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關於裹腳的詩句

關於裹腳的詩句

1.魯迅關於裹腳的詩是什麽

在魯迅的《風波》壹文中,九斤老太的“康健”象征意義在於:九斤老太本質上是壹個愚昧的農村婦女形象,她的口頭禪是“壹代bai不如壹代”,她壹向“康健”,身體硬朗,這是以壹生逆來順受、麻木不仁、受du盡剝削為代價換來的。

她的“康健”,實質是象征農村等級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象征備受歪曲的“中庸之道”對廣大農民的思想腐蝕。 象征著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雖然七斤被剪掉辮子,引起了壹場“風波”,但是,中國社會依然按照它固有的節奏向前發展,沒有絲毫zhi的改變。裹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陋習之dao壹,是傳統宗法社會的象征,辛亥革命只是在名義上取消了壹個帝號,在中國社會的骨子裏,那些封建的因素還相當強大,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小說的作者想通過六斤版裹腳這壹個細節向讀者暗示,要改變中國社會,徹底改造中國,是壹個相當艱巨的任務,革命不是壹蹴而就的,還有很長的壹段路要走,要去掉六斤的裹腳布,靠辛亥革命這樣自上而下式的革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自下而上的大革命。這反映了作者樸權素的民主主義革命意識。

2.裹足的古文記載

瞻龍闈,近鳳城。都人雲會,芬茀夾道歡迎

壹年好事,今朝屬東君。歌管歡迎五馬,金章爛、華轂朱輪。班春了,歸來燕寢,香重燭花輕

十裏暮潮平。賢刺史,來暮相歡迎

父老歡迎相告語,依舊朱顏綠發

翔鳳闌幹,啼鵑院宇,相逢似夢才醒。誰道無情,飛紅舞翠歡迎。青春綠發花前飲,醉自歌、記那時曾

今古稽山,風流人物,真是生申處。兒童竹馬,歡迎夾道,爭為使君歌舞。道當年、蓬萊朵秀,又來作蓬萊主

纏足的習俗

---------------

纏足的本義和起源曾被壹般人大大地誤解過。但無論怎樣,它曾是代表壹種束縛並壓迫女性的記號,而且這個方法是很適宜於這種效用的。宋時,儒學大師朱熹也曾很熱心地推行纏足制度於南部福建,作為傳播漢族文化的工具而教人以男女有別。倘使纏足只當作壓迫女性的記號看待,那壹般做母親的不會那麽熱心地替女兒纏足。實際上纏足的性質始終為性的關系,它的起源無疑地出於荒淫君王的宮闈中。它的所以獲得男子的歡迎,乃緣於男人崇拜金蓮和繡鞋兒作為戀愛的偶像,並欣賞其婀娜的步態,其所以能獲得婦女的歡迎,則緣於她們的欲勾動男人的愛悅而已。

纏足制度的起源時代問題,為壹大爭辯的題目。這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比較適宜壹些的,還是談談它的演進吧。所謂纏足的惟壹確切之解釋為用幾碼長條子的布,把足部束緊起來而廢棄短襪。這種方法歷史上第壹次有明確記載者為南唐後主的艷跡,其時期約當第十世紀初期或宋代之前。唐代的楊貴妃還穿著短襪,因為她死後有壹只短襪流落於壹個老嫗手中,而輾轉傳覽於民間,凡納錢百文,都得壹觀。瘋狂樣的贊美女人之纖足和她們的弓鞋的風氣盛行於唐代。弓鞋的式樣系鞋頭向上彎翹,大類羅馬劃船的船首,或即為纏足之起源或壹種初步的形式。此種弓鞋本為宮中舞女所用,在這種奢華的氛圍中,充滿著女性的舞蹈,笙歌,縈繞著麝香龍涎,錦繡珠簾,天然會產生壹種別出心裁的意匠,其結果即為此種性的矯飾。這壹個創造的心意,系屬於南唐後主,他原來是壹個細膩的詩人,他有壹個纏了足的宮女,能輕盈地緩步於六尺高的金質蓮花瓣上,四周復綴以珠花金鏈。從此這個風尚受民間的模仿,這纏小了的足,因以飾地稱為金蓮或香蓮,此等字眼且常點綴於詩句中。這個“香”字倒是下得很有意義,因為它指示出中國富貴家庭中的多肉欲的氣息,他們的書齋固充溢著異香,而巨帙著作便寫作於這樣的書齋中。

3.求關於歷朝婦女裹腳的歷史介紹

纏足是中國古代的壹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

“三寸金蓮”也壹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壹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足始於何時,裹足小腳為什麽被稱為“金蓮”?卻始終是壹個謎。

