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壹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夜、元夕,潮俗稱“十五夜”。古代是壹年中最迷人、最熱鬧、最“夜晚”的時候。
這壹夜不僅皎潔明亮,而且千家萬戶燈火通明,閃閃爍爍,所以又叫“元宵節”。清同治元年(1862),潮陽縣令陳坤吟誦《潮州燈會》詩:“上元燈會六街紅,各處人物、衣裝、香都壹樣。
相逢壹笑泯恩仇,再無其他消息。誰讓壹盞燈和壹只老虎去工作呢?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也留下了贊美元宵節流行的絕妙詩句:“月無燈不娛,月無燈不春;到處都是春天,就像這裏看到的淑女,在明亮的月夜,閃爍的燈籠把月亮襯托得像純銀壹樣。滿大街都是村裏遊泳的女人,星星在唱歌,在玩耍;如果不笑,怎麽能擺脫這種美好的時光呢?”
詩中講述了壹男壹女過元宵節的動人場景。潮汕人民的元宵文化娛樂和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除了傳統的燈籠,還有煙花,動物舞蹈,舞獅和舞龍,塗鴉劇,秧歌,廣場劇,電影放映,蕩秋千和猜燈謎。還有“坐大菜”“推廁所墻”“抱大豬”“求幸福”“做丁桌”“門上掛榕樹枝竹梢”“賭糖獅子”等,都含有民間軼事。潮州家也壹定要有甜糯米、醪糟、糯米祭祖。特別是,在澄海的張琳古港,家家戶戶都要做老鼠飯,餵給親戚朋友品嘗。這個桃子是海外潮人最想家的。
元宵節晚上,全家團聚,設宴吃“天倫之樂”。在美食盛宴上,蛤蜊、大蒜和魚是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蛤蜊的殼在古代表示硬幣,吃蛤蜊表示“數錢”;吃大蒜象征多年吉祥,“會劃算”;吃魚祈求家庭富裕,年年有余等等。潮汕人的元宵最能體現“鄒魯遺風”的潮州特色,最是精彩動人,許多民俗風情讓人愛看愛聽。只簡單描述如下:元宵節慶祝。《澄海縣誌》記載:“正月十壹夜起,廟街張燈結彩,士婦戲唱。
燈會比賽,張燈結彩,原來是鰲山,人物如畫,亭臺樓閣,號稱“不夜天”。明朝嘉靖年間,傳統戲曲《李京記》中有壹句“三街六巷有好燈棚”,證明了當時潮州花燈的繁榮景象,惹得黃武娘私下走出家門到街上賞花燈。
五娘見燈下情郎陳三,擲荔枝為禮。清乾隆年間,張琳古港澄海的燈會和燈會更加繁榮。
新編纂的《澄海縣誌》記載“東隴的燈櫃,澄城、楊煉、張琳的紗燈,商店、市場的彩繪燈,無壹不稀罕”。不僅到處都是五顏六色的座燈和屏幕燈;還有吊燈籠、燈櫃、燈牌、宮燈、燈籠等等。
元宵節,孩子們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壹個接壹個,在大街小巷玩耍,好不熱鬧。潮汕有“正月元宵,二月戲”“不求人(不讓別人)畫燈櫃”等諺語,也說明了元宵節漫畫的警示作用。
潮鄉燈會千燈萬盞的熱鬧場面將持續到18日。偶爾還流傳著“天公不作美”“雨中元宵”這樣的氣象農業諺語。
到潮汕元宵節前的糖獅,祈求新的壹年吉祥如意,興旺發達。傳說獅子是中國華夏子孫的吉祥物之壹。它可以辟邪,是莊嚴和財富的象征。
壹直深受潮汕人的喜愛。香港潮州詩人邱義山(筆名石翁)朗誦《元宵》詩:“元宵節在龍翔,風土人情如故鄉;是夕神前吉祥,糖獅果平安。”
詩中顯示香港潮人正在傳播元宵節拜糖獅的習俗。糖獅是壹種用白糖制成的甜味食品(將糖漿倒入雕刻模具中制成)。它色彩鮮艷,圖案優美,造型多樣,集工藝美術、飲食文化、風土人情於壹體。
成雙成對,大的氣勢十足,小的小巧玲瓏,可愛至極。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糖獅,並向朋友們借糖獅以求好運。明年元宵節全額返還,故名“賭糖獅”。
端坐大盤的詩人李少雄寫過《端坐大盤元宵》詩:“夜看燈火已停,小妹晚安未盡。外地相見,坐大菜,將來嫁個好郎官。”
潮汕農民冬季種植的芥菜,莖葉細嫩,菜芽巨大,圓綠色,鮮艷美麗,俗稱大青菜。古姑娘在宵夜時偷偷去郊外菜地坐大菜,自言自語道:“坐坐大菜,嫁個好丈夫。”
真心希望能嫁給壹個合我心意的好老公,像大菜的葉磊壹樣被包圍,被擁抱,被親密,被友好,這樣以後家庭才會幸福和諧,生活才會幸福。另壹個紅人偷偷去郊區拆廁所墻,說可以娶“雅潔”(漂亮的老婆)。
舊俗裏,潮汕有個農民,在元宵節的時候,扛著壹頭大豬去郊外選壹塊肥豬模樣的石頭。15日晚上,他悄悄把這塊石頭拿到自己家的豬圈(柵欄)槽前,獻上祭品,點上大紅燭,獻上香。家裏的主婦真誠地跪拜,祈求自己養的豬快快長肥,新的壹年裏肉厚肥豬,默默說:這是“元宵節抱大豬”的習俗。
2.人們過元宵節的習慣是什麽?第壹個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宵”,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元宵節在民間壹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元宵節期間,除了賞燈、吃元宵、猜燈謎,人們還會有歌舞、舞龍、舞獅、踩高蹺、秧歌、旱船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堪比春節。因此,人們習慣把元宵節期間的壹系列娛樂活動稱為“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開平的元宵節是用來煮餃子的。
