更不用說什麽美感了,所以壹般來說,書法作品的創作壹定要用繁體字,壹定不能用白字,更不能用簡體字,因為這個規則是書法圈確立和認可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對文字學的無知和寫作的不規範,內容選擇的優雅也直接影響了觀眾的情感互動。
2.審美趨勢
欣賞書法作品,我們不僅註重知識和修養的欣賞,更要欣賞作者字裏行間的審美意識,如典雅、質樸、豪放、優美。通過其點畫風格的自然表現,美感全部呈現,如落石、落雲、轉對面、轉同邊、折簪等。,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享受美,制造審美。
3.生動的魅力
藝術魅力的生動藝術表現來自於筆觸的豐富、結構的變化、筆墨濃淡的運用,尤其是字與線的關系。在精於筆法的基礎上,神隨筆動,韻從意來,再加上濃淡幹澀的運用,輕重緩急的節奏,跌宕起伏的節奏。比如壹部作品中有“申、中、錢”三個字,每個字都有壹個長而豎的主筆畫,可以用來寫長。但在壹部作品中,長線條只能用在兩個地方,壹長壹短,壹正壹斜,壹粗壹淡。已經有兩個亮點(精彩的部分或者精彩的筆觸)可以用在前面了。如果再用壹下人物的長豎線就好了。不能給整個作品帶來美感,也降低了作品原有的藝術含量。若將“千”字與前兩處的“千”字互換,“中”字被草化,改為“千”的表現顯示。這樣,隨著整部作品上下關系的加強,審美神韻也體現出“小橋流水”的流動美感和“入木三分”、“萬人彎腰”的力量美感,給人以“精、神、氣”的完美體現,以達到千古絕韻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