纏足起源的傳說關於纏足的起源,說法不壹。有說始於隋朝,有說始於唐朝,還有說始於五代。

有人甚至稱夏、商時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腳。可謂是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確有此痕跡。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娶塗山氏女為後,生子啟。

而塗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說殷末紂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變的,或說是雉精變的,但是她的腳沒有變好,就用布帛裹了起來。由於妲己受寵,宮中女子便紛紛學她,把腳裹起來。

當然,這些僅僅是民間神話傳說,含有較多的演義附會成份,不足以成為當時女子纏足的憑證。纏足始於隋,也源自民間傳說。

相傳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征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纖。壹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

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制了壹把長三寸、寬壹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盡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壹朵蓮花,走路時壹步印出壹朵漂亮的蓮花。

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

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

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壹律不選”。但民間女子為紀念月娘,便紛紛裹起腳來。

至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纏足始於五代之說,則是源自南唐李後主的嬪妃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蓮,用珠寶綢帶纓絡裝飾,命娘以帛纏足,使腳纖小屈上作新月狀,再穿上素襪在蓮花臺上翩翩起舞,從而使舞姿更加優美。

宋代已有纏足記載而壹些學者經研究指出,中國古代女子纏足興起於北宋,五代以前中國女子是不纏足的。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做《菩薩蠻》壹詞,詠嘆纏足。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這也可稱之為中國詩詞史上專詠纏足的第壹首詞。應該看到,纏足詩的寫作是以纏足習俗的出現為依存條件的,這說明,宋代確已出現纏足習俗。

到南宋時,婦女纏足已比較多見,甚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但在南宋時代,婦女纏足還並不普及,纏足者主要限於上層社會,在社會觀念上纏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

同時,纏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宋代的纏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

據史籍記載,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

目前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後,他們本來不纏足,但並不反對漢人的纏足習慣,相反還持贊賞的態度。這樣,使得元代的纏足之風繼續發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

元代婦女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但這時不纏足者仍很多,特別是南方江浙、嶺南地區。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並在各地迅速發展。

明末張獻忠進占四川時,大刖婦女小腳,及至堆積成山,名曰金蓮峰,可見四川地區婦女纏足之盛。這時期,對裹足的形狀也有了壹定的要求,女子小腳不但要小,要縮至三寸,而且還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狀等種種講究。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起初極力反對漢人的纏足風俗,壹再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但此時纏足之風已是難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罷禁。

這件事,壹度被人們渲染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關,有“剃發令”,在武力高壓下,漢族男子最後不得不屈服執行,故而男子剃發,被視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與此同時,女子纏足雖也同樣為清廷下令停止,但後來並未達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說。

由此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也正因為此,婦女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

甚至遠在西北、西南的壹些少數民族也染上了纏足習俗。與此同時,女子小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與關註。

這壹時期,腳的形狀、大小成了評判女子美與醜的重要標準,作為壹個女人,是否纏足,纏得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她個人的終身大事。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腳為恥,小腳為榮。

“三寸金蓮”之說深入人心,甚至還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現女子因腳太小行動不便,進進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這樣的女子在當時還挺受歡迎的。

小腳為何稱“金蓮”講到“三寸金蓮”,人們不禁要問,婦女因纏裹而成的小腳為什麽被稱為“金蓮”?“金蓮”與小腳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倍感興趣,卻並沒有壹個令人滿意的回答。壹種說法認為,金蓮得名於南朝齊東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蓮花的故事。

東昏侯用金箔剪成蓮花的形狀,鋪在地。

4.關於纏足的故事

關於纏足的故事:

纏足很受宋朝文人的推崇,連蘇軾、辛棄疾這樣傑出的文豪都有歌詠和欣賞纏足的篇章。蘇軾《菩薩蠻》詞中有“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句,辛棄疾《菩薩蠻》有:“淡黃弓樣鞋兒小,腰肢只怕風吹倒”句,常常為人們引用。

林語堂先生曾描述過女子纏足後的步態:中國女子的纏足,完全地改變了女子的風采和步態,“其作用等於摩登姑娘穿高跟皮鞋,且產生了壹種極拘謹纖婉的步態,使整個身軀形成弱不禁風,搖搖欲倒,以產生楚楚可憐的感覺。”

而正是這種“可憐的感覺”,膨脹了封建士大夫的自身優越感。從而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詭密”。

擴展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的中國女性,尤其是吉林女性“鼓吹婦女解放,呼籲婦女走向社會,爭取人格和尊嚴的獨立”的道路異常坎坷。且不說“三從四德”這些封建枷鎖對女性的思想控制,女性纏足這壹陋習就讓舊社會的吉林女性吃盡了苦頭。