有人唱:“我喜歡吃元宵丸,家家團圓。”湯圓象征著團圓和好運。
湯圓通常是用糯米粉揉成團,放在水裏煮。湯圓有甜有鹹。開平人在做甜湯圓的時候,習慣在糖水裏放壹點姜,有壹種獨特的香味。
每年元宵節,在僑鄉開平都會有舞龍舞獅、猜燈謎等娛樂活動。開平舞龍頗具特色,形象各異,有布龍、紗籠、紙龍、草龍等,壹般用竹、木、紙、布、稻草等材料制成。
小時候在元宵節晚上看舞動的草龍。稻草做的大草龍大約有三四英尺長。龍被裝上了壹些蠟燭,壹會兒蜷縮成壹堆,壹會兒飄起來,給人壹種空靈神秘的感覺。來說說舞獅吧。
開平的獅頭畫壹般分別以紅色和黑色代表關公和張飛,也有文獅和武獅之分。獅子是百獸之王,也是民間傳說中的吉祥獸,所以很受歡迎。
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壹隊隊的獅子走在街上,挨家挨戶地向人們祝賀新年,以顯示獅子是幸運和幸福的。為了招徠獅子,集鎮的店鋪總是在門口立壹個“青”(就是用紅包包著生菜,紅包裏有錢),讓獅子隨著鞭炮聲和鼓點聲膜拜跳舞,帶著“青”離開,這就是所謂的“采青”
在燈籠上猜燈謎,是元宵節,也是開平壹種高雅的民俗。在中國古代,謎語也被稱為“語詞”和“暗語”。“於”和“陰”都是躲的意思。南宋時,杭州人在元宵節時把燈謎放在藍紗燈籠上,因此“燈謎”的名稱就應運而生了。
現在人們說的燈謎,其實就是燈謎,不壹定是附在燈上的。在燈籠上解謎語,開平的壹個民間燈會,被貼在墻上或掛在繩子上。
小時候,我參加過元宵節猜燈謎,那很有趣。當時謎語貼在墻上,誰猜對了就能得到壹顆糖果。
我們這些貪吃的孩子,常常在吃糖果的問題上苦苦思索,壹旦猜對了,就高興得跳起來。現在回想起來,我仍然覺得猜燈謎很有趣。
3.如何寫好作文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寫作是大腦中調動語言信息,刺激皮層細胞之間進行信息回憶、交換和篩選,從而將積累的東西與自己的感受結合起來,變成文字的過程。
所以,寫好作文首先是積累。小學生從入學開始學習語文,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積累寫作。
首先是單詞的積累,然後是單詞的積累,直到句子、段落、文章的積累。壹個學生的作文,無論好壞,都是用他在寫作過程中積累的字、詞、句等內容。
積累很多的孩子,往往語言豐富,作文生動優美,作文結構合理,構思巧妙。而積累少的孩子寫的作文往往是蒼白而簡單的。
如果壹個學生餓著肚子,要求他寫好作文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壹樣。所以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是大量的理科積累。
在幾年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積累很多。現在我將壹些經歷記錄下來,和大家壹起探討。第壹,明確學生積累的對象,學生需要積累什麽,會對寫作有幫助。
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壹般來說,好的詞匯、漂亮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優秀的文章、歇後語、名言、古詩都是積累的對象。
如果壹個學生有很多好的單詞和句子,他可以在寫作時方便地使用它們。壹個閱讀和記憶了大量文章的學生,在寫作時會把別人文章的結構和思路與自己的創新巧妙地結合起來,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二、了解學生的長期積累,分析“積累”二字。積累就是逐漸聚集。
積少成多,說明積累是壹個長期的建設過程。當然,作文的積累並不意味著壹天兩天,壹兩個月的努力。
需要學生長期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這樣才能積少成多,為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把握學生積累的階梯積累,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劃分層次。妳不能讓壹個只會寫幾個字的孩子背誦深刻的名著。
文章再好,學生也要能理解消化。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就像壹個階梯,讓學生沿著階梯逐漸上升。1年級和12年級的學生可以積累大量的詞匯。
還要求用大部分積累的詞匯造句。壹年級可以讓學生抄寫積累本上的單詞,然後用單詞口頭說句子。
註意每句話壹定要說的正確流利。高二學生不僅要抄寫積累本上新掌握的單詞,還要用這個單詞寫句子。
在每壹句都寫得正確流暢的基礎上,力求寫得具體生動。妳甚至可以在壹個句子中同時使用幾個積累的單詞。
除了積累大量的詞匯,還可以要求高壹高二的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不要求孩子理解它的意思。
把那些朗朗上口的詩背下來就行了。(具體方法請看《低年級學生古詩詞積累》壹文。) 2.三四年級的學生也要積累詞匯。