省檔案館收藏壹份民國元年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破除舊習、禁令全國婦女纏足”的檔案。袁世凱不是中國歷史上禁令纏足的第壹人,但發布這項禁令時中華民國初建,百廢待興,此舉還是很有深意的。

纏足是從小把女子的腳用長布條緊緊纏住,使腳小而畸形,以為美觀。在清末維新進步人士的眼中,纏足與鴉片、薙(剃)發並列為三大陋習,是中國社會落後的象征之壹。其實纏足對於吉林女性來說是“外來文化”。

明清之前的吉林人大多還過著遊牧生活,女人要和男人壹樣耕作騎馬,“小腳”不方便女人生活。清太宗皇太極即下令禁止滿族婦女效仿明朝女子“束發裹足”。順治規定有抗旨纏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裏。

乾隆多次降旨不許旗人女子纏足。清末太平天國也曾反纏足。隨著關內向東北移民的增多,纏足等風俗也隨之帶入。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電全國勸禁纏足,此後的繼任者袁世凱也致力嚴禁女性纏足。此時,吉林才開始跟隨全國的步伐,查禁男子蓄發、女子纏足等陋習。

人民網-從纏足和短發看民國時期吉林女權解放

5.古代女子裹腳

標準是3厘米寬 10厘米長 [就是所謂三寸金蓮]! 纏足前需要準備的物品: 1、藍色的裹布六條。

大約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壹般的長且要漿好,纏到腳上才不會擠出皺折。 2、平底鞋五雙。

鞋形稍帶尖,鞋子大小寬窄要能隨著纏腳的過程慢慢縫小、縫瘦。 3、睡鞋兩三雙。

睡覺時穿著,可防裹布松開來。 4、針線。

裹布纏妥後,把裹布的縫及裹布的頭密密縫好。 5、棉花。

纏足時腳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時用棉花墊著,免得把腳磨破生雞眼。 6、腳盆及熱水。

纏足前用溫水洗腳。 7、小剪刀,修腳趾甲及雞眼之用。

試纏: 纏腳的時候讓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熱水在腳盆裏,將雙腳洗幹凈,乘腳尚溫熱,將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盡量朝腳心拗扭,在腳趾縫間撒上明礬粉,讓皮膚收斂,還可以防黴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後用針線縫合固定,兩腳裹起來以後,往往會覺得腳掌發熱,有經驗的人不會壹開始就下狠勁裹,最好是開始裹的時候輕輕攏著,讓兩只腳漸漸習慣這種拘束,再壹次壹次慢慢加緊,這壹個時期可以從幾天到兩個月左右。 試緊: 纏的時候慢慢收緊,讓足部肌膚受到的壓力壹次比壹次緊些,這時還不能太緊,以兩腳能忍受的小痛為度,在這期間把腳趾勒彎纏使腳向下略卷。

纏的時候預先纏第二、第五兩個足趾,纏得向腳下蜷屈,連帶的第三、第四兩個趾頭也就跟著向腳下蜷屈。試緊的時間也須要數天到兩個月左右,在這期間,裹腳布漿得較硬,捶去皺折,略緊地纏在腳上,使腳受慣硬裹腳布及緊纏的壓力,接著才能真正用勁裹緊。

裹尖(裹腳趾): 纏的時候,要用勁把裹布纏到最緊的程度,每次解開來重纏的時候要將四個蜷屈的腳趾頭由腳心底下向內側用勁勒過,每纏壹次要讓腳趾彎下去多壓在腳底下壹些。同時還要把四個蜷屈的腳趾,由腳心底下向腳後跟壹壹向後挪,讓趾頭間空出壹些空間來,免得腳纏好以後,腳趾頭擠在壹起,腳尖太粗。

壹直要纏到小趾壓在腳腰底下,第二趾壓在大趾趾關節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時候往往得把腳趾向足底扭到屈無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緊緊地勒住,纏的時候第二趾的趾關節和第三、四、五趾的趾關節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纏壹次就得把幾個扭傷的關節再傷害壹次,纏的時候痛苦難當,纏好要用針線緊緊地把裹布縫起來,硬擠進尖頭鞋裏,然後要求少女到處走動。走動時重量壓在內彎跪折的八個腳趾上,把關節扭傷得更厲害,腳趾頭因為才彎進去還沒緊貼在腳掌上,走時腳趾關節容易長雞眼,要時常用針把雞眼挑掉。

白天壹雙腳痛得寸步難行,到了晚上壹雙腳放在被子裏不但痛,而且蒸熱燠悶,有時簡直像炭火燒著壹樣痛苦,睡覺時只能把腳放在被子外,半夜起來捱著腳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開裹腳布,但被發現了就是挨壹頓毒打,然後再狠狠的地回去,經常壹夜未眠整夜把腳貼在墻壁上取壹點涼,第二天壹早醒來,又得再解開裹布纏得更緊,纏到最後第三、四、五的腳趾關節會嚴重地扭傷甚至脫臼,扭傷脫臼的時候腳會腫得很厲害,皮膚也變成瘀紫色,痛苦至極,但是裹得仍是日緊壹日,直到腫消了腳趾都纏到腳底下去,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著便可進行裹瘦的工作。裹瘦(裹腳頭): 腳裹尖的時候,四個腳趾都已經蜷回到腳掌底下,可是卻未必能熨貼靠在腳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內推蜷入腳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腳心內側往下用勁拗下去,然後用裹布勒著帶緊,裹尖時二、三、四、五腳趾不過壓在腳底下壹半,裹瘦時要把外把骨纏倒,足趾當然壓入腳心內側更多,纏到最後,第三、四、五個腳趾尖要能碰到腳掌內緣,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時候,裹腳布纏到最緊,整個力量又特別著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壓瘡潰爛。纏的時候要把小趾骨用勁向下推,四個腳趾也順著向腳掌內緣再推進去,使勁把裹腳布纏緊,纏好以後兩只腳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強掙紮著,才能用腳後跟墊著走,走壹步痛壹下。

坐下時是壹陣陣抽痛,睡覺時也會又漲又痛,如果腳上潰爛化膿了,那漲得更難受,得把腳用枕頭被子墊高,有時得把腳跟擱在床欄上壓著神經發麻才好受壹點,天氣熱時足內發燒痛得更厲害。痛得輕時睡了覺,兩腳還痛得抽痙,或壹夜頻頻痛醒,飲食無味。

解開裹布,往往潰爛的部位和裹布緊緊粘著,勉強撕下來,便是壹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個月的時間,強忍痛苦挨到腳趾頭都抄到腳內側邊,由腳內緣能摸到腳趾頭,這樣才算是瘦到家。潰爛的傷口,處理不當往往愈來愈嚴重,到最後甚至會導致小趾腐爛脫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

由此可知,要纏得壹雙小腳,真是得歷盡千辛萬苦,無怪乎纏足婦女對其小腳的呵護,勝於壹切。 裹彎(裹腳面): 腳掌裹瘦了以後,接著進行裹彎的工作,裹彎是要在腳底掌心裹出壹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腳掌弓彎的程度愈厲害,裹到腳掌折成兩段,前段的腳掌與腳跟緊靠著,中間壹道深縫有時深達四五公分,小趾夾在深縫裏,腳背因為腳掌彎折的關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狀,有些纏不好的腳背膨起如球。

裹彎了以後腳的長度就明顯的縮短,。

6.古人為什麽要裹腳

裹腳也叫纏足,始於五代末。從地下發掘的文物和古文獻知道,五代以前男女的鞋子是同壹形制,五代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期間,壹味沈湎於聲色、詩詞、歌舞之中,整日與後妃們飲酒取樂。宮中有壹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後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於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築金蓮臺,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臺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於蓮中,回旋有淩雲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後,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後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北宋時期,太平老人著>中更進壹步評論說:“近世有古所不及三事:‘洛花、建茶、婦人腳’。”可見北宋時期已經把女人裹小腳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並指為天下之奇!南宋初年,趙令時撰詞《浣溪沙》,其中壹句:“穩小弓鞋三寸羅。”從此,“三寸金蓮”成為婦女小腳的代稱。到南宋末年,婦女裹腳已經比較普遍。到元代,竟使婦女以不裹足為恥辱了。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壹直上推,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於明清。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麽厲害。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壹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壹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壹種病態的審美。

對女子來說,美是重要的。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至於能不能走路,誰在乎呢?

為什麽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壹是統治者的意誌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於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後主認為這是至美,於是後宮中就開始纏足,後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麽,民間壹定會流行什麽,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於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於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於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壹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除了統治者的意誌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註重頭飾,然後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裏女性美的壹個重要標準。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麽“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雲“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尖、彎、香、軟、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最標準型的是3厘米寬 10厘米長 [就是所謂三寸金蓮]

裹足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是被封建統治者所扭曲了的社會思想畸形的表現之壹。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後,頒布了解放纏足令。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革除了裹足的陋俗。

  • 上一篇:關於寫作文素材的app
  • 下一篇:減災防災手抄報簡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