不同的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壹定的理解能力。可以要求他們積累成語、諺語、歇後語,尤其是成語。
還要求用積累的詞匯寫出漂亮生動的句子。可以讓能力強的孩子寫壹段話。
另外,每次積累的時候也壹定要要求背好句子,把背的句子寫在積累本上。3.五六年級的積累應該以閱讀為主。
請他們閱讀大量優秀的文章。記錄好段落,在段落上畫圈圈,標好單詞和句子。
也可以讓他們再去積累古詩。把背過的古詩寫下來,要求理解意思,感受詩的意境。
四、教學生積累的方法要把讀、記、記、理解有機結合起來。最好的積累方式就是用心閱讀。
並且閱讀的對象不限於作文書。培養學生的泛讀興趣很有必要。
各種書和文章都要看。教學生邊讀邊畫:1。
畫好字,畫欣賞的地方,畫吸引妳的有趣的地方。2.邊讀邊記。
從積累本中提取好的單詞和段落。有針對性的背誦也是壹種非常有效的積累。
當學生擔心壹篇作文寫不出來的時候。而不是手拉手壹句壹句教他寫。
讓他自己想清楚。妳可以讓他找很多相關的作文和資料,讓他仔細閱讀。
並把好的東西背誦下來,記錄在筆記本上。然後,讓他寫。
妳可以讓它模仿,但不準妳看書積累,不能抄例題。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寫作能力差的孩子。
壹方面可以幫助他完成作文,另壹方面可以培養他自己寫作文的好習慣。最重要的是,當妳寫完作文的時候,之前積累的東西已經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了。
積累其實是無處不在,無處不在的。聽別人說,看電視,出國旅遊,可以吸收很多好的單詞,句子,寫作素材。
應該教會學生記住這些材料,並及時記錄下來。另外,需要要求學生做好積累金錢的準備。
這本書要求質量好,有壹定厚度,最好是硬皮,便於保存。學生們被要求保留他們已經用完的積累書籍。
這是孩子的壹筆財富。最重要的是在不斷積累的同時教會學生及時復習。
每隔壹段時間翻翻之前記錄的內容。以達到鞏固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積累的興趣既然這麽重要,我們就需要培養學生積累的興趣。永遠不要讓學生覺得積累是負擔。
首先,不能給學生布置太多積累的作業。我們想要的是積少成多。
4.春節龍燈是什麽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是為了龍燈的起源而設計的。早在殷商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龍的形象。到了漢代,龍燈舞在民間已經相當普遍。相關史料如下:
“耍龍燈”又叫“舞龍”、“舞龍”,是中國流行的民間舞蹈。
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龍的形象來表達他們的美好願望。相傳古人稱龍、鳳、麒麟、龜為四靈。造型優美,色彩鮮艷,線條剛柔並濟。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期,青銅器和骨上都刻有龍形花紋。周代青銅器的龍紋已經逐漸完備。“玩龍燈”在漢代的民間已經相當普遍。在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成為壹種常見的表演形式。宋代吳的《夢記》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紮成龍,蓋青簾,燈燭萬盞,狀如雙龍。”
在古代,人們把“龍”視為吉祥的化身,代表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舞龍被用來祈求龍的保護,以實現四季風調雨順和豐收。人們用竹、鐵紮和用緞子或布制成的彩色龍跳舞取樂,表現出歡快的心情。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制造,“耍龍燈”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形式完美、表演技巧相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戲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龍的身體由許多節組成,每節相距約五英尺,第壹節稱為齒輪。組成龍身的“結”壹般都是單數。(如九、十壹、十三節)。水龍頭部分也分不同重量,壹般30公斤左右。龍珠裏點蠟燭的叫“龍燈”,不點的叫“布龍”。
在玩法上,各地風格不同,各有特色。打九結主要以招數為主,比較常見的招式有:龍遊、龍鉆襠(穿花)、頭尾鉆、龍擺尾、蛇蛻。在舞龍戲中,無論表演什麽樣的戲法,表演者都得從碎步開始。玩十壹、十三節龍,主要表現的是龍的動作,即龍追著紅色的寶珠騰起,忽高忽低,仿佛飛上了雲端;忽低忽高,如破浪入海,蜿蜒而動,煞是好看。
農村還有壹種打龍燈的習慣,即不僅在本村打,還在其他村表演,在城鎮或城市的寬闊街道、廣場上“比賽”。春節至元宵節期間,隨著鑼鼓聲、鞭炮聲此起彼伏,各種民間“舞龍”隊伍各顯神通,引起人群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